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人生尔尔 > 第2章 荒原

人生尔尔 第2章 荒原

作者:春花晚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8 07:10:35 来源:文学城

“渡”画廊的深处,时间仿佛被那幅名为《荒原》的画作吞噬、凝滞。沈清弦站在原地,林微云那句“他封笔了”如同一声悠长的钟鸣,在他空旷的心谷里反复回荡,余音带着金属质的冷意,穿透肌肤,直抵骨髓。

封笔。

对于一个画家而言,这不啻于一种自我施加的凌迟。意味着斩断与世界对话最直接的桥梁,意味着将汹涌的情感与思想强行囚禁于沉默的牢笼。尤其,是对江澄秋这样的画家——他的画布上,明明燃烧着那样不甘沉寂的、近乎野蛮的生命力。

沈清弦感到一种深刻的荒谬与悲凉。就像一个在沙漠中濒死的人,终于寻到了水源的迹象,却发现那泉眼已在最丰沛的时刻,被人从内部彻底封死。希望与绝望,以一种极其残酷的方式,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他缓缓转过头,目光再次投向那面水泥墙。此刻,《荒原》在他眼中已不再是单纯的画作,它变成了一座墓碑,一座祭坛,埋葬并祭祀着一位艺术家决绝的艺术生命。那满纸灼热的红,是殉道时的火焰;那中心的留白,是火焰熄灭后,永恒的、虚无的寂静。

“为什么?”这三个字轻得像叹息,却重得让他几乎无法负荷。他像是在问林微云,又像是在问那幅沉默的画,更像是在叩问命运本身那不可理喻的安排。

林微云没有立刻回答。她走到墙边一方小小的茶席旁,姿态娴熟地开始烧水、温杯、置茶。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律,与窗外绵密的雨声、室内若有若无的古琴音,奇妙地融为一体。水沸的咕嘟声,为这片过度的寂静注入了一丝活的气息。

“坐吧,”她指了指对面的蒲团,声音温和,却有一种不容拒绝的力量,“有些故事,需要配着茶,才说得出口。有些答案,需要静下心,才听得进去。”

沈清弦依言坐下。他需要这些答案,迫切需要。江澄秋和他的《荒原》,像一把钥匙,猝不及防地打开了他内心某扇紧锁的门,门后是他自己都未曾看清的、渴望与迷茫交织的混沌世界。若不能知晓这钥匙的来历,他恐怕将永远迷失在这扇门后的迷雾里。

清冽的茶汤注入素白的瓷杯,热气氤氲,带着兰花香与炒米香的复合气息,是上好的太平猴魁。林微云将一杯茶推至他面前,自己也捧起一杯,目光透过袅袅的白汽,变得有些迷离,仿佛看向了遥远的过去。

“澄秋他……和这幅画一样,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她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像在叙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你看这画,极致的喧嚣与极致的寂静共存。他这个人也是,外表看起来最是沉静温和,甚至有些疏离,可内里,却藏着一座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

她顿了顿,轻轻呷了一口茶,似乎在斟酌词句。

“我和他认识很多年了。他出身艺术世家,天赋极高,是那种真正被缪斯亲吻过手指的人。但他从不以此为傲,反而视若枷锁。他说,天赋让他看得太清,看得太清,痛苦便也更深。”

“他早期的画,技术已臻完美,学院派的那套东西,他玩弄得炉火纯青。可他不快乐。他说那些画没有‘魂’,只是在重复前人走过的路,在精致的框框里打转。他渴望打破,渴望找到一种只属于他江澄秋的、最原始、最本真的表达。”

沈清弦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温热的杯壁。林微云描述的这种感觉,他太熟悉了。那正是他此刻所经历的困境,一种被技术、被传统、被期望所束缚的窒息感。只是,他还缺乏江澄秋那种决绝的、近乎破坏的勇气。

“后来,他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林微云继续道,“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等他再回来的时候,整个人瘦了一圈,眼神里多了许多东西,也少了许多东西。他带回来的,就是一批类似《荒原》这样的画作。”

“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只说,去了西北,去了真正的戈壁、沙漠,去了那些生命迹象最稀薄,却又最坚韧的地方。他说,在那里,他剥去了所有文明社会赋予他的外壳,像一个原始人一样,直面天地,直面孤独,直面内心最深处、最黑暗也最光明的所在。”

“他说,在那些寂静得只能听到风声和心跳的夜晚,他看到了‘真实’。那种真实,不是江南的温山软水,不是城市的霓虹喧嚣,而是生命在最严酷环境下,那种**裸的、不加修饰的挣扎与渴望。是野草从石缝中探出头的倔强,是流沙吞噬一切又掩埋一切的冷酷,是星空垂落,仿佛伸手可触、却又永恒相隔的苍茫与神秘。”

沈清弦闭上眼,仿佛能随着她的描述,看到那样一幅景象:一个孤独的身影,伫立在无垠的旷野之中,夜空如洗,星河低垂,风掠过沙丘,发出呜咽般的声音。那种绝对的孤独,与绝对的丰盈,同时降临。他忽然有些明白了,《荒原》中那片灼热的红,或许并非愤怒,也并非痛苦,而是生命在与绝对的空寂对抗时,所迸发出的、最极致的、带着悲怆意味的热情。

“那他又为何封笔?”沈清弦忍不住追问。找到了表达的方式,找到了艺术的魂,不是应该更加酣畅淋漓地创作下去吗?

林微云放下茶杯,发出一声极轻的、几乎听不见的叹息。那叹息里,包含了太多复杂难言的情绪。

“因为他看到了‘真实’的背面。”她的声音更低了,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冷静,“他从荒原带回的,不仅是生命的力与美,还有……死亡的绝对与虚无。”

她抬起眼,直视着沈清弦:“就在他创作力最为蓬勃,感觉即将触摸到某种艺术核心的时候,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他的母亲,去世了。很突然,一场意外。”

沈清弦的心猛地一沉。

“他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林微云的话语像一把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剖开那段尘封的往事,“等他匆忙赶回,面对的只有冰冷的遗体和无尽的悔恨。他一直认为,是自己沉溺于追寻艺术的‘远方’,忽略了身边最该珍惜的人。他觉得,艺术在死亡面前,是那么的苍白,那么的无力。再绚烂的色彩,再深刻的表达,也无法让逝去的生命回来哪怕一瞬。”

“他说,当他握着母亲冰冷的手,看着那曾经充满生机的面容归于永恒的平静时,他之前所追寻的一切‘真实’、一切‘意义’,都轰然倒塌了。艺术无法对抗死亡,甚至无法慰藉生者那彻骨的疼痛。那么,继续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在一场巨大的虚无中,制造一些稍纵即逝的、自欺欺人的泡沫罢了。”

茶室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只有雨打屋檐的声音,淅淅沥沥,无止无休,像是在为这段往事做着永恒的注脚。

沈清弦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意。他完全理解了江澄秋的选择。那不仅仅是因为悲伤,更是一种哲学层面的幻灭。当一个人将他所信仰的艺术,置于生命价值的天平上,却发现它无法承载最沉重的死亡时,那种信仰的崩塌,是毁灭性的。封笔,不是矫情,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极致的清醒,一种对虚无的臣服,也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残酷诚实。

他再次望向《荒原》。现在,他看到了更多。那不仅是生命热情的喷发,更是对死亡阴影的凝视。那中心的留白,就是死亡本身,冰冷、绝对、吞噬一切。周围的红色,是生命在意识到这绝对终点后,所进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悲壮的一次舞蹈。

“所以,”沈清弦的声音干涩,“他选择了离开。把自己放逐到那个……叫‘烟屿’的地方?”

林微云点了点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复杂的、近乎怜惜的情绪:“他说,江南太熟悉,每一处风景都带着回忆的刺。西北太辽阔,那里的荒原会吞噬他。他需要一个陌生的、边界模糊的地方。烟屿,靠海,多雾。他说,海是无尽的动荡,雾是永恒的遮蔽。或许在那里,他可以既不沉溺于过去,也不畏惧于未来,只是简单地‘存在’,或者,连‘存在’也一并忘记。”

忘记。

这个词,像一枚针,轻轻扎在了沈清弦的心上。

他无法想象,一个能画出《荒原》的人,要如何“忘记”那深入骨髓的对生命与死亡的体验。那无异于将灵魂的一部分生生剜去。

但同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冲动,在他心中疯狂滋长。他要去烟屿。他必须去。

不仅仅是为了追寻江澄秋,不仅仅是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更是为了他自己。江澄秋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他沈清弦困境的极端映照。他同样被意义的问题所困扰,被创作的瓶颈所禁锢,被家族的期望所捆绑。他同样在寻找一个出口。

江澄秋用封笔来回应虚无,那么他沈清弦呢?他是否也有勇气,去直面那片精神的荒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荒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他内心的贫瘠与渴望。而江澄秋的决绝,则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浑噩度日的常态。他不能再停留在江南这温软的牢笼里,无病呻吟,自我消耗。

他必须北上,必须去往那个海雾弥漫的小城。他要亲眼看一看,那个选择在艺术巅峰时刻转身离去的画家,究竟在过着怎样的生活;他要亲口问一问(如果可能的话),在摒弃了艺术之后,人是否还能找到安放灵魂的方式;他更要……在追寻的过程中,确认自己未来的路。

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召唤,源于艺术灵魂之间的共鸣,源于对同一种生命质地的辨认与吸引。

他抬起头,目光中的迷茫与悲伤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澈的、坚定的光芒。他看着林微云,一字一句地说道:

“我要去烟屿。”

林微云对于他这个决定,似乎并不感到意外。她的眼中甚至闪过一丝了然的、近乎赞许的神色。她沉默了片刻,然后起身,走到柜台后,拿出一张便签纸和一支笔,快速地写下了什么。

她走回来,将便签递给沈清弦。上面是一个地址,字迹清秀而有力。

“这是他在烟屿的地址。一家旧书店,叫‘遗光’。他偶尔会在那里帮忙。”她顿了顿,补充道,“但我不能保证他愿意见你。甚至不能保证,你到了那里,就能找到他。澄秋他……像海雾一样,难以捉摸。”

“我明白。”沈清弦接过便签,小心翼翼地折好,放入贴身的口袋里,仿佛那不是一张纸,而是一张通往未知世界的船票。“谢谢您。”

“不必谢我。”林微云微微摇头,“或许,这也是冥冥中的一种安排。《荒原》在这里挂了这么久,打动过不少人,但像你这样,被打动到非要千里寻踪的,他是第一个。”

她送他到门口,掀开那道深蓝色的门帘。外面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天空依旧阴沉,但空气被洗刷得格外清新,带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

“去吧,”林微云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带着一丝淡淡的祝福与担忧,“路上小心。烟屿……那是个很美,但也很容易让人迷失的地方。”

沈清弦回头,最后看了一眼画廊深处那幅如同火焰与灰烬凝结而成的《荒原》,然后朝着林微云,郑重地点了点头。

他迈步走入雨后湿漉漉的街道,脚步不再迟疑,不再沉重。江南的温婉依旧,但他知道,自己即将告别这片孕育了他,也禁锢了他的土地。

北上。烟屿。

这两个词在他心中反复回响,交织成一段未知的、充满诱惑的旋律。他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是另一个更加深沉的绝望,还是一次真正的救赎与新生?

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他必须去。就像飞蛾必须扑向火焰,就像河流必须奔向海洋。这是一种宿命般的牵引,源自那幅画,那个名字,以及他自己内心深处,那片亟待开垦的、广袤而荒芜的精神世界。

他回到暂时的居所,开始简单地收拾行装。画具是必须带的,尽管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提得起笔。几件简单的换洗衣物,一些必需的证件和钱财。他的动作利落而坚决,仿佛要将过往的一切牵绊都甩在身后。

他订了最近一班前往北方的火车票。目的地,是那个在地图上需要仔细寻找的、靠海的、名为“烟屿”的小城。

夜晚,他躺在床上,毫无睡意。窗外,雨后的月光挣扎着从云层的缝隙中透出些许清辉,朦朦胧胧地洒在窗棂上。他反复回想着林微云的话,回想着《荒原》带来的震撼,回想着“江澄秋”这个名字所承载的破碎与决绝。

一种混合着忧郁与洒脱的复杂情绪,在他胸中激荡。忧郁,是因为此去前途未卜,是因为对那位陌生画家命运的深切悲悯,也是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告别。洒脱,则是因为他终于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决定挣脱束缚,去奔赴一场与自己灵魂的约会。

人生海海,际遇无常。或许真如那画廊名字所言,需要一“渡”。而他的“渡口”,不在江南,在那片传说中海雾弥漫的北方。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江南的亭台楼阁,而是想象中那片灰色的、动荡的海,以及海面上终年不散的、如同叹息般的迷雾。

在那迷雾的深处,似乎有一个模糊的身影,背对着他,面向大海,沉默如礁。

那是江澄秋吗?

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他正在前去寻找答案的路上。

旅程,已经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