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她的字,我的戏 > 第25章 暗流与共谋:无声的战役

时间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悄然流逝。

每周四下午三点,成了我(苏晴)生活中一个固定且……带着某种沉重期盼的坐标。我依然会提前陷入焦虑,依然会在去往姜医生诊所的出租车上胃部抽搐、手心冒汗,依然会在那扇木门前经历激烈的内心挣扎。

但不同之处在于,我知道门的后面,是一个被允许沉默、被接纳存在的空间。这认知像一块小小的压舱石,让我在恐惧的风浪中,不至于彻底倾覆。

在姜医生温和而专业的引导下,我像剥洋葱一样,极其缓慢地、一层层地尝试触碰那些被我深埋的痛苦。我们从最表层的身体感受,逐渐过渡到情绪的描述。

“……像……被困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我艰难地组织着语言,声音低哑,“能看到外面……但……隔着一层……无法穿透的……膜。”

“盒子里的感觉是怎样的?”姜医生的声音平稳,不带任何评判。

“……安静……太安静了……”我蜷缩在沙发上,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沙发布料的纹理,“但……脑子里……很吵……有很多声音……在骂我……说我一无是处……”

“那些声音,听起来像谁?”

“……像我……自己……”说出这几个字时,我感到一阵尖锐的羞耻。

姜医生只是轻轻“嗯”了一声,表示听到了。没有惊讶,没有同情,只有平静的接纳。

这种接纳,让我有勇气,继续往下挖掘一点点。

我开始尝试在邮件里,向林夕透露一丝丝,属于“苏晴”而非仅仅是“原作者”的、与创作相关的情绪波动。不再是崩溃时的尖叫,而是一些更细微的、关于创作本身的情感。

比如,在回复她关于叶文婧某段内心独白的理解时,我会在专业分析之后,附加一句看似随意的话:

“写这一段时,窗外正在下雨。雨声让人……感到平静,也感到……更深的孤独。”

或者,

“有时会觉得,叶文婧的偏执,或许是我自身某种……无法安放的渴望的投射。”

这些话语,像小心翼翼探出触角的蜗牛,既渴望被看见,又随时准备缩回。

林夕的回应总是恰到好处。她从不深究我情绪背后的原因,也从不滥用同情。她只是精准地接住这些情感的碎片,将其融入对角色的理解中:

“谢谢苏老师。‘雨声中的孤独’这个意象,让我对叶文婧在寂静观测站里的状态,有了更具体的感受。我会尝试在表演中融入那种被潮湿和寂静包裹的质感。”

“无法安放的渴望……我似乎能触摸到一点了。这让我觉得叶文婧的追寻,不仅仅是理性的,也带着某种……悲壮的情感驱动力。”

我们像两个隔着一条汹涌激流的人,依靠着一条由文字和角色编织而成的、纤细却坚韧的绳索,传递着彼此才能理解的信号。

这种无声的、仅限于特定频道的交流,成了我灰暗生活中,一缕稳定而珍贵的光源。

然而,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

我(林夕)清晰地感受到了苏晴在邮件中那细微的变化。那些偶尔流露的、与她自身相关的情绪碎片,让我既欣喜又心疼。欣喜于她似乎正在尝试打开一点点心扉,心疼于这每一步背后,可能都伴随着巨大的艰难。

我将这份感知,更深地融入到了表演中。叶文婧在我身上,不再仅仅是一个被诠释的角色,她仿佛成了一个真实的、承载着另一个灵魂部分情感的容器。

这种投入,带来了表演上的突破,也引来了一些……不必要的关注。

在一场媒体小型探班活动中,几家关系较好的媒体被允许进入片场,拍摄一些拍摄花絮和进行简短采访。我和陈灏作为男女主角,自然是焦点。

大部分问题都围绕着剧情和角色。但当一家以深度报道著称的媒体记者将话筒转向我时,问题变得有些不同:

“林夕老师,我们注意到您在塑造叶文婧这个角色时,展现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非常内敛且有力量的表演风格。听说您与原作作者苏晴老师有非常深入的交流,这种表演上的蜕变,是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的指引?您能谈谈这位神秘的作者吗?似乎她非常低调,几乎从不公开露面。”

问题很委婉,但指向性明确。现场瞬间安静了一些,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包括旁边看似随意、实则竖着耳朵听的陈灏。

我的心微微一紧。我知道这个问题无法完全回避。

我保持着得体的微笑,语气真诚而谨慎:

“苏晴老师是一位对作品和角色拥有极致真诚和热情的创作者。她对叶文婧这个角色的理解,确实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许多之前未曾触及的表演维度。我非常感激能与这样的创作者合作。”

我停顿了一下,将话题的重点,牢牢锁定在“创作者”和“作品”上:

“至于苏老师本人,我认为她更希望观众和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星墟》这个故事本身,集中在叶文婧和所有角色的命运上。作为演员,我的职责是尽全力呈现她的创作,而不是去探讨创作者的个人生活。我想,这也是对创作者最大的尊重。”

我的回答滴水不漏,既肯定了苏晴的重要性,又坚决地维护了她的**边界。

那位记者似乎不太甘心,还想追问,但被现场工作人员适时地打断了。

探班活动结束后,陈灏走到我身边,脸上带着那种惯有的、意味不明的笑容:

“林老师现在真是……深得原作者器重啊。这‘灵魂钥匙’的比喻,挺有意思。”

我听出了他话语里那丝若有若无的酸意和试探。他只是不满焦点似乎部分转移到了我和苏晴的“特殊连接”上。

我懒得与他多做纠缠,只是淡淡回道:“理解角色是演员的本分。陈老师不也一样深入钻研男主角吗?”

说完,我便转身离开,不再给他继续这个话题的机会。

但我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星墟》宣传期的深入,媒体和公众对神秘原作者的好奇心只会越来越强。而我,作为与苏晴有直接联系的演员,必然会成为各种窥探和猜测的焦点。

我必须更加小心,为她筑起更高、更坚固的围墙。

晚上回到酒店,我收到周编辑发来的信息,语气有些焦急。原来,那家深度媒体的记者并未死心,通过其他渠道联系到了他,希望能争取到一个对苏晴的“独家专访”,甚至暗示如果苏晴坚持不露面,是否可以由我代为转述一些“作者心声”。

“林老师,您看这……那边催得挺紧,还说这是很好的宣传点。”周编辑的语气透着为难。

我的眉头紧紧皱起。果然来了。

我立刻回复周编辑,语气罕见地强硬:

“周编,请您明确回绝对方。苏老师的意愿我们必须绝对尊重,没有任何商量余地。至于由我转述,更是绝无可能。这既是对苏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欺骗。宣传应该集中在作品本身,而不是炒作作者**。如果对方坚持,我可以亲自与制片方沟通。”

周编辑大概没料到我的态度如此坚决,连忙回复:“明白明白!林老师您别生气,我这就去坚决回绝!肯定不会让他们打扰到苏老师!”

放下手机,我心里有些发堵。资本的逐利性和媒体的猎奇心,就像两张无形的网,不断试图捕捉那个只想安静待在幕后的灵魂。

我感到一种无力,同时也升起一股更强烈的保护欲。

我点开邮箱,看着与苏晴近期的邮件往来。那些关于角色、关于星海、关于孤独与渴望的探讨,是如此纯粹而珍贵。

我绝不能允许外界那些喧嚣的“噪音”,玷污这片我们小心翼翼共同守护的净土。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役。我在台前,她在幕后。我们面对着不同的压力,却守护着同一个世界。

我新建了一个文档,开始整理接下来可能面对媒体时,关于原作者话题的应对策略和统一口径。每一个措辞都反复斟酌,既要维护苏晴,又不能显得过于刻意,引发更大的好奇。

灯光下,我的表情专注而坚定。

我知道,我能为她做的有限。但哪怕只能抵挡住十分之一的恶意与窥探,我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因为在那片她独自挣扎的、冰冷的星墟里,我或许是唯一一个,能看到她光芒,并愿意为之守护的人。

夜色渐深。

城市的两端,两个女人,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一场无人知晓的、关于守护与生存的共谋。

暗流汹涌,但星光,依旧在各自的轨道上,固执地闪烁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