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青崖怀雪(重生) > 第11章 云山乱(五)

青崖怀雪(重生) 第11章 云山乱(五)

作者:珩山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21:44:27 来源:文学城

穿过永华门,便入了宫。

刘善才已等候多时,一看见霍凌秋,他双目亮堂,嘴角微微扬起,快步走到他跟前。

“霍将军。”

他屈身垂首,鬓角处银发如羽,眼角细纹愈深。

霍凌秋轻轻点头,“刘都知。”

他始终毕恭毕敬地笑着,“霍将军请随奴去万昌堂。”

回京近两月靖元帝才召他入宫,今日又去的是陛下平日休息的万昌堂而非过去召见臣子的御书房,他虽心有疑惑,却不多问,只是跟着刘善才走宫道入万昌堂。

堂外大簇牡丹开得紧,花团锦簇,万分艳丽。

跨过门槛,便见内堂以金丝镶边香珠为坠的竹帘开展,将里层遮挡,透过块块竹帘缝隙,得见内里分毫。

目光一转,三个太监立于佛龛旁,紫红檀木泛起油光,龛阁内金制圣像被擦得金光锃亮。

霍凌秋稍稍一看,辨出一尊佛、两尊踏莲观音。

金佛圆满智慧,神情静穆。观音低眉阖眼,与金柳相伴。

刘善才轻咳一声,三个太监立时停住,收回擦拭的手,低垂着头整齐站在刘善才面前。

他将手一挥,太监便轻步离开,又将门关了起来。

堂内霎时寂静,唯余风声。

静候许久,才闻衣袍摩挲的沙沙声。

霍凌秋抬眸,透过缝隙看见一点儿人影。

他俯身行礼,“陛下。”

“赐座。”

靖元帝终于开口,声音轻微,却有君王威势。

刘善才挪来凳子,放在霍凌秋身后,随后上前站在竹帘旁,却不入内。

他撩袍坐下,朱红广袖搭在双膝之上,“臣谢陛下。”

“回京已有两月?”

透过单薄竹帘,靖元帝的声音缓缓传来。

霍凌秋:“是,如今边疆安定,胡人暂不敢来犯。此次战胜,虽消胡人气焰,可此火定有复燃之日,胡人亦定会卷土重来,臣此生便只为一件事。”

他抬首,目光愈发坚决,“灭胡。”

刘善才眉毛跳动一下,又很快垂首定立,心却始终牵系着帘内的人儿。

靖元帝仰面笑:“有霍将军在,朕也不必心忧了,朕倒想要听听该如何灭胡。”

他几乎是没有思考也没有顾虑:“臣要在三年内夺下河湟之地。”

这是他装在心里许久的话,此次回京,他为的便是这件事。

刘善才头垂得更低。

他虽常在宫中,却也听说过河湟之地。此处土地丰沃,是西北少有的富饶之地,既宜农业,又适牧业,自然是游牧与农耕的必争之地。

而真正让此处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是它极具战略性的位置。此为陇右出河西的咽喉,于大梁而言,河湟可为剑亦可为盾。若得河湟,便可三面包围胡人,可若是失河湟,胡人便易入关中。

河湟百年难宁,建朝以来大小战事层出不穷,像是一根渗入脊髓的刺,深深扎在汉胡两族的身上,百姓更是倍受折磨。

先帝在时,两朝常遣使往来,在三十年前订下和议,各退一步,铁骑战马再不曾踏足此地。

河湟似乎恢复了短暂的安宁,只是这潭外表平静的水面之下,却是人人皆知的阵阵汹涌。

“陛下,胡人觊觎河湟已久,臣在军十年常闻胡人派兵靠近此地,我大梁若不起兵,河湟怕是会被胡人收入囊中。”

霍凌秋将拳握得紧,他很清楚,这次胡人被打退至崤山,元气大伤,日后必将殊死一搏,而到那时,他们定会将目光放在河湟。

殿内寂静,贵金圣象之上晦明变化。

帘内人久久不言,不知在思索着什么。

良久,靖元帝才开口,他似乎站了起来,在内里踱步,“雄韬伟略,颇有抱负,边疆有霍卿在,朕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臣是大梁的将军,是陛下的臣子,自该为陛下分忧。”

轻缓脚步声透过竹帘传入两人耳中,他抬首叹口气:“好啊。”

“大梁疆土安宁有霍卿为朕分忧,朕自然放心,只是不知这朝堂之事霍卿能否为朕分忧一二?”

霍凌秋提眉,自然知晓靖元帝所指的忧心之事是何。

“这些日子,朕常夜半惊醒,又常想起徐诲,一想到他,朕心中便是惋惜万分,整宿睡不着。”

“徐诲啊徐诲,何苦呢?”

他已分不清靖元帝是在后悔还是埋怨。悔意是真,心怨也是真。细细想来,他甚至在这番言语中察觉出一丝丝惧怕,从不会在帝王身上显露的惧怕。

“刘善才。”

帘内人传唤,刘善才立时抬首,轻拨竹帘走了进去。

轻薄的纸摊放在他双手之上,其上大字却重如山峦。

“文”,怀道有德,德行纯一。

他拿起最上的“文”,才看见一个大大的“缪”字。

名实不符,是为恶臣。

一善一恶,要将徐诲的一生以一个字来定夺,几十年的功名与过错,皆要以一字作结,任后人评说。

“早听闻霍卿颇有学识,若是不为将,定能成为朕身边为朕分忧解虑的良臣。快两月了,朕没有哪一日能将此事放下,久久不决。这朝中的臣子,都让朕头疼,没一个能替朕排忧解难的,正好今日霍卿在,就帮朕想想。”

他捏着纸角,将上面两个字看了许久,墨色大字一笔一划皆幻化为刀剑,剑刃锋利,正缓缓逼近他。

他担不得此事,更没有资格。

徐诲一生功绩无数,死后却要被如此羞辱,除了他的学生,便无人敢饱含血气地为他拼死拼活。

他不能做这样的事,“陛下,臣是臣子,十年不读圣贤书,愚笨万分,难堪此任,还请陛下恕臣无能。”

他将“文”叠放在上,凝望刘善才走向帘内的身影,“只是臣年幼随老师读书时常见徐先生,便有幸得他教诲,臣是晚辈,在臣眼里,他亦如恩师。”

亦如恩师。即便他不入朝堂,更不再按着父亲、老师、舅舅他们想的那般做一个文臣,伴君王身侧,辅佐君王。可年少时读过的书,心受的教诲,无不化为他灵魂的一部分,伴他终生。他们教他为臣,更为人。

刘善才将两个字送了回去,一时之间,偌大的宫室似只剩他一人。

“‘文’好啊。”

靖元帝似已有决断,释然许多,匆匆提笔在横铺在案的纸上挥洒。

没一会儿,“徐诲是怎么死的?”

他忽然问起。

霍凌秋惊愕,心里顿时翻江倒海,一刹之间,徐诲临刑前的满腔肺腑忠言如佛钟入耳,久久回荡。

他死得太过悲惨凄凉,即便两月过去,霍凌秋还是无法忘却那些泪、那些血,更忘不了他临死之时重提的旧事。

刘善才明显愣了一下,随即答道:“回陛下,是凌迟。”

“凌迟?”

他语气稍有波澜,猛地想起自己颁下的那道旨意,处决之法、处决之期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他差点儿忘记。

凌迟,是他的想法,是他气极之时拟的旨意。

他再问:“是刑部处理的此事?”

“是。”

“薛令夫,该罚。”

他长长叹口气,“该罚什么,该赏什么都好好给朕记着,赐徐诲亲眷些东西吧。”

刘善才垂首,“陛下,徐大人已经没有亲人了。”

靖元帝愕然,“他不是还有个在南州做官的侄儿?”

“这……徐大人的侄儿前两年在从南州赶往京城的路上病死了。”

他顿笔,一滴墨落在纸上,渗透下去。

“是朕糊涂了。”

“他是不是还有个学生,叫、叫……”

他想了许久,还是没能想起来。

“陛下,是张问安。”

听到张问安的名字,霍凌秋立时抬头凝神,他不清靖元帝的心思,只盼能从他余下的话里听出分毫,可是他没再开口,似乎一直在纸上写着什么。

霍凌秋在外站了许久,堂内除了细微沾墨之声便再听不清任何动静,甚至连堂外都是安静非常。边疆之事他已道完,本不该在此多留。

可等候许久,靖元帝始终没有让他离开的意思,不知是将他忘了还是如何。

靖元帝搁笔,终于提起外头的人来。

“去年秋末你夺回北州,又将胡人打退,多添功绩,霍卿尚且年轻,能有此番成就朕很是欣慰。”

“此次得胜回京,可有什么想要的,尽管提便是。”

他仍心系河湟,可方才靖元帝讲述许多,却不曾提起此事分毫,此时再提已是不合时宜。

但除了这事,他再无所求。

他想了许久,“臣想求陛下赏赐军中将士些酒肉,军中条件艰苦,此次战胜,他们都没能吃上些好酒好菜,臣实在惭愧。”

靖元帝笑了笑,终于明白他为何能一统玉林军,让那些血气旺盛的汉子信服于他。

“好酒好菜自是会有,可是霍卿自己就没有什么想要的?”

殿内身影被照在帘上,“霍卿尚是年轻,这几年在边疆还顾不上娶妻生子吧?”

他主动提及婚姻之事。

“臣……”霍凌秋倏尔想起那日雨幕,堂外雨珠噼啪作响,裴兰瑛双眸垂泪的样子仍烙刻在他心里,他又想起那块莲花、那枚玉荷。

莲与荷叶,相伴相生,是为玉铸,易碎更易散。

莫大的恐慌将他一层一层笼罩,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这些锥心之感莫名其妙,又让他不由心生厌恶,他没想到自己会这样。

“臣只想要一人,臣想求陛下赐婚。”

话将将出口,他释然、害怕、欣喜、期待。

竹帘下的香珠坠子被风吹得撞在一起,声音清脆如乐。

她兴许会因此事痛恨他,可是那又如何?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好人,甚至连裴今尘都说他是一个不通人情的疯子,想到这儿,他才心安理得。

靖元帝愣一会儿,又轻声笑了笑,打消心里的念头,“霍卿也是该考虑终身大事了,朕原想替你打算,既你心有所属,朕也就不想了。只是不知看上了哪家的姑娘,要让朕来赐婚?”

他抬头,“前宰辅裴义庆的女儿,裴兰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