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COEX会展中心的穹顶之下,国际AI伦理峰会的空气里漂浮着多种语言的低语,以及咖啡因支撑的疲惫。 巨大的玻璃穹顶将午后的阳光过滤成冷调的光束,如同一张无形的数据过滤网,将自然光解析成适合严肃学术讨论的光谱成分。会场内,温度恒定在22.3摄氏度,湿度控制在45%——这是林知夏提前一周向会务组提交的环境优化方案中的核心参数,她的研究表明,该环境条件下的人类脑波最利于保持理性思考与逻辑分析。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竞争氛围,仿佛每个人都在用代码和算法无声地较量着谁更能“定义未来”。这种氛围被林知夏腕部佩戴的便携式环境监测仪精准捕获,数据显示:背景噪音分贝值稳定在48-52dB区间,符合学术会议最佳听觉体验标准;二氧化碳浓度略高于理想值,提示需要加强通风——但她注意到,每当权志龙有所动作时,周围区域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出现微小但可探测的波动,或许源于周围人群不自觉的屏息或惊叹。
林知夏站在演讲台上,深灰色西装剪裁利落,一副无框眼镜让她看起来像刚从实验室精密仪器里走出来的一样。这套西装是特制的,内置了微纤维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她的心率变异度和皮电反应,数据直接同步到她随身携带的加密平板。她身后的巨幕上,一行标题冷静得近乎傲慢:《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情感计算伦理框架构建》。标题下方是一行小字注解:“本研究由韩国科学技术院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所支持,项目编号:KAIST-BRAIN-2024-007”。整个PPT的配色方案严格遵循学术出版物的可访问性标准,对比度经过精确计算,以确保色盲人群也能无障碍读取信息。
“当前娱乐工业产出的情感数据存在显著偏差,”林知夏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而平稳,仿佛在陈述一个物理定律,她的语音波形在实时监测屏幕上显示出了极低的抖动率和几乎完美的频率稳定性,“例如,流行音乐中高频使用的重复副歌结构,本质上是利用听觉皮层的处理惰性,制造一种廉价的、虚假的情感共鸣。”她引用了她与神经科学实验室合作的一项fMRI研究数据,该研究显示,在接触高度重复的流行音乐段落时,大脑的奖赏中心(如伏隔核)活动呈现初期兴奋后快速衰减的模式,而与高级认知和情感处理相关的前额叶皮层活动则相对抑制。为了佐证这一观点,她的PPT翻到下一页,展示了一张复杂的数据分析图。图表标题格外醒目:《基于声波熵增规律的流行音乐情感真实性评估》。图表采用了三维可视化呈现,X轴为时间序列,Y轴为声波频率强度,Z轴则为谐波复杂度计算值。而图表下方,作为典型案例赫然陈列的,是权志龙三年前那首脍炙人口的热单《花路》的频谱分析。林知夏特意选择了这首歌,不仅因为其流行度,更因为权志龙本人就在现场——这是一个绝佳的对照实验场景,可以实时观察创作者在面对学术批评时的生理反应。
“以该作品为例,”林知夏的激光笔尖精准地点在图表的一个峰值上,那个峰值对应着歌曲副歌部分最洗脑的旋律片段,“其副歌段落的谐波复杂度经计算仅为0.37,远低于我们通过大规模脑电实验测得的人类真实情感波动阈值0.65。这种低复杂度旋律虽然易于传播,但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受众的情感反应模式趋于扁平化。”她顿了顿,调出了一项纵向研究的数据追踪图,该研究跟踪了1000名青少年收听习惯长达两年,“我们的数据显示,长期接触低情感复杂度的音乐,与他们在标准化的情感识别测试中表现出的反应范围变窄存在显著相关性(p < 0.01)。”她给出一个冷静的建议,语气没有丝毫起伏,仿佛在陈述一个客观的物理现象,“从情感健康角度出发,建议此类创作引入混沌模型重构和弦拓扑,以模拟更接近真实情感的复杂性。”她甚至展示了一个初步的算法模型,演示了如何将《花路》的原旋律(低谐波复杂度0.37)通过引入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生成了一个谐波复杂度提升至0.71的新旋律片段,播放给现场听众。尽管新旋律在“悦耳度”主观评分上略低于原版,但在“情感深度”和“回味度”指标上均有提升。整个演讲过程,林知夏的生理监测数据始终保持在基线水平,即使是在播放经过算法“优化”的《花路》版本时,她的心率变异度曲线也平稳得像一条直线。
台下嘉宾席中,原本正慵懒转着笔的权志龙,笔尖“啪”地一声停住了。这位刚刚受聘为韩国科学技术院特聘教授的顶流明星,此刻正作为艺术科技跨界论坛的代表坐在第一排。他今天穿了一件剪裁独特的深蓝色丝绒外套,看似随意,实则出自一位新锐设计师之手,衣服上装饰着细微的电路纹路,在会场灯光下若隐若现。他微微眯起眼,看向台上那个试图用算法解构他心血的年轻女人,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玩味。他能感觉到周围投来的目光,有好奇,有审视,也有等着看好戏的意味。他放在扶手上的左手食指,有一下没一下地轻轻敲击着,这是他思考或情绪波动时不易察觉的小动作。他的经纪人坐在旁边,略显紧张地瞥了他一眼,又看了看台上那位言辞犀利的女科学家。
权志龙的记忆被拉回三年前的首尔奥林匹克体操馆。那是一场座无虚席的演唱会,他正准备演唱《花路》的**部分。现场气氛热烈,粉丝的应援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当伴奏响起时,异变突生——舞台上全息投影区意外出现了一个身着科技感长裙的虚拟歌手,她不仅完美和声,还即兴改编了部分旋律,用数学精度重新解构了歌曲的情感走向。那一刻,权志龙记得非常清楚,他内心先是闪过一丝错愕,但多年的舞台经验让他瞬间镇定下来。他注意到这个虚拟歌姬的声线异常纯净,和声编排有着一种独特的、近乎冷酷的逻辑美感,与《花路》原本充满感性的风格形成了奇妙的对撞。他没有慌乱,也没有试图切断这个意外来客,而是即兴弹奏起吉他,与虚拟歌姬展开了一场长达三分钟的音乐对话。他用自己的演唱技巧和情感投入,去回应和引导那段由算法生成的旋律,将一场可能成为演出事故的插曲,变成了令人难忘的艺术共创。演出结束后,现场反响异常热烈,很多粉丝甚至以为这是精心设计的特别环节。
“那是我的‘夏娃’系统测试版,”多年后林知夏在实验室日志中承认,日志的日期标注显示那段时间她正在攻关虚拟歌姬的情感自适应算法,“当时我正在测试虚拟歌姬的情感自适应算法,代码溢出导致信号串频,意外接入了奥林匹克体操馆的演出控制系统。”但当晚的权志龙面对这起演出事故,展现了惊人的应变能力和开放态度。更令人惊讶的是,演出结束后,权志龙通过经纪公司辗转联系到KAIST,没有追究技术故障,反而表达了对这种技术融合艺术可能性的浓厚兴趣,并提出合作意向:“那个虚拟歌姬的旋律生成逻辑,虽然听起来有点‘机械’,但其中蕴含的某种结构美感,让我看到了音乐的另一种可能性。也许我们可以聊聊?”这份合作意向书,至今仍保存在KAIST技术合作部的档案库里。
茶歇时间,人流涌向咖啡机。林知夏正低头调试着腕上佩戴的便携式脑电监测设备,屏幕上的α波曲线平稳如直线,显示她正处于高度专注的理性分析状态。一个身影挡在了她面前,带着淡淡的薄荷烟丝和某种高级木质香调混合的气息,这种气味组合在林知夏的嗅觉识别模型中被暂时标记为“G型气味签名”,其挥发性成分分析提示含有雪松和琥珀的基调。
“林教授,”权志龙的声音不高,带着点懒洋洋的磁性,他指尖在平板电脑上轻点,屏幕上正是刚才那张《花路》的频谱图,“用算法解构心跳时,您是否考虑过‘观测者效应’?”他微微倾身,目光里带着挑衅,也带着一丝探究的兴趣,“就像薛定谔的猫——音乐被冰冷数据观测的瞬间,其艺术性是否已经坍缩成了您图表上这些干巴巴的曲线?”他说话时,手指无意识地在平板边缘轻轻敲击,节奏与他之前听演讲时略有不同,频率稍快。林知夏的设备捕捉到了这一细微的声波变化,并将其归类为“轻度情绪激动伴随非攻击性肢体语言”。
林知夏抬头,对上他那双在舞台上能点燃万人的眼睛,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她甚至顺势看了一眼脑电仪屏幕,数据依旧稳定,但她注意到在处理“观测者效应”这个物理学概念时,她的前额叶皮层活动有微弱的、短暂的增强。“权先生,量子力学的隐喻很浪漫。但根据Kolmogorov复杂度理论,真正饱满、不可压缩的情感,其信息熵足以穿透任何观测滤镜。您的反驳,恰好验证了人类认知中常见的‘诗意防御机制’——即用审美快感来逃避可量化的真相。”她的回应迅速而准确,仿佛早已在数据库中预演过类似的对话场景。她同时快速调取了关于“观测者效应”在社会科学中应用的批判性文献摘要,以备后续可能的深入辩论。
这番硬邦邦的、充满学术术语的回应让权志龙挑了挑眉。他正想继续这场看似鸡同鸭讲的辩论,本届峰会的主席、KAIST的副院长热情洋溢地走了过来。“太好了!两位已经交流上了!”副院长看着眼前这对风格迥异的男女,如同看着两个即将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的试管,“正好通知你们,学校刚通过的‘AI-艺术共生计划’,首个重点项目就是‘音乐情感交互’。董事会一致认为,由林博士负责算法核心,志龙你提供艺术洞察,简直是天作之合!”副院长的声音洪亮,充满了对跨学科碰撞的期待。
“合作?”林知夏和权志龙几乎异口同声,语气里是如出一辙的抗拒。林知夏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她快速在脑中评估了这个合作项目可能带来的变量:一个无法用现有模型完全预测的合作者,将严重影响项目进度和数据的纯净度。权志龙则觉得这事儿有点荒唐,让他这个靠感觉和灵感吃饭的人,去跟一个试图用数据解读一切的女科学家合作,无异于让飞鸟去理解游鱼的流体力学。
“这是提升人类情感理解的重要一步!”副院长完全无视两人的脸色,继续鼓吹,他挥舞着手臂,试图描绘一个宏大的愿景,“想想看,最严谨的科学与最感性的艺术碰撞!下周一,项目正式启动会议,就在林博士的实验室!”他说这话时,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移动,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激动人心的成果。
他说完,拍拍两人的肩膀,心满意足地走向另一群学者。走廊里剩下短暂的尴尬沉默。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点心油脂的味道,混合着权志龙身上淡淡的木质香和林知夏实验室常用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消毒剂气味。背景音是不同语言的交谈声、脚步声和杯碟碰撞的清脆响声。
权志龙忽然轻笑一声,打破了沉默。他抽出林知夏别在西装口袋上的那支极简风格的金属钢笔——那支笔同时也是一个小型环境数据采样器——在她手中的峰会手册背面,潦草地写下一行数字。“42毫秒。”他写下最后一个数字,将笔插回原位,动作流畅带着舞台式的挑衅,“这是我的静息心率变异度。教授不如用你那套万能的模型算算,就在刚才,它因为某种名为‘愤怒’的古老人类情绪,飙升了多少?”他的眼神里带着戏谑,也有一丝试探,想看看这位冷静的科学家会如何应对这种近乎无理的挑战。这个数字是他根据自己佩戴的智能手表刚刚读取的数据随口说的,但巧合的是,与他基线期的平均心率变异度相差不大。
说完,他转身离去,留下一个潇洒又有点讨打的背影。林知夏看着那串数字,眉头微蹙。她并非没有感知到对方的情绪,只是她的第一反应是将其转化为可输入模型的数据点。她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快速登录学校数据库,调取权志龙公开的医疗记录(来自他之前的体检报告)和近期可穿戴设备数据(这或许涉及了点**边界),进行交叉验证。结果让她有些意外:数据基本吻合,但他近期静息心率变异度的整体趋势显示,其压力水平确实处于偏高区间,这可能与他的巡回演出日程和新专辑制作压力有关。她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冷静地记下一笔,标签是“合作对象G-Dragon:观测备注001”,并在下面添加了子项:“需进一步观察情绪稳定性对项目合作效率的潜在影响。建议在合作协议中增加情绪监测与调节条款。”
本次峰会以“AI for Everything, Everything for AI”为主题,预示着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制造与物流等领域的全面渗透。作为亚洲AI生态的重要交流平台,本次会议汇聚了70余家企业,重点讨论具备独立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智能体(Agentic AI)”发展。IBM的最新报告显示,99%的企业AI开发者正积极探索或部署AI智能体。这一数据印证了AI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快速应用。而林知夏的研究正是这一趋势的前沿体现,她试图用算法解构人类最复杂的情感现象,尽管她的方法论在会场内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艺术与人文学科背景的参会者中。
傍晚回到酒店,林知夏收到项目助理发来的正式合作备忘录草案。她花了整整三个小时逐字审阅,用红色批注标出十几处“表述不精确”和“权责模糊点”,重点圈出了“艺术直觉”这个词,批注是:“请明确定义‘艺术直觉’的操作性定义及量化评估方法,否则无法作为有效输入参数。”她甚至附上了一篇她之前写的关于《创造性思维中直觉行为的神经相关物及可测量性研究》的论文预印本链接。她对合作框架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要求明确数据所有权、发表权以及每一步决策的算法依据。
几乎同时,权志龙在工作室里,也收到了同一份备忘录。他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条款,特别是关于“情感数据采集需遵循严格实验室协议”的部分,对经纪人耸耸肩:“这哪是合作,简直是签卖身契给一台电脑。”他感觉那些条款像是要把他鲜活的创作过程塞进一个冰冷的模板里。他灵感忽至,走到合成器前,即兴弹出一段旋律,节奏急促,音色略带扭曲,充满了不和谐音,并将其命名为《人形计算器抗议曲》,随手录了下来,发到了自己的私人社交账号上,仅限好友可见,配文是:“当艺术遇到算法,是交响乐还是噪音?”
林知夏在睡前习惯性进行数据复盘,平板自动同步了她白天脑电数据的分析报告。报告末尾,AI助手标注了一条异常:“检测到在时间戳17:23:05(对应茶歇对峙时段),出现短暂的δ波(深度放松)与β波(高度专注)叠加状态,此模式**型,建议关注。”这种脑波模式通常在她进行深度冥想或解决极其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才偶尔出现,在与他人,尤其是带有对抗性质的对话中出现,实属罕见。
林知夏盯着那条标注,陷入了片刻的沉思。这不合逻辑。面对挑衅,她的脑波反应应该是警觉、分析(对应更高的β波或γ波),而非这种近乎……冥想的放松与专注并存状态。她将这条异常记录归档,标记为“待研究现象:语境对抗下的**型神经响应”,并设定了一个提醒,以便在后续与权志龙的互动中特别注意收集相关数据,试图找出这种异常反应的条件和规律。她怀疑这可能与对方不可预测的言行所引发的认知冲突处理有关,但需要更多样本才能得出结论。
而城市的另一端,权志龙在录音室里,将今天峰会现场偷偷用手机录下的林知夏演讲片段——“情感真实性”——这几个字采样出来,丢进音频软件,循环播放。那冷静、平稳、毫无起伏的声调,在昂贵的音响系统里回荡,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疏离感。他按下录音键,对着话筒低声说:“Day 1. 遇见一个试图给心跳写说明书的科学家。她的算法说我的音乐是‘伪情感’。有趣。”他顿了顿,加上一句,语气带着点自嘲和好奇,“不知道她能不能算出来,我现在觉得这事儿有多离谱。”这段录音被他保存为一个名为“项目观察日志_起始日”的音频文件。他靠在椅背上,看着控制台上闪烁的指示灯,心里琢磨着,这个强行安排的合作,到底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或者更可能是一场灾难。他并非完全排斥技术,他的演唱会和专辑制作也大量运用了前沿科技,但林知夏那种将一切,包括最微妙的情感,都试图量化和解构的方式,让他感到一种本能的不适,同时也勾起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好奇——他想知道,在那套冰冷的数据和模型之下,是否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BUG”或“噪声”。
夜深了,林知夏的平板电脑屏幕暗下去,最终休眠。权志龙工作室的灯也熄灭了。首尔的夜空下,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为一个看似荒谬的项目被迫交汇。算法的绝对理性与艺术的奔放直觉,如同两道强度极高、频率却完全错位的信号,在同一个频道里相互干扰,发出刺耳的噪音。而这,仅仅是第一次碰撞产生的、微小的火星。更大的崩坏,或者说,另一种意义上的构建,才刚刚开始。林知夏不会想到,她那份严谨的项目计划书,很快就会被现实撕得粉碎。权志龙也预料不到,他那些即兴的、看似不靠谱的“艺术直觉”,未来将如何一次次拯救那个固执的女科学家于水火。此刻,他们只是彼此眼中的“BUG”和“噪声”,都坚信自己的系统才是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