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盛唐医缘:穿越女医的锦绣情路 > 第17章 医馆客流增,苏景欣慰传经验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越过仁心堂的院墙,医馆的门便被轻轻推开。林薇背着药篮从后院走来,正准备整理昨日晒好的草药,却见一位提着竹篮的老妇人站在堂中,局促地搓着双手。

“姑娘,请问苏大夫在吗?”老妇人声音略带沙哑,眼角透着疲惫,“我家老头子咳了好几天,听邻居说这儿有能治咳嗽的食疗方,还能开便宜的药,就想来试试。”

林薇连忙上前搀扶老妇人坐下,微笑着回应:“大娘您别急,师父马上就来。您先喝碗热水,慢慢说老爷子的症状。”她转身从灶房端来热水,又拿出纸笔,仔细记录老妇人描述的病情——夜间咳嗽加重、痰多色白、遇冷易喘,正是风寒犯肺的典型症状。

说话间,苏景提着药箱从里屋走出,春桃也抱着一摞整理好的食疗方宣传单跟在后面。看到堂中等待的老妇人,苏景立刻上前诊脉,手指搭在老妇人手腕上片刻,又询问了几句细节,随后对林薇说道:“你昨日整理的百合梨粥方正好适用,再搭配一副通宣理肺的药方,内外调理,效果会更好。”

林薇点头应下,转身去药柜抓药。春桃则将一张食疗方宣传单递给老妇人,耐心讲解:“大娘,您看这上面写着,百合梨粥要选新鲜的梨,去核后和百合、小米一起煮,煮到粥变稠就能吃了,每天早晚各一碗,对咳嗽很有帮助。”

老妇人接过宣传单,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里,连连道谢:“真是太谢谢你们了,之前去别的医馆,光抓药就要几十文,这儿不仅药便宜,还教我们怎么用食物治病,真是仁心仁术啊!”

这样的场景,从清晨一直延续至午时。医馆的长条凳上挤满了等候的病患,有怀抱孩子的妇人、拄着拐杖的老人,还有身着短褐的农夫。春桃忙碌地分发食疗方宣传单、维持秩序,林薇则在药柜与诊桌间穿梭,抓药、煎药、解答病患关于食疗的疑问。苏景则专注地为病患诊脉开方,偶尔抬头望向忙碌的林薇,眼中流露出欣慰之情。

“林薇姐,这是今天的第十三位病患了,比昨天多了五位呢!”春桃趁着递热水的空隙,凑到林薇身边低声说道,额头上沁出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幸好咱们提前整理了食疗方宣传单,不然光解释做法就要费不少功夫。”

林薇抹了抹手上的药粉,笑着点头:“是啊,之前没想到食疗方会这么受欢迎。不过咱们也要注意,每个病患的体质不同,不能只推荐食疗方,还要结合师父的诊断,这样才能确保效果。”她话音刚落,便见一位病患拿着宣传单皱着眉头,连忙走过去询问:“大哥,您是对食疗方有什么疑问吗?”

那位病患是个年轻的铁匠,手臂上还带着未愈合的烫伤,他指着宣传单上的“冰糖炖梨”问道:“姑娘,我娘有糖尿病,不能吃甜的,这冰糖炖梨是不是就不能吃了?有没有别的方法能治咳嗽?”

林薇心中一动,想起现代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调整方法,连忙说道:“大哥您别担心,要是不能放冰糖,可以用少量川贝和梨一起煮水喝,川贝能润肺止咳,梨能生津润燥,不加糖也有效果。另外,还可以用白萝卜煮水,白萝卜性温,能理气化痰,也适合老人家喝。”

铁匠闻言,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太好了!我还以为没有办法了呢,多谢姑娘!”

苏景正好诊完一位病患,听到两人的对话,对林薇说道:“你这个调整很到位。食疗的关键在于‘辨证施食’,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病患的体质、病情灵活调整,这和开药方是一个道理。”他示意林薇坐到诊桌旁,又对等候的病患说道:“大家稍等片刻,我和林姑娘交代几句,马上就继续诊脉。”

待病患们纷纷点头,苏景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医书,翻开其中一页递给林薇:“你看这上面记载的‘食治篇’,里面提到‘病在肺者,宜食辛甘苦之物;病在脾者,宜食甘温之物’,与你之前提到的食疗理念不谋而合。不过,古代的食疗方大多较为简略,你可以结合现代知识,详细记录每种食材的功效、适用人群及禁忌,这样不仅我们使用方便,病患也能更清晰地了解。”

林薇接过医书,仔细翻看“食治篇”,只见上面用毛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记录了各种病症对应的食疗方法,如用莲子、芡实煮粥治疗脾虚腹泻,用生姜、葱白煮水治疗风寒感冒。她心中一喜,说道:“师父,我之前整理的食疗方大多针对常见病症,若能结合这上面的记载,补充一些针对慢性病、疑难杂症的食疗方,就更全面了。”

“你能这么想很好,”苏景欣慰地笑了,“学医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不能局限于一种方法、一种理念。你来自异世,掌握着我们没有的医学知识,这是你的优势,但也不能忽视古代医学的精华。只有将古今知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医术,更好地为病患服务。”他顿了顿,又说道:“我年轻时曾游历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民间食疗方,比如用艾草煮鸡蛋治疗痛经,用核桃、芝麻煮粥治疗肾虚腰痛,这些都很实用。以后我慢慢讲给你听,你把它们整理下来,补充到食疗方里。”

林薇连忙点头,将医书小心地收好:“多谢师父!我一定会好好整理,不辜负您的期望。”

这时,春桃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走过来,说道:“师父,林薇姐,你们忙了一上午,快喝点粥歇歇吧。张婶特意多放了些山药,说能补脾胃。”

苏景和林薇接过粥碗,刚喝了一口,就见医馆的门被推开,赵虎扛着一捆草药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苏大夫,林姑娘,我昨天在青龙山采了些柴胡和金银花,想着你们医馆病患多,药材可能不够用,就送过来了。”

林薇连忙放下粥碗,上前接过草药:“赵大哥,真是太谢谢你了!最近病患确实多,柴胡和金银花都快用完了,你这真是雪中送炭。”

赵虎挠了挠头,笑着说道:“客气啥,之前我娘生病,多亏了您和苏大夫的悉心治疗。这些草药都是我自己采的,不值什么钱,你们要是还需要,我下次再去采。”

苏景也走过来,拍了拍赵虎的肩膀:“赵兄弟,你的心意我们心领了。这些草药你要是不嫌弃,就按市场价算钱,咱们不能让你白辛苦。”

赵虎连忙摆手:“苏大夫,您这就见外了!我娘常说,仁心堂是咱们老百姓的医馆,收费公道,医术精湛,能为你们做点事,我心里高兴。”他顿了顿,又说道:“对了,我听说最近城里有不少病患都来你们这儿看病,你们要是忙不过来,我可以让村里的猎户帮忙采些草药,都是常见的,比如蒲公英、车前草、艾草之类的。”

苏景心中一暖,说道:“那真是太好了!要是有猎户们帮忙,咱们就能省不少时间和精力。这样吧,你回去和村里的猎户说,要是他们愿意采草药,咱们就按市场价收购,绝不亏待他们。”

赵虎高兴地答应下来,又聊了几句,便扛着空背篓离开了。

林薇看着赵虎的背影,心中满是感慨:“师父,咱们仁心堂能有今天,多亏了大家的鼎力相助。从最初的艰难维持,到现在病患络绎不绝,还有赵大哥这样的人愿意伸出援手,真是不容易。”

苏景点了点头:“是啊,行医之路,靠的不仅是医术,更有人心。咱们真心对待病患,病患也会真心待咱们;咱们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在咱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这就是‘医者仁心,必有回响’。”他拿起桌上的药杵,轻轻敲了敲药臼,“不过,随着病患越来越多,咱们也要注意提升医馆的管理。比如,每天可以提前半个时辰开门,让病患不用久等;可以让春桃负责登记病患的信息,比如姓名、年龄、病症、联系方式,这样后续回访、跟踪病情也方便;煎药的流程也可以优化,比如提前将常用的药材预处理好,节省煎药时间。”

林薇专注地聆听着,将苏景所阐述的每一点都详细记录下来:“师父,您提到的这些内容都至关重要。我曾在现代医院实习,深知管理的重要性。例如,登记病患信息不仅能便于回访,还能统计常见病症的发病规律,为后续的诊疗和食疗方调整提供有力依据。在煎药方面,我们可以准备几种不同容量的药锅,根据药方的用量选择合适的药锅,同时煎制多副药,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春桃也积极插话道:“师父,林薇姐,我也能出一份力!登记病患信息、分发宣传单、引导病患就坐这些工作,我都能胜任。如果煎药人手不足,我还可以学习煎药,张婶也表示愿意帮忙。”

苏景微笑着回应:“好!有你们这样的得力助手,我倍感安心。我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定能把仁心堂经营得有声有色。”他看了看天色,继续说道:“时间不早了,我们先完成剩余病患的诊疗,下午再一起详细讨论具体的管理方案。”

接下来的时间里,三人各尽其责,苏景继续诊脉开方,林薇负责抓药并解答食疗相关问题,春桃则负责登记病患信息并维持秩序。尽管忙碌,但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医馆内洋溢着温馨而有序的氛围。

下午,送走最后一位病患后,三人围坐在堂中,开始商讨管理方案。春桃拿出纸笔,根据苏景和林薇的建议,逐一记录:

开门时间:每日辰时(早上7点)开门,比之前提前半个时辰,酉时(下午5点)关门,若有紧急病患,可随时接待。

病患登记:设立“病患登记本”,详细记录病患的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联系方式、病症、诊疗方案、食疗建议、复诊时间等信息,由春桃负责登记。

药材管理:设立“药材出入库本”,详细记录药材的采购时间、数量、价格及使用情况,由林薇负责管理;与赵家村的猎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收购草药,确保药材供应稳定。

煎药流程:提前将常用药材(如柴胡、金银花、甘草等)进行预处理,分类装罐;准备5个不同规格的药锅,同步煎药;煎药过程中由专人监管,确保药效不受影响。

食疗方推广:定期更新食疗方宣传单,根据季节变化和常见病症调整内容;在医馆门口设立“食疗咨询处”,由林薇或春桃轮流负责解答病患疑问。

商量完方案,春桃看着记录满满的纸张,兴奋地说道:“太好了!有了这些方案,咱们以后就能更有条理地做事了,再也不用担心忙不过来了。”

林薇也笑着附和道:“是啊,而且这些方案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升医馆的服务质量,让病患更加满意。比如病患登记本,以后要是有病患忘记复诊时间,咱们可以主动上门回访,提醒他们按时复诊、调整食疗方案。”

苏景品了一口热茶,缓缓说道:“你们说得都对。不过,咱们也要注意,不能因为追求效率而忽视了诊疗质量。每一位病患都要认真对待,每一副药方都要仔细斟酌,每一个食疗建议都要结合病患的实际情况,这是咱们仁心堂的根本,不能丢。”

三人正聊着,张婶端着一盘刚做好的艾草糕走了进来:“你们忙了一下午,肯定饿了,快尝尝我做的艾草糕。艾草能温经散寒,对身体很有好处。”

林薇拿起一块艾草糕,咬了一口,艾草的清香与糯米的软糯在口中交织,令人回味无穷。她笑着称赞道:“张婶,您的手艺真是太棒了!这艾草糕不仅美味,还能治病,要是推荐给有痛经、宫寒的女病患,肯定大受欢迎。”

张婶眼睛一亮:“是啊!我之前在村里的时候,就经常做艾草糕给有痛经的姑娘吃,效果确实不错。要是你们觉得合适,我可以多做一些,放在医馆里,让病患尝尝,也能推广食疗。”

苏景点头赞同道:“这个主意非常好!艾草糕既能作为点心,又能辅助治疗,很适合推广。以后咱们可以定期制作一些适合不同病症的食疗点心,比如用莲子、芡实制作的糕点治疗脾虚,用核桃、芝麻制作的糕点治疗肾虚,让病患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调理身体。”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医馆内,将三人的身影拉得悠长。林薇望着身旁的苏景、春桃和张婶,心中涌动着温暖与希望。她深知,仁心堂的发展之路仍将面临诸多挑战,诸如药材供应不足、资金紧张、同行竞争激烈等问题,但只要众人齐心协力,坚守“医者仁心”的信念,持续学习、不断精进,定能攻克一切难关,使仁心堂成为长安城中赫赫有名的医馆,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夜幕降临,林薇回到房间,点亮油灯,开始整理苏景白天提及的古代食疗方。她将医书中的“食治篇”与现代食疗知识融会贯通,详细记录下每种食材的功效、适用人群、禁忌及具体做法,并融入了自己的临床经验,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调整冰糖炖梨的配方,针对脾胃虚弱者优化小米山药粥的用量。

写着写着,她的思绪飘回了现代的家人和朋友,忆起了在医院实习的岁月。那时的她,未曾料到自己会穿越至大唐,成为一名古代医馆的学徒,更未想过能将现代医学知识与古代医术相结合,造福众多病患。她轻轻抚摸着手中的青铜簪子,簪子上的花纹在灯光下显得分外清晰,这是她与现代唯一的纽带,也是她心灵的寄托。

“放心吧,我一定会在大唐好好生活,努力学习医术,不辜负你们的期望。”林薇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明白,前方的道路依旧漫长,但只要心中怀揣信念,身边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就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她坚信,仁心堂必将日益兴盛,而她也将在这一时代,实现自己的医者梦想,让“仁心”二字响彻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