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她在国子监混得风生水起 > 第17章 比较

她在国子监混得风生水起 第17章 比较

作者:猫芒刺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20 16:19:46 来源:文学城

陶霁的生母姓骆,生于上京城西的一户卖水粉汤圆之家,骆父本分又老实,数十年如一日早出晚归,每日子时才睡,到了寅时又匆匆从床上爬起,只因这道水粉汤圆做工极其繁琐,又须每日现做。

骆母绣工不错,则是待在家中以替他人绣帕子为活计,好多赚些银子来补贴家里。

夫妻二人成婚七八年才得了一个女儿,喜不自胜,取名骆琼,意为美玉。

骆琼逐渐长成少女后,一家三口的日子其乐融融,生命得到延续,夫妻二人渐渐地就有了盼头,骆父终于卸下了肩上的扁担,用家中存银在城西支了个不大的摊子,水粉汤圆做得软糯滑口,又不甜腻,骆家那几年的生意也愈发好。

可老天似乎总在世人窥见希望后给予重击。

骆父不知何时染上痨病,短短半月,就瘦得不成人形,病又发作那日,骆琼和骆母四处求邻居帮忙,骆父却还是在去医馆的路上咽了气。

他骤然离世,水粉汤圆的手艺也逐渐没落了。

骆琼生性坚韧,不愿骆母一把年纪还在煤油灯下绣帕子,便咬着牙又去外面另谋生计,一连几日碰壁,终于在一处酒楼门前,求着掌柜打发了自己一个后厨洗碗的活。

想到骆母终于能轻松些,骆琼回家的步伐都轻快了些,可刚走到巷口,就听见巷子里的邻居争先恐后喊着‘走水’‘救人’等字眼,骆琼匆匆跑去家门口,眼睁睁见那原本就不牢固的房梁砸到骆母身上。

双亲接连离去不过半年,骆琼性子由活泼变得沉默寡言。

直到陶家暗地里派了嬷嬷上门——

那嬷嬷的夫家也住在城西,自然早就听说了骆琼家里的事,主家有难,她蓦地就想起这孤女来,嬷嬷说,骆琼是良民,入府便是良妾,与那等子随意从通房抬上来的不一样,叫骆琼只用负责将家中老爷伺候好。

这便是陶家大奶奶沈芷用来留住陶庆之的手段了。

沈芷未出阁时便身娇体弱,诞下长女陶娪后,迟迟不曾再孕,眼见陶庆之愈来愈不耐烦,沈芷便想着去外面买个家境贫寒、身子干净又好拿捏的人回来,先将陶庆之的心留下,其他的都好办。

骆琼性情木讷,陶庆之新鲜了两日就不再探视。

可偏生就叫骆琼有了身孕。

彼时沈芷也已有了身孕,听闻骆琼怀孕,气得在房里摔了一套新得的琉璃套件。

也是这般,陶家众人这才又想起这位骆姨娘来。

后来骆琼与沈芷同时急产,沈芷恨得咬牙又没法子,只好紧紧掐着身边亲信秦妈妈的手,叫秦妈妈时刻盯着骆琼那边,倘若是个男婴,便寻个由头抱去外面扔了,再随意编个死胎之类的借口,让骆琼余生都郁郁寡欢的活着。

骆琼生产时紧闭着双眼,老父老母的音容又依稀出现在眼前,她只觉浑身被暖流托着,赶在沈芷前头,早她半炷香的时间,艰难诞下了陶霁。

得知是个女儿,沈芷陡然松了口气。

没过半刻钟,又传来骆琼血崩而亡的消息,沈芷顿时高兴起来。

也渐渐地将陶霁看顺眼了。

可到底不是亲生,沈芷总觉得陶霁养不熟,恰逢她儿陶钰高热不退,便以陶霁冲撞邪物为由,央着陶庆之将陶霁送去了晋州老宅。

听完这些,纪珈芙不可置信:“你这嫡母也太蛇蝎心肠了,这些都是那位蔻娘告诉你的么?”

陶霁点点头:“是,蔻娘本名唤作豆蔻,我阿娘进了陶府,她便一直跟在身边伺候着。”

“不说这个了,珈芙,你还饿么?”陶霁岔开话题。

纪珈芙知她忆起往事难免伤心,连忙顺着她的话说:“好像是又有些饿了,我再去煮碗面,陶陶,你与我分着吃怎么样!”

得到陶霁的答复后,纪珈芙又一股脑钻进屋内了。

纪珈芙进去后,陶霁瞥见一旁有棵古树,便起身走到树下,微微抬头盯着那些树叶看,有风袭来,带起一阵木质清香,树梢间隙里发出簌簌声,跟着有几片树叶随风飘落下来。

陶霁缓缓抬手接住,喃喃道:“阿娘,是你么?”

......

直到二人离去,谢栯才从屋顶翻身跃下。

少年比以往安静许多,此刻正将唇紧紧抿着。见地上堆着好些落叶,他也作势捡起一片放入掌心。

粗粝坚硬的树叶躺在他的手里显得格外突兀。

在原地待了半晌,谢栯还是将这片树叶塞进腰间的荷包里,这才悄无声息地离去。

得了半日潇洒,学生们睡过一觉后又觉得三魂七魄回来了些许,听闻接下来是德高望重的许夫子在葳学堂授课,连忙打起精神来,互相推搡着往那边走。

陶霁与纪珈芙挎着芨囊,站在东竹苑门口等蒋翎出来,才刚见到蒋翎的身影,纪珈芙就连忙小跑着去拽她:“阿翎,你怎么这般磨蹭,快迟到了!”

蒋翎自然知道是许夫子授课,且他授的课程繁琐又枯燥,纪珈芙分明是个听不懂的,怎么会做出如此着急忙慌之态?

她用眼神询问陶霁。

陶霁笑笑:“我也不知她这是为何,突然就这样了。”

“那……那就快走吧,许夫子好像不喜学生迟到。”蒋翎只好快步往外走。

到了葳学堂,就见堂内已经快坐满了。

只剩最右侧一排中间还剩几个位置。

陶霁挑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却不料纪珈芙与蒋翎更是直接坐在她身后。

许夫子眯着眼睛端坐在上方,蓄长的胡须编成了一缕麻花辫,尾端还用银色细绳打了个结,身穿鸭青色素面刻丝锦袍,淡泊宁静,又因年岁渐长,浑然一身儒雅气息。

他身后,有徐徐云烟飘荡在半空中,陶霁耸着鼻子一闻,是檀香。

许夫子捋了一把夫子,开口询问:“可都到齐了?”

柯浔言得夫子喜欢,便索性站起身来清点堂下人数。

有道身影倏地在陶霁前面坐了下来。

柯浔言点到他时,手指顿了顿,谢栯挑眉与他对视一眼,又擅自将芨囊里的文房四宝摆在桌案上。

陶霁察觉到后背被人轻点,身子微微向后靠,悄声问:“怎么了?”

“陶陶,你看看你前面……”纪珈芙压低声音。

闻言,陶霁抬眸看去,谢栯正用手肘撑在她的桌案上,懒怠又散漫地晃着脑袋。

许夫子这会儿是给甲字堂的学生上课,他谢栯何时上进成这样了?

陶霁直接将桌子往身前挪了点。

“啧,你怎么这样小气?我腰疼,撑着靠一下怎么了?”谢栯回眸瞪她。

陶霁:“世子爷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没走错,我就想上许夫子的课,又不是没有位置。”

他前头位置空着,左侧又是陆廷弈,一时半会儿还真没人发现他。

“那世子爷请自便,只是倘若要开小差,还望动静小些。”陶霁平静答道。

谢栯:“……你总这样呛人,是打量本世子不敢在许夫子面前露馅儿么?”

陶霁不言,自顾从芨囊里翻出那支紫毫笔。

谢栯:“嘶……你还真敢带来这儿用!”

陶霁莫名:“我花银子走正经路子买的,为何不能带来?”

“可本世子也看中了它!若不是那日家中有事召回,它现在指不定在谁手里呢!”

柯浔言点完人数后便向许夫子作揖,随后代替许夫子拉响了檐下的风铃。

谢栯只好暂时回头,丢下一句‘散课再与你算账’。

许夫子开始授课后,便照例讲了些晦涩难懂的古文,他兀自念着,半晌,就见学生们面上皆是不懂的神情,许夫子这才陡然回过神来——

这些孩子与以往那些不一样了。

捋着白胡小辫沉吟片刻,许夫子便一转话锋,与学生们讲起一桩前朝往事来。

几百年前,前朝刚推翻旧制建立时,老皇帝已到垂暮之年,再无几年可活。

帝薨逝后,太后顶着文武百官口诛笔伐的压力,与言官齐心协力将膝下的二皇子推上了皇位,改年号为惠。

惠帝做皇子时便碌碌无为,当了皇帝后也稍显平庸,心地却尤为良善,常借游玩之名巡视各州府。一日,惠帝假扮成商户模样,与三两亲信进了宁王封地,宁王乃先帝幼子,先帝在位时对其异常宠爱,惠帝登基后,宁王的封地也被商议出来,是个极其富庶之地。

思及与幼弟已有两三年未见,惠帝便悄无声息地进了王府,想给宁王一个惊喜。

惠帝藏在后厨的杂物间里,静静地等待时机出去,可连日舟车劳顿,还是不可避免地阖着眼皮昏睡过去。再睁眼时,是有道略显尖锐的嗓音钻进了耳朵里,外面似乎有人,与他仅仅一门之隔。

那道尖锐的声音求饶道:“王爷、王爷,小的真不是故意的,小的不过是多喝了些酒,才将那人不小心碾断半条腿,是、是那人眼睛长到头顶上去了!不看路!”

紧接着响起一道惠帝熟悉的声音,是宁王。

宁王低斥道:“你才是个不长眼睛的,青天白日里去吃什么酒?没得叫本王白白损失百两银子!”

惠帝细细听来,这才弄清事情缘由,先前那人是宁王身侧侍奉多年的管家,今日见王府无事,便揣着几十两银子出去喝花酒了。管家为充阔气,是驾着马车去的,喝了几盏酒后便有些醉了,驾着马车在回王府的路上撞了个老者,老者的小腿骨当场便被碾断。

老者有个儿子,不知从何处打听到管家是在王府当差,胳膊上系了块白布条就敲开了王府的侧门。接着便是一番哭诉,又是老父即将撒手人寰,又是因管家吃了酒驾车才致父身残。

一边哭一边嚷嚷,还扬言若王府不出面,他就一纸状书告上公堂。

这事儿不过片刻就飘进了宁王耳朵里,宁王赶忙差人打发了百两银子,意图先堵住那人的嘴。

后厨里,宁王恨恨瞥了管家一眼:“你明日等入了夜,等更夫敲了三更的梆子,就派几个人去那老头家里。”

管家心头一动:“王爷这是要……”

只听宁王冷笑一声:“不是有句俗话叫什么‘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么?叫他父子二人三更去,切记,断了气再撤。”

惠帝不可置信地瞪大双眼,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这等手段狠辣之人与他心中的幼弟联系到一起。

待宁王走后,惠帝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王府。

翌日,惠帝在街上打探一番,探出老者家住何处后,便示意手下藏匿在暗处保护那对父子。

救出父子后,惠帝给了他二人大笔银钱,叫他们不得再回到宁王封地来。

不知是不是这件事在惠帝心中埋下了刺,回宫后,惠帝没过几日便病倒在龙床上,任凭太医们忙得焦头烂额,病情也不见好转。他心中生郁,对宁王此事万分在意,却又不敢直面宁王,整个人愈发憔悴起来,太后见状暗道不好,连忙下旨召宁王进京。

果不其然,还未等到宁王进京,惠帝便已薨逝。

如此,先帝之子只剩宁王一人。

惠帝在位时,虽说事事以百姓为先,却始终没做出甚么功绩来。宁王即位后,愈发残暴起来,时而糟践宫人,又或是龙颜大怒随意斩杀官员,但却大兴修建水渠,开拓疆土,免除租赋,叫百姓对其又爱又恨。

许夫子的故事说得绵长又细致,学生们听得入迷,短时间内都没回过神来。

见状,许夫子起身徘徊在坐席之间,淡声发问:“二帝各有所长,也各有短板,不知堂下认为,后世之人该推崇哪位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