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上班不如当龙王 > 第120章 当龙王 120

上班不如当龙王 第120章 当龙王 120

作者:前后溪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18:38:32 来源:文学城

蒋林生小声说:“我前两天想来看你,他说你要休息了,没让我进来,不过,他帮我把我妈医药费结清了,我、我还没来得及道谢……”

“你安心收下就行了,有什么好道谢的。”应真潇随口道:“这点钱不算钱,他是陆雁锦哥哥。”

蒋林生哑然,难怪。

富二代的哥哥,当然也是富二代。

应真潇又说:“有没有空?陪我去趟山上。”

“还、还去啊?”蒋林生闻言,立马紧张了起来。

应真潇:“不用你上去,送我到山下就行。”

“我不是那个意思。”蒋林生说:“山上也不知道恢复没有,那天、那天还死了人,好像有点那个,你身体刚恢复,要不还是算了吧。

他说,如果应真潇有什么东西落在山上了,他可以去帮忙拿过来,但是本人最好不要去了。

应真潇摇头,坚持要去。

蒋林生欲言又止,拗不过她,只好答应再陪她去一次。

两人又开着农用三轮车,突突突地出发了。

没了夜色的遮掩,荥周露出了原本的样貌,平平无奇的丘陵,寡淡地起伏在平原上,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风景——要是有的话,早就开发出来旅游了,也不至于像现在这么穷。

应真潇对风景没什么印象,只记得这里以前有条大河——这本来也只是上千年记忆的一个片段,不算平平无奇,但也不是什么大事,要不是荥周这个地名没变,她都想不起。

“荥周以前不是有条江吗?荥江呢?”应真潇扯着嗓子,问他:“改道了,还是荥周城区的地址变了?”

这种事也不算罕见,很多地方原先的聚居点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地名,附近的聚居点形成规模,就会拿来用,反正地址大差不差。

蒋林生十分意外:“应老师,你连这都知道啊?荥周以前是有一条荥江,清朝的时候就改道了,流到隔壁市去了,现在叫镇龙江,石花溪就是荥江故道。”

不过石花溪规模和径流比荥江小多了,河面最宽的地方都不到一百米,简直有辱先人——先江,所以大家也没想着再给它命名成荥江。

这种几百年前的地理变化,对于现代荥周人来说,可谓是沧海桑田了,根本没几个人知道。

应真潇:“那你怎么知道的?”

“中考地理题考了。”蒋林生说:“我们那一批学生应该都被坑过。”

题目是石花溪两岸的行道树,为什么品种不一样。

答案是东岸是古荥江中心区域,土壤层是沙砾沉积层,颗粒大而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西岸则是原先的河坝,沉积的是颗粒细小而肥沃的淤泥。

应真潇想了想:“题干都给了,这应该挺好推导吧?”

“是的,我就写了这么多。”蒋林生说:“但是标准答案后面还有一节,就是最开始都是种的榕树,后来东岸的榕树枯死了,又被划到另一个区下面了,新的地区就规划成杨树了。”

当年就有学生反馈,教育局说,要不是行政区域更改,为什么不补栽榕树?

应真潇:……

“好离谱啊。”她吐槽:“都知道种不活了,还补栽,那不是浪费财政吗?”

蒋林生说:“我们小地方就是这样,题目也不管严不严谨的。”

这事后面成了一笔烂账,但至少蒋林生知道了,石花溪就是以前的荥江。

应真潇点点头,这么来看,至少地方是对的。

她顿了顿,又问:“你老家山上以前有个古建筑吧?怎么成那样了?以前是什么东西?”

蒋林生说他不大清楚,村里的人也不怎么清楚,只知道,好像是个道观:“我们村的人都是后来迁过来的,那时候山上的建筑已经倒塌了,连一些值钱的大梁、石材,都被扒走了。”

他村里的祖辈则刨走了剩下的一些青砖石、瓦当什么的,那庙当年应该很有规模,建筑材料的质量好得惊人:“我家现在的房子,还有半面墙是那个庙里的青砖砌的。”

饭都吃不饱的人,并不在意什么“传统文化”、“历史遗迹”。

应真潇略微沉吟,一座被废弃的大庙……听起来还是有点怪。

“什么道观啊?”应真潇问:“供奉的是什么神仙?”

蒋林生说不清楚:“我们家是外地迁来的……只听说是抗日战争的时候废弃的。”

根据他们本地的说法,山顶的庙本来很兴盛,后来日本人打来的,山上的道士就打仗去了,只留下一个瘸腿的老道士,看守山门。

后来日本人打来了,在荥周搞三光,山脚下的人就往山上的寺庙里跑,老道士也好心收留:“我们村里老人说得特别玄乎,说道观有什么什么阵法,总之,日本人进不去。”

应真潇:“听着像是日本人在山里迷路了。不过那么大个庙,不至于找不到吧?”

“不知道。”蒋林生说:“说是后来有个汉奸,他老婆就是以前村上的,汉奸让他老婆假装被赶走了,求娘家收留,然后趁着大家躲上山,破坏了阵法,日本人就找到了。”

日本军队数次无功而返,一肚子怨气,找到路之后,将山下几个村子的上千人杀得一干二净,男的杀,女的奸,连孩子都不放过,一个个放在开水里烫死,叫“□□汤”。

“……这倒是县史记载的。”蒋林生说:“我们小时候都学过。”

日本人不但杀人,还不允许收尸,有亲戚来想帮忙收敛尸体的,有出嫁女、入赘男回来拜祭家人的,全都被虐杀致死,尸体堆在一起,震慑旁人。

自那之后,山上的庙宇,和山下附近的几个村子,都荒废了。

后来赶走了日本人,群情激愤的荥周人将汉奸一家绑到山上,乱棍打死之后,枭首示众;再后来,蒋林生他们村才从外地迁来。

应真潇听得直皱眉。

“对了,我听家里的老人说。”蒋林生说:“后面的山之所以叫鞋子山,死人太多,进山经常能看到散落的鞋子,见到了赶紧低头走掉,不要多看,不然会被横死鬼抓替身。”

传得神乎其神,倒没有谁真被抓过,渐渐的,大家就对这座山脱敏了。

前天找应真潇昏迷了好几个人,村里人心惶惶,都在传什么冤魂索命;但陆雁书的感谢费一发到手,大家立马好了,再不提什么索命了,实用主义哲学炉火纯青。

应真潇哭笑不得,也略微安下心,至少这么久,附近还算风平浪静。

鞋子山很快就到了,没了夜色和煞气,它现在看起来平平无奇。

蒋林生刚说完历史和故事,这会儿觉得心里毛毛的,忍不住劝应真潇别去了,或者他和应真潇一起去。

“没事。”应真潇笑了笑:“等着吧,我去去就回。”

她潇洒地跳下车,灵巧轻盈如初——这次恢复实在是出奇得快,快得应真潇自己都犯嘀咕。

要说和以往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好像就是输了陆雁书的血,难不成那是什么仙丹妙药,输了能长生不老?

应真潇定了定神,往山顶走去。

白天的山顶比晚上更荒凉,山上的煞气散了,这里的煞气却还存在着,浓度不高;满地乱七八糟的脚印、被丢弃的东西,和几截已经没用的警戒线。

发现辛慈死了,蒋林生村里的人报了警,警察来了,但因为辛慈是自己猝死的,现场也没什么打斗痕迹,应真潇又坚称自己是武装讨薪,即使觉得奇怪,他们也没办法,只得作罢。

应真潇拨开警戒线,走进仅剩的一间半倒塌的屋子。

这是一切故事的终点,意气风发的道士、风光无限的庙宇、惶惶不安的百姓、十恶不赦的外敌、大仇得报的余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传奇商业大亨……

只剩下这半间屋子。

应真潇走到角落,那是辛慈死的时候,躺着的地方,尸体已经被转移走了,只有警方画的白线——似乎,她那时靠在一个床头柜大小的东西上。

应真潇辨认了一会儿,发现那是一座偶像的头,风吹雨打消去了色彩和造型,唯一可辨认的即是额上的双角,和十二旒的冠冕。

应真潇神色一冷。

一般来说,道家造像,四海龙王用九旒冠冕;只有昊天上帝这类高天上神,才用十二旒冕。

唯一的例外,就是主神为应真湖龙女的庙宇中,东海广德王夫妇造像可戴十二旒冕,因为龙女乃洞渊部主神,广德王夫妇是龙女父母,按照传统,位在子女之上,用十二旒冕。

正所谓,父凭女贵。

——所以,这里以前是一座龙女庙。

不对劲的地方处处应证,应真潇走出屋子,揣着小崽,在整个遗址上转了一圈,终于在一处地方发现了不对劲。

小崽使劲转悠,提醒她就在这里。

此处曾经是通往主殿的青砖步道——疑似——现在青砖都被挖走了,只剩下杂草丛生的黄土,小崽却说这里不对劲。

正好边上有个废弃的坏铲子,应真潇捡起来,废了半天劲,累得满头大汗,才浅浅刨了个坑。

在她思考,要不要让蒋林生送点工具来的时候,铲子突然碰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质感与板结的黄土大不相同。

应真潇精神一振,又拿铲子刨了半天,发现底下是一块金属板子,和笔记本电脑大小相仿,上面錾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

她顾不上擦汗,板子挖不出来,她索性趴下来,擦掉上面的泥巴,仔细辨认字迹。

铜板上刻的内容,是庙宇的来历。

潇潇:是我的庙[化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0章 当龙王 12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