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尸言证词 > 第61章 暗潮再起[番外]

尸言证词 第61章 暗潮再起[番外]

作者:萨莱恩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1-19 16:25:21 来源:文学城

秋意渐深,霖市接连下了几场冷雨,空气里浸透了湿寒。刑侦支队却无暇感受季节更替,一桩新的案件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打破了短暂的平静。

死者是一名成功的青年雕塑家,陈尸于他自己位于河畔的工作室内。死因是机械性窒息,但现场却透着一种令人费解的“仪式感”。工作室中央的旋转台上,死者被摆放成一个正在沉思的雕塑姿势,身上覆盖着浸染了暗红色颜料(经检测为朱砂混合丙烯)的亚麻布,周围散落着未完成的泥塑和凿刻工具。最诡异的是,死者的双手被用纤细的铜丝精心缠绕,固定在身前,仿佛在塑造一件作品。

没有强行闯入的痕迹,没有财物丢失,现场甚至被打扫过,只留下几个模糊不清的、可能属于凶手的脚印。

“模仿作案?”案情分析会上,有年轻警员提出猜测。毕竟赵永和李国华的案子刚刚尘埃落定,其“仪式化”手段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司编年站在白板前,目光沉静地扫过现场照片,摇了摇头:“不像。赵永追求的是将活人‘转化’为永恒‘艺术品’的扭曲收藏欲,目标明确是年轻女性艺术从业者。而这个……”他指向死者,“男性,成熟艺术家,现场更像是……一种‘展示’,或者‘评判’。”

他的目光转向一直沉默坐在角落的蔺才离。

所有人的视线也随之聚焦。

蔺才离没有看照片,他微微垂着眼,指尖在膝盖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那是他深度思考时的习惯。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剩下他指尖极轻的“嗒、嗒”声。

过了约莫一分钟,他抬起眼,目光落在白板上死者被铜丝缠绕的双手特写。

“不是模仿。”他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带着一种穿透表象的锐利,“是‘超越’,或者……‘纠正’。”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用笔尖虚点着那些铜丝:“缠绕的方式,不是束缚,而是……‘连接’与‘固定’。他在将死者‘锚定’在这个他创作和存在的空间。朱砂,在古代绘画中常用于勾勒重要部分,有‘提神’、‘点睛’之意。覆盖的布,不是裹尸布,更像是……‘幕布’。”

他的话语将现场那些诡异的细节重新解读,赋予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含义。

“凶手在利用这个现场,表达他对死者,或者对死者所代表的‘艺术’的某种……看法。”蔺才离的视线扫过众人,“他认为死者的艺术存在‘缺陷’,或者走到了‘歧路’。他的行为,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修正’和‘最终定格’。”

“所以,凶手很可能与死者相识,甚至对艺术有相当的了解,并且抱有某种偏执的审美标准或道德评判。”司编年总结道,眉头微蹙。这样的凶手,往往更聪明,更难以捉摸。

新的调查方向确立。排查死者的社会关系,尤其是艺术圈内的交往,寻找可能存在理念冲突或极端崇拜者。同时,对现场提取的微量物证进行更精细的分析,尤其是那种特殊的铜丝和朱砂颜料。

会议结束,众人领命而去。司编年和蔺才离留在最后。

“你觉得和之前的案子有关联吗?”司编年一边整理文件,一边低声问。他指的是李国华那条线是否还有残余。

蔺才离缓缓摇头,眼神深邃:“动机内核不同。李国华是源于破坏和占有,这个……更偏向于偏执的‘守护’或‘净化’。”他顿了顿,“但手法上,有某种……精雕细琢的冷酷。凶手很享受这个过程。”

这意味着,他们可能面对着一个与赵永、李国华类型不同,但同样危险且高智商的对手。

压力无形地再次降临。

接下来的几天,侦查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死者性格孤傲,在艺术圈内朋友不多,但争议不小,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充满力量,有人则认为过于商业化,背离了艺术本质。排查名单列了一长串。

司编年负责外勤协调和排查指挥,忙得脚不沾地。蔺才离则再次埋首于物证分析和心理画像的构建中,试图从那些有限的线索里,勾勒出凶手的轮廓。

两人虽然同在支队,却常常一天也打不上几个照面。偶尔在走廊擦肩而过,也只是一个短暂的眼神交汇,司编年会低声问一句“吃了没?”,蔺才离则回一个“嗯”或摇头,然后各自匆匆走向不同的方向。

但这份忙碌中,却有着与以往不同的底色。

司编年会在深夜回到办公室,看到自己桌上放着还温热的夜宵,旁边压着一张便签,是蔺才离利落而清晰的笔迹,写着某个排查对象需要重点注意的异常行为细节。

蔺才离则会在他连续伏案数小时后,接到司编年打来的内线电话,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言简意赅地告知某个关键证物的最新检测结果,或者某个排查小组反馈回来的、需要他侧写辅助判断的信息。

他们依旧是彼此最锋利的刃,最坚固的盾,只是这刀刃与盾牌之间,流淌着无需言说的牵挂和默契。

这天晚上,司编年带队对死者生前频繁光顾的一家高端画材店进行走访。店主的证词有些含糊其辞,似乎在隐瞒什么。司编年敏锐地察觉到异常,正准备进一步施压,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蔺才离发来的信息,只有两个字:「铜丝。」

司编年眼神一凛,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终止了询问,转而要求查看画材店的进货记录和特定客户的购买明细,尤其是那种用于精密雕塑固定的、特定型号的铜丝。

店主脸色微变。

与此同时,留在支队分析室的蔺才离,正对着电脑屏幕上放大后的现场照片。死者的双手,铜丝缠绕的结点方式,让他想起某种古老的、用于修复珍贵古籍或精密仪器的金属编织技法。这种技法非常冷门,掌握的人极少。

他立刻联系了物证鉴定中心,要求对铜丝上的微量附着物进行更极致的分析,并查询全市范围内,掌握此类技法的工匠或相关从业者。

两条线,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因为彼此的提示和补充,迅速向同一个点收拢。

深夜,司编年带着从画材店获取的关键购买记录回到支队。几乎同时,技侦部门也送来了最新的检测报告:铜丝上提取到了极其微量的、一种用于特殊雕塑粘合的合成树脂成分,并且,确定了那种编织技法可能的传承范围。

两人在分析室汇合,将各自获取的信息拼凑在一起。

购买记录显示,死者的一个主要批评者——一位以观点犀利、性格偏激著称的艺术评论家,曾多次购买与现场发现的同款铜丝和朱砂颜料。而技侦提供的工匠名单中,赫然有这位评论家已故祖父的名字,他祖父正是当地有名的古籍修复师,精通此种金属编织技法。

嫌疑,如同黑暗中点燃的火炬,瞬间照亮了目标。

“立刻申请搜查令和传唤令!”司编年没有丝毫犹豫,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但眼神锐利如鹰。

抓捕行动在次日清晨展开。那位艺术评论家在其公寓内被抓获,当时他正在撰写一篇新的评论文章,措辞依旧激烈,对警方的到来似乎并不意外,甚至带着一种完成“杰作”后的诡异平静。

在其住所内,搜出了与现场同源的铜丝、朱砂颜料,以及大量记录着他对死者作品极端批判、并构思如何“纠正”和“定格”其艺术的笔记。

审讯室里,面对确凿的证据和蔺才离精准的心理剖绘,评论家最终承认了罪行。他偏执地认为死者的雕塑背离了艺术的“纯粹”,充满了“铜臭”和“谄媚”,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为死者的艺术生涯画上一个“符合其本质”的句号,完成他心目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完美”的评论。

案子破了。

当司编年在结案报告上签下名字时,窗外又是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连续多日的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上。

他抬起头,看向对面办公桌后的蔺才离。他正安静地整理着案件卷宗,侧脸在台灯的光线下显得有些苍白,但眼神依旧清明。

司编年站起身,走到他桌边,伸出手。

蔺才离整理文件的手顿住,抬起头,看向他伸出的手,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回家了。”司编年说,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疲惫,却也透着一种任务完成后的松弛,“我妈又炖了汤。”

他没有问“去不去”,而是直接陈述了结果。

蔺才离看着他那双带着血丝却依旧坚定的眼睛,又看了看他悬在半空、等待着的手。几秒后,他放下手中的文件,将自己的手,轻轻放在了司编年的掌心里。

指尖微凉,却被对方温暖的手掌瞬间包裹。

“嗯。”他应了一声,声音很轻。

两人关灯,锁门,并肩走进电梯,下楼。夜色微凉,司编年很自然地将自己的外套披在了蔺才离肩上。

车子驶向司家方向,车厢里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般的宁静与疲惫。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彼此陪伴的安心。

新的案件如同暗潮,总会不时涌起。但只要身边是这个人,司编年想,再汹涌的暗潮,他们也终将一起渡过。

蔺才离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感受着身边人平稳的呼吸和车内令人安心的气息。

他知道,前路或许依旧布满荆棘与黑暗。

但归途有灯,身侧有人。

这便是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