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商界女王的复仇之路 > 第135章 第135章:对赌反思:商业策略调整

沈知微把档案袋放进保险柜时,手指在锁钮上停了几秒。她刚关好门,目光落在桌角的旧计算器上。那是青海项目初期用过的,屏幕裂了一道细纹,按键也有两个不灵了。

她坐回椅子,打开笔记本,翻到标着“P107”的那一页。上面记着李仲文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地点和谈话要点。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她记得清楚。那天他穿灰色夹克,说话慢,总爱重复重点。

她开始一条条往下看。

对赌协议签得很快。项目启动三个月后就定了条款,她投八千万,占股百分之三十五,三年内若未达约定收益,对方需回购股份并支付利息。当时她觉得稳。光伏产业是风口,地方政策也支持,团队背景干净,财报看着没问题。

可后来出事了。

第二年夏天,当地环保局突然叫停施工,理由是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大型设施。项目卡住半年,融资断了,合作方开始推诿。她去现场查过,发现他们早知道那片地有争议,但没写进尽调报告。

她当时打了几个电话,对方答应补材料,结果拖着不办。再催,就说负责人出差。最后她只能走法律程序,耗了八个月才拿回本金,利息一分没拿到。

现在回头看,漏洞其实早就有了。

她翻开另一份文件,是当初的会议纪要扫描件。第十二页写着:“土地性质问题已与相关部门沟通,风险可控。”这句话旁边画了个圈,是她后来加的。当时她没多想,觉得这种话在项目里常见。

但现在她明白了,这不是疏忽,是故意。

心跳忽然快了些。

记忆回响浮现。

画面是去年十一月,在西宁的酒店会议室。李仲文坐在对面,手里端着茶杯。他说:“我们这边手续都在走,您放心。”

她问:“如果批文下不来呢?”

他笑了笑:“那我们就换个地块。资源我们有,不会让您吃亏。”

她说要写进补充协议里。

他点头说好,结果第二天说法务不在,等回来再弄。后来这事就没了下文。

那时她忙着别的事,没紧追。现在想来,他是有意避开责任。

她合上本子,靠在椅背上。

这次的事让她看清一点:光有证据不行,还得有防备。过去她太信数据,觉得流程合规就没问题。可人会造假,文件能改,连公章都能刻假的。

她站起来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四个字:风控前置。

然后在下面列了几条。

第一条,所有项目立项前必须实地走访三次以上,分别由不同人员带队。第二条,财务审计不仅要查账,还要追踪资金实际用途。第三条,合作方实控人背景调查必须包含五年内的诉讼记录和关联企业。第四条,重大决策前增加内部质询环节,至少两人签字确认。

写完她看了一遍,觉得还不够。

她又添了一条:建立独立信息核查机制,不依赖对方提供资料,自行通过公开渠道交叉验证。

这五条要是早两年就有,青海的事或许能避免。

她转身打开电脑,调出公司组织架构图。目前没有专门的风险控制岗位,这类工作分散在法务和财务部门。出了事都是事后补救,没人提前预警。

她决定设一个新职位,直属她管,权限覆盖所有项目前期评估。人选要懂金融,也要有实地经验,不能只会在办公室看报表。

她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关键词:独立、专业、直接汇报。

接着她打开邮箱,新建一封邮件,收件人是自己。主题写的是“风控体系初步构想”。正文分五部分,对应刚才写的五条规则。每条下面她都加了执行标准和责任人设定。

写到第三条时,她停下来。

陆明川当初也是这么骗她的。表面合规,背地做空。她那时太信任团队,没亲自盯细节。等发现问题,已经晚了。

她继续打字。

第五条后面她补充了一句:所有对外签署的协议,在归档前必须由风控岗复核是否存在模糊条款或责任豁免项。

发完邮件她看了眼时间,下午四点十七分。

她起身倒了杯水,喝了一口,走到窗边。楼下街道上车来车往,行人脚步匆匆。她站了一会儿,回到桌前,打开抽屉取出一个蓝色文件夹。

这是她私下整理的“失败案例集”,里面存着近三年经手却出问题的项目资料。青海光伏是第一个,也是损失最大的一个。

她翻开第一页,开始做标注。

哪些环节可以提前发现异常?哪些信号被忽略了?当时有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一个个问题列下来,答案慢慢清晰。

比如,李仲文在签约前一周换了银行账户,理由是原支行服务不好。这种变动本该引起注意,但她当时觉得正常。现在看,很可能是为了切断资金流向追踪。

还有,他们提供的用电量数据和当地电网公布的区域负荷不符,差了近百分之四十。这个她在后期审计才发现,但前期没人比对。

她拿出一支红笔,在纸上划出三个重点:账户变更、数据偏差、回避关键问题。

这三个点以后都要列入风险清单。

她继续翻资料,看到一张照片。是项目停工后的现场,支架歪斜,电缆裸露,一片荒凉。这张图后来被媒体拿来用,说她投资失败,能力不行。

她盯着看了很久。

不是不甘心,是后悔。后悔没早点建立起自己的防线。

她合上文件夹,放在一边。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周默发来的消息,问她要不要参加下周的行业论坛。她回了个“再看”,把手机扣在桌上。

她重新打开笔记本,新建一个文档,标题写的是“商业评估机制V1.0”。

第一部分是尽职调查流程,分为初筛、实地、复核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检查清单。第二部分是风险评级模型,按资金规模、合作方背景、政策敏感度打分。超过一定分数的项目必须提交她亲自审批。

她一条条往下写,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在房间里很清晰。

写到一半,她停下。

以前她总觉得快就是优势。消息灵通,出手果断,才能抢到好项目。可现在她明白,有时候慢一点反而更安全。多花几天核实信息,总比事后打官司强。

她删掉原来的一条规则,改成:所有投资额超五千万的项目,尽调周期不得少于三十个工作日。

改完她保存了文件。

窗外天色暗了下来,办公室的灯自动亮起。她没开大灯,只留了桌上的台灯。光线照在屏幕上,映出她脸的轮廓。

她点开日历,找到下周一的空档,备注写上“召开管理层会议”。议题是两项:一是通报新的风控要求,二是讨论独立风控团队组建方案。

这件事不能再拖。

她关掉电脑,把几份文件收进文件夹。起身时看了眼墙上的钟,六点四十三分。

她走到门口,顺手关了灯。

走廊安静,只有她的脚步声。走到电梯前按下按钮,金属门缓缓打开。她走进去,按下B2。

地下车库灯光惨白。她走向自己的车,手伸进口袋摸钥匙。就在碰到金属的一瞬,心跳又快了些。

记忆回响再次出现。

画面是三个月前,她在机场接到李仲文的电话。他说:“沈总,上次的事您别介意,都是误会。”

她问:“哪件事?”

他说:“就是协议没补签成那件事。我后来查了,是我们法务疏忽了。”

她当时嗯了一声,没多说。

现在她知道了,那不是疏忽,是算计。

电梯到达B2层,门开了。

她走出轿厢,朝着车位走去。

离车还有几步,她忽然停下。

副驾驶座上好像有东西。

她走近,看清是一个牛皮纸信封,平放在座椅中央,没有署名。

她拉开车门,没急着坐进去。

先拍了张照片,然后戴上手套,小心拿起信封。外面是空白的,翻过来也没有字迹。

她撕开封口,抽出里面的纸。

是一张打印的表格,抬头写着“远舟资本-青海项目资金往来明细”。

她盯着看了两秒。

表格显示,有一笔三百万元的款项,在项目停工前三天,从李仲文公司转到了一个名为“海川咨询”的账户。而这个账户的实际控制人,是任远舟的表弟。

她把纸放回信封,重新封好。

然后掏出手机,拨通程雪阳的号码。

电话接通后,她说:“我需要你查一个账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