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时光,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在二十八节主课的密集讲授、六节早自习的朗朗书声、十五节晚自习的寂静刷题,以及两天昏天黑地的模拟考试中,飞速碾过。
周五至周六,学校组织的模考占据了所有时间。
笔尖在试卷上疾走的沙沙声、监考老师偶尔的脚步声、窗外掠过的飞鸟影子,都成了这两天里唯一的背景音。
当周六下午放学铃声终于划破校园的沉闷,积压了两天的疲惫与压抑瞬间爆发,同学们个个如释重负,脸上是掩不住的雀跃,活脱脱一副“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模样。
书本、试卷被高高抛向空中,纸片纷飞,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雪,此起彼伏。伴随着书本落地的哗啦声,是同学们此起彼伏、雀跃不已的呼喊:“回家喽!”
宋同学振臂一呼,嗓门清亮:“此时此刻我要吟诗一首——‘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回家。’”
于小洋家离学校远,来回折腾不便,通常一两个月才回去一次。
他靠在桌边,看着同学们收拾东西的热闹景象,心态依旧平和,望着那些即将踏上归途的同学,眉眼弯弯,笑眯眯地接话:“你们真好,我只能‘即从教室穿食堂,便下宿舍向操场。’”
枝橙的同桌王晋瑶转过头,眼神里带着几分怜悯,对着于小洋笑了笑:“好孩子,还挺押韵的!”
像于小洋这样周末留校的学生不在少数。除了个别家离得极近却懒得回去的,大部分同学早已归心似箭,收拾好行囊奔向校门口。
所以,每周六下午的校园门口,都是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致。
家长们开着车在校门口等候,车窗降下,探出头喊着孩子的名字;住校的同学骑着自行车,车筐里塞着换洗衣物,一路叮铃哐啷;还有三五成群结伴步行的,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周末计划,一团一簇,人声鼎沸。
枝橙站在校门口,望着这喧闹的场景,忽然想起了自己停在车棚里的自行车。
整整一周,她都没顾得上看它一眼——实在太忙了,从清晨到深夜,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连喘口气的间隙都少得可怜。
上次骑车时,车座和车把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当时急着上课,她只能临时用脚套胡乱擦了擦。今天总算记着,从书包里揣了包湿纸巾。
学生车棚紧挨着老师们的停车场,中间隔着一道矮矮的铁栅栏。
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洒下来,给车棚里的自行车镀上了一层暖金色。
枝橙走到自己的自行车旁,拿出湿纸巾,仔细地擦拭着车把和车座上的灰尘,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才觉得这一周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些。
推着车子走出车棚时,枝橙隐约感觉到几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抬头望去,前面不远处站着三五个人,不知道十哪个班的同学,正扭头朝她这边看。
她心里微微一动,随即又有些不自在地低下头。
最近几天,她总觉得有目光在悄悄追随自己,仿佛一夜之间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浑身上下都透着股不自在。
果然,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挨着金子自己也会发光吧。
她在心里默默嘀咕了一句,又很快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念头,也许不是这个原因,一定是自己想多了。
跟他站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能有几分钟?不过是偶然的几次碰面,几句简单的对话而已。
可学校里的消息,向来传得比发面还快,有什么事情总会被添油加醋地迅速传开,尤其是有些同学拥有狂热的粉丝,粉丝们像看他们家爱豆似的,拿放大镜看着,拿望远镜护着。
秋意渐浓,天黑得越来越早了。
学校坐落在城市边缘,远离闹市区,周围没有繁华的商铺和密集的人群,只有几排稀疏的树木和低矮的民房,傍晚时分,透着一股萧索的冷静。
唯独此时的校门口,是整片区域最热闹的地方。
汽车的鸣笛声、自行车的铃铛声、同学们的欢笑声、家长的呼喊声,不是此起彼伏,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喧闹的共鸣。
校门前的公路宽阔平坦,中间隔着一条种满绿植的隔离带,冬青和不知名的植物在暮色中舒展着枝叶。
公路对面,也就是北面,是本地一所著名的大学。
大学门口自然形成了一条热闹的小食街,此时正是饭点,各家小吃摊前都围满了人,热气腾腾的食物香气伴随着摊主的吆喝声飘散开来,烟火气十足。
枝橙跨上自行车,慢慢蹬着踏板,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匆匆赶路。
苗姐这周不回家,燕子因校外培训专业课提早一节课先离校了,自己一个人走就漫无目的起来。
车把左右微晃着,她索性放慢速度,一边骑着车,一边欣赏着路边的风景,顺便思考思考人生。
这次模拟作文写了一个有关理想的话题,老生常谈,反而不大好谈,很难有新意。
关于理想,其实同学们心里普遍比较模糊。
大家清楚的只是眼前那道必须跨过去的坎儿。
还是叫龙门吧,鲤鱼跃龙门,多好听,又吉利。
可跃过龙门之后呢?
那便是理想了,可望而不可及,可遇而不可求。
是不是挺悲观的,算了,承认吧,谁还没个理想。
但是,若非要现在把理想具体化,也是强人所难。
身后,一批又一批同学骑着车超过了她,车轮卷起一阵微风,带着青春的蓬勃气息。
忽然,一阵响亮的摩托引擎声从身后渐渐靠近,声音越来越清晰,带着一股强劲的力量。
很快,一辆摩托车从她眼前疾驰而过,又在前方几个车身的距离处慢了下来。
枝橙对摩托车没什么研究,分不清好坏。她只看到那辆是银白色的,线条流畅,车身宽大,在昏黄的路灯和周围店铺的灯光映照下,反射出冷冽又耀眼的光泽,漂亮,够酷。
骑车的人穿戴得十分严实,头上戴着黑色的头盔,脸上扣着深色风镜,脖子上围着厚厚的黑色脖套,连手腕和膝盖都戴着护具,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认不出是谁,跟车一样,够酷。
那人后背背着一个同样风格的黑色书包,款式简单却很有型。
背着书包,可能是学生,可学校不让学生骑摩托车啊。
应该还是老师,说不定是哪个体育老师,或者是新来的追逐新潮的年轻老师,就像高一时的地理柴老师,总爱骑着一辆摩托车来上课,戴着墨镜,穿着夹克,那模样还真像个赛车手,引得不少同学议论。
不远处,几个同学正对着摩托车指指点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摩托车引擎再次发出一声响亮的轰鸣,车身微微一震,随即像一道银色的闪电,飞快地驶远,很快便不见了踪影。
算了,还是想想理想吧。
枝橙突然觉得刚才过去的摩托车手像是他。
他的理想又是什么呢?
她第一次竟然想管点闲事儿了,也许只是出于好奇心吧。
骑车回到家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打开家门,屋子里安安静静的,她开了玄关处的灯,暖黄色的光线驱散了些许冷清。
枝橙放下书包,径直走向厨房,有着十年做饭经验的老手,从小学开始就学着自己做饭,如今煎炒烹炸早已不在话下。
她系上围裙,打开冰箱,里面还有些上周买的青菜和鸡蛋,还有半块豆腐。
“就做个青菜豆腐汤,再炒个鸡蛋吧。”她盘算着,又在冰箱冷冻层里发现了一只真空包装的烤鸭,“正好,加热一下就能吃。”
很快,厨房里便响起了切菜声、炒菜声,油烟升腾,锅碗瓢盆碰撞出悦耳的声响。
一顿热火朝天的忙活后,一菜一汤外加一盘烤鸭端上了餐桌。
虽然都是家常便饭,食材也都是冰箱里的存货,但自己亲手做的,吃起来就是香。
枝橙坐在餐桌前,慢慢地吃着,胃里暖暖的,心里也跟着踏实起来。
吃完饭,她正收拾着碗筷,手机突然闪了闪,屏幕上弹出一条短信消息。
是妈妈发来的:“橙橙,现在方便吗?我跟你电话。”
枝橙擦了擦手,回复:“可以。”
消息发出去还不到两秒钟,手机便响起了通话的铃声。
按下了接听键,电话那边人声嘈杂。
“橙橙,你到家了?吃饭了没?”妈妈的声音带着些许兴奋,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枝橙正端着盘子往厨房走,闻言笑着点头:“到了一会儿了,刚吃完饭,正收拾呢。”
“橙橙,你猜妈妈在哪儿呢?”
还能在哪儿,哈尔滨呗。
妈妈两周前就跟一位朋友去爸爸的剧组探班了,上周她回家时,家里也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其实,她倒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家挺好的,清静自在,不用被人唠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跟你王阿姨在逛夜市呢。”妈妈的声音再次传来,枝橙脑海里已经闪现出夜市里琳琅满目的小摊场景。
“这里有好多东西。套娃,你喜不喜欢?这个这么大,有半人高。还有这个铜鹿头的摆件,寓意‘路路通’,卖得可好了,就是太沉了,等我快回去的时候再来买,价钱都跟人家谈好了,到时候直接来拿就行。”
“我还给你看好了件衣服。”妈妈的语气带着几分得意,“这边的大衣质量真不错。有件浅卡其色的羊绒大衣,立领的,就是你喜欢的小立领,收腰设计,卡肩版型,剪裁特别好,穿上肯定显气质。
“还有一件白色的羽绒服,宽松版,是拖肩的,也有收腰,挺显苗条的。这两件长度差不多,都到大腿中部,摸着手感可好了,肯定暖和。
“橙橙你喜欢哪个?要不就都买了,咱俩还能换着穿。”
枝橙端完碗筷,又拿了抹布擦桌子,一边擦一边笑着说:“行,听着都挺好的。”
“就是都不便宜呢,”妈妈叹了口气,随即又像是下定了决心,“狠狠心买了吧,我闺女大了,爱美了!你生活费还够吧?在学校可别舍不得吃,该买就买。”
枝橙心里暖暖的,嘴上应着:“够呢,我这边就放心吧。”
要说学校的营养餐虽然搭配均衡,但分量确实不大,而且为了健康,油盐摄入量控制得很严格,口味偏清淡,所以很多同学都会趁着周末回家,带些零食和好吃的回学校“解馋”,她也不例外。
毕竟大家都是凡夫俗子,谁也不是来修仙的,总得满足一下口腹之欲。
枝橙擦完桌子,又问:“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啊?”
“我会提前回去,毕竟快期末考试了,我得回去给你送些营养品,好好补补。你爸啊,回家就要等到过年了,他那戏还得拍一阵子呢。”
“过年就杀青了?”
“对,年前就杀青了,能回家过年了。”
“我还想去看看呢。”
“这个时间不合适,”妈妈立刻反对,“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枝橙撇了撇嘴,没再反驳。
要说老爸,也算是个老电视人了,入行这么多年,跟着拍过的电视剧没有上千集,也有几百集了。虽说都不是什么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大作,但枝橙每次看的时候,都觉得津津有味,毕竟是自己爸爸参与制作的,总带着几分亲切感。
这次爸爸所在的剧组拍的是警匪片,几年前他好像也拍过类似题材的戏,当时还是在本地的火车站取景,拍的是抓捕逃犯的戏码,她还去探过一次班,看着现场闹哄哄的,演员们穿着警服跑来跑去,挺有意思的。
“橙橙,先这样啊,”妈妈看了看周围,“我跟你王阿姨还要再逛逛,你自己在家注意安全,门窗关好,晚上别给陌生人开门。我下周就回去了。”
枝橙笑得甜甜的:“好,妈,你们玩得开心点儿。”
“开心,就是这儿太冷了,”妈妈说话时还在不停地哈出白气,“跟你王阿姨说声再见。”
王阿姨笑着挥了挥手:“丫头,你自己在家好好的,我们玩得开心着呢,你放心,再见啊!”
“王阿姨,再见,”枝橙笑着点头,“你们好好玩儿,可要注意保暖啊,哈尔滨太冷了。”
“哎,好嘞!丫头真乖,宝贝,再见!”王阿姨拼命挥着手,可惜枝橙看不见。
这位王阿姨是妈妈的好友,性格特别爽朗,就是总爱“抱怨”。每次见到她,都会说“养闺女真好,贴心小棉袄”,然后就开始吐槽自家的调皮儿子,说“养儿子气死人,天天提心吊胆,着急上火”。
枝橙每次听着,都觉得这位王阿姨特别可爱,虽然嘴上抱怨儿子,但眼神里对孩子的疼爱却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