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如果有宋三志[大宋少年志同人] > 第4章 官家召见

如果有宋三志[大宋少年志同人] 第4章 官家召见

作者:阿若喵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5:54:09 来源:文学城

七斋六子在大宋边城修养期间,薛映始终寸步不离地守在榻前照顾韦原。但在韦原醒来以后,他整个人的精神明显轻松了不少,也终于有心思写信给家人报了平安。

可是,韦原自从醒了以后却变得比以前还要娇气——嫌药汁苦,要薛映喂才肯喝;嫌伤口疼,要薛映吹一吹才行;怕晚上做噩梦,要挨着薛映才能入睡……好在两个人再黏糊也没耽误了正事,韦原醒来不久,便托了镖师把从西夏带回的货物直接运回了开封界身巷,交由裴玄处理,只留了给北河星和司诡星的土仪带在身边。

王宽开始逐渐适应失去了左臂的生活,但由于虚弱还是畏冷。虽然已经入春,他仍然总是披着厚厚的披风,所幸经过小景精心地调养,苍白的脸上总算逐渐又有了血色。

这段日子过得最滋润的当属元仲辛和赵简了,两人总算是体验了几天正儿八经的恋爱生活,没事就相携出去压马路,几乎把大宋边城逛了个遍。只是因为元仲辛有严重的旧伤,所以自然也没能逃脱小景熬的苦药。

待六人休整完毕,便启程向潭州而去。抵达潭州后,六人直奔北河星的村庄。沿途不时有村民认出裴景,高喊着裴神医向小景磕头跪拜,惹得小景害羞地点头回礼。沿途农田里农民都在细心耕种,孩童在田埂上追逐嬉戏,眼见这个曾因邪祟传闻而凋敝的村庄,如今处处透着生机,七斋六人都倍感欣慰。

旧驿站依旧安静如初,唯有鸟鸣偶尔划破寂静。众人环顾四周,发现所有的桌椅书籍又全部落满了灰尘,看起来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几人等了半天,既没有等来司诡星,也没有听见鸡叫声,于是打算再去北河星家里看看。

刚到北河星家门口,忽见一个中年妇人追着个淘气的孩童冲出院门。那妇人揪住那个小孩儿,象征性的在他屁股上打了几下,训斥道:

“我说了多少遍,不许乱跑!”

随后她拎住孩子,好奇地打量起与这个山村格格不入的豪华马车。元仲辛率先跳下马车,向那妇人唱了个喏,问道:

“请问这位大姐,此处可是邓老伯[1]的住所?”

那妇人福身回礼:

“正是,那是我公公,可是公公他……两个月以前就已经过世了。”

说罢,她举起袖子抹了抹湿润的眼角。七斋六子互相对视一眼,眼中流露出一丝哀伤,齐声道:

“请节哀。”

“请问各位公子小姐,找我公公有何事?”

元仲辛答道:

“我们曾受过邓老伯的帮助。如今路过此处,特来拜会,没想到我们来得太晚了……”

那妇人闻言伸手请六人进门:

“若果真如此,就请各位进来喝杯茶吧,我当家的一会儿就回来。”

六人从北河星儿子儿媳口中得知,北河星去世后不久,司诡星便离开了村庄。他继承了北河星的遗志,前往更远的地方继续除魔大业,也算是找到了除养鸡以外能让他不无聊的事情。临行前,司诡星承诺每年至少会回到这里一次,以祭奠北河星并看望他的家人。

七斋众人为没有见到司诡星而微微遗憾,同时又为他找到了新的方向感到欣慰。于是六人给他留了一封信报平安,把带给他和北河星的土仪一并留了下来。

在北河星坟前祭拜过后,六人便驾车离开了。马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元仲辛靠着车门坐在马车前室,转头问在车厢里倚在门边的赵简:

“那接下来咱们要去哪里,斋长?”

“先回开封吧,王宽、小景和薛映也该回家去看看家人了。”

赵简话音刚落,一队官兵便突然出现,拦住了众人的马车。韦原掀开车帘,探出头张望,正想开口询问是怎么回事,却在看清官兵的装束后瞪大了眼睛,吃惊道:

“禁军?!”

那队禁军中,一位军官站了出来,向众人恭敬地行礼:

“请问诸位可是秘阁七斋?”

七斋众人面面相觑,王宽如实答道:

“正是我们。”

闻言,那军官挥手让众禁军退至两侧,一个富态的中年男子踏着稍显细碎的步伐走了出来。只见那人肩背微驼,面白无须,虽然穿着素雅,但衣服上的花纹绣工精巧繁复。他在七斋六子车前不远处停下,高声唱和:

“秘阁七斋赵简、王宽、韦原、元仲辛、裴景和薛映,上前听旨。”

他声音尖细,音调婉转,一听就是宫中内侍。七斋众人连忙跳下马车,跪倒在地。见众人跪好,那内侍扬声说道:

“传官家口谕,秘阁七斋速回开封面圣,不得迁延。”

七斋众人听后一脸诧异,但还是恭敬接旨。那内侍宣完旨便请六人起身,然后用那尖细的声音温柔地说:

“不曾想诸位从西夏回来就向南来了潭州,这一耽误可是有好一阵儿了,陛下这才让杂家来催一催,诸位还是尽快回开封吧。”

王宽向那内侍施了一礼,恭敬问道:

“敢问中贵人[2],官家着急宣召所谓何事?”

“王公子不必客气。这圣意哪是杂家敢揣测的,官家的意思还要等各位亲自面见圣上时才可知晓啊……”

那内侍不再多言,

“杂家就先告退了。”

说罢一挥手领着那队禁军施施然走了。

望着渐行渐远的禁军队伍,赵简叹了口气:

“现在看来,咱们不回开封都不行了。”

韦原皱着眉头嘀咕:

“怎么连官家都要见咱们,咱们不会是犯了什么事了吧?”

元仲辛摇了摇头:

“不会,如果真的是犯了事,就不会是内侍来传口谕,而是禁军来把咱们押回开封了。问题是官家是如何知道咱们在潭州的。”

“可能是皇城司[3]。”

赵简答道。小景一脸困惑:

“皇城司不是负责保卫皇室成员安全和探查军中情况的吗?”

赵简解释道:

“现在秘阁成员或下落不明,或全员牺牲,几乎已经无人可用了,所以也许皇城司现在兼顾了更多的作用。”

王宽点点头,看着众人,眼神坚定地说:

“无论如何,七斋一体,无论什么事,我们大家都一起面对!”

接到官家口谕,六人不敢再多逗留,日夜兼程赶回了开封。没想到刚到城门,便被禁军拦下,换上了禁军准备的马车。

马车过旧曹门,经过土市瓦子向北拐入马行街,沿街走了约一盏茶的时间又向西行驶进入东华门,过了东华门后就是大内了。几人在内侍的带领下于庆宁宮边的偏殿梳洗更衣后,再次上了马车。马车过左承天祥符门、左银台门,向南行驶过左长庆门,终于来到崇文院门前。

内侍领着众人步行进入崇文院,来到了几人再熟悉不过的秘阁。只是物是人非,如今坐在秘阁中堂案前的不再是陆观年,而是一个看起来四十岁左右面容丰满的中年男子。他身着淡黄襕衫,腰系犀金玉环红束带,头戴一顶皂纱折上巾,正拿着一本书在专注地阅读。

王宽神色一凝,率先郑重鞠躬行礼,向仁宗问安:

“学生王宽,恭请陛下万安。”

其余人也从怔愣中回神,立马跟着行礼问安。

仁宗抬眼,和蔼地笑着看向七斋六子:

“你们就是七斋?”

赵简恭敬地回答:

“回陛下,正是。陛下听说过我们?”

“是啊,陆观年跟我说过,秘阁里最不听话的就是你们。”

听到仁宗此话,元仲辛心虚的摸了摸鼻子,王宽抿了抿嘴唇,悄悄垂下眼眸,其余四人也不由的眼神躲闪。

“可你们的能力却是最强的。当年刚入秘阁就能查出大辽暗探在开封的据点,随后差点成功阻止韦太尉卖车行炮图纸,后来又阻止了大辽郡主行刺,破坏米禽牧北挑起宋夏大战的阴谋,以及前不久在没有朝廷的支援下刺杀元昊。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后生可畏呀。”

“我们生在大宋,身为大宋子民,保家国平安,社稷安宁,本就是我们的职责。”

赵简回答,其他五人也点头赞同,齐声道:

“有幸报国,不负少年。”

仁宗欣慰点头:

“难怪吕太尉临终前劝我见一见你们……那你们可知我召见你们所为何事?”

七斋六人摇头。仁宗仿佛陷入回忆,自顾自地继续说道:

“王宽,你写给你父亲的信朕还依稀记得……”

他看向七斋,目光里带着探究,

“你们经历千难万险于无人所知处,为大宋斩妖除魔,心中可有委屈和不甘?”

王宽答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七斋若有一息尚存,必不可稍懈报国之志。七斋行事并非为了荣华富贵,所求无非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所以心中并无委屈。”

仁宗点头,眼睛里透出赞许:

“且不说你们的能力与功绩,如此赤子之心,若无任何封赏,朕如何担得起仁厚之名?又怎能称得上是忧国忧民?”

他叹了口气,对王宽说:

“王宽,你在太学时科科第一,本来前途无量,却义无反顾地放弃仕途,加入秘阁。现在你属废疾,从此无缘科举。但你是因为保卫大宋才失去了左臂,可以算是因公致残。而且,你父亲是参知政事,所以按律你可荫补担任太祝或奉礼郎。虽然官职不高,但可保你一世无忧,而且以你的才干,日后定有机会升阶。你可愿意脱离秘阁,入仕为官吗?”[4]

王宽向仁宗行礼,严肃地答道:

“学生谢陛下恩赏。但是正如学生在信中所写:自投身秘阁,只求以身为炬,于晦暗处照开一线天光,九死而无悔。陛下仁厚,敬贤礼士,广开恩科,身边贤臣良相众多,不缺学生一人。所以学生愿不忘初心,留在秘阁,继续在无人所知处为圣明除弊事。”

仁宗听后表情动容,缓缓点头。思索片刻,他又看向赵简:

“堂妹[5],多年未见,想不到当年乖巧听话的小姑娘竟然会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投身秘阁,并且还能带领七斋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八皇叔[6]教女有方啊。”

赵简躬身向仁宗行礼:

“我虽为女子,但也是大宋皇族,自然希望可以为大宋的繁荣安定尽一份力。只可惜我没能救回爹爹,让他客死异乡。”

仁宗顿了顿,脸上流露出一丝悲伤:

“你父亲的死……请节哀……。如果你不想继续待在秘阁,朕会为你在开封赐一门好亲事,并且由朝廷出资以充嫁资。”

“谢陛下,臣女身为七斋斋长,愿与七斋所有人共进退,只要七斋还有一人在,臣女就必须为七斋负责,所以臣女选择继续留在秘阁。至于婚事……”

赵简咬了咬下唇,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跪地恳求道,

“臣女已与心仪之人定亲,恳请陛下允准。”

仁宗听后并没有露出意外的神色,反而了然点头。他让赵简起身,随后转头看向韦原:

“韦原,你父亲官至正二品却为了大宋客死异乡,他的事朕也十分痛心。”

韦原闻言不由得红了眼眶。仁宗又叹了一口气:

“你父亲生前最不放心的就是你……他去岭南前曾多次恳求朕善待于你,朕也答应过他,朕不会不守承诺。在世人眼中,虽然你父亲叛宋,而你却是大义灭亲,有功于社稷,所以你父亲的‘罪名’不会影响到你。根据你父亲生前的官职,朕可以许你荫补担任六部二十四司员外郎或者寺丞,你可愿意?”

韦原面露难色,他向仁宗施了一礼:

“回禀陛下,我一读书就头疼。以前在秘阁时,文考就总是垫底,武功也多有荒废,若受恩荫入仕,恐怕无法真正为大宋和陛下分忧。更何况我爹为报国身死,做儿子的不能让爹失望!所以,我虽然学识比不得王宽,但心思却同王宽一样,我愿意继续留在七斋,而不是受恩荫白食俸禄。”

仁宗欣慰地看着他点头,赞道:

“好啊,果真是赤子童心!你父亲泉下有知,一定会为你感到自豪。”

仁宗在剩余三人身上扫视一圈,冲着元仲辛笑道:

“元仲辛,陆观年说七斋中最能闹腾的就是你,今日怎的如此安静啊?”

忽然被点名的元仲辛一怔,随后立马叉手躬身回答道:

“天子重威仪,鄙人一介草民,没见过世面,自当守礼,不敢造次。”

说完还抬头冲仁宗讨好一笑。仁宗觉得元仲辛像只顽皮的猢狲,不禁被他逗得笑出声来,挥手让他免礼:

“你有拓跋血脉,父亲和宗族又都投效西夏,你为何没有跟他们一起留在西夏啊?”

元仲辛诚惶诚恐地回答:

“我生在大宋,就是大宋子民。更何况元家除了我大哥,没有人对我好,我父亲更是从来没把我当做儿子看待。您要是不信,可以问他们,我在潭州刚遇到我父亲时差点儿被他打死。”

赵简连忙附和:

“陛下,这点我们可以作证,元仲辛和元天关向来关系不和。”

其余四人也急忙跟着点头表示赞同。仁宗看看赵简,又看看元仲辛,脸上划过一丝玩味的笑。元仲辛一脸委屈,继续说道:

“至于我大哥……陛下您是知道的,他可是对大宋忠心耿耿,抛头颅洒热血啊!我自然不会背叛大宋和我大哥的,苍天在上,您只看我的所作所为就能知道我对大宋绝无二心!”

仁宗笑着点头:

“嗯,你说的对!你是什么样的人不是由血脉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你做什么。你放心,你父亲和你宗族的事,不会影响到你。”

随后他话锋一转,笑眯眯地点名薛映:

“薛映,你是宣毅军?”

薛映虽然已经不像刚入秘阁时那样在乎自己的身份,但军户出身始终都能唤起他心中最隐秘的自卑。他微微低垂下眼眸,叉手行礼,恭敬地回答:

“回禀陛下,学生出身河北路宣毅军,但已脱离军籍。”

“嗯,我看过陆观年的报告,你是为了摆脱军籍才加入秘阁的……”

仁宗的表情忽然严肃起来,

“那么你既然已经脱离军籍,为何还留在秘阁呢?”

薛映似乎没有料到官家会如此发问,一下子愣住了。思考片刻后,他认真地答道:

“学生最初加入秘阁,的确是为了脱离军籍。但是进入秘阁后,见七斋行事皆为家国大义,学生深以为然。学生愚笨,唯有一身武艺尚且说得过去,虽然已不是军籍,以后学生仍会尽军人天职,继续保卫大宋,保护七斋,与七斋生死与共。”

韦原注意到薛映因为紧张而攥紧了手,连忙在一旁帮腔:

“是啊,陛下!薛映强到令人发指,特别是双刀,耍得出神入化。而且他打起仗来不要命的,如果不是他,我早就没命啦!”

见状,仁宗也没有再为难薛映,而是态度和蔼地说:

“你不必因为出身而自卑,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7]。你武艺高强,忠君报国,自然是我大宋的英雄少年。你的爱国之心,就是你的底气。”

最后,仁宗看向小景:

“裴景,你身为渤海遗民,却始终忠于大宋,其心可鉴。听说你善于治疗疫病和解剖,在潭州行医时,凡有厄疾来求救者,不问贵贱,还被奉为神医?”

小景呆萌地问:

“啊?陛下您怎么连这个都知道啊?”

仁宗似乎是被她可爱到了,一脸笑容地耐心解释道:

“是皇城司,不要以为朕的情报来源只有你们秘阁。若朕许你一间药铺,你可愿脱离秘阁,去过普通人的安稳生活吗?”

小景嘟起嘴,坚定地摇头:

“回禀陛下,我不愿意!我与其他人一样,想要继续留在七斋。虽然我不聪明也不会武功,但是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我会继续精进医术,尽可能多的帮助大家。”

[1] 此处私设北河星姓邓。忘记了剧里有没有出现过北河星的真实姓名,如果有人记得可以告诉我。

[2] 古代对宦官的尊称。

[3] 宋太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设立了“皇城司”,其权利极大,虽然隶属于文官编制,却不受三衙管理,直接听命于皇上。而“皇城司”早期的主要职能是保卫皇室成员的安全和探查军中的情况,以预防阴谋扰乱。到了后期,“皇城司”发展极为壮大,不仅能保卫皇室,监察军队,甚至对侦察民间民情、官员活动、防备敌国的间谍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 在宋朝时期,“痴哑、侏儒、腰脊折、一肢废、如此之类,皆为废疾”,是不能参加科考的。王宽在宋二志结局就属于废疾,但我查到“残疾并不是完全禁止担任官职的障碍,而是需要根据残疾的程度、类型和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考虑。但是对于一些轻度的残疾或者外伤后残废的官员,也可以通过优秀的表现和实际工作能力来获得晋升,而且有时候即便是有严重残疾的官员,只要其具有相应的政治、军事和行政经验,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被委以重要的职务”。所以,加上王宽父亲职位相当于副宰相,可以恩荫嫡子,理论上,王宽应该还有入仕的可能。

[5] 我并没有找到北宋皇帝如何称呼堂兄弟姐妹,只查到宋朝皇室内部的称呼,跟民间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没什么不同,连皇帝在非正式场合都自称“我”而不是“朕”。

[6] 此处我并不知道赵王爷原型是谁。根据宋二志推断赵王爷应该是在1045年病逝的,但此处我没有找到有北宋王爷于1045年去世,只有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八贤王)于庆历四年(1044年)病逝,享年六十岁。所以我私设赵王爷就是赵元俨,宋仁宗的八皇叔。

[7] 这首诗其实是明代的……但请忽略这些细节。

第一部中韦卓然说过秘阁是官家亲自过问的,可见仁宗对秘阁的重视。而且在七斋被陆南山选中去刺杀之前,八斋就已经在执行刺杀元昊的命令了,可见刺杀元昊也一定是官家非常重视的一个行动。如今秘阁只剩七斋可用,加之七斋成功刺杀了元昊。我认为以仁厚、爱惜人才闻名的仁宗不会就这么放着秘阁独苗七斋不管不顾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官家召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