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隋朝那些事儿 > 第1章 正说大隋

隋朝那些事儿 第1章 正说大隋

作者:大漠胡杨2023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10 07:13:37 来源:文学城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文明历史当中,唐代绝对是最璀璨的明珠,这个时代创造出来的文化以及经济盛况是有高度的代表性。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在看到事物光鲜亮丽的同时,不能忘记它成长经历以及它的支持者。唐之所以能成为盛极一时的明星朝代,离不开的自然是它的引领者——大隋。隋朝和唐朝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为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隋炀帝和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是姨表亲,李渊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亲姐妹,她们姐妹俩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在我国有句谚语:姨表亲,姑表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这两个朝代的皇帝不仅血脉相连。并且这两个朝代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等也都是藕断丝连……可以说,唐朝正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隋文帝创建的那些优秀制度,李世民才开创了属于他那个时代的贞观之治。

我们太多人对大唐盛世可谓是耳熟能详,对大隋王朝却是知之甚少。可能是因为他存在的时间太短的缘故吧,大隋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那么多辉煌,并且在他快速达到巅峰以后又迅速走向灭亡,真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去学习。让我们通过深入了解隋炀帝的悲惨人生,知道一个超级富二代是怎样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他老爸隋文帝留给他的那么大的家业折腾殆尽,最后让自己背上独夫民贼的骂名,落得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从而让今天更多的人能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管理挫折,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将挫折转化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精神食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真实的大隋,熟记这段儿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高光时刻。

隋文帝最大的功绩是统一中国,开皇九年隋文帝平定了江南的陈朝,统一了全国,这也是自秦朝以后中国的第二次大统一。这次统一,不光是标志着南北重新合二为一,而且还标志着北方从永嘉之乱开始,将近三百年的民族融合最终完成。这次统一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夷夏”的大统一,这也是我们今天这个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基础。这样具有最大的深度和广度的统一,对于整个华夏民族来说,这个意义确实是太大了。

隋朝在政治上最大的贡献是,隋文帝创建的三省六部制,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分散了丞相与中央部门的权利,将“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时互相牵制和监督,大大提高了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制最重大的改革,在我国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

隋朝在文化上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科举制。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科举制在中国的寒门弟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走向政治舞台,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华丽转身。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冲破了当时关陇贵族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隋朝在法律上的贡献是隋文帝创建的《开皇律》。隋文帝认为重新统一的国家需要用法律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于是《开皇律》便应运而生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熟知的“十恶不赦”就是出自隋朝的《开皇律》。有学者认为《开皇律》奠定了东方法条的基础,在整个人类的法制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那个年代,隋文帝就能健全法制,并实施依法治国,不得不说隋文帝的治国理念确实高人一等。毫不夸张地讲,他推行的依法治国理念,以及他创建的《开皇律》,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欧洲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时曾说过,虽然我在军事上失败了,单凭我著作的《拿破仑法典》,就足可让全世界人民永远敬仰我。所以就单凭《开皇律》这一项,隋文帝在中国所有的古代帝王中,完全可以称得上“男博腕”。李世民几乎是完全继承了隋文帝创建的《开皇律》,并且一直到了清朝,国家制定在法律时还大量沿用《开皇律》的版本。

隋朝在军事上做的大贡献是将府兵制进一步完善,府兵制是西魏时期创建的古代兵制之一,特点是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闲的时候军训,战时从军打仗。前期的府兵制弊端众多,容易出现带兵的将领权利过大,影响皇权。隋文帝针对这些弊端,进行了大量改进,在原有“兵农合一”的基础上,采取“兵将分离”的方针,这样就有效地削弱了边疆将领的权利,集中了皇权。同时国家还定期对边疆的将领进行轮换,防止其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值守,而成为霸居一方的土皇帝。我国现在的生产建设兵团推行的屯垦戍边政策,和当时的府兵制极其相似,可见府兵制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之大。

隋文帝在外交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就是让中原地区又重新成为东亚地区的新霸主。隋文帝推行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外交方针,对于全人类的外交工作而言,都是教科书般的存在意义。法国的汉语学家沙畹曾说过“中国始终用其远攻近交,离强合弱之政策,是为妨碍突厥,建设一持久帝国之要因,设无此种反间政策,突厥之国势不难推想得之”大致意思是隋文帝采取的智取为主,力取为辅,离强合弱的战略。在外交上不盲目迷信武力,重视智力比拼,重视结交盟友是中原的优势,隋文帝能够认清这种形势,这就是伟大的政治智慧,是全世界的外交智慧的结晶。隋文帝的外交政策被世界各国学习和争相效仿。试看今日某西方某大国推行的外交政策及霸权主义,不正是效仿隋文帝推行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外交政策,西方某大国通过扶持和联合它的盟友国,挑唆它们同自己仇视的国家不断发动武力冲突,自己则稳坐钓鱼台,坐收渔翁之利……

隋朝还有个大贡献就是隋炀帝时期修建大运河,成功让中国的物资通过便利的水路实现互通,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东部诸地开始纷纷独立,他们就不再给中央输送供赋了。江南大量的粮食和生活物资,正是通过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运到了长安,才让李唐王朝又硬撑了一百五十年。所以唐朝后期的人们对大运河的功绩一直是赞不绝口,并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唐朝诗人皮日休曾有诗为证“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大致意思是如果不是隋炀帝急功近利,劳民伤财,他修建的大运河是完全和大禹治水的功劳相媲美的。

隋朝还为唐朝积累下了大量的经济财富,隋文帝派官员走到每家每户进行“人口普查”,目的是要严厉整治逃税,漏税的情况,这样税收收入也跟着飞速上涨。尽管朝廷财富充盈,隋朝的两任皇帝对百姓相当抠门。当好多地方出现灾情时,政府就是不舍的开仓放粮,致使灾区大量的百姓饿死。朝廷的财富以及国有粮仓越积越多,每年饿死的百姓也越来越多。李世民曾说:隋朝国家粮仓囤积的粮食足够唐朝所有的百姓吃五六十年,隋朝囤积的大量粮食,被起义军占领后。起义军开仓放粮,在百姓中积累了更好的声望,同时招来了更多的流民加入起义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朝两任皇帝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大量粮食,全存放在国家粮仓里,自己都没舍得用,反而尽为起义军和取代自己唐朝做了嫁衣裳。可谓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好多人都很疑惑,隋朝有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只存在了三十八年就迅速灭亡了。主要是隋炀帝过于急功近利,只想在他的有生之年创建比秦皇汉武还要大的功劳。贪婪的两任隋朝皇帝为了实现国富,不惜与民争利,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梦想,广征劳役,鱼肉百姓。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开始了一个大工程接着另一个大工程,整的老百姓是苦不堪言,生不如死。

隋炀帝的第一个大工程是修运河,从客观角度来看,大运河的修建,确实能促进南北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隋朝对江南地区的统治。单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完全是隋炀帝对百姓惨无人道的无情压迫。大运河就像是被无数苦不堪言的百姓用鲜血灌满的。修建运河的时候,朝廷因劳力不足,又急于赶工,甚至征发妇女前去劳役,可见百姓在隋炀帝心中,根本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为了满足他的各种愿望的奴仆。

当运河修成,那些好不容易挺过去的百姓,随即又得到一个消息——又要修筑长城了。这又是一个大工程,史料记载“兴众百万,北筑长城”

当长城修成,百姓们松了口气,总算能休息会儿,然而没过多久,又一个令他们心如死灰的消息传来——皇上要御驾亲征,征讨高句丽,都给我运粮去。

百姓们即使心有怨言,也不敢反抗,因为会被杀头,甚至灭门。他们俨然如一个个被被剥夺生命权的“劳役机器”,人们生来就是为那隋炀帝卖命般地干苦力。

根据《隋书》记载,当时隋炀帝为了耀武扬威,亲率一百一十多万大军,而负责运输粮食辎重的民工数量上达到二百万之众。

当隋炀帝第三次发兵高句丽,当他还沉浸在自己的“战争梦想”时,那些不愿再做奴隶的人民,终于勇敢站起来了,很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局势逐渐失控,隋朝很快便灭亡了。隋朝的快速灭亡,受益最大的便是唐朝,唐朝继续沿用隋朝那些好的政策和制度。唐太宗李世民还吸取了隋炀帝奴役百姓的教训,于是他常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告械众人,不可劳民伤财,触犯老百姓的利益。他还指出一定要“藏富于民”,不要在国库里集聚太多的财富,应当以民为本,以德治国,这便是唐太宗对于隋朝富强亡国发出的感慨。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隋朝建立之后,可谓是万物唯新,隋文帝建立新制,启用新人,营建新都,整个国家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隋朝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除了要解决国内问题,还要面临复杂的国际问题。

开皇二年五月,正当隋朝上下,齐心合力一心搞建设的时候,北方传来了一个坏消息,突厥部落率领四十万大军,伙同原北齐营洲刺史高宝宁,沿整个长城一线向大隋直扑过来。突厥大举进攻隋朝,主要是突厥不希望隋朝统一,自六世纪初期,突厥崛起于蒙古草原以后,很快就成了东亚霸主。当时中原地区,是北齐和北周两个政权并立,彼此都想压倒对方,就竞相去讨好突厥。后来北周统一了北齐,没过几年隋朝又取代了北周,这个平衡局面就被刚成立不久的隋朝给打破了。更让突厥闹心的是,新兴的隋朝跟以前不一样了,对突厥的态度十分冷淡,把以前的进贡也停掉了。现在隋朝过年不但不给昔日的大哥发“压岁钱”了,就连一盒烟,一罐茶都给省了。对于突厥来说,毕竟也是做了大哥好多年,现在一下儿被推到冰冷的床沿,这是突厥肯定不能接受的。同时就是突厥的可贺顿,也就是第一夫人,她原是北周的千金公主,她是北周末年嫁到突厥和亲的。她嫁过来没多久隋朝就取代了北周,隋文帝这一点做的确实有点过分了,不但窃取了人家北周的天下,还对北周的宗室大开杀戒。想想娘家的悲惨遭遇,千金公主可谓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突厥的第一夫人和中原的皇后不同,她可是拥有实权的,也就是说她可以参政。于是她就经常对她的丈夫沙钵略可汗吹枕头风:你要替我娘家报仇啊。在千金公主的鼓动下,沙钵略也动了心,经常对他的手下说:我是北周的亲戚,现在隋朝取代了北周,我要是不好好收拾一下儿隋文帝,我还有什么脸面见我太太啊。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当时的蒙古草原正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整整一年没有降水,既没下雨也没下雪。突厥可是游牧民族,他们全部都是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草茂盛,他们便会在哪里安营扎寨。现在整个蒙古草原的水都没了,草也枯了,牲畜就会大量死亡,这可是致命性打击。突厥人为了维持生存,也只有走打仗抢劫这条道了。基于这三个原因,突厥就在开皇二年五月,大举向中原进犯了。

突厥来势汹汹,隋文帝刚建国的第二年,此时正是民心初定,百废待兴,发展经济的最佳时期,但他还是坚决要打一仗。隋文帝思路很清楚:突厥大举进攻隋朝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是因为突厥不希望看到中原统一也就是和突厥寻求和平很难做到。既然是想打也要打,不想打也要打,索性不如丢掉犹豫,丢掉幻想,破釜沉舟。这是第一个原因,是从形式考虑。还有一个原因是隋文帝觉得突厥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虽然他本人没怎么和突厥打过交道,但是他的父亲杨忠,是和突厥打过交道的。当年他父亲曾经和突厥组成联军一起打过北齐,他发现突厥人抢东西是真勇敢,打起仗来的时候全跑光了。这可把杨忠给气坏了,于是回来就给皇帝上疏:其实突厥装备很差,不但赏罚不分明,而且法令不一,所以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能征善战。以前都是被传说吓怕了,他们不过是一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而已。杨忠的一番话虽然没有引起当时皇帝政策的变化,却给杨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突厥人不一定就战无不胜,是完全可以打一打,试一试。在这两个原因的推动之下,隋文帝就不想妥协了,于是他当了皇帝之后,马上叫停了对突厥的进贡,同时还在北方发动群众修长城,并派了大批将士防守边界地区,等于说为战争做好了准备,现在既然突厥打过来了,那就出兵还击吧。

此次突厥是沿整个长城一线向隋朝发起进攻的,沙钵略可汗率大军已进入渭水流域,距隋朝都城已经很近了,情况已经相当紧急。隋文帝便任命虞庆则为东线大元帅,率大军进驻弘化城(今天的甘肃庆阳)。

进驻弘化城后,虞庆则先派功勋卓著,胆识过人的大将达奚长茹率领一支两千人的分队,到前线摸排下儿情况。弘化距蒙古草原很近,连年来突厥民族趁着北周和北齐常年打仗,两个政权都无暇顾及,同时也根本不敢去惹这个东亚霸主的空挡。便每年在秋收季节组成大军,肆无忌惮的到中原进行抢劫。突厥人个个精通骑射,好多时候,他们几百号人就敢组成个分队,到中原边境进行烧杀抢掠。弘化城周边的老百姓眼睁睁看着每年的收成全被突厥大军洗劫一空,挡又挡不住,官家又指望不上。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放弃良田,或进入弘化城给一些大户人家打长工,或举家长途跋涉,逃离边境,到遥远的南方另谋生路。

达奚长茹带领的这支分队刚出弘化城的时候,还能看到田地里长着庄稼。到了距弘化城二十公里开外的地方,农田已经全部荒废。目光所到之处,尽是荒草侵古道,野草连天际,簇拥在一起的几户农舍早已是人去楼空,只剩下些残垣断壁,栖息在院内几株老树上的几只乌鸦时不时发出几声哀鸣……由于少有天敌侵扰,草地上到处可见肥硕的兔子,他们显然不怕人,只是到这支分队离它们十几步的时候,才不慌不忙的钻回窝里。嬉戏在草丛中的野鸡,也像是给军队让路似的,展开美丽的羽翼,飞向一边……

达奚长茹看到眼前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开阔草地,便将长长的行军队伍组成一个方阵,踏着荒草向前挺进。这样既有利于防守也有利于进攻,士兵们还可以首尾相顾,增强凝聚力、战斗力。这支分队中有三分之一是老兵,他们曾经和突厥军队组成联军打过北齐,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老兵几乎都标配了战马,他们熟知突厥军队的特性,是这支分队中抵御突厥军队的中流砥柱。连年征战,已将他们锤炼成意志坚定、所向披靡的勇士。他们昂首挺胸的骑着同他们征战多年的军马,形成了完美的人马合一,他们炯炯有神的目光中折射着坚毅和自信。其余全是刚从军的新兵,草丛中偶尔惊飞的几只野鸡,就会让他们神色慌张的左顾右盼,有的新兵因猛然受到逃窜的野兔惊扰,由于过于紧张而踩了前面士兵的脚,当那个士兵弯腰抠鞋的时候,背上的弓又扫到了旁边的士兵的背……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在这些新兵队伍中,掀起一阵不小的波澜。身经百战,骑着枣红色大马的达奚长茹,沿着这支分队巡视了一周,便将这支分队的战斗力了如指掌。他明白要想提高这些新兵的战斗力,首先要提升他们的战斗意志,让他们的心先步入到战场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