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裴家夫郎 > 第2章 第 2 章

裴家夫郎 第2章 第 2 章

作者:茶查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4-26 13:32:50 来源:文学城

几头毛驴骡子驮着货物,等在巷子口一旁的路边,一个庄户汉子守着。

天已经大亮,街上各种店铺摊子都开了。

前后不过两刻钟,太阳明晃晃挂在头顶,整个云济镇变得喧闹起来。

头发花白的老妪衣着干净体面,她家门户大开,她站在院里,看着往里搬柴火木炭的一群人高声道:“木柴就放进柴房里头,那五十斤干草给我垒到后院棚底下去,堆齐整些。”

她一扭头,朝屋里骂道:“柱儿,还不出来,引着人去后院堆草,就知道死赖在屋里。”

一个年轻汉子一边答应一边从屋里出来,明显刚醒,还在扣眼角,又站在屋门口打哈欠伸懒腰。

见院里的干草、木柴、木炭堆在地上,旁边放着大秤,显然已经称好了,他老爹正和一个庄稼汉说话。

在老妪动了动嘴,再次开骂之前,柱儿看见,连忙放下抬高的胳膊,笑嘻嘻同两个要用木叉搬送干草的汉子说道:“费那劲做什么,我去后院推了板车来,将干草挑上车,一回就将干草搬完了。”

裴有瓦和三个汉子往柴房抱木柴,放下柴火后他将没码好的木头归拢整齐,这才转身又去搬运。

这户人家院里栽了几株梅花树,树不小,显然养了多年了,枝条光秃秃的,尚未到盛开的时候。

偏长的木炭为方便称斤,已经用绳子捆好,一个汉子搬了好几趟,按老妇人说的,将木炭也放进柴房中。

老妪拢了拢鬓边的白发,往柴房里来看,见木炭和木柴都按她说的堆齐了,没有胡乱散在地上,十分满意,不用她再动手收拾了。

一转头,干草也装上车了,一个汉子在前面拉车,一个在后面推,柱儿扛着两个木叉,引了他俩往后院去。

见地上有散落的干草,不等老妪开口,赵连兴看见墙边靠着根大的竹扫帚,拿了递给其他人让扫净。

老头没说话,一手探了探怀里的荷包,想着结账的事。

老妪看见这些人手脚勤快,又有眼力见,笑着道:“这些干草扫成一堆就行,回头我拾了,点灶好使。”

一个年轻庄稼汉听见,笑嘻嘻道:“婶子说这话,软柴篮子在哪里,你提了来,不过几根草,我们给你拾进去。”

他叫赵连旺,是赵连兴堂弟,去年才跟着出来跑,年纪轻,性子又活络些,口中总有些好听话。

“哎呦,也真是的。”老妪一拍大腿,话中带笑,转身就进灶房去取柴篮子了。

赵连旺见柴篮子果真提了来,他正好离得近,顺势就接过,没有将活推给其他人,弯腰将扫成一小堆的干草捡起。

六七个汉子干活,院里堆着的几堆东西很快安放好,再不见乱糟糟拥挤,恢复成平日的干净空地。

老头见活都干完了,便摸出荷包来,按着先前算好的数,将账结清。

几个庄稼汉牵着骡车驴车往巷子外走,这一笔买卖不算小,钱也拿的顺利,人人心里都轻快舒坦。

依旧是赵连兴打头,他怀里揣着钱,边走边吆喝了几声。

有户人家从院里出来,见只是些柴火干草,随口问了句,不甚在意,又回去了。

裴有瓦牵着驴车,路过一户人家院墙时,看见从墙内探出来一枝黄色蜡梅花。

进巷子时匆忙,没有留神周围。

重瓣梅花开得很好,深黄鲜艳,刚才干活时就闻到一阵似有若无的清幽香气,待细闻时又没了,原是在这里,看来这家种的蜡梅倒比别家梅花开得早。

梅朱府人多好梅花。

尽管云济镇地处梅朱府西北界,不如梅朱府东南地界的气候温暖湿润,这里也常常能看见很多人家养梅赏梅。

驴队驶出巷子,车在前面走,后面驮货物的毛驴骡子被牵着跟上。

赵连兴沿街叫卖,除了明晃晃的柴火以外,他口中抑扬顿挫,高声吆喝着山货皮毛干菜药材等各种东西。

遇到家药材铺,驴队便停下,赵连兴赵连旺兄弟俩进去询问,其他人便在外面看着摊子。

街上人来人往,时不时就有人瞅一眼。

“柴火木炭干草都有,要的多给送上门去。”裴有瓦几个连忙吆喝两声。

出门就是做生意的,自然不惧于开口招揽,只是人多口杂,说乱了,主顾也听不过来。

裴有瓦算是这几个人中年纪稍大的,他对着个一身长衫的主顾一张嘴,其余人便放低了声音,朝另一边去揽客,各自不打搅,十分默契。

“栗子榛子干货也有,丁香、肉桂、花椒等干料也有,家常用的大小竹扫帚、麻绳都是全新上好的,您看要些什么?”

裴有瓦说着,见长衫汉子不答话,只顾往车上瞅,也不知想买什么。

出门在外见多了人,他只笑着,殷勤从板车后面的筐子里掏出两盘粗麻绳给对方看。

长衫汉子看完,什么也没要,背着手走了。

裴有瓦没把麻绳放回去,摆在板车边上,好让经过的人一眼能看到。

药材铺里,赵连旺人还没走出来,就朝着外面招呼:“桩子哥,你俩把那筐山茱萸和那筐蒲公英搬进来。”

王桩子答应一声,便喊了个人,从一头骡子身上卸下两个装满的竹筐,抱进药铺,倒在一张竹席上,让药铺里的人查看。

赵连兴见人家肯要,心里松了一口气,便和掌柜谈起价钱。

这边称完重,掌柜的打了算盘,将数目给赵连兴看。

账刚结完,外头就有人轻喊了声:“连兴哥,有个老主顾要柴。”

“这就来。”赵连兴将碎银子和铜板揣进怀里,同掌柜道一声,才和赵连旺一起出门。

门外是个膀大腰圆的利爽媳妇,粗裙麻衣,腰间系着襜衣,一副干活的打扮。

她脸圆肉多,眼睛却不小,面色润红有些油光,脸上手上既不干燥起皮,也没有丝毫裂口冻疮,十足的富态相。

“原是嫂子。”赵连兴连忙拱了拱手。

这媳妇家里是卖肉的,男人是个屠户,两口子体态相差不多,显然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正好路过,看见你们,巧了,家里正好缺柴火,跟着我来,卸上一石。”女人一挥手,毫不怯弱,走路气势都足。

赵连旺笑了下,连忙和驴队其他人将车马调头,跟在女人后面往她家去。

每年从云济镇经过的各种大小商队不胜繁多,平头百姓组起来的驴队骡队并不止他们一家。

屠户女人之所以记得他们,无非就是去年买柴火和山货时,这些庄稼汉子手脚勤快麻利,干活也干净,又有一点不同的乡音。

得知这一行人是从河西燕秋府跨过青云大河,一路奔波至此,便记住了。

她两口子体态惹眼,人又大方爽快,赵连兴一行人自然也印象深。

屠户家里就在肉铺后面,前面是铺子,后面是居住的院所。

无论院落、铺面都是他自家房和地,日子很不错。

驴队从后巷子进来,停在后门处,女人也不喊在铺面干活的屠户,自己就做主了,让卸一石木柴,要了几捆木炭,又问都有什么山货。

两条油光水滑膘肥体壮的黑狗原本趴在地上,见有人来,警惕爬起。

因是女人领进来的,它俩并未吠叫,只围着众人和板车毛驴到处嗅闻。

赵连兴将筐子、包袱里装的各式山货干料等都打开,让她查看好坏成色。

前头屠户听见后院动静,高声问了句。

听他女人说是卸柴,便让女儿看着肉摊子,自己也往后院来。

和屠户家又做完一笔买卖,一车木柴彻底空了,余下四车柴火也都有减少,或去了一半,或少了三分之一。

临走时,赵连兴看见灶房窗台上放了个小竹篮,篮子里是几根骨头,肉已经剔了,没剩多少。

也不知是给人吃的,还是给狗吃的,但这会儿好歹是干净的。

他想了下,**个人出来奔波一个月,都是从老家带来的干粮米面,甚少在外头买东西吃,骨头又没那么贵,更何况剔了肉的净骨头。

熬成热滚滚的汤,每人都能分一碗,也算沾些荤腥,不至于亏待了。

赵连兴笑问道:“李兄,这骨头怎么卖的,我买两根。”

李屠户顺着他目光看过去,这骨头剔了肉,是留给家里看门狗的,但对方开了口,他也不吝啬,走去从篮子里拣了两根大的,递给赵连兴:“什么买不买的,拿去便是。”

赵连兴接过,连忙道谢。

·

太阳正当头顶,是冬日少见的暖阳,许多人在背风处晒暖闲聊。

镇子西边边沿有一处废弃败落的宅子,最外面的土墙只剩了半截,到处都是枯黄杂草与落叶。

屋内横梁都腐烂了,只有几根朽木支撑着,连乞丐也不敢睡到里面去,只依着半截土墙,在里面墙角搭了个小小的窝棚。

土墙外倒是有一片稍宽的空地,有些灰烬散乱在地面,乞丐有时会烧火取暖。

眼下空地停放着好几辆驴车骡车,正是赵连兴一行人。

两个做饭的汉子搭灶架锅烧柴,先把骨头添水急火煮上,又搭起另一口小灶,切了一盆萝卜和一盆白菜。

待骨头锅里的水烧开后,架了大笼屉在上头,热起糙面饼子和糙面馒头。

萝卜白菜是才不久买的,之前从老家出发时,带了这两样鲜蔬,只是要载货,腾不出太多地儿,只带了足够五六天吃的。

这两样东西便宜,谁家过冬都得备,种的也多,随走随买便是,更何况又不是天天都吃,他们还带了不少干菜。

油也用小罐带了些,只是今天早上吃了现买的馄饨面条,还有骨头汤,伙夫没有用油炒菜,从正在烧的骨头汤中舀了些荤汤来熬煮。

裴有瓦几人在拾掇空地上的杂乱枯草,用镰刀割了,抖抖灰尘堆在一旁,正好用来烧火。

没一阵功夫,他五六个人就把周围弄干净,他们落脚的这一片,再看不见杂草和落叶。

乞丐闻见饭香味,忍不住从半截土墙里面探出脑袋。

赵连兴瞥见,随手扔了块糙米饼过去。

老乞丐眼疾手快,立时就接住,他乱糟糟,一身邋遢,也有味道,幸好隔着土墙,现下没有风,墙角他搭的窝棚离做饭这边也有一截距离。

骨头汤要炖好,得一阵工夫。

菜煮好,饼子馒头也热了,九个汉子便先闷头吃饭。

若放在前几天,吃完饭不过略歇一歇,便又要起身去吆喝叫卖,但已经到了云济镇,这一程算到了头。

今天又是第一天,上午生意也不错,赵连兴便让等着骨头汤炖好的工夫多歇一歇。

其他人都很高兴。

这里偏僻些,离最近的街道要走一段,还得拐个弯,平时经过的人少,又有些乞丐或流民占据地盘,不过他们人多,又全是壮年庄稼汉,自然不惧。

“连兴哥,晚上还是住去年那家?”王桩子聊起闲话,时不时看一眼正在炖汤的大锅。

“嗯,待会儿路过,我先进去问问价。”赵连兴给自己倒了碗热茶,捧着茶碗,眯起眼睛看了看天。

晌午有太阳暖和些,但如今已经十一月底,快进腊月了,夜里苦寒,在外头露宿容易冻着,还是花点钱,去客栈里住大通铺。

只要生意好,卖得快,不过住三两晚而已。

只是在客栈住,他们人多,买着吃费钱,去年便是像这样,白天两顿饭都是找片空地自己做,夜里拉着车马去客栈歇下。

客栈夜里大门紧闭,又有高墙,稍微值钱的干货药材搬进房里,不用担心货物被顺走。

骨头汤咕嘟咕嘟作响,香味渐渐出来。

等一碗热腾腾的肉汤分到手里后,所有人都顾不上说话,眯着眼边吹边喝,实在是这一路奔波少有的惬意之时。

·

在云济镇待了三天两晚,五辆板车彻底空了,柴火卖得最快,山货杂物只出手了一半,赵连兴算算日子,没有再在云济镇停留。

见车辆空置,他带着驴队往风灯街采买了一百五十个灯笼。

往回走依旧会途经许多村庄,乡下也有家境殷实的庄户,无论山货还是灯笼,就和来时一样,进村里转转,也能售卖一些。

云济镇的灯笼在当地小有名气,这些灯笼有一百个是普通的纸糊灯笼,五十个是花灯彩灯。

他买的多,价钱比市价要低些,倒卖能赚一点,但净利不多。

下午,不见了太阳,天色阴沉沉的,北风也刮起来。

从离云济镇最近的一个村庄出来后,已经申时过半。

沿着官道一直走,到一处岔路口,打头的赵连兴牵着骡子再次拐了弯,后面的人自然跟上。

一群男人赶路,脚程快慢不用说,两刻钟多就看见前头陆陆续续出现几户人家,再往深里走,便是一处村落。

赵连兴在外跑惯了,又细心,这一路的镇子村庄,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这第二个村子叫大柳村,他好几年前来过一次。

冬日各种活计不多,乡下人都闲,听见来了叫卖的,尽管外头吹风,大人小孩都出来凑热闹。

很多人围住驴队,这个看看那个摸摸,也有要买东西的。

该称斤称斤,该卸货卸货,收钱的主要是赵连兴,他顾不过来时,赵连旺便接过手。

裴有瓦打开一筐大枣和一筐枸杞给几个老太太老夫郎看,顺势也盯着旁边板车上的货物。

其他人也如此,他们几个跟着赵连兴跑了好几年,吃过些亏,已经习惯留神。

小孩乱跑,在人缝里挤来挤去。

有个戴抹额的老夫郎让给他称一斤干枣,裴有瓦转头喊道:“连旺,拿称过来。”

“马上,我先称完这个。”赵连旺应一声,称完了连忙走来。

一群小孩最后面,裴有瓦随意扫过,却发现有个眼熟的,心中诧异。

待细看一眼,发现那个面黄肌瘦、怯生生的七八岁小孩正是那天早上在云济镇遇到的。

原来他家在这里。

·

长夏独自站在小孩堆后面,眼巴巴从缝隙里看见堆满板车的灯笼。

红色黄色青色淡紫色,鲜艳极了,他目光被彩灯吸引,随着其他小孩一起挪动,却总挤不进前去。

拉他一起来玩的隔壁小杏儿已经忘了他,正围着车看。

“小孩,别乱戳。”有个脸黑的汉子出了声,不让一群小孩用手指戳灯笼。

长夏听见,再不敢上前,只敢站远了看。

风很冷,吹得脸疼耳朵疼,他伸手捂住凉凉的耳朵,又搓了搓,瘦巴巴的手指上长了几个冻疮,红彤彤又肿。

他衣裳全是补丁,偏大的鞋子也不合脚,穿得单薄,耐不住冷风吹,就小跑着回家去了。

家里也冷,但和姐姐弟弟缩在炕上裹着被子会好很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 2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