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她与星河皆凛冽:靠山村女战神手札 > 第82章 辍学大潮

小蛮牛“光荣”辍学,转而成为他爹沈厌“专属书童”兼“厨艺学徒”。

消息,像一颗滚烫的石子砸进了沈家院子平静的池塘。

尤其那些喜欢到沈家工坊挣零花钱的小萝卜头们,激起了轩然大波。

不过几日功夫,凌战的房门槛差点被踩平。

二十多个半大孩子,从拖着鼻涕的五六岁,到开始抽条、有了点小大人模样的十来岁,排着队、挤挤挨挨地堵在院门口,眼巴巴地望着里面。

他们脸上写满了同一个诉求——“我也不想去学堂了!”

沈厌被这阵仗惊得目瞪口呆。

手里的《大周律》差点掉地上。

他看着门口那一张张或委屈、或倔强、或纯粹是凑热闹的小脸,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

这些孩子,平日里,上午跟着老道读书,下午就去工坊帮工,搬个棉花、递个工具,都算麻利听话,怎么一提到去县学堂,就跟要上刑场似的?

更让他意外的是凌战的态度。

自家喜静的当家主母,竟破天荒地没有直接将这些“闹事”的小家伙们轰走。

她搬了那张熟悉的方凳,就坐在院门内不远处的老槐树下。

没有言语,只是用那双仿佛能穿透人心的眸子,平静地扫过每一个孩子。

孩子们起初还有些畏缩。

但在小蛮牛成功“案例”的鼓舞下,一个个都壮起了胆子。

“娘!学堂的先生太凶了!昨天还打了我手心!”

一个扎着羊角辫,已经十一岁的小姑娘扁着嘴,亮出手心。

凌战的目光在她干净、连红痕都没有的手心上停了一瞬,没说话。

“娘!那些字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看得我脑壳疼!”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揉着脑袋,仿佛真的被字砸疼了。

“娘,学堂里坐得屁股都长钉子了!我…我想去工坊搬棉花!那个有劲!”一个瘦高的男孩憋红了脸喊。

“俺爹说过,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学手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小声嘟囔。

“学堂的饭太难吃了…”另一个声音怯生生地补充。

理由五花八门,哭声、喊声、抱怨声交织成一片,吵得沈厌太阳穴突突直跳。

他忍不住想开口,却被凌战一个极淡的眼神止住。

她就那么听着,脸上没有任何不耐烦或评判的神色,目光逐一落在每个开口的孩子脸上,仿佛在仔细丈量他们话语背后的真实分量。

那平静的姿态,像一块沉默的磐石,任凭周遭水花四溅,兀自岿然不动。

终于,最后一个孩子也喊完了,院子里只剩下粗重的喘息和忐忑的等待。

凌战的目光扫过全场,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下了所有杂音。

“学堂不好,不想去。那,你们想做什么?”

问题抛出,像一块石头投入了刚刚还在翻腾的沸水,水面瞬间诡异地平静下来。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刚才还理直气壮的脸庞上,此刻都浮上了茫然。

想做什么?

“我…我…”

那个说搬棉花有劲的男孩张了张嘴,除了“搬棉花”,他好像也想不出别的。

说读书没用的孩子,眼神飘忽,似乎自己也不太确定。

抱怨饭难吃的,更是低下头抠起了手指,爹没收留他时,都是靠乞讨或与狗争食的。

他们只是本能地抗拒学堂带来的束缚和挫败感,被小蛮牛的“自由”所诱惑。

至于真正想要什么,未来想成为什么?

一片混沌。

那点模糊的念头,在凌战直白的追问下,脆弱得如同晨雾,瞬间消散无形。

看着一张张陷入空白和困惑的小脸,凌战心中了然。

她站起身,那无形的压力也随之升起,让所有孩子都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听着。”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清晰地传入每个孩子的耳朵,“十岁之前,跟着玄尘子师傅,把《千字文》认全,字要会写,意要能懂。这是底线。十岁之后——”

她顿了顿,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稍大些的孩子:“两条路。要么,继续去学堂,把该学的道理学明白。要么——”

孩子们的心瞬间提了起来,尤其是那些十岁左右的,眼睛亮得惊人。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想学木匠,去找村西李木匠,看他收不收徒;想学打铁,去镇西铁匠铺门口蹲着看,看人家要不要烧火学徒;想学种地,娘和大丫姐姐都可以教你们,要先从除草浇水开始。无论哪条路,想清楚了,告诉我,并且,”

她的语气加重,“先做给我看。不是嘴上说说,是动手去做,能坚持三个月,再来谈不去学堂。”

这个转折让孩子们既兴奋又有点懵。

原来不去学堂,不是回家躺着,而是要去做别的事?

而且还要“做给娘看”?

“当然,”凌战的目光落在那些更小的、还在懵懂的孩子身上,也扫过所有期待的眼神,“想挣零花钱,不用等十岁,觉得自家可以。就到家里工坊报名,随时有活计。”

她指向旁边堆积的棉花垛:“收棉、分拣,按筐算钱。”

指向晾晒场:“翻晒棉絮,看天气,按日算钱。”

指向工具棚:“清理纺车、擦拭工具,按件算钱。”

甚至指向厨房后院:“劈柴、挑水、帮厨择菜,也有铜板。”

她一样样数来,条理清晰,报酬明确。

孩子们的眼睛随着她手指的方向越瞪越大,小脸上开始焕发出一种新的光彩——不是对学堂的抗拒,而是对“我能做到”、“我能挣钱”这种具体事务的跃跃欲试。

“力气活,细致活,都有。量力而行,工钱现结。”

凌战最后总结道:“想清楚了,想明白了,就去做。但十岁前的字,必须认。学堂可以不去,道理不能不通。”

新“家规”就此立下。

喧闹散去,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跑开了,有的已经在琢磨明天去工坊搬哪筐棉花更划算,有的则在苦思冥想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小院恢复了短暂的宁静。

沈厌看着凌战依旧平静的侧影。

再看看旁边兴奋得小脸通红、已经在琢磨怎么监督自己读书和规划切菜练习的小蛮牛,心中百感交集。

他这位娘子啊…用最冷硬的规矩,划出了一条看似严苛实则留有生路的底线。

用最务实的选择,驱散了孩子们心中因无知而生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茫然。

逼人识字明理是她的“冷”。允许探索实践是她的“容”。而工坊那些琐碎却可触及的活计,则是她给予孩子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桥”。

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或粗暴的压制,都更有效,也更…温暖。

沈厌想,自己那“三个月前十名”的压力,似乎也没那么沉重了。

为了小蛮牛,他也得努力。

正式的农忙一到,临山县学也放假。

因为孩子们都回了靠山村,沈厌这段日子镇里村里来回跑,虽然有了马车也是辛苦。

而秋收的尾声终于来了。

靠山村披上了一层前所未有的、沉甸甸的金黄与雪白交织的盛装。

曾经贫瘠的山坡梯田,如今翻滚着金灿灿的麦浪,饱满的穗子在秋风中谦逊地低垂,发出沙沙的欢唱。

而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些开垦在向阳缓坡上的大片棉田。

雪白的棉桃仿佛一夜之间被阳光彻底催开,饱满、蓬松、洁如云朵,连绵成一片望不到头的雪海。

村中最大的晒谷场上,此刻成了棉花的海洋。

新摘下的棉花堆成了连绵的小山丘,在秋日高远的晴空下,白得耀眼。

健壮的汉子们赤着膊,吆喝着号子,将小山似的棉花装进巨大的藤筐,再扛上等候的牛车、骡车。

女人们则围坐在巨大的竹席旁,灵巧的双手飞快地分拣、剔除杂质,将最上等的棉絮拢成一团团蓬松的雪球。

孩子们在棉垛间嬉笑穿梭,偶尔被大人笑骂着轰开,小脸上却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富足带来的无忧无虑。

空气中飘荡着棉絮的绒毛,落在人们的头发、肩头,也落在每个人满足而欢快的笑容里。

“凌娘子!您瞧瞧这棉,多好!又白又长,绒头足得很!”

一个满脸沟壑的老农捧着一大团雪白的棉花,小心翼翼地递到正在查看棉包质量的凌战面前,浑浊的老眼里闪烁着近乎虔诚的光芒。

“托您的福啊!要不是您给的好种子,教咱这坡地也能种棉的法子,又开了这工坊收棉…咱靠山村,哪能有今天这光景!”

“是啊是啊!”

旁边立刻围拢过来几个村民,七嘴八舌地附和,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感激与敬畏。

“往年这时候,愁的是冬粮!现在愁的是棉絮晒不过来!”

“俺家小子在工坊当学徒,月月能拿铜钱回家!比他爹强!”

“里正说了,这都是凌娘子带咱们走上的活路!”

“凌娘子就是咱靠山村的活菩萨!”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抹着眼泪,声音哽咽。

人群的中心,是正处于中青年的里正。

李青山挺直了这些年被生活压得有些佝偻的腰板。

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指挥若定,俨然成了这丰收景象的总调度。

他看向凌战的目光,充满了发自肺腑的敬重与忠诚。

他挥了挥手,压下众人的喧哗,声音洪亮:“大伙儿加把劲!按凌娘子定下的规矩,分好等级,打包结实!这都是咱靠山村的脸面!也是咱各家各户的指望!”

他的话引来一片响亮的应和,干劲更足了。

凌战站在喧闹的晒场边缘,目光平静地扫过眼前这幅热火朝天的丰收画卷:金黄的麦浪,雪白的棉山,村民脸上朴实的喜悦,以及他们对李青山指令的绝对服从。

她弯腰,从地上捡起一小撮遗落的棉絮,在指间捻了捻,感受着那柔软而富有韧性的纤维。

这丰饶的景象,村民眼中那份几乎将她神化的依赖与信任,以及李青山在此地展现出的、足以服众的威望和能力。

这一切,如同细密的丝线,在她冷静的脑海中迅速编织、成型。

她抬眼,望向四周。

靠山村的地形清晰地映在眼底:群山环抱,只有一条不算宽阔的山路蜿蜒通向外界,易守难攻。村后的山坳深处,还有几处废弃的、坚固的石屋和窑洞,位置隐蔽。

人心,此刻也前所未有地凝聚,如同一块铁板。

一个念头,如同深水中的暗礁,悄然浮起。

“青山。”凌战的声音不高,却让喧闹中靠近她的李青山立刻侧耳过来,神情肃穆。

“晒场东头那排空石屋,还有后山那个旧磨坊,”凌战的目光投向那两个方向,语速平稳,“收拾出来。要干净,干燥,牢固。门窗要重新加固,加锁。”

李青山眼神一凝,立刻明白了凌战的意思绝非简单的储物。

他没有丝毫犹豫,甚至没有多问一句用途,只是用力点头,声音沉稳有力。

“凌娘子放心!我亲自带人去办!保证妥当!”

几天后,当沈家返回县城的骡车队伍装载着打包好的棉花和部分行李启程时,没有人注意到,在车队最后,有两辆覆盖着厚厚油布、显得格外沉重的牛车,在夜色掩映下,悄无声息地拐进了村后山坳的小路。

车上装载的,是从县城工坊核心区域拆解下来的、几架最新式也是最精密的纺纱机和关键的梳理部件。

它们将在这群山深处、村民绝对忠诚守护下的靠山村,找到新的栖身之所。

李青山带着几个心腹,沉默地守在旧磨坊门口,目送牛车消失在夜色里。

昏黄的灯笼光映着他坚毅的脸庞,他对着远去的车队方向,深深地、无声地作了个揖。

“凌娘子指哪儿,靠山村的人,就跟到哪儿。”

汉子们重重点头,眼神在黑暗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