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偶然”与论坛的狂欢
确认关系后的日子,仿佛被注入了柔光滤镜。规律依旧,底色却已截然不同。图书馆的闭馆铃声,实验室的彻夜灯火,学术会议的严肃会场——所有这些熟悉的场景里,都因为多了一个人的存在,而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傅清明依旧很忙,年轻院士的头衔意味着繁重的科研、教学与行政事务。沐知迁的博士课题也进入了关键阶段,数据和分析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然而,再忙,有些“传统”却被雷打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比如,每天傍晚,只要没有跨不开的会议,傅清明总会出现在沐知迁实验室所在的那栋老楼楼下。他不再需要像少年时那样倚靠梧桐树等待,有时是刚从某个评审会出来,身上还带着会议室里严谨的气息;有时是接着电话处理公务,眉宇间微蹙,却在抬眼看到沐知迁从楼梯口出现时,瞬间舒展开来,对着电话那头的语气也不知不觉缓和下来。
他没有刻意张扬,不会做出什么过份亲密的举动,通常只是极其自然地接过沐知迁手里沉重的书包或一叠文献,肩并肩地一起走过林荫道,朝着教工宿舍或学校后门的小吃街走去。
偶尔,沐知迁实验做得忘了时间,傅清明便会直接上楼,安静地靠在实验室门框上等待。他也不催促,就那么看着沐知迁在实验台前专注的背影,眼神柔和得能滴出水来。直到沐知迁的师弟师妹们先察觉到那股低存在感却无法忽视的气场,一阵小小的骚动后,沐知迁才会后知后觉地回头,对上傅清明含笑的眼眸,耳根微红地加快收尾速度。
“傅院士……又来接沐师兄了。”小学妹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这狗粮,我吃撑了……”另一个同伴捂着胸口,做窒息状。
无形之中,物理学院和化学院交界处的这栋老楼,成为了某种隐秘的“撒狗粮”圣地。两位当事人举止得体,并无过分亲昵,但那种流淌在彼此之间无需言语的默契,一个眼神的交汇,一个下意识的靠近,比任何公开的宣言都更具杀伤力。
而更“过分”的是,他们的工作效率非但没有因为“恋爱”而降低,反而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飙升态势。
沐知迁发现,以前需要反复验算、耗时良多的模型,在和傅清明晚餐时随口讨论几句后,往往能豁然开朗。傅清明也惊讶地察觉到,某些困扰他许久的理论瓶颈,在听着沐知迁用他熟悉的化学视角类比描述后,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他们开始出现在彼此的办公室,白板上写满跨学科的符号和公式;图书馆的独立研讨室里,常常是两人各据一方,键盘敲击声和书页翻动声交织,偶尔抬头交换一个眼神,或者将面前的电脑屏幕转向对方,低声探讨几句,便又沉浸回自己的世界。
这种“强强联合”的效果显著得令人发指。不久,一篇由傅清明和沐知迁共同署名的论文,投在了一个顶刊上,直接进入了审稿流程。消息灵通的学生们私下议论:“看见没,这就是谈恋爱谈到发顶刊的境界!”
学生们,尤其是心思细腻的女同学们,彻底坐不住了。
一个名为【今天傅院士来接沐博士了吗?】的匿名聊天群悄然建立,并迅速爆满。
【每日打卡!今天接到了!在物理楼楼下,傅院士还帮沐博士理了理被书包带压住的衣领!动作超自然!】 【附图.jpg】(一张模糊的远景,但能清晰看到傅清明伸手的动作和沐知迁微微低头的侧影)
【啊啊啊!我看到他们在三食堂一起吃饭!傅院士把盘子里的糖醋排骨夹给了沐博士!沐博士好像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吃掉了!】 【补充:沐博士把自己盘子里的西兰花夹回给了傅院士……这算什么,营养均衡互换吗?磕死了!】
【实验室目击报告!傅院士又来等沐博士下班,靠在门框上看了起码十分钟!那眼神,温柔得我实验数据都要飘了!】 【回复楼上:确认过眼神,是我们不配拥有的人。】
【理性讨论,两位大佬在一起后,是不是产出效率更高了?那篇合作论文太牛了。】 【回复:可能这就是传说中的……灵魂伴侣加持?智力共享?】
群里每天充斥着各种“前线战报”和“细节分析”,女孩们用放大镜观察着两位主角的任何一次同框,从衣着搭配(“今天沐博士的毛衣颜色和傅院士的领带是同一个色系!”)到微表情管理(“傅院士只有在看沐博士的时候,眼神才会那么软!”),分析得头头是道,并在无数个“啊啊啊”中达成共识:这大概是校园里最高级别、最励志、也最甜而不腻的狗粮了。
偶尔,也会有稍微出格一点的讨论。
【话说……你们觉得,他们谁……在上面?】 【!!!这种问题是可以问的吗!(但我也想知道……)】 【我押傅院士!气场两米八!】 【我赌沐博士!温柔攻YYDS!而且傅院士在沐博士面前明明就很……乖?】
话题逐渐滑向不可言说的方向,直到被管理员紧急叫停。
流言蜚语,或羡慕或调侃的目光,或多或少总会传到当事人耳中。沐知迁有些无奈,耳廓时常保持着淡粉色。傅清明则显得淡定许多,有一次甚至拿着手机,指着群里那张“理衣领”的照片,对着沐知迁低笑:“拍得不错,角度抓得很好。”
沐知迁抢过手机,看了一眼,耳根更红了,嗔怪地瞪他:“你还看这些……”
傅清明凑近,拿走手机,顺势握住他的手,指尖在他掌心轻轻挠了挠,声音带着笑意:“怕什么?他们说的……大部分是事实。”
窗外,银杏叶又一次开始泛黄。
沐知迁看着身边人带笑的眉眼,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度,心里那片荒芜了四年的土地,早已被温柔而坚定地填满,生机盎然。
那些在论坛和匿名群里被疯狂传播的“狗粮”,于他们而言,不过是生活里最寻常的片段,是分离四年后,迫不及待想要弥补的、充满彼此参与的日常。
而这样的日常,他们还有很长,很长。
[烟花][狗头]嘻嘻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实验室的“偶然”与论坛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