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志龙意识到,对抗林知夏这种将一切情感和行为都视为可量化数据的“科学怪人”,常规的抗议和直接冲突如同隔靴搔痒,不仅无效,反而会为她的研究提供更多所谓的“**型行为样本”。他决定转变策略,从正面强攻转为更具渗透性和颠覆性的“嵌入式破坏”——不是要摧毁她的系统,而是要潜入其中,用自己的方式去扰动、重塑,甚至“污染”她那套过于精密的算法逻辑,让她不得不正视算法无法捕捉的混沌之美。
周一清晨,他特意提前了半小时抵达实验室,手中拎着的不是装点门面的电脑包,而是一个印有醒目骷髅头标志、质感冷峻的黑色定制防震箱。当林知夏在九点整准时推开实验室大门时,映入她眼帘的并非往日的井然有序,而是权志龙正弯腰忙碌的身影,以及实验桌上多出来的一堆布满旋钮、接口、闪烁着各色指示灯的专业音频设备。他正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外来物”连接到实验室经过严格电磁屏蔽的专用电源上,动作熟练得像是在组装一件心爱的乐器。
“早安,教授。”权志龙闻声抬头,今天他穿了一件定制的黑色卫衣,胸前印着白色的“404 Error: Charm Not Found”字样,笑容灿烂得与实验室严谨的氛围格格不入。他拍了拍那个刚刚接通的、外壳散发着幽蓝呼吸灯的效果器,语气带着几分展示珍宝般的得意:“为了促进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我把我私人工作室的核心装备都搬来了。便携式模块化合成器、多通道效果器矩阵,还有这个最新款的模拟建模人声效果器——它能实时把我的声音从花栗鼠的尖叫处理到星际战舰的轰鸣。我想,这对你的‘情感计算’研究应该极具价值?比如,模拟极端情绪下或非人实体发声的生理特征,丰富你的数据库?”他的提议看似合理,实则充满了挑衅的意味,试图用最“艺术”的工具,去冲击最“科学”的堡垒。
林知夏的目光如同精密传感器,迅速在那堆设备上扫描了一遍,眉头微不可察地蹙起。她的第一反应是程序化和基于规则的:“权先生,未经实验室安全委员会许可接入外部电子设备,严重违反《实验室安全规范》第5.1条。这些设备的电磁兼容性(EMC)未经检测与认证,其运行时产生的射频干扰(RFI)可能对脑电仪、高精度声学采集卡等精密仪器的信噪比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影响数据纯净度。请立即移除。”她的语气冷静、平稳,不带任何情绪波澜,仿佛在宣读一份仪器说明书。
“别那么紧张嘛,教授。规矩是死的,灵感是活的。”权志龙不以为然地耸耸肩,手指随意地在合成器的一个触控旋钮上轻轻一滑,实验室的高保真监听音响里立刻传出一段他经过实时处理、变得如同卡通外星人般尖锐扭曲的声音:“听!这是系统识别到的‘过度亢奋’潜在神经反应模型下的语音样本哦~”紧接着,他快速切换预设,声音陡然变得低沉、沙哑,仿佛来自深渊:“而这是‘压抑性愤怒’的声带振动模拟。多么生动的研究素材!你的模型能准确区分这是表演还是真实情绪吗?”他试图用这种即兴的、不可预测的“声音艺术”来打破实验室的绝对秩序,证明存在算法无法框定的表达领域。
就在这时,仿佛是对这种“混乱入侵”的回应,林知夏面前的主控屏幕上,一个她自行开发、处于内部测试阶段的程序界面突然被触发弹出——【基于多维度声波特征的情感信度实时评估系统(测试版)】。这个被她简称为“声波情感雷达”的工具,能够实时分析输入音频的基频(F0)、抖动(Jitter)、震颤(Shimmer)、谐波噪声比(HNR)等数十个特征参数,并与基于海量正常语音数据库建立的基线模型进行比对,最终计算出一个反映发言者情绪状态与基线偏离程度的“信度值”(0-100%),以及最可能的离散情感标签。
此刻,界面上代表权志龙那经过夸张效果处理的声音的信度值,正像失控的脉搏般在“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