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双世:为爱 > 第12章 魏宫觐见论农佛 巧求封诰慰亲恩

疏影院的晨露还凝在榆叶梅的花瓣上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巷陌的宁静。三匹玄色骏马踏过青石板,为首的骑士身着朱色官服,腰佩银印,正是北魏宫中的中常侍李冲 —— 按北魏礼制,中常侍持节传召,必是君王亲命,非寻常召见可比。

“景府接旨 ——” 李冲勒住马缰,声音清亮,身后两名内侍捧着鎏金托盘,上面铺着明黄色的绫缎,托着一卷用紫绫捆扎的诏书。孟贞姬牵着景林珏匆匆迎出,见这阵仗,连忙屈膝行礼,指尖不自觉攥紧了鬓边的素银簪 —— 自景穆忠调任怀朔后,景家虽有薄名,却从未得魏王如此郑重的传召。

李冲展开诏书,宣道:“奉天承运,魏王诏曰:景氏林珏,聪慧敏达,通农桑之术,明佛道之理,惠及平城百姓,实乃巾帼之范。今召你于太极殿觐见,议农政、论经义,不得有误。钦此。”

“臣女景林珏接旨,谢陛下隆恩。” 景林珏叩首应道,起身时瞥见李冲递来的眼色 —— 那眼神里带着几分赞许,显然是早听闻她的才名。孟贞姬扶着女儿的手,掌心满是冷汗,低声嘱咐:“宫中风波多,说话需谨慎,莫要失了分寸。” 景林珏攥紧母亲的手,又摸了摸贴身的半块玉佩,轻声道:“娘放心,我只说实在话,不攀不傲。”

辰时三刻,景林珏乘着崔府派来的马车往皇宫去。车帘掀开一角,平城的街景尽收眼底:朱雀大街两侧的坊市早已热闹起来,鲜卑贵族骑着高头大马,衣摆上的狼头纹在阳光下闪着光;汉人商贩推着小车卖胡饼,吆喝声混着寺院的钟声;街角处,几个军户子弟正围着一架曲辕犁议论,指尖划过犁头的弧度,眼里满是惊叹 —— 那正是疏影院工坊的出品。

马车行至永宁寺前,更是壮观:寺塔高耸入云,塔身镶嵌的金铃随风轻响,信徒们捧着香烛往来,其中不乏穿袈裟的僧人。景林珏想起前日与鸠摩罗什的论辩,忽然明白魏王传召的深意 —— 他既想考较她的农桑之能,也想看看这个能与高僧辩道的女童,是否真懂 “佛道辅政” 的道理。

穿过三重宫门,马车停在太极殿外的广场。殿前的铜驼昂首而立,柱础上雕刻着鲜卑传统的鹿纹,却又衬着汉式的斗拱飞檐,处处透着北魏 “胡汉交融” 的特色。内侍引着景林珏拾级而上,殿内光线略显昏暗,却更显肃穆:魏王拓跋焘身着玄色衮服,龙纹刺绣在烛火下泛着暗金光泽,端坐于御座之上;左侧立着崔浩,绯色官袍衬得他面色清癯;右侧稍下的位置,坐着个十五岁左右的孩童,身着锦缎小朝服,眉眼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静 —— 正是王储拓跋宏。

“臣女景林珏,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景林珏屈膝行礼,动作标准,声音不卑不亢,没有半分孩童的怯意。

拓跋焘抬了抬眼,目光落在她腰间的 “孟氏风骨” 玉佩上,语气带着几分温和:“平身吧。朕听闻你改良的滑轮、曲辕犁,让平城农户春耕省了大半力气,可有此事?”

“回陛下,确有此事。” 景林珏起身,从容答道,“农户用旧犁耕一亩地,需三人半日,如今用曲辕犁,一人半日便可完成;滑轮引水更是省力,往年浇菜窖需两人抬桶,如今一人便能提两桶水。截至昨日,工坊已送出三百余架农具,惠及平城周边二十余村,农户们用粟米、布匹交换,连军户家眷都来预订,说要带去怀朔种粮。”

她顿了顿,补充道:“臣女还让匠人在犁头加了铁刃,在滑轮轴上加了兽脂润滑,这样农具更耐用,能撑过两季春耕。”

拓跋焘闻言,眼中闪过精光,转头对崔浩笑道:“崔卿你看,朕说民间藏着能人吧!这女娃不仅懂农桑,还懂实务,比那些只会引经据典的老儒强多了。” 崔浩躬身应和:“陛下慧眼,景小姐确有奇才。”

“朕还听说,你曾与鸠摩罗什论‘空实’,” 拓跋焘话锋一转,语气多了几分考较,“佛家说‘万物皆空’,农桑说‘务实为生’,这两者看似相悖,你倒说说,该如何相融?”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连拓跋宏都抬起头,好奇地看向景林珏。景林珏略一思索,答道:“回陛下,佛家说‘空’,非是‘虚无’,而是‘不执于相’;农桑说‘实’,非是‘固执’,而是‘为民谋利’。就像臣女做滑轮,木轴需‘空’才能转动,转动才能引水浇田,这‘空’是为了更好地‘实’;佛家教化世人向善,是为了让农户和睦耕作,官吏清廉理政,这‘空’也是为了更好地‘实’。”

她指着殿外的农田方向:“陛下推行汉制,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扶持佛法,是为了让民心安定。农桑是‘本’,佛法是‘辅’,两者皆是为了天下太平,何来相悖之说?”

拓跋焘抚掌大笑:“说得好!‘农桑为本,佛法为辅’,小小年纪竟有这般见识!朕问你,这农具之法,可愿献给朝廷,在全国推广?”

“臣女正有此意。” 景林珏连忙取出袖中的图纸,由内侍呈给拓跋焘,“这是滑轮与曲辕犁的制作工艺,臣女还拟了推广之法:在各州设‘农器工坊’,用军中闲置的匠人协助制作,再让地方官组织农户学习使用;怀朔等地军户多,可优先供给农具,让军户家眷多产粮食,既解军粮之忧,也让将士们安心戍边。”

拓跋焘看着图纸上细致的标注,连木轴的粗细、犁头的角度都写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愈发赞赏:“你考虑得周全!朕赏你黄金百两、锦缎千匹,再赐你‘平城农女师’的称号,可随时入宫与朕议农政,如何?”

按北魏惯例,这般赏赐已是对民间女子的极致荣宠,换作旁人,早已叩首谢恩。可景林珏却再次屈膝,语气诚恳:“陛下厚爱,臣女感激不尽。只是黄金锦缎,臣女工坊已能挣得;‘农女师’的称号,臣女也愧不敢当。臣女只有一个请求,望陛下恩准。”

拓跋焘一愣,随即笑道:“你倒说说,想要什么?”

“臣女求陛下,封臣女之母孟贞姬为‘平原县君’。” 景林珏的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却愈发清晰,“臣女母亲本是孟氏嫡女,孟家曾助先父平定柔然,后孟家蒙难,母亲孤身一人撑起后宅,忍辱多年仍教臣女‘守本分、利民生’。先父如今在怀朔镇守,母亲却无半分诰命,臣女怕她被人轻视,更怕孟家的功绩被埋没。陛下若能封她,既是对母亲的认可,也是对忠良之后的抚恤,臣女此生无憾。”

北魏的命妇制度中,“县君” 是正五品爵位,恰与景穆忠(怀朔镇将,正二品)的品阶相配 —— 既不过分僭越,又足够彰显荣宠。拓跋焘看着景林珏眼中的恳切,又想起崔浩提及的 “孟家旧功”,不由得点头:“你倒是个孝顺女儿!孟氏既贤且韧,配得上‘县君’之封。朕准了,明日便让礼部拟旨,送诰命到景府。”

“臣女谢陛下隆恩!” 景林珏重重叩首,额头触到冰凉的地砖,心里却暖得发烫 —— 她终于为母亲争得了应有的体面,也为孟家挣回了一丝荣光。

此时,一直沉默的拓跋宏忽然开口:“父皇,这位景小姐说的‘农器辅军’,儿臣觉得甚好。怀朔军户若能多产粮,将士们就不用饿肚子打仗了。”

拓跋焘低头看向儿子,眼中满是笑意:“宏儿也懂农政了?” 崔浩适时上前,轻声道:“太子殿下近日常读《氾胜之书》,对农桑之事颇有兴趣。” 拓跋宏望着景林珏,眼神里满是好奇:“景小姐,你说的曲辕犁,真的能让一人耕一亩地吗?改日我能去你工坊看看吗?”

景林珏躬身答道:“殿下若有兴致,臣女随时欢迎。只是工坊匠人多,怕扰了殿下,不如臣女送一架小犁到东宫,教殿下如何使用?”

拓跋宏眼睛一亮,刚要答应,却被拓跋焘笑着制止:“你这孩子,倒会跟景小姐攀谈。今日先让她回去,改日朕再带你去疏影院。”

觐见结束时,夕阳已透过殿门洒进来,将景林珏的影子拉得很长。内侍送她出宫,路过东宫时,竟见拓跋宏站在廊下,身边跟着崔浩。“景小姐,” 拓跋宏挥手喊道,“我定会好好读《农桑书》,将来跟你一起帮父皇推广农具!”

景林珏笑着点头,心里忽然明白:今日的觐见,不仅为母亲挣了诰命,更让未来的君王记住了 “农桑为基” 的道理 —— 这或许比任何赏赐都重要。

回到疏影院时,孟贞姬早已在门口等候,见女儿回来,连忙迎上前。当听到 “平原县君” 的诰命时,孟贞姬攥着女儿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指尖摩挲着鬓边的素银簪,哽咽道:“你外公若泉下有知,定会为咱们孟家高兴的。”

景林珏帮母亲拭去眼泪,摸了摸贴身的玉佩:“娘,这只是开始。等爹爹在怀朔站稳脚跟,等农具推广到北疆,咱们景家,都会越来越好的。”

院外的工坊里,木匠们还在赶制农具,刨木声伴着春风传来,像一首关于希望的歌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