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商界女王的复仇之路 > 第132章 第132章:谣言余波:公众信任重建

沈知微把U盘锁进抽屉的时候,手指停了一下。她盯着金属把手看了两秒,转身走到办公桌前打开电脑。屏幕亮起,弹出几条未读消息,都是周默发来的。

“微博上有新话题起来了。”

“有人翻你三年前的旧帖,说你是靠关系上位。”

“还有人贴了一张模糊照片,说是你在国外期间参加过非法集会。”

她一条条看完,没有点开链接。这些声音不大,但持续不断,像雨后渗进墙里的水,慢慢腐蚀着表面的干燥。

她拿起手机拨通周默的号码。

电话很快接通。“沈总,你看到消息了吗?”

“看到了。”她说,“我们得做点事。”

“你想怎么应对?发声明吗?”

“不是发声明。”她说,“是让所有人看见我们在做什么。”

第二天上午九点,周默背着帆布包走进公司顶层会议室。他进门就拿出三台手机摆在桌上,一台对准门口,一台对着窗户,最后一台放在自己面前录音。

沈知微已经坐在会议桌旁。她穿着灰蓝色西装,胸前别着那枚珍珠母贝胸针。桌上摊着几张手写纸,字迹工整。

“我昨晚列了个计划。”她说,“叫‘微光行动’。”

周默坐下,翻开随身带的笔记本。“具体做什么?”

“第一,联合三家公益基金会,成立女性创业者扶持基金,首期投入五百万。这笔钱不走项目包装,直接给审核通过的申请人。”

“第二,组织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去社区、去职校讲课,内容不做美化,就讲最基础的风险识别和合同常识。”

“第三,邀请几位有过职场困境经历的女性,公开对话媒体。不是控诉谁,而是分享她们是怎么走出来的。”

周默听完没说话,低头在本子上记了几个字。

“你不觉得太温和了?”他抬头问,“现在网上骂你的人,不会因为你捐了钱就闭嘴。”

“我不是为了让他们闭嘴。”她说,“我是为了让愿意相信的人,有理由继续相信。”

周默看着她。她的眼神很稳,没有情绪起伏,也没有刻意强调什么。

他收起笔。“我可以帮你联系几家媒体朋友,安排首场活动的报道。”

“不要通稿。”她说,“现场不设主持人,也不提我的名字。只放一个标识,写‘微光行动’就行。”

“如果记者追问呢?”

“你说实话。这是我们发起的,资金来自我个人账户,后续每一笔支出都会公示。”

周默点头。“那什么时候开始?”

“下周六。第一站去城西的职业培训中心,讲小微企业融资避坑指南。”

“我去踩点。”他说,“顺便找几个愿意出镜的学员。”

“还有一个要求。”她补充,“不选背景干净的典型。谁都可以来,哪怕曾经失败过,被骗过,被排挤过。”

周默合上本子。“你知道这种人最难找吗?她们通常不愿意再提起过去。”

“所以我才要做。”她说,“有些人沉默太久,不是因为没事发生,是因为没人愿意听。”

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周默带着摄像机去了职业培训中心。他见了六个报名参加讲座的女性。有人做过个体户,因合同陷阱赔光积蓄;有人在公司被架空职位,被迫离职;还有一个刚从外地回来,想重新开始却没人敢雇她。

她们起初都不愿露脸。周默没劝,只是把活动流程念了一遍,又把沈知微写的那份公开信读了出来。

信里只有一句话反复出现:“我知道那种感觉。我不希望下一个人还要再经历一次。”

那天晚上,他在剪辑室看了一遍采访素材。有个中年女人说到一半哭了,然后擦掉眼泪继续讲。她说:“我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可今天有人问我,还想不想试试看。”

他把这段视频发给沈知微。

她回复:“用这个开头。”

周六早上七点,沈知微提前到达培训中心。教室还没开门,她站在走廊尽头等。周默过来时,手里拿着麦克风测试仪。

“设备都好了。”他说,“记者十点到,直播平台也准备就绪。”

她点头,走进教室。里面摆了三十张椅子,已经坐了二十多人。有人低头翻资料,有人小声交谈。黑板上写着今天的主题:如何看懂一份真实的财务报表。

她走到后排坐下。

八点半,讲座开始。主讲人是程雪阳推荐的一位会计师,穿着简单衬衫,说话直接。他从一张假账单讲起,一步步拆解作假手法。台下有人记笔记,有人举手提问。

中间休息时,一位戴眼镜的女士站起来说:“我去年被人骗签了一份合伙协议,钱没了,官司也输了。我想知道,当时有没有可能早点发现不对?”

没人回答。教室安静了几秒。

沈知微站起身,走向讲台。她没有拿话筒,声音也不高。

“我三年前管理的基金暴雷,就是因为一份伪造的审计报告。”她说,“我当时没看出来,不是能力不够,是有人故意把问题藏在细节里。比如用不同字号的字体标注数据,或者在附注里加一句不起眼的话。”

她顿了顿。“后来我才明白,不是我们看不懂,是有人不想让我们看懂。”

台下有人抬头看她。

“所以今天我们来做这件事。”她说,“不是教你怎么成为专家,而是让你知道,你可以质疑,可以追问,可以不轻易签字。”

没有人鼓掌。但有人开始拍照,有人低声跟旁边的人说话。

直播观看人数在十分钟内突破八万。

当天下午,#微光行动#上了热搜。不是靠买,是靠转发。有学员把现场照片发到社交平台,配文:“第一次有人认真告诉我,普通人也能学会保护自己。”

周默把热搜截图发给她时,她正在回公司的车上。

“效果比预想好。”他说,“多家媒体主动联系,想跟进系列报道。”

“别让他们聚焦我。”她回复,“重点是那些站出来讲话的人。”

“可你今天说了那么多话,以后还能装冷面投资人吗?”

她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很久才回了一句:“我不是装的。我只是以前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三天后,第一家合作基金会发布了资金使用明细。五百万中,首批八十万元拨付给十二名女性创业者,每人额度五到十万不等,全部附带一对一法律咨询支持。

同时,一段未经剪辑的对话视频流出。是活动结束后,一位年轻女孩追到门口问她:“你恨他们吗?”

画面里,沈知微停下脚步。

“恨过。”她说,“但现在更想做点别的事。”

女孩问:“是什么让你改变主意的?”

她刚要开口,手机响了。

她掏出手机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医院。

顾南舟的名字跳在屏幕上。

她按下接听键,听到他说:“你母亲当年的用药记录,我们找到了审批签字的人。”

她的呼吸慢了一拍。

“是谁?”

“药剂科主任签字的,但审批栏有第二个签名。你看一下附件。”

她点开邮件。扫描件清晰显示,在特殊营养支持剂的使用申请单下方,有两个签名。

第一个是科室负责人。

第二个,是陆明川的字迹。

她记得这个笔迹。大学时期他帮她整理过申报材料,写的就是这种略带倾斜的行书。

手机还贴在耳边,她听见顾南舟说:“这种药根本不属于临床常规治疗范围,必须由直系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但他不是家属,也没有患者授权。”

她握紧手机。

陆明川不是被迫沉默。他是参与了让她母亲无法正常接受治疗的过程。

而这一切,发生在她流亡海外、完全不知情的时候。

她缓缓闭上眼。

心跳加快。

记忆回响启动。

画面闪现——三年前冬天,她在机场接到母亲病危通知。电话里护士说:“家属签了停止靶向治疗的同意书,我们现在只能提供基础护理。”

她当时以为是医疗决定。

现在她看清了文件上的签名位置。

陆明川的名字,签在“家属确认”一栏。

她睁开眼,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调出周默昨天发来的活动反馈表。其中一页提到,下一场讲座将邀请一位曾因误诊失去亲人的父亲分享经历。

她把那份用药记录截图转发给他。

“把这个加进去。”她在消息里写,“不需要解释,只需要让人知道,有些决定,不该由错误的人来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