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染就荼靡慰长风 > 第6章 蜕变

染就荼靡慰长风 第6章 蜕变

作者:余梦无寻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22 08:59:59 来源:文学城

随着周爷爷的身影消失在山路尽头,我心中惶惶不安,就如雏鸟初次离巢,不知风雨何时将至。上山的路因离别而显得格外漫长,而周爷爷下山的身影,却快得如松间坠石,转瞬不见踪影。

我望着他离去的方向伫立良久,直至山风浸骨,方才进入大殿。

云白真人并未像周爷爷说的那般即刻传授我道法知识,只安排了我每日洒扫做饭,担水浇菜,砍柴养鸡等一应杂事。一直如此月余光阴。起初尚存的新奇渐被重复的琐碎磨尽,胸中块垒如雨中积水,日积日深。那被强自压抑的疑问与不甘,终在某个炊烟袅袅的黄昏后冲开心防——我何必在此空耗岁月?

念及此,再难安坐,遂整了整因劳作而微皱的衣襟,

压着那团在心口灼烧的火气,举步迈向云白真人清修的精舍。院中古松寂寂,唯闻风过叶隙的微声。轻叩木扉,内里并无应答,我只得推开那扇虚掩的门。

但见云白真人正于一方旧蒲团上,闭目叠坐,身形凝定,仿佛已与这满室清寂融为一体。残阳余光自窗棂斜入,在他素朴的道袍上投下斑驳的暖色,却未能扰动他分毫。他并未回首,却似早已察知我的到来,待我步履声停于他身后丈许之地,他方缓启双眸,其目光清湛,不见波澜,声如深潭静水,不起微漪,只问道:

“汝为何来?”

云白真人恍若未闻我方才的激愤之词,只是将那句问话又重复了一遍,声调平稳如初:“汝为何来?”

我正要发作,却见他目光澄澈如水,正专注地凝视着我,那神情不似敷衍,倒像是真心期盼着一个答案。这般专注,让我胸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下来。我不由扪心自问:我究竟为何而来?

我为何而来?或许,是不愿生死祸福皆由天命操弄,不甘未曾孜孜矻矻地求索过便束戈卷甲,更不愿如同野草,庸碌昏聩,寂寂而终。念及此,我眼神愈坚,求道之心如星火燎原,周身气息亦为之一振。

“何谓道?”真人第三次发问,声调依旧平和。

何谓道呢?道就像冥冥之中给予我的指引,引领我翻山越海,一路疾行。不是本就存在的,而是在我心中逐渐形成的路。

真人见我似有所悟,唇角微扬,现出一抹了然的笑意。“在你眼中是洒扫烹炊的杂役,”他缓声道,“然熟能生巧,技可进乎道。庖厨中熟练地抓面煮面是道,庭院间从容地洒扫种地是道,溪畔山前专注地劈柴担水亦是道。万般日常,日复一日,于精进处皆可见道。道非独存于蒲团之上,亦非刻板不变之规。道在万物生机间,亦在你心念流转处。”

我闻言,默然良久,先前那股愤懑早已化为羞愧,面颊渐赤,终是心悦诚服地躬身一礼:“弟子愚钝,多谢真人点拨。”

自此,云白真人才开始系统为我讲解修真界的诸般常识。

“灵气者,天地之母,万物之精粹所凝。内可滋养灵根,淬炼体魄,拓宽经脉;外可驱策符箓,施展术法。修士若灵气枯竭,则如舟船失舵,非但诸法难施,更有损及道基之虞。故而,须臾不可令体内灵气尽空。灵植丹药,失其滋养,亦即刻萎败,神效尽失。灵气盈虚,实关乎修士生死根本。”

“寻常散修,多赖打坐调息,采撷天地间游离之气以为补充,然此法费时良久。筑基有成者,或可借灵石、灵丹加速回气。更有天道垂青之辈,机缘巧合下得获灵髓、玉液、甘泉等异宝,借此可瞬息补益大量真元。然凡事过犹不及,若贪多务得,超越经脉负荷,轻则受损,重则爆体而亡。汝当时时谨记,物极必反,外物可用,却不可生依赖之心,否则于道无益。”

“凡尘俗世,灵气稀薄,犹如涓涓细流。而名山大川,洞天福地,或有灵脉潜藏,灵气氤氲如雾,于修行大有裨益。然此类福地,多为宗门大派或修真世家所据,故初入道途者,投身宗门,不失为一条明路。”

随后,他传授我打坐吐纳、导引灵气之根本法门,又随手从袖中取出一卷《洞灵本草图鉴》,嘱我于闲暇时熟读默记。

我返回静室,依真人所示,盘膝闭目,试图感应周身灵气。然此处毕竟是凡俗地界,灵气稀薄,初时几个周天运转,纳入体内的气息依旧微乎其微。我只得收束心神,摒弃杂念,持续潜心感应。不知过了多久,四周那若有若无的灵气,方才丝丝缕缕地向我的身周汇聚。我谨慎地导引这涓涓细流循经脉运行,归于丹田气海,复又散入四肢百骸,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直到阳光从窗缝里透过来,照射在了我的脸上,我才停止了修炼。尽管一夜未睡,整个人却通体舒爽,神采奕奕。我迈着轻快的步子去生火造饭,用心做一切杂事,空闲时依旧去大殿等着云白真人传授我其他修真界的常识。

此后,我依旧每日洒扫庭除,炊爨劳作,心境却已大为平和,非是初来时那强自压抑的、流于表面的平静。一有闲暇,我便捧着那卷《洞灵本草图鉴》细读。于庖厨烧火时读,于独自用膳时亦读,于担水劈柴中,体会身体的韵律;于生火煮饭时,感知火候的流转。昔日觉得是虚耗光阴的杂事,如今看来,事事皆可是修行。云白真人早已辟谷,我便一个人在灶膛跳动的火光与饭菜的热气中,度过这段充实的时光。

从中我知晓了,通泉草性喜阴湿,其蔓生之处,附近必有泉眼水源;知晓了止血草可入药,乃是炼制破血丹的主材之一;知晓了积雪草性寒,能解砒霜等矿物剧毒;知晓了枯死的松树下,常有茯苓隐生,被视作安魂定魄、延年益寿的灵物;知晓了无患子之木坚而不硬,不易折断,能够承受一定的弯曲和冲击。又硬度适中,对于修行者或用剑者本人而言,便于亲手削斫、打磨,可以根据自己的手感和心意,制作出最称手的兵器。其核圆润,可磨砺成珠,佩之据说有清心宁神之效;知晓了鼯鼠之遗矢,药名称“五灵脂”,可行血化瘀;知晓了蝙蝠之夜明砂,乃明目之良药……诸般草木鸟兽之性,金石矿物之用,渐次了然于胸。

书中万物形态,描绘详尽,纤毫毕现,栩栩如生。更载明各类灵植的最佳产地与采撷时节。强调若时辰、地点有误,则药性大减,用以炼丹,则难臻至境。譬如那丹参,虽于春末夏初便开淡紫小花,然其有效之根茎,须待秋深、枝叶凋零后方能采挖,届时药力方足。

书中于采摘时所需注意的手法、所用玉铲木锄等器物,乃至储存之法,亦皆有细述。言明为保其灵性不失,离土后当以蕴含灵气的玉盒或特制木匣盛放为宜。

也正是在细读此卷后,我方后知后觉地发现,观中花圃内那几株一直与菖蒲兰草杂生的碧草,竟是能微弱汇聚周遭灵气的聚灵草。而庭院东隅那株高大乔木,其叶如羽,其果圆润,正是书中所载的无患子。

秋日里,我攀上树梢,采了些无患子果实,细心打磨成一串据说能祛除心魔、坚定道心的手串。又砍下一段粗枝,凭着记忆里长盛酒坊中那些酒客佩剑的模样,为自己削制了一柄可斩妖除魔的木剑。他们的长剑寒光凛冽,吹毛短发,我的剑又钝又轻,看上去毫无危险,我却将它视若珍宝,因其承载着我最初对力量的想象与渴望。

秋深时节,天高云淡,我攀上那无患子树的粗壮枝干,采下些已转为褐黑色的成熟果实,细心打磨去皮,制成一串据说能驱避邪祟、安顿心神的手珠。又斫下一段形态合用的粗枝,凭着记忆中长盛酒坊里那些往来侠客所佩长剑的模样,用心为自己削制了一柄木剑。他们的长剑寒光凛冽,可吹毛断发,我的木剑则质朴无华,钝而无锋,我却将其视若珍宝,因其承载着我最初对力量的纯粹想象与渴望。

一日夜间,万籁俱寂,我如常于静室中打坐,吐纳灵气,引导其在经脉中如春溪化冻般潺潺流转,滋养丹田。不知过了多久,心神渐入杳冥之境,达到物我两忘、虚室生白的玄妙状态。忽闻丹田深处似有极轻微的一声轻响,如露滴清荷,周身汇聚流转的灵气骤然向内坍缩,凝成一滴晶莹剔透、蕴含生机的灵液,悄然滴落、沉淀于气海之中。

刹那间,我只觉浑身一震,周身百脉仿佛被一道清泉洗涤贯通,耳目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明,身轻如燕,行步如风——苦修不辍,我终于在此刻,正式步入练气期。

时光荏苒,待到山门前的那株老槐树第三次缀满繁花,清风拂过,将雪白的槐花与清幽的香气,一并吹散在缭绕的云霞之中。

云白真人于一次晨课后唤住我,他神色平静如水,目光却深邃如古井,缓声道:“时节已至,你当下山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