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铁娘子她怎么登基称帝了 > 第221章 繁盛

铁娘子她怎么登基称帝了 第221章 繁盛

作者:糖炒栗子不放油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9:55:16 来源:文学城

时值初夏,气温已升高不少,冯异掀开马车的帘布,几缕清风吹了进来,他惬意地眯起眼睛。

“大同社这新上市的马车果真不一般!”车中同行的王石赞叹一声,“从祁阳一路过来,只要不走山道,这车几乎不会颠簸。

“大同社擅长百工,由此可见一斑!”

冯异转头看向王石,耳畔却响起一道不满的哼声,“大同社弃圣学而重杂学,舍本逐末,根基不稳,迟早为王师剿灭!”

说话的人是王石的兄长,也就是王三志的父亲。

王石并未介绍他兄长名讳,但冯异早已知晓他们的身份。

只是他们情愿掩耳盗铃,冯异也懒得揭穿。

“大兄,这话在家中说说也就罢了,过了东安花桥,便入邵阳县境,谨言慎行!”

王石苦口婆心地劝着,他兄长冷哼一声,干脆闭了嘴,也闭了眼睛。

冯异却笑着道,“王兄不必这般慎重,大同社不以言治罪,有些士子甚至写文怒斥大同社。大同社非但没抓起来,反而将其中写得好的刊登在了《宝庆周报》上。”

王石心里却在想:“这不过是笼络人心罢了,谁知道日后这些话会不会成为大同社整治你的罪状。”

心里这么想,嘴上自然不能这么说。

他恭维大同社几句,便又问道,“贤弟,前几日余在一家小报上看见,大同社研制了一款新的大马车,不但能拉上万斤的货物,还能日行百里?”

大同社对报刊之类有所管制,但并不算严格。

自从宝衡永三府安定下来,各处都有学着《周报》办起的私人小报。

为了增加销量,小报上常常有些劲爆消息,但往往是假消息。

只是王石这次看的小报是宝庆人办的,而且说的有鼻子有眼,他便记在心上了。

冯异笑着摇了摇头,“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看来大同社也是如此。”

他想了想,才继续说道,“确有其事,这大马车叫‘有轨马车’,意指马拉着在轨道上行进的车。

“这轨道可以是木头做的,也可以是铁做的,还可以是铁皮包着木头的。总之,木道慢些,铁道快些。

“这有轨马车不仅能运货,还能拉人。有大有小,最大的确实能拉万余斤货物。速度也不慢,木道马车半个时辰也能走十里路。

“有轨马车目前用在矿区,是以大家都没见过。之前有人提过要在启明至花桥建一条客货两运的铁道马车,但……”

他压低声音说道,“王兄你也知道,大同社在两粤……”

他叹了口气,有些遗憾地说道,“我还等着这新公司上市,买点股份。不想两粤打这么久,银子啊粮食啊钢铁啊都得往前线送。”

王石也知道两粤的战事拖累了大同社的发展,不说宝庆,就连衡州,也有不少工程因此停顿。

他忍不住问道,“贤弟,大同社花这么银子去打广西,究竟为了甚么?广西可不比广东,既不富裕,又多僮瑶,这不是花钱自找麻烦么?”

冯异摇头表示不知,却又笑了起来,打趣道,“王兄该不会以为我是绣衣司的人罢?”

王石怔住,忙摆手笑道,“余未曾想过,贤弟不要误会。”

实则心里打起了嘀咕:“确实有些像绣衣司的细作……”

冯异也没当回事,外面吵吵闹闹,他往外一看,目光一凝,忽地大声说道,“马车且停到路边,我去讨口水喝!”

王石吃了一惊,冯异却拉着他一起下车。

王石忙与自家兄长说了一句话,便跟着冯异下车到了路边一处棚屋前。

棚屋卖着茶水,还有从启明城兴起的甜水,做生意的是对老年夫妇,屋里屋外坐满了人,两个人忙来忙去,几乎没有停歇。

冯异走到那老头面前,老头随口便问两人想要什么,冯异却笑道,“老丈,可还认得我?”

那老头愣了片刻,目光这会才实实在在落在冯异身上打量起来,眸子里的疑惑在几个眨眼后变为震惊,“是你!”

冯异哈哈大笑,“老丈,你到底还是听我的,办起了茶水铺子。不过,我倒也没想到,你生意这般好。”

“多亏了老爷给的建议,”老头笑着道,“也多亏了大同社。只要交了商税,谁也不能来闹事。”

屋里响起几道喊声,老头的老伴也催促他赶紧去送茶水。

老头连忙应下,安排冯异两人到他放着杂物的桌子坐下。

简单收拾一下,他便道,“两位老爷先坐下休息,小老儿马上送茶水过来。”

趁着老头去招呼客人,冯异说起了两年半前他们去参加九洲大会时,他与王氏叔侄在这老头处相遇的事。

棚屋里设施简陋,桌凳陈旧发黑,耳边更是闹个不停,不是个吃茶的好地方,王石多少有些不适。

冯异却不觉得不舒服,只唏嘘道,“两年前这老头还面黄肌瘦,穿着不知多少年的破布衣服,如今看着面色红润,穿戴整洁,变化可真大呐。”

老头送来了茶水还有茶点,冯异连声道谢。

王石看着棚屋里吃茶的人,恍了恍神。

是啊,变化真大啊!

若放在往年,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来往于宝永之间。

老头忙完一阵,过来与冯、王两人聊了会天。

冯异笑问道,“老丈,店里生意这般好,怎不请个小厮?”

“小老儿这是小本生意,哪里请得起小厮?”老头摇了摇头,“本想着让自家儿媳过来帮忙,但……”

他叹息一声道,“我儿和儿媳都在大同社的厂子里做事,说工钱高,休息的时间长,不用像我这般累。还让我们老两口搬去启明照顾孙女,只是……

“只是舍得这店铺,却舍不得家里的田土。”

王石奇道,“老丈,你生意这么好,还有空种田?”

老头答道,“大同社按人头分给我家二十新亩的田皮,小老儿全租了出去。但这么多好田,总不能一直租给别人罢?

“何况厂子再好,谁晓得会不会倒闭。就像我这茶水铺,有时好,有时坏。两位老爷现下看着好,其实只午时这一阵。

“今年生意比往年差了点。若是明后年再差些,这铺子小老儿也不开了。小老儿也无甚本事,还是种着田安稳。”

王石听得有些惊诧,倒不是因为“新亩”。

随着大同社在衡州丈亩分田,“新亩”这一新的度量单位已经慢慢推广开了,衡州农户常称的“大亩”,便指“新亩”。

大同社以所谓“光的速度”制定的新丈并以此延伸出的新斤等度量衡,他也有所耳闻。

所幸大同社知道这是大事,没有马上更改民间惯用的度量衡,只是田土面积暂时用了“新亩”、“新丈”这两个单位。

他在为老头觉得生意差惊讶。

不想吃茶的人里也有几个人应和,说今年的生意确实不如去年好做。

王石看向冯异,冯异却不打算解释此事,只对老头道,“老丈,这铺子要是开不下去,不如去启明照顾你孙女。这里的生意差了,启明城的生意却绝不会差。”

这时候外面一阵敲锣打鼓,许多人凑热闹出去看。

只见官道上一队人举着许多花圈,其上红布密密麻麻写着人命,后面的人举着红幅,上面则写着八个大字——

保家护乡,英烈归根。

再往后,是几辆用大红花和红布装饰的马车,围绕马车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穿着庄重的衣服,尽皆面带悲恸。

还有人低声哭泣,却遮遮掩掩,似乎不想被人看见。

人和马车的队伍慢慢下至乡间小道,周围的乐队敲打出气势高昂的曲子。

人车远了,锣鼓声便像是山尖的几缕雾气,若隐若现了。

众人议论纷纷,老头羡慕却又不羡慕地说道,“两位老爷,那是战场上牺牲的将士。大同社总会风风光光地送他们回家。

“英烈家属能得好多银子,我们里唯一建起红砖房的一户,家里死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换一栋红砖房,也不知划不划算。

“而且,只有在湖广打仗的能送回遗体,在广西的,多半是烧成灰送回来。好好一个儿子,最后只剩一捧灰,唉……”

“你个老不死的,狗嘴里说甚么屁话!别人那是英烈,大同社要建庙供奉的。莫说一捧灰,就是甚么都不剩,也比你个老不死的强!”

老头老伴骂咧咧走过来,老头一边骂回去,一边向冯异和王石道歉。

冯异笑了笑,正要结账,老头却不收,他老伴也不肯要,两人打打骂骂地回了茶水铺。

看热闹的人群也都散了,王石面色沉重,“大同社对百姓好是好。但只要打仗,受苦的还是百姓。也不知道……”

说到最后,他只能长叹一声。

这战事一起,恐怕就连大同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

冯异并未多说,两人回了马车,王石兄长似乎对大同社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没问什么。

马车重新出发。

和上次一样,他们在五峰铺休息一夜,第二日才赶往启明城。

从花桥到启明,走的是水泥路,路边店铺几乎不曾断过。这一段的檀江,好几处河道用砖砌了堤岸,河流上小船众多。

“五峰铺已大了一倍,花桥到启明这一片铺市集连,不亚于湘潭。”

王石不由感慨,连他兄长也看着车水马龙的市集出了神。

冯异笑呵呵地说道,“启明有铁厂、水泥厂、砖厂等,花桥有布纱厂、糖厂、肥皂厂等,中间新建各级庠序以及工校、医校、师校等学校。

“据说花桥和启明人口已突破五万,再过几年,恐有十数万。王兄,这里地价飞涨,可有兴趣买几块地皮,也算是为儿孙留下一处基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