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太子爷的掌心谋 > 第9章 治理论对

太子爷的掌心谋 第9章 治理论对

作者:畅音阁一叙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18:16:44 来源:文学城

几日后,殷天傲召宁殊品茗。这一次,地点不再是那间严肃的政务厅,而是王府深处的一座幽静小轩。轩内陈设雅致,古琴横卧,书卷满架,透着一种超脱世俗的清雅。殷天傲亲自煮茶,修长的手指握着紫砂壶,动作娴熟而专注,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

香茗氤氲间,淡淡的茶香弥散开来,与轩外隐约传来的竹叶摇曳声交织成一曲静谧的乐章。殷天傲端起茶杯,剑眉微蹙,却并未急于品尝,而是凝视着杯中琥珀色的茶汤,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大的问题。良久,他才抬起头,深邃如海的目光中闪烁着探寻的光芒,抛出了一个更宏大的问题。

“依你之见,当今七国并立,大渊欲长久强盛,当务之急为何?”这个问题,已近乎帝王之问。不是简单的军事策略,不是具体的政务细节,而是关乎国运兴衰的根本大计。这样的问题,通常只会在帝王与最信任的谋士之间探讨。

宁殊执杯的手稍微停顿了一下,清秀的面庞上掠过一丝波澜,随即稳如磐石。他能感受到这个问题背后的分量——这不仅是殷天傲对他智谋的最高层次试探,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信任体现。要知道,能够参与讨论国家根本大计的人,在任何朝代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他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轻啜了一口茶,让微苦的茶汤在口中回转,仿佛在借此梳理心中的千头万绪。窗外,夕阳西下,金辉洒进轩内,在他清秀如玉的面庞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的神情专注而深沉,双眸如秋水般清澈,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贤论道。

沉吟良久,他方缓缓开口,声音清朗而坚定:“殿下,殊以为,当务之急,在于'积势'。”

“何为积势?”殷天傲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内修德政,外结善缘。强兵而不黩武,富民而不炫富。”宁殊放下茶杯,清澈如秋水的目光与殷天傲对视,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大渊铁骑之利,天下皆知。然兵锋过盛,易招致各国联合对抗。当此之时,宜暂且收敛锋芒,将重心置于国内。”

他顿了顿,见殷天傲听得专注,眼中没有丝毫不耐或质疑,这让他更加坚定了继续阐述的信心。他继续道:“整顿吏治,使官员不敢贪;劝课农桑,使百姓能饱暖;鼓励工商,使货殖能流通;兴修水利,防灾于未然。此谓'固本'。”

说到这里,宁殊清澈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眉宇间掠过淡淡的忧色。他知道自己正在为一个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祖国的强敌出谋划策,这种矛盾的心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但他也明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乱世中,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给弱者以庇护,哪怕这种庇护带着征服的色彩。

“同时,可遣能言善辞之士,出使各国。或联姻,或通商,或共抗某一强敌。”宁殊巧妙地避开了'宁国'二字,但他知道在座的两人都心知肚明这里指的是什么,“分化瓦解,使其不能合力抗渊。此谓'谋交'。”

“待国内仓廪实,府库充,百姓归心,外无强盟掣肘之时……”宁殊没有再说下去,但其意自明。那时,便是大渊一统天下的时机。他的声音渐渐低沉下去,仿佛预见了那个血与火的未来。

殷天傲久久不语,只是用修长的手指摩挲着温热的杯壁。茶香在轩内缭绕,时间似乎静止了。他的心中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宁殊的策略与他内心深处构想的霸业蓝图惊人地契合,甚至弥补了他在细节考量上的不足。这个来自敌国的质子,竟然比他身边的任何谋士都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雄心壮志。

“很稳妥的策略。”殷天傲终于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但那种刻意的平静本身就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但,是否太过保守?时不我待。”

“殿下,”宁殊迎上他的目光,那双清澈如水的眸子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语气坚定如铁,“'势'如张弓,引而不发,其威慑最强。仓促发力,箭矢或不能及远,或力竭而坠,昔年前朝一扫**,亦是数代'积势'之功。”

他将大渊比作前朝,其意不言自明——正如前朝经过数代的积累才最终统一天下,大渊也需要这样的耐心和智慧。

殷天傲眼中终于闪过一丝明显的波动,深邃的瞳孔中掠过思索的光芒。他自幼被先帝和师傅们教导要锐意进取,开疆拓土,马上得天下,还是第一次有人如此系统、又如此切中要害地对他阐述“积势”的重要性。这种新的视角让他感到既震撼又深思。

“你可知,你这番'积势'之论,与朝中那些畏战老臣的言论,听起来并无不同。”殷天傲语气略带审视,这是他最后的试探。

“不同在于目的与手段。”宁殊毫不退缩,反而更加坚定,清秀的面庞上浮现出一抹坚毅的神色,“老臣或为苟安,殊之论,是为将来更高、更远的一击。且'积势'非是无所作为,内部革新,其艰难凶险,不亚于一场大战。”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般深深触动了殷天傲。他深知国内改革阻力重重,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任何变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宁殊能看到这一点,并准确指出其本质,眼光确实毒辣。

“若依你之策,”殷天傲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带着某种不容回避的威严,“对大渊周边诸国,又当如何?比如……宁国?”他终于还是将这个最敏感、最关键的问题摆上了台面。

宁殊的心猛地一紧,清秀的面庞瞬间苍白了几分,仿佛被无形的大手攥住。他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这不仅关乎他个人的生死,更关乎他对自己内心的交代。是选择虚伪的外交辞令,还是坦然面对内心的真实想法?

他沉默片刻,轩内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夕阳的余晖已经消散,轩内点起了烛火,摇曳的烛光在两人脸上投下变幻的阴影。良久,他抬起头,目光坦诚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那是痛苦、无奈,也是解脱。

“于公,殊乃宁人,不忍故国生灵涂炭。于私,殊敬佩殿下雄才,愿见殿下成就霸业。故而,殊只能言——'势'成之后,望殿下能念及今日论对之情,予宁国……一个体面的结局。”

他没有虚伪地说希望两国永远和好,那样的话在这种场合只会显得可笑;也没有激烈地要求殷天傲放弃对宁国的野心,那样的要求注定徒劳无功。他承认了现实的残酷,承认了殷天傲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也坦然提出了自己作为宁国公子,在这种局面下唯一能做的、近乎卑微的请求——一个“体面的结局”。

这份坦诚,这份在自身立场与客观现实间的挣扎与无奈,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反而比任何慷慨激昂的誓言或声嘶力竭的争辩,都更让殷天傲为之动容。

他静静地看着宁殊,看着这个年纪与自己相仿的青年。在烛光的映照下,宁殊清秀如玉的面庞显得有些苍白,但那双眼睛依然清澈如水,没有丝毫的阴霾或怨恨。那里有痛苦,有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坦然。

他看到了宁殊清澈眼眸中那抹无法掩饰的痛色与恳求,那是一个热爱故土的游子对家园命运的担忧,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历史洪流时的悲凉。这种真实的情感触动了殷天傲心中某处最柔软的地方,那个被权谋和野心层层包裹的内心深处,还保留着对真诚的敬重。

“体面的结局……”殷天傲重复着这几个字,声音低沉而富有韵味。他缓缓靠回椅背,目光透过窗棂望向远方的夜空,那里有星辰闪烁,有月光如水,也有他看不到的宁国方向,“本王,记下了。”

他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但这句“记下了”,已是他在这种场合能给出的最大回应。这三个字里,包含着对宁殊坦诚的认可,对其智慧的尊重,也有对一个敌国质子勇气的敬佩。

茶香渐渐变冷,轩外夜风徐来,带着淡淡的花香。两人相对无言,却仿佛进行了一场无声但深刻的心灵交流。立场依旧对立,国家利益依旧如天堑般横亘其间,但那份基于智慧与理解的惺惺相惜,却在这个夜晚,变得无比真实而牢固。

治国之策,本质上也是人心之辩。他们在思想的激烈碰撞中确认了彼此的分量和价值,也在立场的巨大鸿沟前,划下了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珍贵界限。未来的路依旧充满变数,命运的走向依旧莫测,但至少在这个静谧的夜晚,在这间飘散着茶香的小轩里,他们是彼此唯一的知音,甚至……不止是知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