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守寡三年后亡夫诈尸了 > 第4章 追忆

守寡三年后亡夫诈尸了 第4章 追忆

作者:一页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01 14:37:56 来源:文学城

陶珑虽在金陵长大,但七岁就去了京城,直到三年前她的死鬼夫君成了真死鬼,才又回到金陵。

算起来,她在京城生活的时间,也不过只有十三年。

但这十三年发生了太多事,先是母亲去世,又是父兄险些战死沙场,后面跟着圣上赐婚——

多像说书人嘴里天定良缘的故事?她和梁椟的婚姻,居然是皇帝听说他俩是青梅竹马后,一拍脑门儿定下的。

且不论赐婚压根没有拒绝的余地,更邪门儿的是,梁椟分明还算是陶珑她爹的半个徒弟,如今这门婚事细算起来,居然还是陶家高攀。

梁椟的父亲是锦衣卫,母亲是京城六品官的女儿,在京城这地界说不上显贵,但看在锦衣卫的面上,也无人敢招惹。

两人能相识,还是因为梁椟父亲因公殉职,生前将自己的妻儿托付给了年轻时的好兄弟,也就是陶珑她爹,陶泱。

那之后,陶泱将梁椟母子二人安顿在陶家附近,并且收梁椟做了徒弟,跟着自己在陶家习武。

谁能想到,梁椟之后虽然走上了父亲的老路,却一路窜天猴似的升迁,不仅很快就升至千户,还被皇帝看重,进入北镇抚司,成了天子近臣。

而陶泱,因为头脑简单且一心效国,虽然这么多年官职没升过,却很受皇帝青眼。

赐婚的原因大概也在于此——

两个孤臣结合,皇帝放心。而且将陶家女儿嫁给梁椟这个宠臣,也算是变相告诉所有人,他同样看重陶家。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除了两个当事人,好像两家人包括皇帝都很满意。

陶珑也并非不满意。只是对于自己的婚姻被当作筹码这件事,稍微感到了一丝荒诞。

她清楚,这已经是自己的择婚对象里最好的一个。她不可能不成婚;成婚对象里,不是找个门当户对的,就只能低嫁。

不过,当时其实也有个家世显赫的对象蠢蠢欲动,还好没能来得及,不然别说陶珑,只怕她爹也要被怄得几天吃不下饭。

眼下,皇帝直接拍板此事,尽管提了提陶家的地位,但陶珑本人却在这里面消失了。

没人问过她是怎么想的。

陶珑以为自己早就想通了,她的婚姻势必只能成为利益交换的一环,但真到了这个时候,她还是不免难过。

不过她很快就哄好了自己。

至少对象不是什么歪瓜裂枣,而是一个样貌和才华样样都出挑的很拿得出手的男人。

虽然吧,除了光屁股,梁椟什么样子陶珑都见过,熟悉得和左右手似的。一般来说,这种情况,要产生什么男女间的情愫,多少有点难为人。

但陶珑偏偏还就有那么点喜欢梁椟。尽管只有一点。

没办法,亲哥太粗鲁,哪怕长相继承了父母的优点,她也欣赏不了一点;她爹手下的其他“徒弟”,不是年纪太大就是相貌乏善可陈。

在陶珑沉闷的少女时光里,梁椟太亮眼了,让她很难因为“熟悉”这个无关紧要的原因就忽视他。

只是梁椟大概对她没什么感情,每每见了陶珑,脸上即便原本挂了笑也会立刻收敛,借着“男女授受不亲”的由头,恨不得拉开二里地的距离,说话都要隔着半丈远才敢开口。

天知道梁椟被赐婚那刻是什么心情。不爽?难受?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

毕竟,婚姻中最难克服的就是两个家庭的矛盾,但他们两家压根没有矛盾,陶泱很喜欢自己的女婿,梁椟他娘朱清研也很喜欢自己的儿媳妇——双方亲人都这么满意,他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两眼一闭,日子不就这么过呗。

成婚前两年,他们也确实算是琴瑟和鸣。

有着过去近十年相处时光的铺垫,两人很清楚对方的追求和志向,也很了解对方的为人,所以十分放心地放彼此大胆去搞自己的事业。

事业,对梁椟来说,是锦衣卫的差使,对陶珑来说,是经商。

大齐的民风比之前朝已算开放,对女子在外讨生活一事并未设限,只是旧时的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人依然觉得,女人还是安分些,在家相夫教子就好。

很不巧,朱清研就是这样的人。

回到京城不过一年,陶珑的母亲就因病过世。八岁的孩子才从书上读到过“子欲养而亲不待”,就再也看不见自己的母亲。

这个时候,是朱清研接纳了她。

和生母如出一辙的温柔,连将她拥进怀里时轻拍后背的小动作都那么相似,可以说,朱清研就是陶珑的另一个母亲。

所以她怎么舍得让自己的母亲为难?哪怕她很清楚,朱清研即便知道自己出去“抛头露面”也只会嗔怪两句,但陶珑实在不愿做任何让她难过的事。

最后,陶珑只得将自己的满腔“抱负”全都施展在了嫁妆里的几家铺子上。

回想起来,那几年简直就像梦一样,全都笼罩在一层朦朦胧胧的光晕里,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经过回忆美化的杜撰,叫陶珑如今只能隔着一道鸿沟与之对望,迈不过去半步。

梦碎于朱清研离世。

迈入婚姻的第三个年头,陶珑迟迟没有身孕,她看得出母亲有些焦虑,但与梁椟实在聚少离多,即便有心,条件也不允许,她只能装聋作哑,也常常在外奔波,以避免与母亲独处时提起此事。

冬日,一个晴朗的午后,陶珑出门去铺子查账,回家时只见自家宅院火光一片,官府的人正在救火。

之后的事她记不清了,据雯芳说,她当时是想冲进去的,但被人拦下,就捞起袖子帮着官兵运水。

朱清研没有葬身火海,但只剩下一口气吊着,一口名为儿女的气。

大夫说她呛了太多烟,最多活不过三天。

这三天里,陶珑搞明白了来龙去脉——一伙贼人嚣张至极,直接现身于朱清研面前,将人反锁在屋里,说是梁椟惹到了不该惹的人,这是给他的一个教训,而后纵火扬长而去。

朱清研和陶珑都很清楚,梁椟做了锦衣卫,这样的事儿势必会落到自己头上,她们早有心理准备,并不会将一切归咎于梁椟。

可是,直到朱清研合上双眼,梁椟都没出现过。

陶珑独自为母亲操持葬礼,独自接待前来吊唁的梁椟的同僚,独自晕倒在灵堂前。

再独自……

那一瞬间,哪怕知晓这些与梁椟并无直接关联,陶珑也无法控制自己去恨他。

“二娘,母亲最后的愿望,是希望你和阿大都能好好的。若是你二人哪天生了嫌隙……那就和离吧,阿大会同意的。阿大是我的亲儿子,母亲无法苛责他,可你也是我的女儿,母亲同样希望你能快乐。”

整张脸几乎都被烧融化了的女人躺在床上,声音气若游丝,叫起自己两个孩子的小名,依稀还能看出一点昔日的温柔神色。

“二娘,你不要责怪阿大,母亲不怪他,你也不要怪他,好不好?”

陶珑答应了,可是……可是,可是怎么能不怪?

于是,半月后梁椟终于回到家,迎接他的,是一记耳光。

梁椟和他的名字一样,像一块木头,愣愣站在原地,只问:“还有吗?”

陶珑被气笑了,转身就走。

凭什么?凭什么他的内疚要用自己的巴掌偿还?

从那之后,两人渐行渐远。

或许也不能这样说。因为梁椟始终站在原地,只是陶珑在单方面走远——但结果没有改变。

梁椟此人令人痛恨之处在一年后又多加了一条:

在陶珑原谅他之前,他死了。

轻描淡写的,没有任何前兆的,死了。

连尸体都没见到,只有他的同僚送到家里的一把绣春刀,上面刻着梁椟的名字。

这太荒唐了,陶珑感受不到悲伤,只有点想笑。

她也确实笑了,不过吓坏了那位锦衣卫,将绣春刀送到后拔腿就跑,连慰问的话都没来得及说。

还是后来操持丧礼时,陶珑才从梁椟的上司口中得知,他是在办案途中正巧赶上官府的剿匪行动,参与其中时被匪徒砍杀,尸骨四散。

陶珑忍着没笑出声,问他在办什么案子。

那位指挥佥事警觉地打量了四周环境,确认没人关注这边,才极小声地说:“与陆大学士有关。”

话落,他立刻转向别的话题。

陶珑很识趣的顺着他的话往下说,心里却盘算着对方透露这个消息的缘由。

那时,她就怀疑梁椟根本没死。原因无他,一则死不见尸,二则死因太好笑。

人都拼不起来了,还能把刀带回来?那他们也是蛮厉害的。

不过锦衣卫都这样拍板了,抚恤也批了下来,陶珑没什么意见,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寡妇。

梁椟死的第一年,她还有点期待这人会怎样“诈尸”;第二年,她就有点心烦,觉得这人怎么还没活;第三年,等到年末,她才骤然想起,哇,自己居然一年都没想起来还有这么个人!

可喜可贺。

陶珑以为之后的日子就要如此平淡地过去,没想到,第四年年初,这个和梁椟八分像的人出现了。

而且,杜成风一副压根不认识她,也没听说过梁椟的样子。

太有意思了,陶珑只觉得自己这些年没白无聊,终于有点乐子落到自己身边,能叫她折腾一番。

书房里,绣春刀被她从京城带到了金陵,妥善地挂在墙上。

陶珑静静看着,突然问:“雯芳,去叫人查今日来闹事的那个人了吗?”

雯芳点头,“当然,这关头的事儿,哪怕没有您耳提面命,我也不会忽略。”

尽管心中已有答案,陶珑还是需要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而且,她直觉此事绝不会就此罢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