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双世:为爱 > 第10章 崔府论道驳骄女 民生为基显才名

平城的春日总裹着层淡雾,疏影院的榆叶梅刚绽出粉白瓣尖,崔府的马车已停在巷口。景林珏攥着贴身的半块玉佩,指尖触到 “孟氏风骨” 的刻痕,才压下几分对陌生场合的局促 —— 昨日崔恬送来请柬时,特意在笺尾添了行小字:“已备好你爱食的蜜饯梅子杏仁酪,盼你早至。”

车帘掀开,崔恬的青衫身影已立在朱漆门前,腰间玉带衬得他身姿挺拔,见了景林珏便快步上前,自然地接过她手中的布包(里面是《道德经》与几张农具草图):“妹妹路上可冷?我让管家在阁里多添了盆炭火。” 他说话时眼角带笑,目光落在她裙角的回纹绣上,“这孟家旧样式真好看,比平城贵女们的织金裙雅致多了。”

景林珏刚要道谢,却瞥见门侧廊下立着位锦衣女子,一身石榴红襦裙,头戴赤金点翠钗,正是长孙嵩之女长孙淑。她是旧贵族圈里出了名的骄纵性子,传闻长孙嵩有意与崔家结亲,此刻她正盯着崔恬搭在景林珏布包上的手,眉尖拧起,眼底翻着冷意。

“崔哥哥倒是好兴致,” 长孙淑踩着绣鞋上前,语气带着几分刻意的亲昵,却不看景林珏,“父亲说你近日总往疏影院跑,原是为了景小姐。只是不知景小姐平日摆弄农具,今日来听佛道论辩,能懂多少?”

这话里的轻视显而易见,崔恬眉头一皱,刚要反驳,景林珏却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对长孙淑屈膝行礼:“长孙小姐说笑了,小女本就是来旁听学习的,不懂之处,还要向小姐与各位先生请教。”

长孙淑见她态度温和,倒没再发难,只是哼了声,转身先往清言阁去了。崔恬低声对景林珏道:“妹妹别理她,她素来这样,总觉得自己多读了几本书就高人一等。”

景林珏摇摇头,跟着他穿过庭院。廊下铜铃随风轻响,松针上的晨露滴落在青石板上,她却留意到,长孙淑走在前面时,频频回头看崔恬,眼神里的嫉妒更浓了。

清言阁内已坐了不少人,崔浩身着绯色官袍坐在主位,龟兹高僧鸠摩罗什身披红袈裟,指尖捻着菩提子,神态安详。案几上摆着《道德经》《金刚经》,茶盏里飘着淡淡的松萝茶香。长孙淑径直走到崔浩身侧的空位坐下,还特意朝崔恬的方向挪了挪,却见崔恬引着景林珏走到阁角的空位,又亲自为她倒了杯茶,还从袖中取出个小瓷盒,里面是蜜饯梅子:“这是我按你说的法子,用蜂蜜腌的,你尝尝。”

景林珏接过瓷盒,指尖微暖,抬眼时正撞见长孙淑投来的冷光,她不动声色地将瓷盒收进袖中,专注地听阁内论辩。

此时崔浩正指着《道德经》道:“‘道法自然’四字,是汉制的根基 —— 推行汉化,非强逼,而是顺民心、应时势。可旧贵族总说‘祖制不可改’,倒像是把‘祖制’当成了执念。”

鸠摩罗什颔首,菩提子转得慢了些:“崔大人所言,恰合佛法‘破执’之理。众生痛苦,多因执着于‘不变’,如执着于祖制、执着于富贵。老衲前日见平城农户用滑轮引水,省力又高效,这便是‘变’的益处,为何世人偏要执着于‘肩扛手提’的旧法?”

“高僧此言差矣!” 长孙淑突然开口,声音清脆却带着锋芒,“农器之变是小道,佛道之理才是大道。滑轮引水不过是工匠伎俩,怎能与‘破执’的深意相提并论?若人人都只盯着农具,谁来研习圣贤典籍?谁来守护世家贵族风骨?”

她这话既捧了世家,又暗讽景林珏出身(孟家已败落)与所学 “粗浅”,崔浩眉头微蹙,却没打断 —— 他倒想看看,这姑娘今日要如何应对。

鸠摩罗什却笑了,目光转向景林珏:“景小施主昨日改良曲辕犁,今日又被长孙小姐提及‘农具’,不如说说,你眼中的‘小道’与‘大道’,有何关联?”

长孙淑立刻接话,语气带着得意:“是啊,景小姐不妨说说。只是别拿‘耕地收粮’这种俗事来搪塞,佛道讲‘空性’,讲‘超脱’,可不是让你说怎么种庄稼的。” 她料定景林珏不懂佛经,想让她当众出丑。

崔恬脸色一沉,刚要起身,景林珏却按住他的手,缓缓站起身。她走到案前,先对鸠摩罗什与崔浩行了一礼,才转向长孙淑:“长孙小姐说农器是小道,圣贤典籍是大道,可小女想问,若没有农户种粮,先生们饿着肚子,怎能静心读典籍?若没有工匠造笔墨纸砚,圣贤的道理,又怎能写下来流传后世?”

长孙淑一噎,强辩道:“那是下人的事!世家子弟只需研习大道,何须管这些俗务?”

“《金刚经》说‘众生平等’,” 景林珏从容引用,目光清澈,“哪有什么‘下人的事’与‘世家的事’之分?农户种粮、工匠造器、先生传经,都是在做‘有用’的事。就像高僧说的‘空性’,不是让我们无视‘实’,而是不执着于‘名’—— 不执着于‘世家’的名,不执着于‘小道’的名,只看是否对人有益。”

她指着案上的茶盏:“这茶盏是陶土所制,是‘小道’的工匠做的;里面的茶水,是‘小道’的农户种的茶树、煮的水。可若无这茶盏、茶水,各位先生怎能安心论道?这‘小道’,不正是‘大道’的根基吗?”

鸠摩罗什眼中闪过精光,追问:“那你说的‘空性’,又该如何与这‘根基’结合?”

“前几日我在工坊做滑轮,” 景林珏道,“木轴要中空才能转动,若填得满满当当,反而无用。这‘中空’便是‘空’,‘转动引水’便是‘实’。佛道讲‘空’,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不执着于‘必须用实心轴’的执念;就像长孙小姐执着于‘世家必须远离俗务’,反倒忘了,世家的‘风骨’,本应是‘护百姓’,而非‘轻百姓’。”

她顿了顿,声音更清晰:“《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要懂火候,治大国要懂民生。若连‘滑轮如何引水’‘曲辕犁如何省力’都不知道,怎知百姓的难处?怎知推行汉制时,该如何顺民心?这‘小道’,其实是最实在的‘大道’啊。”

阁内瞬间安静,连窗外的铜铃声都清晰起来。崔浩捋着胡须,眼神发亮:“说得好!‘不执着于名,只看是否有益’,小小年纪,竟能把‘空实’与‘民生’结合得如此透彻!”

鸠摩罗什双手合十,面露赞叹:“善哉善哉!老衲**三十年,今日竟从一个孩童口中,悟到了‘佛法在世间’的真谛。长孙小施主,你执着于‘世家’与‘大道’的名,反倒落了下乘。”

长孙淑的脸瞬间涨红,又变得惨白。她本想刁难景林珏,却没料到自己反倒被点破了 “执念”,连高僧都不站在她这边。她攥紧手中的帕子,指节泛白,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 方才那些引以为傲的 “典籍学识”,在景林珏的 “实在道理” 面前,竟显得如此空洞。

崔恬看着景林珏的背影,眼中满是骄傲,比自己受夸赞还要开心。他悄悄从袖中取出那盒蜜饯梅子,放在景林珏手边,用口型说:“你真棒。”

景林珏回头对他笑了笑,又转向众人:“小女只是随口说说,都是从农户和工匠身上学来的。若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先生指正。”

“没有不对!” 太原郭氏子弟郭佐抚掌笑道,“景小姐这才是真懂‘道’!不像有些人心眼小,只会拿‘贵族’压人。”

长孙淑再也坐不住,猛地站起身,瞪了景林珏一眼,转身狼狈地跑出了清言阁。她刚出阁门,就听见里面传来阵阵称赞声,那些声音像针一样扎在她心上 —— 她不仅没让景林珏出丑,反倒成全了她的才名。

论辩继续到正午,景林珏偶尔补充几句,句句都贴合民生,又暗合佛道之理,引得众人连连点头。午宴时,崔浩特意拉着景林珏坐在身边,问她推广农具的难处,还说要向魏王举荐,让她的法子在全国推行。

傍晚,景林珏辞别崔府,刚坐上马车,就听见街上有人议论:“听说了吗?崔府今日论佛道,景将军的女儿把长孙嵩家的小姐说得哑口无言!”

“何止啊!连龟兹高僧都夸她懂‘佛法在世间’,崔大人还说要举荐她呢!”

“这景小姐真是奇才!懂农桑、通佛道,还不骄不躁,比那些骄纵的贵族小姐强多了!”

马车缓缓前行,景林珏摸了摸袖中的蜜饯梅子,又摸了摸贴身的玉佩。夕阳透过车帘,洒在她脸上,温暖而柔和。她知道,长孙淑的刁难,反倒让更多人看到了 “农桑之学” 的价值,看到了她的坚持 —— 这才名,不是靠嘴说的,是靠实实在在的道理,靠对百姓的真心,挣来的。

回到疏影院,孟贞姬早已听说了崔府的事,她拉着景林珏的手,眼中满是欣慰:“我的珏儿长大了,不仅能护着自己,还能让更多人明白‘民生为大’的道理。”

景林珏靠在母亲怀里,轻声道:“娘,我只是不想让别人觉得,种庄稼、造农具是‘下等事’。这些事,才是咱们过日子的根本啊。”

窗外的榆叶梅,在暮色中轻轻摇曳,像在为她喝彩。平城的风,带着春的暖意,也带着她的才名,吹遍了大街小巷 —— 从今日起,“景家嫡女” 不再只是 “景将军的女儿”,更是那个懂民生、通佛道,能用 “小道” 撑起 “大道” 的奇女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