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恋最早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她刚到国外。
家政阿姨打车赶过来,刚一进门就笑着说“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我这就做饭”。
客厅桌上端端正正摆放的四菜一汤却让她愣在了玄关。
是谁烧的菜呢?
难道雇主嫌她迟到,另请他人了?
她来的时候直接敲门,宁恋也直接给她打开了门。
她还以为是宁恋认出了自己,毕竟展示给准雇主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上,是配有照片的。
但这时宁恋倚在墙边,若有所思地盯着她看,那副表情显然是在等她先一步开口介绍自己。
“您太没有防备心了,没有认出我就开门了吗?”
家政阿姨四处找活干,服务过很多人家,姑且算是见多识广,反应也就慢不到哪里去。
她把自己的证件双手捧给雇主检查,一面尽量亲切地打听消息:
“说好了我负责您的一日三餐,工资都提前打过来了,您是反悔了吗?如果是的话,跟公司说一声,我把钱退给您,不劳而获的事我是不干的。”
她听说过雇主性格乖僻,但却是过目不忘的天才。
和她得到的传言不符,宁恋很平易近人,没有有钱人常摆的架子,但似乎并不是天才,迟钝地思考了半天,才记起她是谁。
宁恋点点头:
“请进。我没有请别人。家不大,我也会搭手帮忙,雇佣一人就足够了。”
家政阿姨快速地扫视环境。
雇主住的是一栋单人别墅,面积中等,设施一应俱全。
有扫地机器人等配备的工具,雇佣她一个眼明手快的家佣,确实也差不多够用了。
“桌上的菜是……?”
她试探地问。
“哦?……哦,不是你做的吗?”
宁恋按压太阳穴,对什么都模模糊糊记不清楚。
这岂止不是天才,简直就是生病了吧?
“您,是精神上有什么问题吗?”
工资高归工资高,家政阿姨也是不想冒被精神病人咔嚓的风险的,往里走的脚步顿时停滞了。
宁恋又想了一会儿,才说:
“可能是我做的。我喝了酒,昏昏沉沉,把很多事当成梦里的片段了。”
酗酒吗?那就难怪了。
醉鬼神志清楚才是罕有的。
但家政阿姨还是推荐雇主去看看医生。
雇主不愿意出门,就经由熟人介绍,在网上联络到了一位名叫“孟竹笙”的名医。
不多久,她就确诊了PTSD,会导致记忆模糊和幻觉的心理疾病。
*
催眠疗法对于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非常有用,在业界是受到认可的辅助治疗手段。
但是会操作的医师少之又少。
国内有此水平的也就一个孟竹笙,就是宁恋的主治医生。
熟人还是很靠谱的,推荐给她的都是最好的。
孟医生擅长引导陷入负面情绪的病人,使其放松地入睡。
再通过言语施加正面暗示,化解心病的成功率很高。
宁恋接受过一次她的催眠。
就像睡了一觉一样平常,眼睛闭上再睁开,一两个小时过去,催眠结束,神清气爽。
不确定是全程没有知觉,还是醒来忘却了,总之没有留下印象。
这次是第二次。
宁恋处在一种奇妙的状态。
仿佛化作一缕清风,她的灵魂飞升,挣脱了形体的束缚,以上帝视角俯瞰躺在病床上的自己。
她是清醒的,但又轻盈飘忽,位于现实与梦的边界。
没有触觉,也感知不到身躯的重量,但她可以注视、可以思考。
她看到另一个她瘦小得有多可怜。白色的长袍,衣带宽松,露出纤细的手臂和腿。
如果不是她知道那是谁,她会误以为是一个将死的少女。
“我还活着吗?”
她喃喃自语,却没有发出声音。
然后另一个自己,睫毛弯弯,仿佛也无声地附和:
“是的,我们只是病了,并没有死。”
这就是心理医生为她带来的,深度催眠状态下的怪诞体验。
魂魄离窍,一人分为两半。
据说人在濒临死亡边缘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专业术语称之为“出体体验”。
飘荡的是深层意识;
躺在床上被医生盘问并乖乖倾吐实话的,是半睡半醒的浅层意识。
催眠结束,两道意识融合。
睡梦中的所见所闻应该会隐藏在记忆的深处,冒不出水面吧。
宁恋以评估的眼光望着孟竹笙。
孟竹笙拉了一把椅子,却没有坐下,而是直挺着脊背站在病床面前,一身白大褂打理得没有一丝皱痕。
她好像很紧张。
不知道是每一次都这么紧张,还是只有面对特定的对象才会紧绷面皮不苟言笑?
后者的概率比较大吧。
咨询过程中,宁恋没少听她插科打诨。她应该是做事举重若轻的那一挂天赋型人才,笑面任何难关,对职务胜任愉快。
但宁恋也没有就此分析出一些什么,譬如她对自己的感情逐渐演变得很沉重之类,而只是简简单单地想:
[还不开始吗?我等了好久了。]
以第三视角,她旁观孟医生在诊疗室内踱步。
孟竹笙反复检查了器械:
“嗯,供电正常。轻柔的白噪音将经过单边的耳机,持续为患者助眠。”
她又用戴着橡胶手套的手翻了翻病人的眼皮,略一颔首:
“目测正在熟睡。理论上是不会做梦的。”
煞有介事的医生让宁恋莞尔。
宁恋在她身边飘了飘,猜测她是不是有职业病,例如强迫症?
执行专业操作的孟竹笙让宁恋略感新奇,意外的很严肃,和闲聊时的模样判若两人。
但紧接着孟竹笙就打破了她刚生出的淡淡尊敬,摩挲着嘴唇,眉头紧锁道:
“一切准备就绪。既然如此,在开始前,我能不能问一下,你对我观感如何?”
[以私人问题做开场白,可是很不专业的哦。]
宁恋的灵魂想。
这个假公济私的问题让她躺在那里的身体陷入了为难。
对于温顺的病人来说,对医生的观感,就是毫无观感。
宁恋想,她很少花费心思在人际交往方面,见过某人就是见过了,不会有很强烈的感想。
就连堂姐姜乐,也只是被她贴了“乐子人”“嗜权如命”“不可信任”等很肤浅的标签。
孟竹笙是为她提供帮助的网友。
仅此而已。没有更多了。
她没有尝试挖掘过她更深入的部分,对她堪称一无所知。
她听到孟竹笙再一次地询问自己,语气有点急切,像是在催促一样:
“为什么不说话?我给你的观感很差劲吗?”
想想也是。
谁都会以为这种状态的病人是不会反抗的吧,却竟然得不到回答,怀疑、焦虑一下子涌上来了。
宁恋歪了歪头。
如果她的灵魂能歪头的话。
“我不喜欢深入了解旁人的做事动机,所以也不会轻率地判断某人是怎样的。”
平躺的病人双手交叉在小腹前方,若非眼睛紧闭,你会以为发出声音的她只是很平常地和友人对答。
她苍白的唇一动一动。
吐出的字眼是很镇定的。
于是孟竹笙挑了挑眉毛,疑心反而加深了:
“你的心声和表面呈现出来的观点完全一致吗?伤脑筋。这不就显得浪费时间问这个的我很愚蠢吗?”
嘴上是故作姿态的自嘲,她的表情却在告诉宁恋,她在估算催眠有没有到位,病人的一部分意识是否还苏醒着。
[让你失望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无趣的人,给不出很有意思的答案。]
宁恋摇了摇头,希望她能放下纠结和犹豫,继续往下进行今天的治疗流程。
奈何孟竹笙是有点多疑在的。
是人,做梦就会胡乱说话。
她宁愿相信是催眠不到位,也不相信宁恋就是不会胡言乱语。
按理来说,只要患者入睡,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施加心理暗示了。
但继续就代表她承认宁恋内心澄明无杂念,也就相当于承认她对宁恋发表的保护宣言是很自不量力的了。
意志纯粹坚定的人,就像一座坚实的堡垒,自我防御机制完善,任凭外界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她自不动如山。
[这种女人就算一时失意,也不需要别人施舍给她怜惜。]
孟竹笙讨厌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就甩了甩一头长发,中止催眠,将宁恋叫醒:
“不太对劲。催眠效果不够好,强行推进流程也治不了病,还是另择时机吧。”
她选择认定是自己失手了。
毅然决然地喊了暂停。
“是吗?哪里不对呢?”
宁恋扶着病床坐起身,揉了揉脑袋。
“我猜,是你近期对前妻的印象太深刻了,内心深处对这次抹去记忆的治疗是警惕的。”
孟竹笙抱臂,手指无意识地叩击肘部,显示她沉浸在思考中有多认真。
但那究竟是她在为自己的决定找补,还是果真如此判断,就不好说了。
对病人有暧昧的医生,注定是失责的。一点来自病人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她兵荒马乱,做出不像她的举动。
“你是医生,你说了算。”
宁恋认为她想多了,自己并没有警惕和抗拒失去记忆,但还是顺从了她的想法,将正式的催眠推后。
虎头蛇尾的治疗让两人都意兴阑珊。
孟竹笙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问她:
“去不去健身房?我知道一家,私密性很强。我们可以开个包厢。”
宁恋将包拎在手上:
“为什么要去那里?”
“我陪你练舞。”
“我已经放弃了舞蹈,也不是偶像了。”
欲言又止,宁恋想问她,注视的究竟是现在站在眼前的、还是过去隔着荧屏的自己,但终究没有开口。
不管是哪一种,她都不在乎,不是吗?那何必还要问呢?
孟竹笙耸耸肩,不以为然:
“也行。那一起去吃个饭吧。”
“也不必了。医生,你该好好冷静一下,我也是。”
她们注定只能是朋友关系。
宁恋希望她,不要再想入非非了,尽早把不该有的滤镜消除掉吧。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意兴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