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事必达:逆旅 > 第13章 尘忆

事必达:逆旅 第13章 尘忆

作者:眷眷起不来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0-26 06:31:03 来源:文学城

三人沿着东山的山路往上走,小鸹时不时停下来,用手机拍下路边的石头,找寻那些石头上刻着与“缚灵纹”相似的符号。

“文哥,你看这些石头!” 小鸹兴奋地跑回来,把手机递给余文,“跟老会计家锄头柄上的符号一样!好像沿着山路一直往上都有!”

余文接过手机,仔细翻看照片。这些符号确实是 “缚灵纹”,但比村里的更古老,边缘已经风化,像是刻在石头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

余文奇怪道,“这些符号为什么要延伸到东山?这里还有其他人居住?”

烛的脚步突然停了下来,金瞳望向山路右侧的一片灌木丛。他抬手示意两人安静,然后缓缓走过去,拨开茂密的枝条。灌木丛后面,露出一块倾斜的墓碑,墓碑上刻着模糊的字迹,因为常年风吹雨打,大部分已经看不清了,只能隐约辨认出 “李公讳…… 之墓” 和 “民国三十六年” 的字样。

“这是座老坟。” 余文走上前,用手拂去墓碑上的灰尘,“民国三十六年,也就是 1947 年,距今七十多年了。” 他注意到墓碑旁边还有一块较小的石碑,上面刻着 “李氏” 二字,没有日期,应该是合葬的墓。

小鸹好奇地绕着坟墓转了一圈,发现坟头的草长得很茂盛,却没有杂乱的感觉,像是有人定期清理过。他还注意到,坟前的石台上放着一个小小的陶罐,里面插着几根干枯的野菊花,花瓣已经发黄,但排列得很整齐,显然是近期有人来过。

“这墓上也有符文,但是好像和什么‘缚灵’不太一样?” 小鸹好奇的拉着余文看墓碑边缘上已经风化的很厉害的图案。

余文正准备仔细的查看那图案——

就在这时,山林间的风突然变大了,吹得树枝剧烈摇晃,发出 “呼呼” 的声响。天空中的乌云渐渐聚拢,遮住了月亮,周围瞬间变得漆黑一片,只有手机屏幕和罗盘的微光在黑暗中闪烁。

“这风不对。” 烛的声音低沉而警惕,他立刻将余文和小鸹护在身后,右手握住腰间的长刀,刀鞘上的符文在黑暗中泛着淡金光泽。“找地方躲起来!”

三人快速跑到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山洞不大,刚好能容纳三个人。洞口的藤蔓被风吹得来回摆动,像一道道挥舞的鞭子。小鸹掏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功能,照亮山洞内部。山洞里很干燥,地面上有一些散落的干草,像是有人曾经在这里停留过。

“这风什么情况啊?” 小鸹靠在洞壁上,脸色有些苍白,“像是有人在操控,专门针对我们!”

余文点了点头,“应该是为了让我们不要靠近墓碑,设下的保护。”

烛闭上眼,试图找到这风的源头。但风里夹杂着大量的负面能量,干扰了他的感知,让他无法精准定位。“风里有怨恨。” 烛睁开眼,金瞳里闪过一丝凝重。

风越刮越大,山洞外的树木被吹得东倒西歪,一些细小的树枝甚至被折断,飞向空中。三人在山洞里待了大约半个时辰,风才渐渐减弱。余文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已经是深夜十一点了。

“风小了,我们出去吧。” 余文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

小鸹点了点头,拿出罗盘,打开开关。罗盘上的指针在黑暗中微微发光,指向东山的山顶方向。

三人走出山洞,沿着山路继续准备往回走。走着走着,山林间变得异常安静,连虫鸣声都消失了,只有脚步声和呼吸声在空气中回荡。

余文看着周围过于安静的山林,总觉得四周有种说不出的熟悉:“我们遇到鬼打墙了?”

小鸹一听,赶紧抓住余文的手,警惕的看着周围:“什么鬼?在打哪里的墙?”

余文忍不住笑了笑,摸了摸小鸹好像炸毛的头发:“我意思是,我们迷路了,一直在这里转圈。”

小鸹看了看手里的罗盘,又看了看四周:“可是罗盘指向这边啊?难道坏了?”

烛拿出刀在旁边的石头上划了两刀:”再走走。“

走了大约一刻钟,突然又刮起了大风。小鸹突然指着前方:“你们看!那有盏灯!”

前方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间简陋的小屋,小屋的窗户里透出昏黄的灯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温暖。

三人加快脚步,走到小屋门口。小屋的墙壁是用石头砌成的,屋顶盖着茅草,门口挂着一个破旧的木门帘,上面绣着几朵已经褪色的野菊花。

余文轻轻敲了敲门,门帘被风吹得像是装了马达的拨浪鼓。

过了一会儿,门 “吱呀” 一声被打开,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奶奶出现在门口。她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眼神却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澄澈,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粗布衣服,袖口和领口都缝着补丁。

老奶奶看到陌生的余文、烛和小鸹,有些惊讶,但并未流露出村民常有的警惕或恐惧。她的目光在小鸹身上停留了片刻,看到他身上的锁灵甲和手里的手机,眼神里闪过一丝疑惑,却没有多问。

“你们是……” 老奶奶的声音沙哑而缓慢,像是很久没有与人说话了。

“婆婆,我们是从外面来采风的,大晚上的在山里迷了路,这会山里又刮大风,想来找您避避,您看可以吗?” 余文露出温和的笑容,语气恭敬,他特意隐瞒了真实身份,怕引起老奶奶的警惕。

老奶奶打量了他们片刻,目光在烛的金瞳和小鸹的墨蓝色头发上停留了一瞬,似乎对他们的身份有所顾虑,却没有明说。

她侧身让开:“进来坐吧,这山里确实风大,晚上不安全。”

屋内陈设简单,中间有一个火塘,火塘里煨着水,冒着袅袅青烟。火塘旁边放着几张小凳,墙上挂着一些晒干的草药,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老奶奶给三人倒了水,水是用草药煮的,喝起来带着一丝清苦,却能驱散身上的寒意。

老奶奶带着三人走向了屋内侧边的一间小房间:”我这地方条件有限,只有这间房了,你们三挤挤吧。“

余文道了声谢,三人走进小房间。

房间很小,仅容得下一张木板床和一个旧柜子,墙角堆着几捆干草,像是常年无人居住。烛默默将刀靠在门边,小鸹把罗盘放在柜上,指针仍在微微颤动。屋子外的风声中,似乎隐隐约约的透着哭声,听的小鸹浑身发毛,紧张的看向窗外。

余文正想说什么,忽听门外传来一阵细碎的响动,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轻轻刮擦着墙壁。

”叩叩叩“房门声响起了,小鸹吓的抱紧了余文,烛走到门边打开了房门,是老奶奶。小鸹看着老奶奶进来,松开了余文,小声念叨:”真是吓死我了。“

老奶奶抱着三床被子走了进来,看向三人:”时候不早了,早点休息吧。“

老奶奶走后,窗外的哭声还是没有听下,小鸹蜷缩在被子里,只露出两个眼睛,看向余文:”文哥,这哭声......“

余文看着小鸹的的模样觉得好笑:”别怕,应该只是风声。“

小鸹嘟囔道:“可这风声,怎么比我以前听的,更像人哭?”

余文拉过小鸹给他盖好被子:”别想太多,闭眼睡吧。”

烛吹熄油灯,淡淡道:“睡了。”

窗外风雨如晦,罗盘指针忽然发出微光,指向窗外。

余文轻声道:“睡吧,明天还有事。”

半夜的时候,窗外的哭声戛然而止,仿佛被人猛地掐断喉咙。

黑暗中,余文睁着眼,听着彼此的呼吸声。他觉得这突然的安静,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味道,而像万物屏息,在等一个无法回避的叩门声。

烛的握着手中轻颤的刀,那刀刃似在抗拒某种无形的牵引,他望着屋顶茅草缝隙间渗下的微光,那微光忽明忽暗,仿佛有谁在屋外悄然移动。余文缓缓坐起,手已按住抓紧了身后的枕头,目光死死盯住窗外。

时间一分一秒地爬过,大约过了十分钟,也没发生什么事,余文看向了烛。

烛对着余文微微的摇了摇头,轻声说:“走了。”

一晚上的寂静如墨般沉淀,直至天边泛起灰白。余文合了会眼,再睁眼时,屋内光线微明,烛已起身站在窗边,神情凝重。小鸹还在睡,罗盘上的指针静止不动,指向他们来时的路。

“我煮了些早餐,起来吃吧。”老奶奶温和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余文、烛和小鸹应声起身开门,晨光中老奶奶端着热气腾腾的粥碗站在门口,花白的头发在晨雾里泛着柔和的银光。

三人在灶台边坐下,瓷碗碰撞声伴着木柴噼啪的燃烧声,余文看着碗里漂浮的野米,小鸹正用筷子拨弄碗中腌菜,烛则安静地捧着粥碗,余文轻声开口。

像是随便聊聊似的,聊起了落霞坳的变迁、老槐树的传说.....

待到时机成熟,余文状似无意地提起:“奶奶,您为什么不在村里住,搬到这山里?”

老奶奶握着水杯的手微微一颤,杯中的水溅出几滴,落在手背上。她沉默了很久,久到余文以为她不会回答时,她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遥远的悲伤:“其实以前我也是住在村里的…… 这都要从七十多年前说起了......”

七十多年前.....

那时村里人都叫她阿秀,刚嫁过来不久。她的丈夫根生是个憨厚木讷的后生,公婆也和善,虽然日子清贫,但阿秀觉得很安稳。

她喜欢孩子,看到别家娃娃总忍不住去逗弄,心里藏着一份隐秘的渴望。可成亲许久,肚子始终没有动静。后来才知道,问题出在根生身上,这件事成了家里不能言说的痛。

根生是个本分人,有一把子力气,侍弄着祖传的山地。日子清贫,除开没有子嗣这块心病,倒也还算安稳。阿秀把那份对孩子的喜爱悄悄埋进心底,尽心伺候公婆,操持家务。

这一切的变故都发生在一个傍晚,村里来了人牙子,牵着一个瘦骨嶙峋的男孩,像展示牲口一样在村口的老槐树下。

那孩子瘦得像根秋风里的芦苇,头发纠结,衣衫破烂,一双大眼睛因为瘦削显得格外突出,里面空茫茫的,盛满了惊恐和茫然。阿秀的心一下子就被揪紧了,那是一种母性本能的不忍。

大家都议论纷纷,却没人上前。多一张嘴,就是多一份沉重的负担。她想收养这个孩子,可根生和公婆都不同意,觉得养外姓人会坏了家门。

最后,是村东头无儿无女的老李头,看着实在可怜,和老伴商量了会,用家里不多的积蓄和粮食,换下了这个孩子。

孩子被领回老李头家,起了个名,叫石头,盼着他像石头一样命硬,好养活。阿秀家就在隔壁,她心里为石头高兴,总算有了个落脚处。

然而,谁也没想到,石头来到老李头家的第三天,一向身体康健、还能扛着锄头下地的老李头,竟毫无征兆地倒在了院子里,说是突发的心症,人还没抬到炕上就没了气息。

这突如其来的死亡,像一块巨石砸进了落霞坳这潭看似平静的水里。闲言碎语瞬间炸开了锅。“扫把星”、“灾星下凡”、“克人”…… 这些恶毒的词汇,像冰冷的雨水,尽数泼到了年仅七八岁的石头身上。

阿秀记得,老李头的老伴抱着棺材哭得撕心裂肺,指着蜷缩在角落的石头骂 “讨债鬼”。石头吓得浑身发抖,脸色惨白,连哭都不敢出声。

阿秀心里难受,趁着混乱,偷偷塞给石头一个还温热的红薯。

那孩子抬起头,黑漆漆的眼睛看了她一眼,那里面有恐惧,有茫然,还有一丝微弱的、几乎看不见的依赖。阿秀的心更软了。

可她的善意,在家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根生本就因为无法生育而敏感自卑,极其信服命理之说。公婆更是笃信石头是 “灾星”,严厉告诫阿秀不许再接近那孩子,生怕给自家招来厄运。家里的佛龛前,香烧得比以前更勤了。

“阿秀,你可不能犯糊涂!那孩子邪性!老李头多硬朗个人,说没就没了!这就是报应!沾上他,要倒大霉的!” 婆婆拉着她的手,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

根生蹲在门口,闷头抽着旱烟,一言不发,但那紧皱的眉头表明了他的态度。

阿秀不敢明着违背,只能将那份怜悯悄悄藏起。

石头彻底成了村里的禁忌。老李头的老伴承受不住打击,没多久也郁郁而终。

石头变成了真正的孤儿,住在破败的老屋里,受尽白眼和欺凌。

她只能趁根生下地、公婆不注意时,偷偷从自家碗里省下一口,或者将根生穿旧、她改小了的衣物,瞅准没人的机会,飞快地塞给石头。

孩子起初不敢要,后来熟悉了,会像受惊的小动物一样快速接过,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喊一声 “秀姨”,然后飞快跑开。

有一次,她撞见几个大孩子将石头围在墙角,用泥巴丢他,骂他 “灾星”,抢他手里半个发霉的饼子。石头蜷缩着,不哭不闹,眼神死寂。

阿秀看不下去,冲过去赶走了那些孩子,把石头拉起来,拍掉他身上的泥土,将怀里还温热的半个馍塞进他手里。

“别怕,石头,以后他们再欺负你,你就跑,或者…… 或者来找秀姨。” 阿秀声音温柔,带着怜惜。

石头抬起头,黑漆漆的眼睛看着她,里面有什么东西微微亮了一下,哑着嗓子喊了一声:“秀姨。”

然而,这事很快传开了。阿秀回到家,面对的是震怒的公婆和沉默却面带不满的根生。

“阿秀!你疯了!” 婆婆气得脸色发白,“跟你说了多少遍,离那灾星远点!你是不把咱家的晦气招来不死心是吗?你是不是想克死我们全家!” 公公在一旁猛拍桌子,对着佛龛连连作揖:“佛祖恕罪,家门不幸,招惹污秽啊!”

根生蹲在门口,闷声道:“以后…… 别再管他了。”

阿秀看着家人恐惧又愤怒的脸,第一次感到深深的无力。

石头变得越来越孤僻,常常一个人跑到村后的哑巴林边,一坐就是一天。阿秀去喊他,他也不理,只是抱着膝盖,望着那片阴森森的林子深处。

阿秀劝他别去,说那地方总是阴森森的,连村里的猎户都不去那打猎,可他只是沉默地摇头,眼神空洞,又仿佛在聆听着什么只有他能听见的声音。

没过多久,怪事,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生。

欺负石头最狠的赵家小子,莫名摔断了腿;嘴碎的孙家婆娘,灶房失了火;但凡对石头动过手、辱骂过格外凶狠的人家,总会遇到些不大不小的 “意外”。

起初以为是巧合,但次数多了,模式也太明显,村里人心里开始发毛。他们看石头的眼神,从厌恶恐惧,变成了深深的敬畏和忌惮。

不知从谁开始,村里流传起一个令人胆寒的说法,说石头在 “记账”。谁欺负了他,他就在一本看不见的账本上记下一笔,到时候,连本带利地讨回来。

后来村里需要会计,这繁琐的活儿没人愿意干,也无人能胜任。石头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认字和算数,速度快得惊人。于是,这个被全村畏惧的 “灾星”,成了落霞坳唯一的会计。

王建国在那之后攀附上了石头,成了村支书。王建国以 “镇宅” 为名,让村里每家每户都在墙根埋下一块漆黑的石头。

阿秀看着石头总是去东山的那座坟边,那坟里葬着老李头夫妇。

阿秀知道,石头内心对他们是感激的,毕竟他们给了他一个短暂的、像 “家” 的地方。

但阿秀也隐约觉得,石头或许也在恨他们,恨他们为什么把他带回来,却又早早撒手人寰,留他一个人在这吃人的世上承受一切。

这种矛盾,或许也是他内心扭曲的一部分。他偶尔会去坟前呆坐,却从不清扫,任由荒草淹没墓碑,仿佛在用这种冷漠,惩罚着早已逝去的养父母。

阿秀的公婆,因为阿秀总是偷偷的对石头好,因此极度的厌恶石头,在一次村里祭祀后,偷偷将祭祀用的、据说能驱邪的狗血,泼在了石头破屋的门上,嘴里还咒骂着 “瘟神快滚”。

没过几天,公公在山上砍柴时莫名滚下山坡,摔断了胳膊,婆婆则一病不起,药石无灵,没多久就撒手人寰。临终前,她紧紧抓着阿秀的手,眼睛瞪得大大的,满是恐惧,断续地说:“是…… 是他…… 记账了……”

阿秀心里明白,这是石头的报复。她理解石头心中的恨,公婆的行为确实恶毒。但作为儿媳,看着曾经朝夕相处的老人如此凄惨离世,她心中对石头,也生出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混杂着理解和悲愤的复杂情绪,她无法原谅他。

有一次阿秀深夜起夜,隐约看到石头一个人站在月光下的老槐树旁,对着空无一人的地方低声念叨着什么,手指在树干上划过,留下淡淡的、仿佛在蠕动的黑痕 。

那个曾经把他推下河、抢走阿秀给的馍的混混,就被发现昏死在老槐树下,手里还攥着半个发黑的馍,嘴里胡言乱语,说是树藤缠他……

阿秀远远看着,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窜上头顶,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到,石头不再是那个可怜的孩子,他拥有了某种令人恐惧的、不该存在于世的力量。她被吓坏了,连着做了好几晚噩梦。

阿秀撞见石头使用诡异能力的事情,不知怎么传到了石头耳中。不久后,石头亲自来到了阿秀家。那时,公婆刚去世不久,根生更加沉默畏缩。石头没有看根生,只是对着阿秀,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 或许是保护?他说:“秀姨,东山清净,也安全。有些事,不知道,看不见,是对你好。”

阿秀看着他冰冷的眼睛,忽然明白了。

他不想让她再看到更多他黑暗的一面,他把她 “请” 出村子,既是一种变相的保护,也是切断他与过去那点微弱温暖的最后联系,让他可以更加无所顾忌。

为了不再刺激根生,也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阿秀默默地收拾行李,搬到了这东山坡上。

到了东山后,石头没有露过面,但米粮和草药总会悄然出现在她门口。

回忆的潮水缓缓退去,火塘里的火光映着阿秀布满皱纹的脸。她长长地吁出一口气,那气息里带着七十多年来的沉重与无奈。

阿秀如今已经百来岁了,她知道她还健康的活着,这里少不了石头的功劳,这也是石头对自己残存良知的一种…… 扭曲的看守吧。

“他恨这个村子,恨这里所有的人……他觉得是我们把他变成了这样。”她的声音沙哑,“他用大家的‘怕’养着心里的‘恨’,那本‘账’,太厚了……”

就在这时,烛猛然抬眼,金瞳锐利地射向村子的方向。余文同时感到胸口一闷,周围的空气瞬间粘稠而充满压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