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阳光,终于驱散了最后一缕春寒,变得温暖而透亮。梧桐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安平巷里充满了勃勃生机。
这天,林知意没有像往常一样提着电脑或食材来到“时序”,而是怀抱着一个方正正的、颇有分量的快递纸箱,脚步轻快地走进了店里。她的脸上洋溢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混合着激动与成就感的红晕。
“时序!”她的声音里带着显而易见的雀跃。
陆时序正坐在工作台前,闻声抬起头。当他看到她怀中那个纸箱,以及她脸上那如同被阳光亲吻过的明亮笑容时,心中已然明了。他放下手中的工具,清澈的眼眸里漾开一丝了然的笑意。
“是书?”他轻声问,虽是问句,语气却笃定。
林知意用力点头,像是捧着什么稀世珍宝,小心翼翼地将纸箱放在工作台空着的一角。“刚到的样书!热乎乎的,第一本!”她迫不及待地找来小刀,沿着封口胶带小心翼翼地划开。
纸箱打开,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摞崭新的书籍。她深吸一口气,从中取出一本。
书的封面设计得素雅而富有质感,底色是温润的米白,上方用烫银工艺勾勒出几种传统工具的简笔轮廓——一支毛笔、一把刻刀、一套钟表修理工具……下方,是书名《寻踪·渐逝的手艺》,以及林知意的名字。
她摩挲着光滑的封面,指尖感受到微微的凸起,然后,郑重地将这第一本样书递到了陆时序面前。
“给你。”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期待,“没有你和爷爷,就没有这本书。”
陆时序接过书。书不重,但他却感觉掌心沉甸甸的。他翻开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陆清明老先生那力透纸背的毛笔手稿影印页,旁边配着他亲手绘制的、精密无比的钟表结构分解图。图文并茂,古老的手写智慧与现代的出版工艺完美结合,散发着油墨与时光交织的独特芬芳。
他静静地翻阅着,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论述,那些他曾一笔一划描绘过的齿轮与发条。这些原本只存在于爷爷笔记和他工作台上的东西,如今被清晰地印刷出来,装订成册,即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一部分属于他、属于陆家的隐秘世界,被温柔地揭开了一角,与更多人分享。
他的手指停留在介绍古钟表修复技艺的那一章节,久久没有翻动。
“写得很好。”他抬起头,看向紧张等待评价的林知意,目光温和而肯定,“爷爷的手稿和这些图,因为你的文字,变得更……容易接近了。”
他的赞美很简洁,却直击核心。林知意知道,他不是在客套。能让这些深奥的知识变得“容易接近”,正是她作为编辑最大的价值和成就感所在。
“主要是爷爷和你的根基打得好。”她谦虚了一句,但脸上的笑容却像花儿一样绽放开来,带着满足和释然。长达数月的奔波、焦虑、挣扎,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手中这本实实在在的书籍,化为了他一句真诚的认可。
她拿起另一本,兴奋地翻到后记部分,指给他看:“你看,这里,我特别感谢了陆清明老先生和‘时序’钟表店的陆时序先生,感谢你们毫无保留的分享与支持。”
陆时序顺着她的指尖看去,果然在严谨的致谢名单里,看到了自己和爷爷的名字。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这是一份见证,见证了他们共同的努力,也见证了她将他和他所在的世界,如此郑重地纳入了她的生命轨迹。
傍晚,周晚晴和沈蓓也被林知意召唤到了“时序”,分享这份喜悦。周晚晴大呼小叫地捧着书,对着林知意和陆时序挤眉弄眼:“可以啊你们!这算不算是夫妻档联手搞事业?”
沈蓓则细心地翻阅着,尤其对钟表修复和咖啡馆里提到的草木染部分看得仔细,由衷赞叹:“真了不起,知意。这本书,本身就是对‘慢生活’和‘手艺精神’最好的诠释。”
小小的钟表店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油墨的清香。陆时序话依旧不多,但他看着被朋友们围在中间、笑靥如花的林知意,看着工作台上那摞象征着圆满与新起点的书籍,只觉得满室的钟表声,从未像此刻这般,充满了欣欣向荣的韵律。
当夜色渐深,朋友们散去,店里重归宁静。
陆时序从工作台下的抽屉里,取出一个用深蓝色丝绒布包裹的长条形小盒子,递到林知意面前。
“祝贺你。”他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林知意惊讶地接过,打开。里面并非什么名贵的珠宝,而是一支定制的中性笔。笔身由深色的硬木制成,打磨得温润如玉,笔夹则被巧妙地设计成一个微缩的、极其精致的钟表齿轮造型,在灯光下泛着金属的冷光。
“这是……”她拿起笔,感受着那恰到好处的重量和手感,心中一动。
“用这支笔,”陆时序看着她,眼神温柔而深邃,“继续写下一個,属于你的,安稳而精彩的时间。”
林知意握紧了这支独特的笔,感觉它仿佛连接了他的世界与她的世界。她抬起头,与他相视而笑。
这一刻,无需更多言语。
所有的时光,所有的努力,所有的陪伴与理解,都已被悄然印刻——不仅印在洁白的纸页上,更印在彼此交融的生命里。
第二个关于“事业”的篇章即将落幕,明天即将开始第三篇章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3章 印在纸上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