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青城客栈 > 第22章 还骨种(五)

青城客栈 第22章 还骨种(五)

作者:孟中泠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0 18:41:37 来源:文学城

我正待出声,韦济道:“本官初入西南不久,对当地民俗尚在了解之中。罗头领,不知这‘还骨种’的婚俗,在南广是否盛行?”

罗重道:“韦知州,‘还骨种’在南广已成旧俗,并不盛行。南广虽然小弱,归宋亦晚,但一直以来,深受汉文化影响,逼嫁强娶这种事,我们僚人不大干得出来。”

“罗重!”董腊腾地从座位上站起,“谁教你这么说话的!你什么意思?!”

罗重亦站起身道:“董腊,我罗重说话行事向来板直,‘还骨种’是你们马湖蛮的规矩,南广僚人早就不这么干了!”

董腊大步上前,距罗重不过三尺之遥:“行!既然你们南广獠蛮不尊重我们马湖人的习俗,那往后两地断亲,民间不许再通婚了!”

罗重不甘示弱,小步挺进,几欲与董腊贴面:“亲连亲,打断骨头连着筋!难不成马湖七族二十八姓,只凭你董腊一个人,一张嘴说了算?”

宋宁海忙不迭起身,快步走到剑拔弩张的二人身边:“二位大首领息怒。僰道三夷,本是一体;马湖南广,唇齿相依。和为贵,和为贵。”

韦济走向三人,伸手将罗重拉回:“宋知州所言甚是。二位少安毋躁,且坐下喝口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让我们来听一听其他头人的意见可好?”

“就是,就是!”宋宁海扯了扯董腊的衣袖,小声道,“董大首领,来都来了,客随主便。”

董腊闷哼一声,回到坐席。

他身旁一名年长的头人站出来道:“二位大人、两部头领,我们马湖山高路险,通行不易、通商不易、通婚更为不易。

“北方嘉州历来是汉人聚居地;西南方向是乌披蛮;言语相通、习俗相近的就只有东南边的南广、石门蕃和西北边的虚恨部。

“可是前些年石门蕃与虚恨二部陆续投附大理,马湖的妹崽、伢崽嫁不出去,娶不进来,恪守‘还骨种’,也是没法子的事。难不成要我们——眼睁睁地瞅着住在大山里的族亲绝户灭种吗?”

马湖头人纷纷表示赞同:“阿布头领说得没错!”

“我们这么做,也是为了峒里的父老乡亲。”

“是这个理!用那……那汉人的话怎么说来着?”

“牺牲小我,顾全大局。”

“对对对!大局,大局为重!”

好一个食人的“大局”。看着对面的同族,我心头涌起的悲凉远超愤怒。

“阿布头领所言,的确是我们驯州现状。”宋宁海起立言道,“身为知州,本官亦有责任。

“不过,本官这里有个好消息要告知诸位,上月本官到府衙公务,戎州长官说——朝廷有令,年前要在西南边境的羁縻州推行屯田,届时还望各大头领劝说山里的族亲多多下山耕种。

“男耕女织,聚居一处,这通行的难题,自然便化解了。通婚还会远吗?”

宋宁海话音未落,马湖一名头人倏地跃起,气势汹汹接口:“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我们峒民下山屯田,岂不是要交租?再说了,峒民常年以打猎采药为生,又不会耕稼纺织!

“让我们下山种地,这不是变着法子坑人吗?宋大人,你这算哪门子的好消息?!”

宋宁海神色尴尬:“耕织没有人天生就会。这不会,可以学嘛。”

“你说得轻巧!还不是想诓骗我们下山,为你们汉人卖命!”马湖几个年轻头领冲上前去,将宋宁海团团围住,齐声道,“我们不学!我们才不上当!”

宋宁海一脸无奈,摆手道:“好好好,不学就不学。”

“正好今天七族都在,宋知州你要保证,绝不可逼峒民下山!”

“鼓吹利诱也不行!”

我暗觉失笑:羁縻州官手上一无钱粮、二无兵权,最可用之处就是被这些土著豪族当成出气筒。若说威逼利诱,两者倒一倒,或许更为接近事实。

“本官保证,峒民自愿,绝无逼诱之举。”

几名头人满意地散开了,宋宁海悻悻落坐,丢给韦济一个“你自行体会”的眼神。

韦济神色如常,拿起纹几上的书册,站出来道:“诸位且听本官一言。

“近几日,本官走访南广、马湖两部峒民,对于‘还骨种’的婚俗,也作了一些了解。

“本官发现从此婚俗的峒民,居深山者远比接近山脚的峒户要多。究其差异,显然与路况密切相关,通行越难,与外界接触越少,长此以往,难免亲戚互婚。”

他掀开手中书册,接而言道,“本官又调阅驯、悦两州州衙纪事。仅去年一年,因‘还骨种’婚俗引发纠纷,进而导致姑舅家、村落间的械斗,竟有四十五起之多。

“这其中,又有六人身亡,二百一十七人受伤。他们皆为大宋子民,更是在座诸位血脉相连的亲人。

“本官此次走访,还有一个发现,‘还骨种’配婚绵延的后嗣,畸病者、寿夭者,十有一二;更有甚者,虎头山大断崖的一户峒民,家中连续四代‘还骨种’配婚,所育子女多病夭,已成绝嗣之象。

“各位头领,肩负本族承祀繁衍的重任,当知‘还骨种’婚俗积弊已久,若要族群兴旺,惟有移风易俗,才是解决之道啊!”

各部头人大多听得懂汉话,个别没听明白的,彼此间又用土话解释了一会。

我观众人神色,震惊者有之,不屑者有之,更多的则是将信将疑。

忽然,阿布起身上前,向韦济行单拳礼。

韦济放下书册,执手道:“阿布头领,请指教。”

阿布道:“韦大人,老阿布钦佩你这样肯做事的人。不过,姑舅相婚的危害,当真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吗?

“三十年前,大断崖阿木家的伢崽曾在山神祭上打翻盛有蒟酱的铜斗。我们峒人都以为阿木家是触怒了神灵,才会遭此灾祸。”

唔,假山后面那位,似乎该上桌了……

韦济温言道:“阿布头领坐下稍候。本官有一位朋友,曾在太医局任职多年,今日我亦请了他来,让他代我细细与你们解释。”说着,朝一旁的时雨挥手,示意他去将刘玉请来。

——8.27更新

众头人窃窃私语:“太医是巫医的一种吗?”

“当然不是了!太医厉害多了!太医是专门给京城里的皇帝、大官看病的。”

“多大的官?比熊屠还大吗?”

“大得多了!熊屠那种人,也就冲我们西南夷人耍横,真去了京城,见着那些大官,还不就跟你见着他一样。”

“我见着他怎么了?跟你见着他有什么不同吗?”

“你抖得厉害!”

“你才抖得厉害!”

有道是“人靠衣裳马靠鞍”。刘玉身上这套新衣,出自王云慧之手,淮南机织大家的审美与工艺,必然一流,平素又有擅厨的柳行简料理两餐,这衣食无忧,还无牵无挂的日子十分养人。

故而当刘玉迈着自信的步伐行来,微笑朝众人执手时,两部头领齐刷刷起立,回以与尊贵客人晤面才行的单拳礼。

韦济道:“刘大夫这边请。对于姑舅配婚,你怎么看?与我们说上一说。”

刘玉在席间站定,面向众人,侃侃而言:“姑舅表婚与两姨表婚均属于中表婚。

“《宋刑统》有律:‘其父母姑舅两姨姊妹,并不得为婚姻,违者各杖一百,并离之。’不过,中表婚历史由来已久,且有宗族势力为其保驾护航,在我朝民间并未消失,反倒由于‘法不责众’,而持续存在。”

群夷初闻“杖一百”时,俱显惊骇之色;待听到“法不责众”,终于松了口气。

刘玉接道:“《宋刑统》有律:‘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以奸论。’即同姓不婚、五服不婚,倘若违逆,势必会遭到官府追究。”

席间有人插嘴:“这倒不奇怪,我们族规也不允许同姓婚配,堂兄妹那就更不行了,通奸是要烧死的,全家人也要逐出山寨。”

刘玉环视众人,缓缓道:“自古以来,‘同姓不婚,恶不殖也’(注一)。

“不知诸位可曾想过,五服不婚,乃是以父宗为重。可细究起来,倘若这户人家有兄弟姐妹四人,俱为同一父母所生,彼此间血脉承续并无任何差别。

“而在现实之中,无论是中原宗法,还是夷人族规,两兄弟的孩子由于是同姓堂亲,并无缔结婚姻的可能;但两姐妹因嫁出,所生子女随夫家姓,与原生家庭兄弟姐妹的孩子形成中表之亲。

“这其中,姨表也好,姑表也罢,宗法族规,鲜有禁制。俗语有云:‘堂亲五百年,表亲三千里’,所谓亲堂疏表,亲疏是为血脉所系,又岂是仅为血脉所系?”

有头人问:“既然近亲婚配不利于宗族繁衍,那为何很多汉人大姓也喜欢亲上加亲?我看他们非但没有子息艰难,相反开枝散叶,兴旺得很!”

刘玉答道:“中原世家大族确系如此,那是由于近亲婚配,更能确保家族势力的稳定。

“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家族内部婚配同样有利于财富的积累,财富在家族内部迁移,并不流失,如此循环往复,家族势力和财富便可壮大。

“最为紧要的是世族之中地位财富兼具的男子,妻妾众多,子女更有嫡庶之分,同为中表之亲,彼此间的血缘,已遭稀释。更何况世族树大根深,纵使一脉无出,过继只是寻常。”

各部头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太医说得还挺有道理的。”

“好像是那么回事。我们镇上的张大户,娶了他表姐,这么多年,一个亲生的娃崽都没有,但他讨了四个小老婆,倒是生了一堆。”

送走刘玉,有马湖的头人对阿桑子合道:“阿桑,你那伢崽身体不好,娶个妹崽回去,又多出一张嘴要养。这桩亲事,与你家未必划算。”

阿桑子合盯着我,神色阴鸷:“阿桑的妹子就这么一个孩子,阿桑这个当舅舅的,不能眼睁睁看她流落在外。这个女子是受山神诅咒的半边蛮,她没有资格做我外甥女的养母。”

“半边蛮”,是一些脑子进水的人对汉夷通婚后代的蔑称。

在南广,汉僚混居,已成寻常。我竟有许多年没有听过这个词了。仍记得幼年时,有小伙伴唤我“半边蛮”,无一例外被我打哭过,他们回家找父母告状,但凡再有父母领着到客栈讨说法的,他们的父母无一例外又被我娘打了。

故而今日阿桑子合这样称呼我,我内心实在感受不到屈辱或是愤怒,只觉眼前之人如野彘一般粗鄙可笑。

我语气平静道:“阿桑子束临终前将孩子托付与我,玉琼院鸨姏、保和堂郎中、甘泉巷附近的街坊邻居都是人证。”

“那又怎样?”阿桑子合厉声道,“孩子又不是她一个人生的!她说给你就给你了!她夫家算什么?她夫家点头了吗?!”

我低估了阿桑子合的无耻,在我与阿桑子束的短暂邂逅中,她并无只言片语提及夫家,而槐序被我带回客栈后,失语更是长达半年之久。

她们母女被夫家赶出,流落街头这件事,其实是由深受父母双亡打击的槐序——年幼模糊的记忆拼凑而成。

“要我说,还是那夫家不行,但凡夫家有几个顶事的男人,也不至于被舅家这样拿捏。”关于阿桑子束在南广的夫家,方才席间议论,犹在耳边回响。

若如这些头人所言,必是软弱可欺;若如槐序所言,则更为酷虐无情。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我都无法想象这样的人家,在婚俗重压之下,能够站在槐序的立场说话。

正当其时,韦济开口:“将阿桑子束夫家的人请上来。”

时雨应声:“是,大人。”

举座皆惊。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出自《国语·晋语四》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还骨种(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