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时光之路 > 第19章 二十岁和十七岁的日记

时光之路 第19章 二十岁和十七岁的日记

作者:时光简语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0 12:49:47 来源:文学城

第十九章二十岁和十七岁日记

每个新年和生日陈暄必写一篇日记,成了习惯,把一年的心情和时光进行整理。

何况这是二十岁,告别1字头的青葱,迈向2字头的人生,她有很多话想说,想记下。

“回想二十年的岁月,似是不长,走过的路却够回味一阵了。

似乎自己做过的事没有聪明的,因为及至此刻,我依然在嘲笑,或遗憾于那些曾经自认为处理得当的事。

或是因为人总往高处走,时时都在提高见识,于是每走过一步后便以前面那步为傻,却不见得下一步会是聪明的。

数数亮过的二十支烛火,思想的火焰在现实的一面灰暗,在幻想的那端通明,在这个该结束做梦的年纪,却让梦延续。

偶尔想清醒认识一下,就容易陷入无边的矛盾中,在梦与现实的交界面,把自己放在理想的峰口。

我们不甘心于平平常常的生活和现实的底层,我们希望前途光明,可以有所作为,可以对这个世界有用,改变些什么。

不要像契柯夫小说的小职员,一辈子套子里至死。

但能做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被告知的现实社会,需要八面玲珑不择手段以求向上,仅仅学生会这么个简单机构,就把热衷社会事宜,能说会道的黄容,砸得清醒务实,一转身180度。

我自己呢,参与和适应社会事宜?丝毫不具备那样的性格。

潜意识里,我们是否也只是想找个好工作,或是更世俗点,再找个有背景的男朋友,心里还想着他要高高大大的,要有气质,要有智慧。

我们是否总是心里藏着美好的向往,脑袋里又涌动现实**?

看这么些书,熏陶这么些中西文化,心灵和境界为什么没有提升,好像只是使得自己更矛盾啊。

天生我才必有用,此等诳语或许只是自我安慰,面对现实,面对自身,只是**和思想的烦恼。

才这个年纪,我们为何这样地自寻烦恼。

审视自己的性格,过去种种,莫名的多愁善感,无端的惆怅,怎么去改变调整一点点?

二十岁的目标,怎么督促自己学会温柔但不失尊严,清高而不是孤傲,理智不要自寻烦恼。

说得容易做着难,去努力吧。

要使自己真正身心快乐,要学做一个平凡的人。

这本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为什么我们总不愿意接受平凡?来自那些书本,还是天性自我?

事实是,不平凡之人也是最平凡之人,他们默默耕耘,不求回报,于是功到自然成。

我们应该如此,埋头努力,几十年后回头再看,到时一切自有结果。”

脑海肆意翻腾,陈暄在笔尖汩汩抒发着感想,心底的混乱思绪总是积攒到一年里这样的时刻,需要一吐为尽。

其实她们的生活简单而又阳光明媚,属于胡思乱想太多。

陈暄刚看到一篇短文,很符合心绪,又对着杂志抄写了一遍:

“我未成年的时候,不知天下为何景,也不知人生有多难。

我满心希望独自一人在大大的天下走路,眼观山川诸相,探索我的道路。马虎过完半生后,我经常站着,透过树叶望太阳,它蹒跚地升起,日正当午时照着我洗鞋子,日落的地点却每天都不一样。”

抄完,信笔加上自己的心得,作为生日结束语:

“我们正是成年又未成年之混合体,满头满脑非分之想,时常心怀鸿鹄之志,指望在大大的天下走出自己的路。

却又邯郸学步地念着,看行人捷足登山,争到悬崖无退步,劝众生回头是岸,早离苦海渡慈航。

每天面对的是自己小小的世界,想着复杂的现实和怪想。

现在的我,现在的太阳,我在日出的光芒中,在正午的日头下,在傍晚的夕辉里,一直在做着梦,正在矛盾的幻想里。

那么以后呢?同一个太阳将同样照着我,我在???也是洗鞋子吗?

但愿不是,我不愿一面洗着鞋子,一面还有希望,还有热情。

将来会是什么样啊,还会一味幻想,一味的矛盾吗?还有情感呢,我最终遇到的,得到的会是什么样啊?

有很多话想说,只有明天了。明天是另外的一天,真怪啊,明天的我却不是另外的我。

借首小诗做二十岁的收尾吧:

“抿一抿唇

迟早要走的过去

行最后的礼”

已经很晚了,陈暄合起笔记本,却瞅见日记本的首页,十七岁的致词。本子是同桌给的十七岁礼物,从此这本子断断续续记录了她的岁月。

一时兴起,她翻开首页,是十七岁写给自己的生日贺词。

十七岁,是怎么样的心情和自己?

略略读一遍,她有些黯然。全是些关心生命,质疑生命意义的大段大段的思考。

末尾一段这样写到:“所以只有个别人在生前得到满足,死时得到永垂,其生命有意义,就推论出创造和贡献是有意义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实际几乎大部分人不是这样。

生来就吃、睡,就只能为自己的生存在‘做什么’,实际就是按别人所要求的工作。

工作到精力衰竭,受罪(病,苦)到死,死了化为尘土,化为无机物,后来的人继续苦恼而欢乐地活着,你的创造和奋斗什么也不是,化为灰烬。

总而言之,活着就只是活着,所有的创造都是为活得好些,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短暂的享受和快乐,还要伴随着痛苦、悲伤、心碎、憎恨,最后还是死去,甚至是遗憾地死去。

尽管生活必须有这些才会有色彩、不单调,但人时时处于烦恼中,痛苦中,或是因欢乐遭人嫉恨,同时你也同样这么对人,或是为生存为自己不择手段,这样生活是不是很难,很复杂,没有意义?

厉害的人,或是心肠冷毒者尚可,柔弱的,善良者如何面对呢?

我说了一半天生活无味,无意义,没有希望,也没有说出一个所以然,我简直不能清楚地得出结论,生活到底是为什么?

人们活着,创造,贡献,又互相对抗是因什么事?

每天奋斗、刻苦、吃吃、喝喝,到底是干什么?有什么用?

最终人是要死的,又要你生下来,经历一切,看到一切,才让你死去,别的人又继续重复这样的生活。

想着想着,觉得生命都是奇怪的了。所有的一切,有的人在笑,有的在哭,有的在玩,有的在做,永远这样的往复,每个人都一样,尽管干的不同的事,想的不同的东西。

一切都无边无际,无因无果,多么奇怪的物质,多么奇怪的世界,我觉得乏味,无意思,因为一切我都不懂,都不明白。

连我现在所想的一切也是无意思的。

最好就是根本不要有生命,还是不要有我,因为只有我在胡思乱想,想得奇怪,可笑,无理。

最后还是只有活着,寄希望于命运,祝上帝与我同在。

宗教一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它让人有寄托。

而书本中的说教让我对以后莫名其妙,可能以前的人就是像我这样想来想去,才有宗教的吧。

宗教肯定不是迷信,也不是无聊,而是认真,周全地想过才出来的。

本质是完全正确的,是完全从人的心里出发的,只是后来加了些不必要的无根据的东西,才使得有人乘机而入,找出借口。”

写到这里,日记戛然而止。19xx年10月10日十七岁之想。

天哪!陈暄没有想通,十七岁时她有这么多的想法和人生思考,有这么多纠结和质问,她已经全然忘了。

她现在整个沉浸在大学生活,匆忙而丰富,随着更多的知识和见识,她们的思考似乎已经理性很多,慢慢落入实际希望和现实的纠缠中。

十七到二十,几年时间,人的思想有这么多变化,青春真是变幻无穷啊。

陈暄有点疑惑,如果那个年纪环境稍微再复杂点,换一个不同的时代,比如民国,她会是什么样啊?

会成为修女吗?抑或是革命者?

17岁,最清纯的时期,怎么没写那些寂寞、惆怅之低吟?她不是成天沉迷于琼瑶的烟雨濛濛,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怎么落笔会生出那样看通生死的想法呢,来源于书本吗?

还是人类最本质,最亘古的问题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有?

陈暄努力地回想着过往,想到很远很远,很多很多,对自己又理解又不理解,像是聪明,又像是很傻。

她们这一代,她的身边大多一样,一直是好学生,生长在一个小小的简单世界,宿舍也好,高中好友也好,每每共鸣,几乎都在一个轨迹上。

生活实在简单,记忆中只有上学读书和玩。

长大后的认知都来自学校和书籍,母亲知识不多,却酷爱看书,家里不知哪弄来了很多杂书,还有小人书很舍得一摞一摞买给他们。

小时候多是革命书籍,欧阳海,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小的时候为王小二和欧阳海流泪,为了祖国为集体小小年纪就牺牲了,可爱又勇敢。

稍大点儿,喜欢上江姐许云峰,也喜欢成刚,战争不可怕,牺牲也不可怕,为革命为胜利。

保尔柯察金的名言认真抄写在笔记本上,是很多年的座右铭,“生命属于人只有以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全是英雄,最早的英雄崇拜和骨子里的爱国向上,对革命志士的钦佩大底源于此,这种意识深刻脑海,不是学校的泛泛宣传,是从小根植进内心的热爱和情怀。

后来开始看西游记、三侠五义、隋唐演义、聊斋,杂书应接不暇。

历史和传统文化借由这些小说故事深入人心,以为皇帝名将都是天上下凡,好人坏人皇朝更迭也是上天有意安排的。

上高中,书多了起来。

伤痕文学流行期间,张贤亮、从维熙的□□反思风靡了好一阵,“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些书她们没太懂,又想装作了解以显深刻,着实花费心思读了几遍。

知青伤痛系列,蹉跎岁月和梁晓声的北大荒赚够了她们的泪水;各类名人传记则大大激励着她们,正是青春韶华,为理想为参与世界创造而努力。

闷涩的豆蔻年华有文化氛围萦绕,单位有图书馆可以借书,收音机里也天天有长篇连载,单田芳的“岳家将”,“杨家将”评书。

从少不更事听到豆蔻老成,一样入迷,天天历史扫盲,各种民间传说把历史人物和爱国意识在十八班武艺的热闹中深入大脑。

也有深刻如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让她们在思想冒芽期回味和感受。

陈暄自己爱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颜色淡淡的方格封面,特别有质感。

几本世界名著,红与黑、悲惨世界、复活,还有海明威、杰克伦敦到普希金,一本本攒钱收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好。

大部分书只读懂了故事情节,每次认真读出版序言,企图感知书里深刻的内容,以为随着简介和序言引导,思想会深奥起来。

看完后更多是为人物为苦难落一串眼泪,为恶行或命运气愤填膺,叹息感慨,随后用日记本规规矩矩抄下好句子或段落,使劲背上一阵,觉得深刻。

其实呢,并没有真正懂得多少意义。

红楼梦是最爱之一。多读几遍也就是爱看其中有味道的人物故事情节。

唯有读者文摘,每期一本,感觉全是写到心里能读懂的文章,像是心灵懵懂时的人生指导,一棵小树冒芽时独自挣扎向上得到的阳光雨露,里面的幽默也是单调枯燥生活的一份蘸碟。

作为生命,每个人,无论大小,感悟力像是上天赋予!

陈暄成天爱思考,却又没思考出什么,一天到晚多愁善感,有点儿像困在春闺里的少女,不知所以。

所有的书籍或许在潜移默化地灌输,只是她们还在成长,没有阅历,也因为她们的生活太简单,除了读书没有其他,足不出家和学校半里.

这种环境下,她们表现出来的,一个个认知敏感,容易触发感想,动情伤怀,还有些孤芳自赏。

好一阵子她给自己的座右铭是,无论做什么,一定要出类拔萃。

同时,她也记得那句嘲笑,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日记里嘲笑自己想太多。

感情方面她们的感受也统统来自小说,特别是高中时期流行的琼瑶小说。

她们想往的美好爱情,她们的感动都是在故事里,聪慧、冷静、有气质的女主角,不一定是特别的漂亮,总是经过曲折回合,最后才能遇上或是终于失去属于她的爱情.

同样有魅力和气质的帅气男主角,都需要等待、磨折,千回百转,肝肠寸断。

可能是小说里的生活跟实际生活的环境有差距,也可能是高中的生活太紧张,太简单,那些故事,那些感受很少引到生活中.

生活就是读书学习,和同学一起八卦。

青春刚刚萌动的心会生出一些暗自喜欢,其实也仅仅是简单的感受,可能是这个人的学习好,或是说话幽默大方,也可能就是看去有点很男生。

她们更多停留在臆想的浪漫中,用琼瑶的人物填满想象,用三毛那种简洁优美、略显散乱的语句表达没有来头的寂寞,用三毛的伤感去抒发自身的伤感,用想象中一份模糊的感觉来满足心灵。

所有这些情绪都带着青春年少,尚未开化的纯真,情窦初开的懵懂。

成长,是需要生活经历的。

她们在群居的大社会中扎根,在个人的小世界中成长,她们的大脑混淆着一大堆东西,自我搅拌,搅拌出堵塞自己的混凝土。

遇到夏红,她们像是瞥见另一个世界另一种轨迹。

夏红的世界,那是巷子里的混乱活跃世界,距离很近,生活的世界却相隔遥远。

那种生活对她们这些好学生来说只有诧异,在拥塞的大脑中偶尔一闪而过。

二十岁的陈暄想不出自己小小的过往有那么多的思考挣扎,她也没法了解过去的自己。

如今她面对的,是现在的生活和理想,还有牵牵绊绊的各种热闹,正在远去的情感。

摇摇头,她不想感叹了。

收起日记本,关上台灯,在黑夜里安然睡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