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太子爷的掌心谋 > 第24章 风雨欲来

太子爷的掌心谋 第24章 风雨欲来

作者:畅音阁一叙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18:16:44 来源:文学城

翌日清晨,天色未明,太子仪仗已整装待发。

“时辰到了。”东宫总管太监的声音在寂静的宫门前响起。

宫门外旌旗招展,甲胄鲜明,三千精锐骑兵肃立待命,铁甲在晨曦微光中泛着冷冽的寒光。这些骑兵都是从京畿卫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个个身材魁梧,目光如炬。他们的战马毛色纯正,装备齐整,马蹄上包裹着厚实的铁掌,随时准备踏上征途。

“列队!”武将洪亮的号令声传来。

骑兵们整齐划一地调整着阵型,盔甲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晨风吹过,旌旗猎猎作响,上面绣着的金龙在风中翻飞,仿佛要破空而去。

文武百官列队相送,场面庄严肃穆,却暗流涌动。

“诸位大人,请按品级站位。”礼部尚书低声提醒着。

一品大员立于最前,紫袍金带,神态肃穆;二品官员紧随其后,朱袍银带;三品以下依次排列,绵延数十丈。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恰到好处的忧色,却又各怀心思。有人眼神飘忽,似在盘算着什么;有人面色凝重,紧抿着嘴唇;更有人低声与身旁官员交换着眼神。

“太子殿下驾到!”

内侍尖细的嗓音划破清晨的寂静。

殷天傲端坐于通体乌黑的骏马之上,身披玄色绣金蟠龙大氅,腰佩龙泉宝剑。

那匹乌骓马通体漆黑如墨,没有一根杂毛,健硕的肌肉在皮毛下隐隐起伏。它高昂着头颅,鼻孔中喷出白雾,显然经过精心驯养,气势不凡。马鞍是用上好的牛皮制成,镶嵌着金线龙纹,在晨光中泛着暗沉的光泽。

殷天傲的大氅随风而动,绣金蟠龙栩栩如生,似要破布腾飞。他的龙泉宝剑剑鞘镌刻着古朴的云纹,剑穗随着马匹的律动轻轻摆动。

他面容冷峻如冰雕,目光锐利如鹰隼,缓缓扫过送行的百官。

那是一张英武非凡的面孔,剑眉入鬓,鼻梁挺直,薄唇紧抿。晨光照在他的侧脸上,将轮廓勾勒得愈发分明。他的眼神深邃而凌厉,仿佛能洞穿人心,让被注视者不由自主地避开视线。

“殿下英武。”有官员低声赞道。

“嘘,莫要多言。”旁边的人立刻警告。

当视线落在杜允谦身上时,两人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寒意凛然,仿佛有看不见的电光火石在碰撞。

杜允谦站在百官之首,腰板笔直,面带微笑。那笑容温和谦逊,却不达眼底。他的目光与殷天傲对视,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精光,转瞬即逝。

两人的目光仅仅交汇了一瞬,却仿佛已经过了千年万载。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杀意,让周围的官员们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杜相。”殷天傲淡淡开口。

“殿下。”杜允谦微微颔首。

简短的两个字,却蕴含着无穷的试探与较量。

杜允谦率领群臣于城外十里长亭处行正式送别礼。

“起驾!”

太子仪仗缓缓启动,浩浩荡荡地向城门行进。街道两旁站满了京城百姓,有人跪地相送,有人低声祈祷。

“太子殿下万岁!”

“愿殿下早日平定南疆!”

百姓们的呼声此起彼伏。殷天傲面色不变,目不斜视,只是偶尔微微颔首,算是回应。

队伍行至十里长亭时,天色已经大亮。长亭古朴庄严,朱红的柱子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亭檐上挂着铜铃,在晨风中发出清脆的响声。

杜允谦早已在此等候,他身着紫色宰相朝服,手持玉笏,躬身行礼的姿态完美无缺,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忧国忧民之色。

“恭送太子殿下!”他的声音洪亮,传遍整个长亭。

身后的百官齐声应和:“恭送太子殿下!”

声浪一波接着一波,震得亭檐上的铜铃颤动不已。

“殿下此行,关系南疆安危,老臣在京城日夜为殿下祈福,盼殿下早日凯旋。”杜允谦声音洪亮,语气恳切,任谁都挑不出半分错处。

他说着,眼眶竟微微泛红,仿佛真的为太子远行而忧心忡忡。那副姿态,就连身旁的官员都不禁暗暗佩服,心想不愧是当朝宰相,这演技堪称炉火纯青。

“老臣已命人准备了千里行军图,详细标注了沿途驿站、水源、粮草补给点。”杜允谦继续道,“还特意调拨了十万石军粮先行运往漓州,以备不时之需。”

“老臣虽不能随殿下同往,但心系南疆,夜不能寐。”他叹息一声,“殿下乃国之栋梁,务必保重龙体,莫让圣上挂心。”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滴水不漏。

殷天傲微微颔首,声音清冷:“有劳杜相挂心。朝中事务,还望杜相与诸位大人同心协力,莫负圣恩。”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最后四个字“莫负圣恩”,更是字字千钧,警告意味昭然若揭。

这话语中的警告意味,让杜允谦身后的几位官员不自觉地低下了头。

“殿下放心。”有人连忙应声。

“臣等定当尽心竭力。”

“不敢有负圣恩。”

官员们纷纷表态,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生怕太子怀疑他们的忠心。杜允谦站在最前面,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眼神却微微沉了沉。

礼毕,号角长鸣,旌旗招展,大队人马开始向南行进。

“呜——呜——”

低沉悠长的号角声响彻天地,惊起远处林间栖息的飞鸟。它们惊慌失措地冲天而起,在空中盘旋鸣叫。

“出发!”

武将一声令下,三千铁骑开始缓缓移动。最前面的是举着太子旌旗的旗手,身后跟着披甲执锐的亲卫,再后面是太子的仪仗车马。

铁蹄踏在官道上,发出沉闷而有节奏的声响,扬起漫天尘土。

“哒哒哒——”

马蹄声由缓而急,渐渐汇成雷鸣般的巨响。官道是用青石铺就,历经多年风雨,已经被磨得光滑。铁蹄踩在上面,溅起阵阵尘土,随风飘散。

阳光透过尘雾,在队伍上方形成朦胧的光晕。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铁甲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与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一曲雄壮的战歌。

殷天傲最后回望了一眼京城的方向,目光似要穿透重重宫墙,落在那座僻静的听雪轩上。

他勒住缰绳,乌骓马停下脚步,扬起前蹄,发出一声长嘶。

远处,京城的轮廓隐没在晨雾之中,只能看到隐约的城墙和高耸的城楼。皇宫更是被层层叠叠的建筑遮挡,只露出几处飞檐翘角。

听雪轩在哪个方向?他的目光停留在东北角,那里应该就是东宫所在。此时此刻,那个人是否也在遥望着他离去的方向?

他握紧缰绳,指节泛白,终是毅然转身,策马前行。

“驾!”

一声低喝,乌骓马四蹄飞奔,殷天傲的身影消失在滚滚尘烟之中。他的大氅在风中猎猎作响,背影坚毅而孤独。

队伍渐行渐远,马蹄声也渐渐微弱。长亭里的百官依然保持着送别的姿态,没有人敢率先离开。

杜允谦站在原地,目送着太子的仪仗渐行渐远,最终化作天边的一线黑影。

他一直保持着恭敬的姿态,腰微微弯着,目光追随着远去的队伍。直到那一线黑影彻底消失在天际,与地平线融为一体,再也分辨不出。

他脸上那谦和恭顺的面具缓缓褪去,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终于走了。”他低声自语,声音中带着几分意味难明。

那笑容阴冷而诡异,与方才的温和恭顺判若两人。他的眼神也变得凌厉起来,闪烁着精明的算计之光。

“诸位大人,回城吧。”杜允谦转身对百官说道,声音又恢复了往日的温和。

“是。”

“遵命。”

百官们纷纷应声,队伍开始返回。有人低声议论着南疆的局势,有人猜测太子何时能够回京,更多的人则是在观望着杜允谦的神色,想要从中窥探出些什么。

回城的马车里,杜允谦闭目养神,手指轻轻敲击着膝盖,脑海中已经开始盘算接下来的每一步棋。

“笃笃笃——”

手指敲击的声音很有节奏,仿佛在打着什么拍子。车厢里燃着安神香,青烟袅袅上升,让整个空间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味。

“大人,前面就是相府了。”车夫的声音从外面传来。

“嗯。”杜允谦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马车在相府门前停下,杜允谦掀开帘子走了出来。守门的家丁立刻躬身行礼:“老爷回来了。”

“嗯,”杜允谦淡淡应了一声,“我去书房,没有要事不要打扰。”

“是。”

回到相府,他径直走向那间戒备森严的书房。

他穿过前院,绕过花园,来到府邸最深处的一个独立小院。这里平时戒备森严,没有杜允谦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相爷。”守在院门口的护卫立刻行礼。

“退下。”

“是。”

护卫恭敬地退到一旁。杜允谦推开院门,走进书房。

厚重的门帘落下,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响。

门帘是用厚实的绒布制成,上面绣着暗纹,不仅能隔音,还能防止窥探。门帘落下的瞬间,外面的喧嚣立刻被隔绝,书房内变得异常安静。

书房内,那几盏昏黄的油灯依旧亮着,将他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得很长。

灯光摇曳不定,投射在墙上的影子也随之晃动,像是某种不祥的预兆。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经史子集到兵法权谋,应有尽有。书案上堆着几卷未展开的舆图,砚台里的墨汁已经干涸。

灰衣人早已在阴影中等候多时,见杜允谦进来,立即现身禀报。

他无声无息地从书架后面走出来,动作轻盈得仿佛幽灵。他身着灰色劲装,脸上蒙着黑巾,只露出一双锐利的眼睛。

“相爷,太子仪仗已出京五十里,行军速度很快。”他的声音低沉嘶哑,“东宫护卫精锐大半随行,听雪轩外围的明岗已经撤去大半,只留下十二名护卫轮值,暗哨数量不明,但肯定不如之前严密。”

“十二人?”杜允谦重复了一遍,眼中闪过思索之色。

“是的。”灰衣人补充道,“据属下观察,这十二人都是东宫的精锐护卫,武功不弱。不过比起之前的防护,确实松懈了许多。”

杜允谦走到书案前,手指抚过那份关于漓州的舆图,眼中闪过一丝算计的光芒:“很好。猛虎已离山,该是猎狐的时候了。”

他的手指在舆图上缓缓移动,从京城划到漓州,又从漓州划回听雪轩的位置。那是一段漫长的距离,足以让他从容布局。

“相爷英明。”灰衣人恭维道。

他沉吟片刻,语气变得格外凝重:“让我们的人开始行动。宁殊,宁国皇室三公子,素有宁国第一才子之称,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无一不精。但他在宁国时展现的多是文采风流,为何来到我大渊后,突然在权谋机变上展现出如此惊人的造诣?这其中的转变值得深究。”

说到这里,他的眉头紧皱,显然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人的才华可以掩藏,但要从文人雅士突然变成权谋高手,这其中必有蹊跷。”他继续分析,“要么是他在宁国时就深藏不露,故意示弱;要么是在大渊期间得到了高人指点。无论哪种可能,都说明此人心机深沉,不可小觑。”

灰衣人躬身领命:“属下明白。我们安排在宁国的眼线会重点查探他在宁国时是否刻意藏拙,或者近来是否得到了什么高人指点。”

“嗯。”杜允谦点头,“他在宁国时的一举一动,交往的人物,读过的书籍,甚至住所的布置,都要详细调查。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

“属下遵命。”

“更重要的是,”杜允谦眼中精光一闪,“要查清他与殷天傲之间的具体往来。他们何时开始密切接触?平日里都谈论些什么?宁殊为他出过哪些具体的主意?殷天傲对他信任到了什么程度?这些才是关键。”

他站起身来,在书房里缓缓踱步,每一步都透着深思熟虑。

“太子与质子,这本是两条不会有交集的平行线。可如今他们却走得如此之近,甚至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杜允谦喃喃自语,“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利益交换?还是另有隐情?”

“记住,”杜允谦强调道,“要隐秘,千万不能打草惊蛇。宁殊此人心思缜密,若是让他察觉我们在调查他,恐怕会打乱全盘计划。”

“属下会小心行事。”灰衣人应道。

他顿了顿,又补充:“我们会用最隐蔽的方式,从旁人入手。比如他身边的侍从、东宫的宫人、甚至送饭的小太监。这些人往往会在无意间透露出重要信息。”

“很好。”杜允谦满意地点头,“就该这样。”

灰衣人迟疑了一下,又问:“相爷,若查明之后...该如何处置?”

他的声音中带着试探,显然想要知道杜允谦的真实想法。

杜允谦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窗边,静静地望着外面。

窗外是相府的后花园,此时正值深秋,花木凋零,一片萧索。几片枯黄的落叶随风飘舞,最终落在地上,再也不会有生机。

半晌,他才缓缓开口。

杜允谦眼中寒光闪烁,如同暗夜中的毒蛇吐信,他缓缓走到窗边,望着皇宫的方向,仿佛能穿透重重宫墙,看到那座僻静的听雪轩。

“若他并非真心效忠殷天傲,或可尝试收买、拉拢。”杜允谦的声音低沉而冷静,“此等人才,若能为我所用,胜过千军万马。许以重利,承诺他日助他重返宁国甚至夺取宁国大位,未尝不能让他转投我方。”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转冷:“但若他铁了心要辅佐殷天傲,与我为敌...”

书房内的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油灯的火焰不安地跳动着,在墙壁上投下摇曳的阴影。

“那便让他...”杜允谦的声音轻飘飘的,却带着致命的杀意,“悄无声息地病故在这深宫之中吧。一个异国质子,水土不服,忧思成疾,郁郁而终,不是很合理么?太医院里也有我们的人,开几副'温补'的方子,慢慢掏空他的身子,是不会有人怀疑的。”

灰衣人躬身:“属下明白。只是...若太子回来后追查起来...”

“追查?”杜允谦冷笑一声,“等他回来,宁殊早已病入膏肓,药石无灵。到时就算他怀疑又如何?没有证据,他能奈我何?况且...”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在南疆自有'要务'缠身,短时间内是回不来的。”

说到这里,杜允谦特意强调:“记住传令给漓州的人,给太子制造麻烦可以,但要把握好分寸。小规模的蛮族骚扰、军粮调配问题、地方官员的扯皮推诿...这些足够拖住他的脚步。但绝不能让太子陷入真正的险境,更不能让他有性命之忧。现在还不是时候。”

灰衣人心领神会:“属下明白,这就去传令。”

杜允谦走到书案旁,提笔在一张纸条上写下几个字,然后递给灰衣人:“按这个计划行事。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宁殊,不是太子。在朝局未稳之前,太子不能有事。”

“是!”灰衣人接过纸条,身形一闪,如同鬼魅般融入阴影之中,消失不见。

书房内只剩下杜允谦一人。他走到窗前,推开一道缝隙,秋日的凉风立刻灌了进来,吹动了书案上的纸张。京城的天空,不知何时已经积聚起了厚厚的乌云,阴沉沉的,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杜允谦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宁国第一才子...果然名不虚传。只可惜,你选错了主子。”

宁殊...这个在宁国就以才智闻名的三公子,如今在大渊展现出的权谋手腕更是令人心惊。他究竟会是他杜允谦仕途上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一切,都还未知。

但无论如何,这场权力的游戏,他已经落子。接下来,就是等待猎物一步步走入陷阱的时候了。

窗外,一阵狂风突然刮过,卷起满地的落叶,在空中疯狂地舞动。远处的天际,隐隐传来沉闷的雷声。

山雨,欲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