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色影 > 第39章 道家,“无为而治”。又一个巨大人文突破!华夏版有限君权

桃花源:道家,是人性-境界理念-礼法秩序实践三位一体。

道家,黄老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对人性有足够的尊重,对人和社会的客观规律有深入的探究。

理性包括对客观规律的探究和人文关怀两个方面,后者是指人类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善、博爱、人文关怀、境界。

理性的本质特性是它的超越性,理性是对混沌的客观世界的分化、超越和重构。它内涵着超越性、广延性、理想、善、博爱、人文关怀。

理性在社会中体现为境界理念,体现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仁爱、境界,即人类文明。

理性是人类文明的最终根据,最终根源,是本体论。

人本、人性与理性是不可能分离的。

从逻辑上我们可以区分人本和理性,实际上人的人性的全部特质都是一定程度理性化了的人性,纯粹的绝对本原的人性是不存在的。

道家对人、社会的客观规律有深入的探究和足够的尊重,这是客观规律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的一面:如果说儒家更多的是从血缘、宗族,从天命观方面延伸出价值理念、善、仁爱、人文关怀,道家则致力于由客观、自然,由人、个性、社会自身导引出价值理念、善、人文关怀:

“唯道是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法”,依法治国,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这是华夏版的“天赋人权”,自治,君权道授,有限君权,有限政府。

“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为,不是什么也不做,“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它是特指君权和治世官吏而言的:

是君吏的“无为”,是以道治国,以有道的法治国,以有道的制度治国,以有道的制度约束君臣民,不人为干预,由“人治”为“道治”。

也包含着“自治”的因子。

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有道的制度约束不人为干预即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以无为而有为。

“因循天道”,“君道无为”,“君无为而臣有为”,“道生法”,“因道变法”,“执法平等”。

“无为而治”,实质上是华夏版的自治,有限君权,有限政府。

墨家的“择君”(“尚同”)、“尚贤禅让”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与个体性、独立性、主体性确立,人性、个性觉醒的开始萌现相关联的。

这是在理性、价值理念层面的社会化。

这是继周初“以德配天”、“德天”天命论之后,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又一个巨大的人文突破!

这是社会化、个体性以及社会化、大一统的治理方式、形式有别于君主**的另外一种路径。

只是在当时,个体性的发展还很有限,生产市场化的程度和规模还很低,文化的传播、普及程度还很弱,社会化、个体性治理新路径的探索、启蒙、传播、组织规模不够,最终对社会的实际影响有限。

缕 兰:爸爸,

我就说是一码事嘛,哪里是两码事了?

诡辩。

桃花源:别打岔,过会就清楚了。

“无为而治”与社会化的文明治世。

春秋末期,约公元前485年,老子写成《道德经》,标志着道家学派诞生。

他的思想传人,有的继承了他经世致用的理念,形成了黄老学派,并逐渐成为当时道家思想的主流。

……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道家思想的重要实践者。

在道家由春秋战国之际南方的原始道家向战国的北方黄老之学的流传演变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道家学派在北方流传发展的最重要结果,一是稷下黄老之学的出现,其标志是帛书《黄帝四经》,以及《管子》。

二是促成了齐威王改革,齐国威王、宣王、湣王三代近百年的强盛。

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霸越,范蠡实际的实践并创新发展了道家思想,使原始道家走向治世、政治道家,

是以《黄帝四经》和《管子》等为代表的作为治世、政治道家的道家黄老之学的重要源头和重要内容。

…… 黄老之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黄老之学是指战国到西汉初期的道家学说,狭义的仅指战国田齐稷下黄老之学和西汉初期的黄老政治。

齐威王立志改革称霸诸侯,一方面推行黄老之学,一方面任用稷下学士邹忌、淳于髡、田骈、慎到等人改革政治,稷下学宫盛况空前。

…… 到了战国晚期,齐湣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稷下学宫衰落,稷下黄老学派的传人也逐渐散去。

不久,时任秦相的吕不韦(?—前235年)大力召集门客,他们便纷纷投奔吕不韦,成为吕不韦的谋士和助手,并在编撰《吕氏春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吕不韦也在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秦国推行黄老政治,使得秦国的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

这一时期诞生在楚地的《鹖冠子》,也是黄老道家的重要作品。它和《吕氏春秋》一起,集中展示了战国末期黄老思想的风貌。

……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

黄老道家提出的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说明了法合法性的来源,

划分了无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并且对儒家法天和春秋决狱的思想也有一定影响。

也对纯粹的依法治国是一个警示。

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认为民间有自发形成自我约束规范的能力,这种以民情和天道为基础形成的自然规范,远比君吏煞费苦心设计的法要明智得多。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思想,对后世安邦治国影响深远。

源头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霸越。

田齐的黄老之学成就了齐国霸业。

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夜的《吕氏春秋》,距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只是一步之遥。

汉初的黄老政治成就了文景盛世。

唐初把道教定为国教,推行垂拱而治,出现了“贞观之治”。

大宋的宽容、怀柔,基因里的与道家有极深渊源的宽容,成就了政治开明、民间富庶与社会经济繁荣的大宋。

明初力推“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仁宣之治”。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治世,都直接或间接是实行黄老道家思想的结果。

黄老道家的“道生法”,依法治国,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是脱胎宗法制转向社会化治世的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又一重要形式,

也是由客观、自然,由人、个性、社会自身导引出的社会化、客观性重民的天地观、价值理念。

这一治世价值理念和治世主张在促成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为范式的这又一文明治世模式起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西周、“成康之治”是宗法制时代、宗法制模式的文明治世。

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为范式的这又一文明治世模式是社会化、大一统、郡县制、君主**中央集权下的文明治世,

而“无为而治”的治世价值理念和治世主张起了重要作用。

缕 兰:爸爸,

还是感觉到就是一码事。

哈哈。

桃花源:“无为而治”之殇。

西汉初年崇尚黄老学说,实行黄老思想的“无为之治”,然助长了拥有政治优势的汉初军功集团、桀骜不驯的巨族土霸和财力日益雄厚的商人等势力。

凭借着与官府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极为雄厚的财力,这些人疯狂地兼并土地,从而迫使大量的自耕农破产,或沦落为流民,或被迫成为他们的佃农。

即使史称“文景之治”的文、景时代,贫富悬殊现象极其严重。……

作为典型的士族化政权浮华**荒诞混乱的两晋,以及已经半士族化的东汉政权,其士族、世族化的渐始蕴育,

正是与民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持续四十余年的太平盛世,被后世誉为中国君主**社会第一个治世的“文景之治”。

四十余年“无为而治”的“文景之治”,其始蕴育的士族、世族化顽疾,影响了历史几百年。

黄老“无为而治”致力于的自治,有限君权,有限政府,面对强势、暴虐的君权,主要局限在了经济、民生领域。

“无为而治”,最后只是落脚到休养生息,在君权上最多就是希冀、规劝、咨询。

范蠡与越王勾践,稷下学士与齐王,《吕氏春秋》、吕不韦与秦王嬴政,汉初“无为”的皇权,莫不如此。

黄老的“无为而治”,墨家的“择君”、“尚贤禅让”,更多的是停留在理念的阶段,缺乏实践性,没有走向现实。

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无为而治”、“择君”、“尚贤禅让” 就一直没有居于过主导地位,一直没有实现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