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她的字,我的戏 > 第13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她的字,我的戏 第13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作者:椰子味奶皮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1 12:02:59 来源:文学城

剧本研讨会上的那场小小交锋,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散去后,水面似乎恢复了平静。

但水面之下,某些东西确实不一样了。

陈灏明显收敛了许多,至少在明面上,不再公然质疑剧本或试图强化感情线。见面时依旧会客气地打招呼,但那份客气里,多了层不易察觉的隔阂与冷淡。

我(林夕)并不意外,也无暇过多在意。娱乐圈本就是个人情浮沉的名利场,因戏结缘或因戏生怨都属常态。我的全部心神,都已系在即将开始的《星墟》正式拍摄,以及那个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沉重的角色——叶文婧身上。

进组前的日子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定妆照拍摄、新闻发布会(我作为女二号,只需保持微笑,回答几个预设好的问题)、与各部门协调档期……忙得脚不沾地。

但在这些纷繁芜杂的间隙,我与苏晴那方寸屏幕之间的“安全区”,却意外地维持着一种稳定的、仅限于角色探讨的交流频率。

通常是由我发起。针对某个新调整的剧本细节,或者某个困扰我的表演难点,写一封措辞严谨、目标明确的请教邮件。她回复的时间不定,有时隔天,有时需要三四天,但总会回复。内容依旧简洁,批注精准,绝不逾越“叶文婧”这个主题半步。

我们没有再提视频通话。那次的尝试像一次极限挑战,双方都耗尽了气力,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恢复。眼下的邮件往来,成了我们之间最舒适、也最可持续的平衡点。

然而,这种平衡,似乎正被一种难以言喻的、缓慢渗透的什么东西,悄然改变。

起初是极其细微的差别。

比如,她批注的措辞,虽然依旧专业冷静,但偶尔会多出一两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形容词。在解释叶文婧某个沉默场景下的心理时,她会写“这是一种……近乎虚无的平静”,或者“此处应有被巨大未知包裹的……微渺感”。

这些词语,像不经意间散落的碎片,让我得以窥见一点点,她构建叶文婧那个世界时,所参照的、属于她自身的情绪底色。那底色,是如此的荒凉与孤独。

再比如,有一次,我在邮件里随口提及,为了找状态,连续几天都在深夜去天文台体验观测,看着那些冰冷的仪器和浩瀚的星图,更能体会叶文婧的“认知维度差异”。

她下一次回复时,在批注的末尾,极其罕见地、没有任何上下文地,附加了一句:

“星图很美,但也……很冷。”

只有七个字。却像一道微弱的电流,瞬间击中了我的心。

她看到了我邮件里那句与表演并无直接关联的闲笔,并且……回应了。用一种分享感受的方式。

那一刻,我对着电脑屏幕,怔了很久。

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扇紧闭的门前,原本只是礼貌地叩击,询问关于门内一件艺术品的细节。可忽然间,门缝底下,悄悄塞出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制作者在创作这件艺术品时,指尖感受到的冰凉。

这是一种……信任的试探吗?还是一次无意识的流露?

我无法确定。

但我知道,我不能惊动她。任何过度的反应,都可能让她像受惊的含羞草,瞬间闭合。

我按捺住内心的波澜,在回复邮件时,刻意没有回应她那句关于星图的话,依旧将全部焦点集中在表演技巧和角色逻辑上,只是语气,在不自知中,或许比平时更柔和了一些。

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像春天的冻土慢慢消融,几乎难以察觉。直到另一件小事的发生,才让我猛然意识到,那条连接我们屏幕的纤细通道,承载的东西,或许比我想象的要多一点点。

那是在一次针对叶文婧重头戏的邮件往来中。那场戏是叶文婧的理论首次得到似是而非的数据印证,她在极度的兴奋与更深的恐惧中崩溃大哭——这是剧本里极少数允许她情绪外泄的场面,但要求极高,需要演出那种理性彻底崩盘、灵魂暴露在真理强光下的战栗。

我反复揣摩,总觉得差一口气。于是照例写信向苏晴求救,详细描述了我的理解和瓶颈。

她的回复比平时晚了整整五天。

附件里是密密麻麻的批注,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详尽,甚至带着一种……近乎燃烧般的剖析欲。她不仅拆解了叶文婧那一刻每一秒的心理变化,还引用了某些哲学和物理学概念来佐证那种状态,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被压抑的、汹涌的情感力量。

而在邮件的正文,只有一句看似平常的话:

“抱歉回复晚了。前几日状态不佳。”

“状态不佳”。

这四个字,像一根针,轻轻刺了我一下。

我立刻回想起周编辑最初提到她时,那欲言又止的神情;回想起初次见面时她苍白的脸和无法抑制的颤抖;回想起视频通话里她用力压抑的、短促的呼吸。

一些模糊的猜测,在我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她拥有的,或许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敏感”。那可能是一种更具体、更折磨人的东西。

一股强烈的同情和理解,混杂着对那份惊人才华的珍惜,涌上心头。我想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传递一丝微不足道的关心。

但我知道,任何直接的慰问,都是冒犯。

我盯着那封邮件,沉思良久。然后,我回复了一封很长的邮件。

在邮件里,我丝毫没有提及她的“状态”,只是极其专注、甚至带着某种学术研讨般的热情,回应了她所有的批注,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且,破天荒地,在邮件最后,分享了一段我为了理解那种“理性崩盘”状态,去观看一部关于神经元与宇宙结构类比纪录片时的震撼感受。

我没有问“你还好吗”,我没有说“请保重”。

我只是……在她展示了她世界的冰冷与浩瀚之后,也向她敞开了一扇我这边世界的,小小的、与之共鸣的窗户。

我想告诉她,我或许无法完全理解你的“状态”,但我能看到你通过叶文婧展示的那个世界的壮丽与严寒。而我,正在努力靠近它。

邮件发送后,我合上电脑,走到窗边。

夜色深沉,看不见星星。

我不知道这封邮件会带来什么。也许她会觉得被冒犯,从此缩回更坚固的壳里。也许,那扇门会再打开一条微不可查的缝隙。

这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冒险。风起于青萍之末,我试图捕捉的,正是那最微弱、也最不确定的一丝气流。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苏晴坐在昏暗的房间里,屏幕的光映着她疲惫但异常清亮的眼睛。她逐字读着林夕那封长长的、充满了理解与共鸣的回信,手指轻轻触碰着屏幕上那些关于宇宙与神经元的描述,久久没有动作。

冰层之下,暖流暗涌。

某种基于纯粹理解与共同守护而萌生的情谊,正在无声无息间,悄然滋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