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侍女的品格 > 第19章 初相逢(四)

侍女的品格 第19章 初相逢(四)

作者:裴千羽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12-08 09:14:13 来源:文学城

从二太太处出来,晴秋便直接回了燕双飞。

因着鸿哥儿回来,厢房那边如斯热闹,迈进正堂却是一忽儿的鸦雀无声,明间里两个丫鬟在擦拭多宝阁,也都静悄悄的。

晴秋忙问冬青何在,一个小丫头回说在太太屋里拨火,晴秋便请她叫冬青出来,因说道:“太太的月钱,劳烦姐姐清点,给我签个押。”

说罢,一并递过来一只小钱匣,和一张纸签。

冬青将那钱匣子接过来,看也不看,夹至腋下,只往那纸签上画押,促狭笑道:“从前不都是红玉姐姐当散财童子,怎么今儿换成你了,难不成你袭了你师傅的职分?”

晴秋涨红了脸,“姐姐你就取笑我罢,好歹把戥子找来,称称银子。”

冬青眼波流转,偏偏摇头一笑:“那屋里管家,一惯都是有数的,我们从不验看。”

晴秋听出这话里的机锋,自然不接茬,只是央道:“好姐姐,师傅头回打发我发饷,不为别的,单为了我一清二白,就看看嚒!”

倒是一副玲珑心肠,冬青心想,这才去柜上拿了戥子,将匣中一个银饼并一把银角子都细细称了,果然银子不仅给得足,还多出一钱来。

过了戥秤,晴秋这才放下心,舒了口气,将那张纸签也妥帖收在袖中。

见她不是那等糊涂混事之辈,冬青存好钱匣子,话也说得体己多了,“终究还是银子收着方便,从前发崇元通宝,总要送一箱子过来,谁又好意思当着面儿数呢,都是囫囵着过去了。”

太太们的月例是十贯,即便是省陌时也有七千七百枚崇元通宝,约合重五六十斤,的确是需要一台大箱子来装的。而冬青所谓的“从前”,应该是二太太当管家时的那个“从前”,晴秋自然是不接这个话茬的,只道:“铜钱花起来方便,银子总归是要兑成散钱。”[注①]

“要说方便,那还是会子钱更方便,小小一张就是一贯钱,还轻省。”

“姐姐见多识广,我并没见过会子钱。”

她们这边窸窸窣窣,崔氏在里屋听见,问谁来了。冬青回道是晴秋来送月钱,晴秋也连忙进屋,冲上道了个万福。

崔氏全副身心都在绣架上,漫应一声,并不理会。

晴秋悄悄探头瞄了一眼,这幅刺绣约摸着快接近完工,前日瞧不甚清的那一层层白也露出了真容,竟然是大雪——雪也是能绣出来嚒?

她不禁怔住了,忍不住勾着眼睛细看。

一样都是拿针走线,自己纳起鞋底就像挥舞扫把,一看就是粗把式,而三太太拈着针,就像文人墨客执着笔,其行动娴静优雅,好似在临摹一幅画。

忽然,崔氏移了移绣架子,使之转了个面,让她看了个正着——

“好看嚒?”

“好看,呃,奴婢僭越……”

崔氏和蔼道:“不碍的,你若喜欢,可以走过来些瞧瞧。”

晴秋抿了抿唇,她实在是好奇,于是墩身又福了一福,走到绣架前仔细端详:只见尺寸大的一幅本色细绢上,绣着一角青瓦石墙,白茫茫的大雪铺天盖地,一个穿红棉袄戴老虎帽子的小丫头正在雪地里玩踢蹴鞠。

红色如火,是容姐儿的憨态可掬;白色无情,是漫天大雪冰冷彻骨——这是前日大雪时,太太和张姨娘还有容姐儿三人在园中凉亭围炉赏雪时的情形。

晴秋禁不住又走近了些许,伸出手,缩了回去,喃喃道:“和那天的情形一模一样,这简直不是刺绣,竟是画了……”

这话不假,这幅如画一样的绢面上,正如诗画一样亦题着名,泥着章。

“‘雪地童子蹴鞠图’?”晴秋一个字一个字辨认。

这回倒是轮到崔氏诧异了,“你认字?”

晴秋很有些羞涩,轻声道:“略识得几个字,这阵子正为这个烦心呢。”

难得从一个小丫头嘴里听到这样的话,崔氏怔了半晌,才道:“识字有什么好,这世间的烦心事有一半都是打这上头起。”

晴秋也是头一次听这种话,心里忽的一空,她有些不明白似的抬头看了一眼崔氏。

恰逢崔氏也正低着头,颇为认真地打量面前这个小丫头——她和这院里所有二等的小丫头一样,穿着件雪青色的长棉袍,因是新裁制的冬袄,料子挺括簇新,只是别人穿起来肩削腰素,偏她因太瘦的缘故,那袄便像瓜瓤一样罩在身上,随之走动而左右晃荡;

身量又不高,小辫儿也干枯毛躁,只有面皮是白净的,带着一抹略显拘谨的笑意,大约是长久伺候人的缘故,这笑也仿佛粘了浆糊,永远凝固在她两靥;幸好一双杏核眼生得极为暖人,与人对视时顾盼生辉,仿佛永远盛着一汪水。

是一个粗看不打眼,细看却很经得起端详的小丫头。崔氏越发和蔼,笑问:“上回我就忘了问,你叫什么?”

晴秋略沉吟片刻,通禀了名讳。

崔氏听了后,夸她名字好听,又问道:“喜欢针黹?”

晴秋腼腆点头,“谈不上喜欢,就是觉得——”

她倏地住了口,惊觉今日的话太多了,这并不是一个奴婢该说的话。

从进府的第一天起,夏嬷嬷就告诉过她,一个奴才,就和几案上的杯子,多宝格上的花瓶一样,无非就是个有功用的物件。

物件有什么“觉得”、“想头”呢?

物件又怎么可以有。

可是崔氏却很认真地看着晴秋,轻轻道:“怎么不说了?我这里没什么人来,又没人怪你。”

晴秋抬起头。

这本不是一对主仆应该说的话,大约是这处太静谧,阳光又太晃眼,晃花了脑子,而三太太的笑容又那么真的缘故,总之她开了口:

“奴婢只是私心里想着,针黹是女儿家生活的本事,只有戴着顶针的时候,我才有底气,去希求什么,所以……喜欢。”

晴秋几乎是吞掉了最后两个字,崔氏也并无应和,有那么一瞬,偏厅里静得针落可闻。

她羞窘地满脸通红:“奴婢唐突,这些都是奴婢心里粗鄙的想头,太太别见怪。”

崔氏开口道:“你这话不错,我只是想啊,好多年前我也和你一样,觉得针黹是女人立身之本,靠它孝顺父母,靠它补贴家用,一双手戳烂了也不过是得了个贤良名。”

晴秋眨巴眨巴眼睛,她不愿打扰眼前这个同她说话的三太太,却心里想着,难道不是嚒?

崔氏似乎看透了她的内心,摇了摇头,继续道:“不过后来竟有人跟我说,男人可以寄情于山水,寄情于诗画,我们女人自当也可以寄情于闺房、针线,甚至一样可以游山玩水,写诗作画……我这辈子是出不去了,所以就只好耽于此乐,籍此忘忧——”

大约也是察觉到吐露了太多心事,崔氏也倏地住了口。

晴秋便当没听见,恭敬地放下衣箱。

正要退下,却听外头一阵喧嚣。

一向喜静的崔氏蹙眉问道:“外头闹哄哄的,又是做什么?”

晴秋想回说是鸿哥儿回来了,可是一想到他回来没先见太太反而径直去姨娘屋里,到底不妥帖,吱唔片刻,没开口。

“回太太,是鸿哥儿回来了,正在外头候着呢!”冬青刚刚出去转了一圈,听见问,忙进来回。

崔氏闻言神色未变,只是推开绣架,从容站起身来,叹道:“正该他回来了,再不回来,姨娘得哭成泪人儿。”

而冬青,早就很有眼色地捧来一件见客的外衫。

晴秋悄悄退下,她离开时,鬼使神差地回头——那边厢,崔氏已经换好外衫,不仅如此,换下去的仿佛还有先刚谈论针黹时的那股子灵动生气。

崔氏静静坐在那儿,面上不悲不喜。

……

晴秋出来时,鸿哥儿和容姐儿早已经等在花厅里了,并且晴秋注意到他换了一身簇新衣衫,料子极为眼熟,正是内库房那匹遍地金的缎子,正剪裁合宜地裹在少年身上,经光一照,散发着粼粼的微茫。

此刻容姐儿正坐在鸿哥儿臂弯里看满屋子的绣画,叽叽嚓嚓说个不停,少年眉开眼笑地应着,一丝不耐也没有。

倒是很有些做哥哥的样子嚒,晴秋从他们跟前匆匆施了一礼走过,心里腹诽着。

……

鸿哥儿回来算是府上的大事,他先见过了太太,又去见了老太太,还被留着吃了一顿饭,若不是三老爷一力拦着,今晚说不得就得睡在老太太的抱厦间里。

而在燕双飞,张姨娘也正操持着鸿哥儿房里的一应琐事。

他住的地方是前院西厢房,也是三面开间,家常用的铺盖被褥等物都是有人照管常常洗晒的,这会子人回来,也不过就是把犄角旮旯的地方再细致擦洗一遍罢了。

得知杜喜莲回家去了,张书染也不见怪,道:“跟着哥儿在外头跑了大半年,也是时候回家里孝敬孝敬爹娘。只是他身边没个跟着的人,可怎么是好?在外头囫囵着也就罢了,回家里到底不像样。”

张红玉起小看着鸿哥儿长大的,对他的脾气也是摸得透彻,当下摇头:“他不喜欢恁多人围着他打转,从前房里就一个颂月,还是起小就认识的。对了,颂月前一阵染了风寒,家去一个来月,这两天才回来,姨奶奶要不要见见?”

张书染叹了口气,只得同意让把颂月叫来,又说去书房也把鸿哥儿请来。

红昭绿袖得令,分头出去了。

在张红玉身后站桩的晴秋,见状难得脑筋转了转,抖擞抖擞精神,这回可要“耳清目明”一回了!

注①:省陌,古代钱币,以百数为一百者谓之足陌,不足百数作为一百者谓之“省陌”。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用钱之法,自五代以来以七十七为百,谓之省陌。”

《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旧钱出入,皆以八十为陌,章(王章)始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谓之省陌。”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初相逢(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