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秦镜·镜中熵 > 第97章 律法为盾

秦镜·镜中熵 第97章 律法为盾

作者:偶已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0 19:43:58 来源:文学城

咸阳刑场的血迹尚未洗净,空气中仍弥漫着若有若无的铁锈腥气。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垂首肃立,连呼吸都显得小心翼翼。御史刚刚唱罢,李斯便手持玉笏,稳步出列。

“臣李斯,有本奏。”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昨日之乱,根源在于法令不明,赏罚不彰。臣请重修秦律,以固国本。”

这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几位老臣下意识地抬头,又迅速低下。重修律法,这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御座上,嬴政的冕旒轻轻晃动:“准奏。丞相有何建言?”

李斯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徐徐展开:“臣观吴特使所行新政,其度量衡之制、工坊标准之法,皆利国利民。臣请将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纳入律法,永为定制。”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一个白发老臣忍不住出列:“丞相三思!律法乃国之重器,岂可因一时之策而轻改?那些......那些新奇之物,尚需时间检验啊!”

“时间检验?”李斯目光如电,“去岁关中试行新度量衡,赋税增收三成,百姓称便。灵渠用水泥之法,提前三月完工。这些还不够检验吗?”

他转向御座,深深一揖:“陛下,商君变法时曾言:‘法者,国之权衡也。’如今既有更精准的权衡,为何不用?”

嬴政微微颔首:“吴卿以为如何?”

吴柒正在思索李斯的用意,闻言出列:“臣以为,将成熟的新政措施纳入律法,确能避免朝令夕改。但......”

“但什么?”始皇追问。

“但律法之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吴柒谨慎措辞,“譬如新度量衡,若纳入律法,则全国器具都要更换,这其中耗费巨大。再者,各地情况不同,是否要给郡县留些变通的余地?”

李斯立即接话:“特使过虑了。正因各地情况不同,才更需要统一标准。若是任由郡县变通,岂不是又回到战国时‘田畴异亩、车途异轨’的混乱局面?”

这话说得掷地有声,连方才反对的老臣都陷入沉思。

嬴政沉吟片刻,突然问道:“赵高,少府估算过更换度量衡的耗费吗?”

赵高急忙出列:“回陛下,初步估算,若要全国更换,需金千斤,但这还只是制造的费用。若要推行到乡里,恐怕......”

“恐怕什么?”

“恐怕会引起地方动荡。”赵高低头道,“旧制沿袭百年,突然更改,百姓难免惶恐。”

吴柒闻言,心中一动。他听出赵高话中的深意——这分明是在暗示新政可能引发民变。

“陛下,”吴柒朗声道,“臣有一策,既可统一标准,又能避免动荡。”

“讲。”

“可分期推行。先在关中及三郡试点完善新制,制造标准器分发各地。同时规定三年过渡期,过渡期内新旧并行。待百姓习惯后,再全面推行。”

李斯皱眉:“这岂不是拖延时日?”

“丞相,”吴柒转身面对李斯,“治大国如烹小鲜。律法变更太快,反而容易生乱。譬如灵渠修建,若不是先控制疫情、改善待遇,直接强令赶工,恐怕早已激起民变。”

这个比喻让李斯沉默了。他想起灵渠工地上曾经酝酿的暴动,若不是吴柒处置得当,后果不堪设想。

嬴政突然站起身,走下御阶:“传诏:成立修律馆,由李斯、吴柒主持,将新政之效验者纳入律法。三年为期,分期推行。”

这道旨意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既表明了变法决心,又给了缓冲时间,可谓高明。

退朝后,李斯特意在宫门外等候吴柒。

“特使今日在朝堂上的建言,甚为妥当。”李斯难得地露出笑容,“不过修律之事千头万绪,还要特使多多费心。”

吴柒拱手还礼:“丞相过誉。只是在下不解,丞相为何突然要推动新政入律?”

李斯望向远处正在清扫的刑场,轻声道:“特使可知,昨日处决的三十七人中,有九人是法家弟子?”

吴柒一怔。

“他们反对新政,本是秉持法家‘循古守法’之训。”李斯叹息,“但法家之要,在于因时变法。他们忘了这一点,所以丢了性命。”

他转头凝视吴柒:“将新政纳入律法,既是为了巩固改革成果,也是为了给法家弟子指明方向——法不是死的,法是活的。”

这番话让吴柒对李斯有了新的认识。这位以严苛著称的丞相,心中竟藏着如此深意。

修律馆设在咸阳宫偏殿。当日下午,吴柒带着张苍、嬴疾前来时,发现馆内已经堆满了竹简。二十多名法家弟子正在埋头整理律文,见吴柒到来,纷纷起身行礼,眼神中带着复杂的神色。

“这些都是历代律法条文。”李斯指着堆积如山的竹简,“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中找出与新政相悖之处,逐一修订。”

工作异常繁重。吴柒很快发现,秦律之细密远超想象。从赋税征收、市场管理到工程营造,都有详细规定。任何细微的改动,都可能牵动整个体系。

这日深夜,吴柒正在核对度量衡条款,一个年轻法生怯生生地前来请教:

“特使,律法规定‘斗斛不正,监者受罚’。如今推行新制,是否要修改罚则?”

吴柒接过竹简细看,这是关于市场度量衡监管的条文。他思索片刻,问道:“你以为该如何修改?”

法生犹豫道:“学生以为,当加重罚则。新制推行,必有人阳奉阴违......”

“不然。”吴柒摇头,“新制初行,百姓尚不熟悉,此时当以教化为先。可规定:初犯者教育,再犯者轻罚,三犯者重处。要给百姓适应的时间。”

法生恍然大悟:“特使仁心!”

这时,李斯从门外进来,恰好听到这番对话。他示意法生退下,对吴柒道:

“特使可知,你刚才这番话,若是被那些老顽固听见,又要说你破坏法度了。”

吴柒苦笑:“法理不外人情。再好的律法,若是百姓不能理解、不愿遵守,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李斯在案前坐下,罕见地露出疲惫之色:“是啊。商君立法时,为了让百姓明白新法,在城门口立木为信。如今的律法越来越细,却离百姓越来越远。”

他抽出一卷竹简:“你看这条:‘盗采金石者,黥为城旦’。可若是饥民为了活命而采石呢?也要受此重刑吗?”

吴柒沉默片刻,轻声道:“丞相,律法是不是应该......给绝望的人留一条生路?”

李斯没有回答。窗外传来更鼓声,三更天了。烛火摇曳中,两位修律者相对无言,各自思索着法的真义。

次日,吴柒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在修律馆外设立“问法台”,每日安排精通律法的官员,为百姓解答新律疑问。

这个建议遭到不少法家弟子反对:“律法威严,岂能如市井般随意解说?”

但李斯却力排众议:“准!不但要解说,还要将典型案例编成歌谣,让妇孺都能明白。”

消息传出,咸阳轰动。第一日,问法台前就挤满了百姓。有商人询问新度量衡的使用,有工匠打听工坊标准,更有农夫来问授田政策。

一个老农战战兢兢地问:“大人,俺家用旧斗量粮交税,会不会受罚?”

负责解答的法官笑道:“老人家放心,三年之内,新旧皆可。官府还会派人到乡里教大家用新斗。”

老农喜极而泣:“这就好,这就好!俺还担心这把年纪还要学新规矩......”

这一幕被吴柒看在眼里,他对身旁的嬴疾感叹:“看见了吗?百姓要的从来不是特权,只是一个明白。”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这日傍晚,吴柒刚从修律馆出来,就遭到一群儒生围堵。

“吴特使!”为首的儒生怒目而视,“你们修改律法,独尊法术,是要断绝百家之学吗?”

吴柒平静回应:“修律只为统一标准,与学术何干?”

“那为何只用法家弟子修律?为何不请儒家学者?”

“修律馆大门敞开,诸位若通律法,随时欢迎。”

儒生们语塞。突然,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因为他们不懂律法。”

李斯在侍卫簇拥下走来,目光冷峻:“儒家言必称三代,可知道如今亩产多少?知道一石粟米能供几人温饱?修律不是谈经论道,要的是经世致用之学!”

这话说得儒生们面红耳赤,悻悻散去。

吴柒看着他们的背影,轻声道:“丞相,这样是否太过......”

“太过?”李斯冷笑,“特使可知,昨日查获的密信中,就有儒生勾结六国遗臣的证据?对他们仁慈,就是对大秦残忍。”

回到府中,吴柒久久不能入睡。他推开窗,望着咸阳宫的灯火。那里,始皇应该还在批阅奏章;修律馆里,法家弟子还在挑灯夜战;而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无数人正在为新政忙碌,或是密谋反对。

律法如同一面盾牌,既要守护改革的成果,也要抵挡明枪暗箭。只是这面盾牌,终究要靠血与火来锻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