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如何教主公做事 > 第33章 投襄

如何教主公做事 第33章 投襄

作者:罐装可可豆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8-18 19:40:29 来源:文学城

靖国动乱,起于上大夫尤原死谏。

原也不是什么大事,也远不至于言官死谏。

不过是靖王奕要翻修一处宫殿,命工匠极尽奢华。

上大夫进言,国君理当勤俭以为万民之表。

靖王却道:“寡人见上大夫为国忧思辛劳,便赐香车一架,珠玉三斛,美人十位,以做犒劳。”

尤原本意劝谏国君不可奢靡度日,岂料国君竟以财物美色相赐,将他当做误国佞臣般戏弄。

上大夫自觉屈辱,不肯受国君恩赏,在殿前激烈陈词:

“如今靖旬国战所耗甚巨,又有襄国复辟,脱离了靖土,国君上任以来,桩桩件件无一利好靖国,却耽于享乐,不思兴国,长此以往,我靖国岂不衰亡!”

“臣食靖谷五十六载,无以报效养恩,唯有殿前死谏,以求我王悔悟!”

说罢,便朝殿上石柱撞去。

好在上大夫与石柱相隔甚远,又年迈而腿脚不利,在靖王示意之下,为殿前侍从所拦。

靖王自上位起身,一步步迈下台阶,来到尤原面前。

伸手替他正了衣冠:“不过是座宫殿,上大夫何至于此。”

他嘴角噙着一丝莫测的笑:“愿为靖国死谏,上大夫实为忠义之士,只是殿前触柱,岂非君前失仪?”

整个朝堂静谧无声。

靖王替尤原拍去肩上浮灰,抬手招来侍卫:“拖出去。”

冰冷的字眼从那副薄唇中吐出:“剐了。”

千刀万剐,是为凌迟。

纵观中州,少有国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滥杀谏臣。

更少有国君敢用酷刑滥杀谏臣。

靖王无义,较之阴晴不定更令群臣胆寒。

过去靖王也杀人,可他杀的皆是曾经迫害过他、得罪过他的人。

而今,这些人早已死绝了,可靖王还是在杀人。

朝堂上,百官跪伏一地,连眼神交汇都不敢有,神色更是不敢泄露半点端倪。

只在心中各自转着念头。

尤氏乃靖国大族,势力盘根错节,上大夫尤原因谏言而死于凌迟,直令国人哗然。

有交好的世家大族,或因唇亡齿寒,或为忠良义理,联合起来向靖王讨要说法。

他们着丧服于宫门口质问靖王。

国君是否不需国人替他守城郭了?

北方正与旬国交战,几家大族封邑又是靖国重要兵源地,此事若不安抚,恐怕哗变在即,或成灭国之祸!

靖王一贯手段酷烈,从不容忍背叛与要挟。

只是此事若与过往等同,以王宫近卫镇压,只怕愈演愈烈。

王都贵族大臣都觉风雨欲来,只怕是要变天。

处处约束家人族亲,切不可高调行事,唯恐惹祸上身。

可那日,靖王只是轻飘飘地扔出上大夫尤原叛国的铁证,笑问几族,是否也要跟着叛国?

如此一来,倒成了他们师出无名。

本来势汹汹,势要逼宫的国人面面相觑,与王宫侍卫僵持了半日,便慢慢散去了。

祸事消弭,可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却是暗流涌动。

靖国士子们惴惴不安,各自谋划着退路,生怕哪天自己也被叛了国。

.

近日忽然有许多靖人投效襄国,襄王知晓靖国生变,却有些不得其解。

“靖王暴戾,可我见他远不至于昏聩,怎会滥杀言官?”

若说尤原叛国,铁证如山,靖国人不信,他也很难说服自己相信。

既然能名正言顺地杀死尤原,何必让自己背负骂名,直至逼宫方才找出个叛国的由头?

显然是见势不妙的找补。

戚言淡然道:“是靖王急着杀尤原,这位上大夫知道的太多了。”

闵煜将话在心中转了转,想起从靖都逃离那天,戚姑娘让他去送的东西,正是放在上大夫尤原桌上。

那日他的确没有打开看过,本该都快给忘了,尤原却突然被赐死,于是他便问起那方匣子里所装的是什么。

“是邵奕并非公室血脉的证据。”

什么?

闵煜觉得自己时不时就要被靖国秘辛震撼一番。

他斟酌用词:“靖王奕他……真的不是——”

戚言笑了,咬字微重:“他当然是,老靖王又不傻,怎会混淆公室血脉?”

说罢,她神色稍松:“不过有人会信他不是,那就够了。”

“可尤原知晓了此等秘辛,怎会泄露给靖王?”

换了是他,既然靖王奕已居上位,那血脉存疑之事,无论真假,他都会将这消息烂死在肚中,指不定连匣子都要销毁。

“尤原早替靖王干过些脏活,他哪里是不想瞒,他是瞒不过,不敢瞒。”

说罢,戚言笑了笑:“说来,上大夫也实在是个忠君之臣,可惜邵奕不信他。”

闵煜看她虽笑着,可眼中却透着怅惘。

她究竟是在遗憾一位忠君之臣落得凌迟下场,还是在叹自己曾经追随的那位,如今却不似人主?

这怅惘也只不过一闪而逝,戚言道:

“有靖人投诚,便好生款待,但不必人人留用,中州诸侯强国众多,何必都跑来襄国?国君多留个心眼。”

闵煜自是明白,点了头却笑:“不过他们许多都说是冲着戚姑娘的名头来的。”

戚言:“我在靖国的名声可没那么好。”

牝鸡司晨,妇人当政,能是什么好名声?

过去没少抨击于她,如今却是想起她来了。

.

闵煜是位从善如流的国君,戚姑娘让他好生款待靖国来投效的士子,他便去亲自接见了他们。

见国君竟亲身而来,士子无不欣喜万分,拱手诉尽千言万语。

也并非出于什么曲折复杂的考量,一众士子出逃靖国,转而来襄,无非是觉得靖王无道,又闻襄君德馨,用人唯贤,故来投靠。

闵煜耐下心来,一一听罢,也是诚恳告之:“各位先生有心,煜代襄国感念。只是襄国贫苦,不及靖国富强,诸位入襄,想来一路也所见颇多。”

国君自曝其短,却也没有说错。

车马自靖国行入襄地,便立时颠簸难行起来。

一路上田地荒芜,襄民也多枯瘦。

正值初春,天气尚寒,襄人身上的衣着却单薄破旧,让人不禁疑惑他们何以越冬。

直至到了襄都,一应道路陈设也及不上靖国偏壤之地,连国君都衣着朴素,浑身不见半件玉器。

唯独一身气质卓然出尘,言行举止,皆是气度不凡,玉面含笑,好似熠熠生辉。

此时他也恳切道:“孤亦知诸位远离故土,投奔他乡,一为安定,二为前程,此二者皆是人之常情。”

“中州诸侯强国林立,正所谓鸟择良木而栖,诸位皆是有才学的人,不必只着眼于襄。”

“诸位先生身处靖国时,恐怕惶惶难安,是以所思所想,难免有顾虑不周之处。襄国会开设驿馆供诸位落脚,且先仔细考量之后,再谈去留。”

“若是有人诚心愿为襄国效力,煜自然欢迎之至。若有人决意游历他国,襄国也可相赠盘缠,再派车马相送,聊表心意。”

一国之君就这么桩桩件件地替他们考虑下来,耐心地逐一诉说,哪怕面对的是邻国逃来的士子,也十足坦诚。

还好心地额外指路,钺国的国君正诚意求贤,此君亦是贤明英主,心怀宽广,诸位若有意大展身手,成就一番事业,亦可南下。

一番话说得一众士子几乎感动涕零,有士子出列道:“襄王胸怀坦荡,待我等当真如君如父,难怪襄国复辟,万众归心。”

“若说初到襄国,我等尚且心有疑虑,襄君一席话却令我一扫阴霾,得君如此,乃我等之幸也!愿为襄王效命!”

其余士子也纷纷抱拳,直言效忠。

闵煜一时无言。

他其实真不是这个意思。

虽然襄国的确很缺贤才,可戚姑娘也说,靖国来人不必尽数留用,其中鱼龙混杂,未必真心向着襄国。

这下倒是……一个也没劝走。

他便先回去告诉了戚相。

他家戚上卿看了他好一会儿,方才目光复杂道:

“你要是能和邵奕换换,该有多好?”她叹口气,随后又笑说,“罢了,愿使襄国天下称雄。”

闵煜一时没听懂,戚姑娘的意思是,觉得他这事做得不如靖王?

他转念一想,似乎也不是,戚姑娘靖国出身,倘若他是公子奕,岂不成了更先遇到戚姑娘的人?

若是他在前,必不会如靖王一般,事事做绝,戚姑娘也就不必流落襄国。

这也不对,什么流落?戚姑娘在襄国可是上卿。

于是他笑答:“襄国定不负戚相厚望。”

.

今夜月黑,唯一簇烛火跳动,映出人影幢幢。

“我倒是不知,襄国和靖人何时这般要好了。”有人冷哼。

此言一出,不乏附和:“谁说不是?如今纵观我襄国朝堂,不是靖人,就是妇人,要么又是靖人又是妇人。”

声音有些愤愤不平:“国君虽有复辟之功,可这也……未免太出格了,全不将我老襄人放在眼里。”

又有人道:“何况这复辟之后,你我世族待遇可远及不上过去老襄国时了。据闻也是那女人掺了一手,如今政令不分国野,一代两代我们这些老氏族还算有些家底,时日一久,只怕子孙难有福荫啊。”

听了这话,那人略一沉吟:“哼,倒也不用担心,那女人眼下风头正盛,你我专挑此时上去硬碰硬,可没什么好下场。”

“不过妇人当道历来大忌,不出事则已,但凡有些风吹草动……民怨沸腾之时,且看国君可还能不能压得住了。”

幽暗处凑堆的人,便一起低低地笑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