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食明 > 第21章 第 21 章

食明 第21章 第 21 章

作者:春溪笛晓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7-12 16:17:24 来源:文学城

玉米这东西不能多吃,吃多了不好消化。

即便做成了窝窝头,那也是口感粗糙,稍微放久了就难以下咽,要不然后来也不会说那些个命苦的人是“吃窝头的命”了。

只不过偶尔煮上几根,那滋味也是很不错的。再精细一些,可以拿来炖汤、做玉米饼或者榨汁喝,但无一例外,都是得加肉、放油或者添奶,穷人家还是吃不起。

顾闲过去也是跟着他师父兼亲戚,才有机会见识水煮玉米和窝窝头以外的做法。

只不过有窝窝头吃总比饿死好。

但凡日子还能过下去,都没有人愿意卖掉祖田——乃至于卖儿鬻女。

明末官吏**、战事频发、气候恶劣,内忧外患、天灾**接踵而至,连皇帝都绝望地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更何况是大江南北的芸芸众生?

仔细算算,距离皇朝末年已不到八十了,他若是活得久一些,说不准也得一路南逃,以九十高龄吃上腾冲大救驾。

顾闲依稀记得现在还在最小的小外甥(刚满月没多久)张允修,在明末张献忠部属打到江陵时不肯出仕为官,留下绝命书自杀了。

可见即使从近乎那场抄家灭族的惨祸里活下来,未来也未必平坦。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张献忠和李自成都是农民起义领袖,带领的大多是失地农民,这支军队从起义之初起便没有退路,从起义之初起便满含愤怒。

大明王朝的落幕与这一股股声势浩大的“匹夫之怒”脱不了关系,正是遍地的农民起义使得整个王朝分崩离析,给了外敌可乘之机。

张居正所主持的改革虽然短暂地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危机,但到底还是治标不治本,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顾闲想想张居正未来即将接手的那么大一个烂摊子,忍不住在心里直摇头。

难怪张居正才年过半百就没了,这搁谁都得愁秃头啊。即便再努力地缝缝补补也没用,说不准这边补好那边又破!

唉,事已至此,还是整点玉米做窝窝头吧!

顾闲一脸期待地看向沈春生:“你带了多少种子?我找地方看看京师适不适合种!”

沈春生掏出个不算大的布袋递给他,又说道:“张阁老在京师应当没有田产,我正好准备在城郊租个田庄,这点你种着玩,剩下的不如一并到庄子上种算了。”

天子脚下赚钱的门路多得很,许多手握田产的人并不需要地里刨食,仔细找找可以租到不错的田。

今年开了海禁,许多以前不能过明路的生意兴许能做到京师来了,沈春生便准备在京师弄个庄子,一方面当仓库,一方面也有个地方落脚,若是要多待个十天半个月,住店总不如自家庄子待着舒服。

至于地里收成是多是少反而不重要,几袋粮食能值多少钱?

顾闲听得直点头,积极说道:“五月收了麦整整地趁早种下去了,只消一两个月便知晓京师这边适不适合种玉米了。”他一脸的期待,“等到秋天,我喊姐夫一起去掰玉米棒子!”

沈春生:“……”

这下不得不把庄子收拾好点了。

他一点都不怀疑顾闲能不能把人请来,毕竟从小到大就没几个人能拒绝得了顾闲的邀请。

记得当初文徵明都**十岁的人了,还曾被他邀请去摘别人家的果子,说是他负责上树摘,文徵明负责在树下接着,果树主人见文徵明这么老便不会再追究了!

估计文徵明一辈子都没干过这种事,那次偏就笑呵呵地坐在树底下等着他扔果子下来。巧的是,顾闲当初相中的果子就是他们沈家的。

事实上这乡里乡亲的,只要不是贪心得大把大把地摘去卖,路过想摘点果子吃一般都不打紧。

不过沈春生对顾闲把文徵明给哄来当同伙这事儿印象太深了,过去这么些年都没忘记。

顾闲与沈春生说了许久的话,才收下了沈春生帮忙捎来的家书与他分别。

等走出几步,他又想起自己揣着的绿豆糕,于是折返回来给沈春生送了一份,说是自己新做的。

沈春生笑着收下,立在原地目送他走远了,才去忙自己的事。

顾闲到了法华寺,与王世贞说起自己路上遇到朋友才来这么晚。更重要的是,最后一包绿豆糕也顺手送给朋友了!

顾闲边说还边露出“看来我没法偷姐夫家的绿豆糕给你吃了”的遗憾。

王世贞:“……”

真不想读懂他那表情。

当天顾闲收获了双倍功课,回到家后还和张敬修他们嘀咕:“没想到老师他这么喜欢绿豆糕,没吃上就要给我加作业!”

张敬修兄弟几人:?!

王世贞这位在士林之中声誉极高的前辈,居然因为没吃上绿豆糕而做出这样的事?

这确实没想到。

等到张居正归来,顾闲又跟他讲了一遍。

瞧顾闲这准备给认识的人全嚷嚷一遍的势头,张居正估摸着王世贞要是知道了肯定会后悔。

只不过稍微给他多布置点功课,自己一世清名都快保不住了!

张居正道:“你既然给了旁人,又何必跟你老师讲?”

他感觉顾闲有时候做的事以及说的话纯粹是在讨打。

顾闲听了也觉自己不对在先,总算是消停了,改为与张居正说起秋天去庄子玩的事。

“姐夫你肯定没掰玉米棒子,到时候一起去玩耍吧!”

顾闲积极怂恿。

张居正的确没听说过什么玉米棒子,听顾闲说这作物是番邦传进来的,产量不算低,还不怎么挑地,便也上了心。

他说道:“若是真有这样的好作物,到时候我一定去看看。”

提到吃的,顾闲讲得头头是道:“我记得辽东、云贵、两广这些地区山地多,许多地方根本凑不出整田来,挺适合开荒种玉米作为补充,也不占原本的土地。若是大家能吃习惯,平原地区也是能种的!”

张居正后来推广“一条鞭法”,这名头听起来有些云里雾里,实际上核心非常简单:甭管是田税还是徭役都合并征收银钱,不许再另起名目搞摊派。

老百姓每年只要按时交了这份钱,就可以安心过自己的日子了!

这种只收银钱的举措,一改以前麻田收麻布、桑田收生丝、麦田收麦子、稻田收稻谷的税法,大大方便了各地官府的征收、统计、运输,不仅国库快速充盈起来,整个大明的经济也迎来了短暂的复苏。

到那时候官府只收现钱,地里种什么就由老百姓自己决定了,选择改种经济作物的人不在少数。

听起来是件好事,但是这里头也有不小的风险。

想想看,若是经济作物卖不出价砸手里了,全家老小一整年的吃喝都没着落了!

引种玉米让大伙多个补种选择,也算是提高小老百姓的抗风险能力。

辽东、两广、云贵等地最容易出现农民起义,要是张居正改革时能恢复屯田法,在这些地方从军屯往外推广玉米,不仅军饷有了保底,当地土著的日子兴许也能过得更舒坦、更安稳。

还是那句话,吃好穿好,日子过得好,普通老百姓谁愿意冒着杀头的风险跟着造反?

也许最终用处不算特别大,但也聊胜于无!

顾闲剔除关于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把这些考虑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地给张居正讲了一遍,才目光熠熠地望着张居正说:“所以姐夫你到时候一定要腾出空跟我去掰玉米棒子哟!”

本来越听越认真的张居正:?

你从市场经济讲到边防政策,最后还是邀请我去掰玉米棒子?

改天得单独和王世贞聊聊,感觉这小子作业还是太少了,可以多出些时政策论题看看他有什么新鲜见解。

写成文章的话,他总不能写着写着又提起那什么玉米棒子吧?

过了几日,沈春生把庄子安排妥了。

府中本就有马,顾闲早早与王氏打了招呼,又去跟王世贞告了个假,骑着马与沈春生一同出城玩耍去。

五月正是农忙时节,田间地头都是农人忙碌的身影,连小孩子都在旁边帮忙。

顾闲看着这一派田园风光,有点怀念小时候光着脚丫到处撒野的日子。

当然,想念归想念,真要他去种地他也不乐意。

这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作,种出来那点东西还不够他自己吃的。顾闲早想好了,若是考不到功名他便去找个掌勺的活计干,怎么都比耕地强!

顾闲把自己的想法给沈春生讲了。

沈春生道:“你先用心筹备科考,我还等着你考上了多买些地挂你名下。”

顾闲:!

这还没考上进士呢,官商勾结的交易就已经找上门了!

难怪有人说随便抓个当官的来枪毙,估计都没一个是冤枉的。

大家都在这种氛围下科举入仕,能有几个人会选择不要这到嘴的好处?

你这么清正廉明,别人怎么敢带你玩?万一你哪天突然掀桌,别人还怎么吃饭?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你既然不想跟我们一桌,那就滚回家种地去吧。

顾闲道:“再说吧,我还不知能不能考上呢。”

沈春生道:“你打小就聪明,只要你肯用心肯定能高中。”

两人边聊边走,很快到了庄子上。庄上最早的那批新麦已经晒得差不多了,有人正在磨新麦粉。

顾闲远远瞧见了,顿时忘了刚才那些过于遥远的苦恼,栓好马屁颠屁颠地跑过去看人家磨面。

顾小闲:好烦恼哟,不如整点新麦!

*

今天也早早更新了!

明天入v,只需要写区区一万,超级简单[爆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第 21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