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青云之路 > 第3章 邻居刘无恙

青云之路 第3章 邻居刘无恙

作者:我知银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24 17:48:27 来源:文学城

翌日,天光微熹,薄雾尚未完全散尽,陈家的院落里已有了动静。陈颂宁早早起身,将昨日采回的草药从阴凉的屋角搬出。经过一夜的摊晾,草叶上的露水虽已散去,但根茎仍带着山间的潮气,需得趁日头未烈时摊开晾晒,方能保持药效。她仔细地将一株株款冬、紫菀、车前草分门别类,动作轻柔而熟练。很快,家中那几个用了多年的竹篦便铺得满满当当了。

看着地上还剩了不少的草药,陈颂宁微微蹙起了眉。家中仅有这几副竹篦,平日里晾晒些菜干、谷物尚可,如今这许多草药,却是远远不够了。她想了想,村里关系亲近,且家中可能有富余竹篦的,便是隔壁刘家郎君,刘无恙了。

她拍了拍沾着草屑的双手,理了理身上那件半旧的浅青色曲裾深衣,对正在灶间忙碌的母亲吕氏说了声:“阿母,我去无恙阿兄家借两副竹篦来。”得到吕氏应允后,她便转身出了篱笆院门。

刘家与陈家毗邻而居,仅隔着一条窄窄的、长着青苔的碎石小径。刘家的院落稍大些,篱笆扎得也更齐整。

然而,当陈颂宁走近时,却察觉到一丝不同往日的忙乱景象。院门敞开着,隐约可见院内有人影晃动,似乎是在搬运、整理着什么物什,显得有些杂乱。

她心中略感诧异,脚步未停,轻轻走入院中。只见堂屋门口,刘无恙正安然坐在一张铺着莞席的漆木凭几上,就着清晨柔和的光线,手持一卷简册,专注地阅读着。他身形略显单薄,穿着月白色的细麻深衣,容颜清俊,只是脸色常年带着一种缺乏血色的苍白,此刻在日光下,更显得有些透明。他似乎完全沉浸于书卷之中,并未立刻察觉到有人来访。

倒是院内正在帮忙收拾一个书箧(qiè,书箱)的少年——他的书童赵洪,眼尖地看到了陈颂宁。赵洪年纪与刘无恙相仿,身形更为健壮些,他停下手中的活计,低声对刘无恙道:“郎君,隔壁陈家女公子来了。”

刘无恙闻声抬起头,见是陈颂宁,那双沉静如水的眼眸里便漾开一丝浅淡的笑意,他放下简册,温声道:“颂宁妹妹,晨安。今日怎有空过来?”

陈颂宁先是依礼微微屈身,算是见礼,然后才走上前,目光不解地扫过院内堆放的一些箱笼,问道:“无恙阿兄,你们这是在……收拾行装?是要出远门吗?”她心中隐隐升起一个猜测,却又觉得有些突然。

刘无恙扶着凭几站起身,阳光在他身后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他沉默了片刻,清俊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声音也低沉了些许:“家中来信,言及家严病重,我身为人子,需得即刻归家侍疾尽孝了。”

听到这话,陈颂宁心头猛地一沉,一股浓浓的不舍瞬间涌了上来。

刘无恙搬到陈家村时,她才五岁,刘无恙六岁,至今已近八载。

她从未见过刘无恙的父母,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赵家一家三口仆从:男主外事的赵前,负责庖厨与浆洗的莫氏,以及作为书童兼玩伴的赵洪。

作为隔壁邻居,陈家与刘无恙主仆几人相处得极为融洽。刘无恙因身体缘故,不能像村里其他孩童那般奔跑嬉闹,大多时候只能静居院内读书习字。

陈颂宁和陈和姐弟俩,便成了他了解外面世界的小小窗口。他们时常跑来,叽叽喳喳地与他分享采药时的发现、山间的趣闻、村里的琐事,每次刘无恙都听得津津有味,眼中满是欣羡与欢喜。

有时他读书间隙,也会兴致勃勃地教姐弟俩认几个字,读几句《急就篇》或《孝经》里的浅显句子。虽所学不多,于陈颂宁和陈和而言,已是难得的启蒙,让他们在这乡野之间,也窥见了一丝文墨的香气。

这般亦邻亦友的情谊,早已深深植根于岁月之中。此刻听闻他要离开,陈颂宁只觉得鼻尖有些发酸。她强压下心头的涩意,忙问道:“无恙阿兄,那……你们何时动身?”

刘无恙看出她眼中明显的不舍,心中亦是一软,出声安慰道:“莫急,还需等上一段时日。我家在京都洛阳,距此路途遥远,信使快马加鞭传来消息已耗费不少时日。家中派来接应的人马,算来至少还需半月有余方能抵达。” 洛阳距此地确实山长水远,半月行程已是最乐观的估计。

陈颂宁知道,子女为父母侍疾是天经地义的孝道,自己再是不舍,也绝无阻拦之理。她只是抬起头,目光恳切地看着刘无恙:“无恙阿兄,你走之时,定要告知我与阿和,还有安安,让我们送送你。安安虽小,也定会舍不得你的。”

刘无恙看着她微红的眼眶,心中也是怅惘,点头郑重应承:“我也舍不得你们。离去之时,必当亲往告别。”

一时之间,两人都沉默下来。院内只有赵前和莫氏轻声商量着如何打包器物的细语。

刘无恙不忍见陈颂宁一直沉浸在伤感里,便岔开话题,问道:“对了,颂宁妹妹,你今日过来,是有什么事吗?”

陈颂宁这才想起正事,收敛心神答道:“昨日我与阿和不是采了许多草药么,今日需得晾晒,奈何家中竹篦不够用了,便想来向阿兄借两副应应急。”

刘无恙闻言,脸上重新浮现温和的笑意:“昨日阿和过来送野梨时,便已眉飞色舞地同我说了你们采药遇蛇的惊险。竟是土虺?听得我当时便是一身冷汗,幸得你们姐弟机敏果敢,化险为夷。”

颂宁想起昨日情景,仍是心有余悸,轻拍胸口道:“是啊,现在想来,脊背还有些发凉。当时真真是吓坏了,全凭一股急智。万幸阿和那一脚踩得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刘无恙神色认真地道:“山中多险阻,日后进山采药,定要更加小心才是。”

颂宁用力点头:“嗯,无恙哥哥放心,我向来谨慎。经此一遭,相信阿和也会长记性的。” 想到弟弟昨日那又怕又得意的模样,她也不禁莞尔。两人相视一笑,方才那离愁别绪带来的沉闷气氛,似乎被这共同的话题冲淡了些许。

“说起来,你们此次收获颇丰,除了自家留用,余下的可是要售卖?”刘无恙关切地问。

“正是呢,”颂宁谈到家计,语气便认真起来,“好不容易得了这些,阿母用药也用不了这许多,卖掉换些钱帛贴补家用是极好的。只是……”她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为难,“我阿父腿脚不便,不宜远行;我阿母又忧心我年纪小,不放心让我独自随村里人去往乡邑市集。若托人代售,少不得要分润些好处与人……”她说着,声音里又带上了那份对家中艰难的不甘与无奈,“能省下一文也是好的。”

刘无恙低头沉吟片刻,他虽年少富贵,但在此居住数年,耳濡目染,也懂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他抬眼看向颂宁,提出一个建议:“既如此……不若这样。待我家中人来接我时,你可跟随我们的马车一同前往县城。县城人烟稠密,市集兴旺,药材或许能卖得比乡邑更高的价钱。届时,我再安排可靠的随从,卖完药后护送你回来,如此可保周全。”

颂宁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能搭乘马车去往更远的县城,省去奔波之苦,还能卖得更好的价钱,且有人护送,这简直是再好不过的安排!她心中自是万分心动。可转念一想,刘无恙是归家为病重的父亲尽孝,行程必然紧要,若因自家卖药这等琐事耽搁,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她心思单纯,想到什么便说什么,立刻将自己的顾虑道出:“这……这如何使得?无恙阿兄你是要赶回家中侍奉伯父的,因我这点小事耽搁行程,我心中实在难安。”

刘无恙见她如此懂事,心中更添几分好感,温言解释道:“无妨的。你且放心,我这身子骨你也知晓,受不得连日颠簸劳累。按计划,抵达县城后,本就需休整一晚,次日再行赶路。你随行卖药,并不耽误正事,不过是顺路而行罢了。”

听他如此说,权衡利弊,且确实机会难得,颂宁心中那份因麻烦别人而产生的不好意思终于被压下,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感激与期待。“若能搭乘阿兄家的马车,那真是太好了!”她脸上绽开明媚的笑容,但随即又道,“不过,此事还需禀明阿父阿母,需得他们点头应允才行。”

刘无恙颔首:“这是自然。” 随即,他转头吩咐正在整理衣箱的莫氏:“莫妪,去找两副干净的竹篦予颂宁妹妹。”

莫氏应声而去,很快便取来了竹篦。陈颂宁接过,再次向刘无恙道谢,并约好晚些时候再过来告知父母的决定,方才抱着竹篦转身回家。

回到自家院落,陈颂宁立刻着手,将剩余的草药仔细地摊晒在新借来的竹篦上,一一摆放在院中阳光充足之处。看着满院的青翠药草在晨曦中舒展,她心中因刘无恙即将离去而产生的淡淡离愁,与对去县城卖药的期盼交织在一起,五味杂陈。

忙完这些,她见母亲吕氏正坐在院角那棵老槐树的荫凉下,就着天光缝补一件父亲陈胥的旧深衣。吕氏的脸色仍有些苍白,不时低声咳嗽几下。陈颂宁心中一紧,连忙搬了个小杌子坐到母亲身边,伸手去接她手中的针线和衣物:“阿母,您风寒未愈,合该多多静养才是。这些活计,留待女儿来做便好。”

吕氏知晓女儿的孝心,心中慰帖,便松手将衣物递了过去,慈爱地看着她:“你每日要操持的家务已够繁重,采药归来更是辛苦。阿母能做一点,便能为你分担一点。这缝补之事,并不费力。”

颂宁接过针线,熟练地穿针引线,口中反驳道:“怎会不费力?费眼睛呢。您要是把眼睛累坏了,女儿才要心疼死。”

女儿娇嗔的话语让吕氏不由得失笑,心中暖融融的,也不再争执,只柔声道:“好,好,阿母知晓了,定会量力而行,不会累着自个儿,我儿放心。”

听到母亲保证,颂宁这才展露笑颜。她一边细细缝补着衣物上的破口,一边斟酌着开口,语气尽量显得平静:“阿母,方才我去无恙阿兄家借竹篦,得知他家中来信,言其父病重,他需得归家侍疾了。算算时日,大约半月后便要启程。”

吕氏闻言,手中整理线团的动作微微一顿,轻轻叹了口气:“无恙是家中独子,父亲病重,他确是该回去了。这孩子,在咱们村也住了快八年了吧……这一走,也不知日后是否还有相见之期。”言语间充满了对这位看着长大的邻家少年的怜惜与不舍。

颂宁停下手中的针线,抬头看向母亲,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将刘无恙的提议说了出来:“阿母,无恙阿兄说,待他家中人来接他时,可以让我跟着他们的马车一同去县城售卖草药,并且会安排妥当的随从护送我回来。”

吕氏一听,第一反应便是觉得不妥,眉头微蹙:“这如何使得?无恙是归家尽孝,行程紧迫,我们怎好因自家卖药之事麻烦他?岂不是耽搁了他的正事?”

颂宁连忙解释:“无恙哥哥说了,他身体弱,原本行至县城就需要停下休整一晚,并不耽搁行程的。”她说着,放下手中的活计,轻轻拉住母亲的衣袖,带了些许撒娇的意味央求道,“阿母,您就让我去吧。跟着无恙哥哥家的马车,安全无虞,去县城又能卖得更好的价钱,还省去了托人售卖的费用。我保证,卖完药立刻随人回来,绝不在外贪玩片刻。家里如今……能多挣几个钱也是好的呀。”

吕氏看着女儿充满期盼又带着恳求的眼神,心中亦是纠结。她既明白女儿想为家中分忧的迫切心情,也清楚这确实是个难得安全又实惠的机会,但让一个未出阁的女儿家独自跟随邻家队伍外出,哪怕对方是相熟的无恙,她心中终究是难以全然放心。她沉吟片刻,叹了口气:“你呀……此事关系不小,需得等你阿父晚间回来,我与他仔细商议过后方能定夺。你一个半大女子独自随行,纵然有无恙安排,我们做父母的,又如何能完全安心?”

颂宁明白母亲的顾虑深重,知道此刻再多的央求也无用,便乖巧地点了点头,不再多言,心中却已打定主意,待父亲回来,定要好好说服他。

待到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之时,陈胥拄着木杖,拖着疲惫却稳健的步伐回到了家中。晚饭后,一家人在堂屋的油灯下坐着,颂宁便迫不及待地,又将想去县城卖药的事情,连同刘无恙的提议,细细地说与了父亲听。

这一次,她不再是简单的央求,而是绞尽脑汁,条分缕析:从搭乘马车省时省力,到县城售价更高,再到有刘家可靠随从护卫安全,一一陈述。她甚至算起了细账,将托人售卖可能被压价、需付酬劳的损失,与亲自去县城可能多得的收益对比,说得头头是道。那双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渴望与决心。

陈胥沉默地听着,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木杖光滑的表面。他看着女儿因急切而微微泛红的脸颊,又看了看身旁妻子眼中那挥之不去的忧虑。他深知家中的窘境,也明了女儿的一片孝心与难得的胆识。最终,他缓缓开口,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宁儿所言,不无道理。只是,让你一人跟随刘家车队,你阿母与为父,终究难以心安。不若这样,届时为父与你同去。我虽腿脚不便,但搭乘马车,倒也无需行走多少路途。有为父在旁,既可照应于你,也全了礼数,不至过于麻烦刘家郎君。只是不知……无恙郎君是否应允?”

颂宁一听父亲不仅同意了,还愿亲自陪同,心中大喜过望,连忙道:“阿父愿同去,那是再好不过!无恙阿兄一向通情达理,我去与他分说,他定然应允!”

果然,次日陈颂宁将父亲也想同去的想法告知刘无恙时,刘无恙毫无异议,反而觉得如此安排更为稳妥周到,当即欣然应允下来。

于是,这桩事情便就此定了下来。只待半月之后,刘家来接的人马抵达,陈颂宁便可与父亲一道,搭乘顺风车,前往那对她而言尚且陌生却充满希望的县城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