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了一跳,应大人的脸肉眼可见地黑了下来。
“宋老爷,这就是你们花了大半个月造的船?圣上信任你才将此事交由你来办,你就是这样报效朝廷的?”
宋老爷冷汗都下来了,狠狠瞪了一眼一旁被吓傻了的林於。
“应大人恕罪,此事是由林於全权负责的。林於!还不快来给大人请罪!”
谢临舟吩咐宋七维持好现场秩序后立刻跑了过去,赶在林於成为背锅侠之前开了口:
“应大人,宋老爷,近日云京不太平,此次船爆炸一事未必是质量问题,请大人给下官点时间查明事情原委。”
李文星一事闹得满城风雨,应大人自然也是有所耳闻的。
“那就依御史大人所言,但本官也需尽快给圣上一个交代,最晚明日戌时,本官要看到结果。”
现在就是戌时,也就是说他们只有十二个时辰。
现场人员太多,衙役有些不够用,谢临舟便亲自带人去打捞船的碎片,沈疏桐则主动承担起了问话的工作。
“林於,你最后一次检查船是什么时候?可有书面记录?”
“有的”,林於从怀里掏出一个本子,“沈娘子说的工作要留痕,我都记得。”
“最后一次检查船是今日寅时,船的各项数据都记录在这个本子上了,相关人员的签字也都有。当时没有任何问题,检查完之后船就下海在岸边等着试航了。”
本子上各项数据标注的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从你检查完船,到船下海,这中间都有谁接触过船?”
林於回想了一下:
“那可就多了,这么大个船,几乎府内的所有造船工匠都参与运输了。”
沈疏桐又按照名单对所有工匠进行问话 ,得到的回答都大差不差,现在只能等船体的检验结果。
谢临舟正将船只碎片分批运回岸边,一股浓烈的类似于臭鸡蛋的刺激性气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林於推开众人,爬到碎片上又闻又摸。
沈疏桐和谢临舟意识到林於可能已经找到了问题所在,纷纷凑了过去。
“林於,可发现什么问题了?”
林於将手中的本子翻到原料及用量那页,耐心地给两人讲解。
“御史大人、沈娘子,我们建造一艘船除了需要大量的木材、铁钉和帆具以外,还需要用桐油、石灰和麻丝制成油灰填满缝隙,这一步是用于防水的,且不应该有任何气味。”
沈疏桐接过话茬:
“所以是有人替换了防水材料,导致船遇水爆炸?林於,你可知道是哪一种材料被替换成了什么?”
“我认为是有人将石灰替换成了电石,二者外观相似肉眼很难区分,电石遇水会产生剧烈反应发生爆炸,同时散发出臭鸡蛋气味。”
谢临舟表示知道了,让林於及所有工匠都跟着宋七回衙门。
沈疏桐见状明白谢临舟心中已有猜测:“你有什么想法?”
“电石是用生石灰和焦炭混合,经超高温加热后制成的。我朝的冶金技术虽然已经很发达,但这种程度的高温炉还是很少见的,一般只有炼丹的道士才有使用这种设备的特权。”
所以幕后之人很有可能是宫中之人,甚至是皇上身边的人。
后半句话谢临舟没说出口,但沈疏桐明白了他的意思。
十二个时辰自然是不可能把这么大个人物揪出来,他们只能先去查这批电石是由谁运到云京,又是由谁运进造船厂的。
谢临舟依然与沈疏桐分工合作,一个查宋府外一个查宋府内。
沈疏桐翻出雇工契约,将上面标明的做工内容和雇工们的口供做比对。
结果显示,将电石拉进造船厂的是一个年近七旬的跛脚流浪汉郭忠。
大尧刚建国时不太平,经常外敌入侵,皇上根基未稳,京城自身难保,更别说分出兵力管云京了。
郭忠为保家园,带领云京的青壮年组成了一只民间自卫队,和外敌拼死抗争,最终保下了云京和城内的百姓。
每一次战争来临,郭忠都是冲在最前面的,也是伤得最重的,战争结束了,他也跛了脚。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大尧日渐强大不惧外敌,云京要的是能给他们富足的人才,这位昔日保家卫国的英雄已不再被需要了。
沈疏桐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蜷缩在墙角,将菜叶子盖在脑袋上躲避日晒。
英雄不该是如此下场,于是沈疏桐去了宋府,主动让了一部分利,给郭忠谋了个拉货的营生。
沈疏桐沉默了,她当然知道郭忠不可能是有意用电石替换掉石灰的,但是圣上需要一个交代,应大人需要一个交代,宋老爷需要一个交代,全城百姓也需要一个交代,试航中被炸死的十余位船员更需要一个交代,而郭忠的工作确实出了问题。
“疏桐?你怎么了?”
谢临舟刚去京城排查了电石的供货商,一回来就看见沈疏桐愁眉苦脸地坐在一旁。
“临舟!你那边可有发现?”
若是能查到是有人在城外就故意将石灰换成了电石,那郭忠的责任就很小了。
“由于这次是为朝廷效力,石灰都是工部直接供应的,我查了,从宫中出来后是由一个少年拉倒宋府外的,中间未假手于人。那少年是个孤儿,也是有人看他可怜才给这个机会。”
原料是从朝廷直接供应的,谁敢说是朝廷的问题?
那问题就只能是那个少年或者是郭忠。
沈疏桐感觉这就好像是一个电车难题,两条轨道上都绑着一个在努力生活的人,但明晚戌时电车就要开过来了,如果必须要走一条轨道,闸到底该向哪边拉?
幕后之人策划这一切,仿佛就是想要看他们在这里左右为难。
沈疏桐将她的想法换成古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讲给谢临舟,对方沉默了一会儿,倏地扬起一个不羁的笑容。
“既然两条轨道都不能走,那就让车别来。”
谢临舟的这句“那就让车别来”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沈疏桐心中的迷雾。
对啊!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对方设置的规则行事呢?
她猛地抬头,眼底的愁绪散开大半,取而代之的是几分豁然。
“你的意思是我们与其在郭忠和那少年之间做选择,不如让应大人不再追究此事,直接让【必须要有人担责】的规则失效?”
“正是如此。”
谢临舟拿出大尧的地图:“其实圣上如此急切地想要开发云京的漕运,主要是想在苍溟海上建立与各州郡的链接。”
他在地图上将京城与各州郡分别连了几条线,只有从苍溟海走才是最短距离。
“届时盐商凭借盐引取盐贩盐便会少走很多弯路,中间要经过的关卡和人也要少许多。”
沈疏桐明白了:
“大尧严禁贩卖私盐,若是运盐的线路变了,他们可捞的油水就少了,私盐贩子也更难获利。”
“所以啊”,谢临舟打了个响指:“从李文星一事被曝光到梁知府被杀再到试航炸船,幕后之人其实未必是真的想要帮李文星,他可能只是想要阻止漕运的进程。”
“既然他不想云京开发漕运,那就必然是从贩卖私盐中获利过的人。”
谢临舟在地图上圈出一个位置:“这是云京存放盐的地点,这次这批盐是今年份额最大的一次,幕后之人只要能再阻挡我们两日,这批盐就会按照原先的路线发出。”
也就是说,他们明天必须要让宋老爷签订契约,这样商船后天才可下海。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该如何运用私盐一事让应大人不追究炸船?”
——————
次日戌时,苍溟海边
“谢御史,沈娘子,十二时辰已到,说好的给本官一个交代,这交代在哪呢?”
沈疏桐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答道:
“大人莫急,交代一定会有的,只是除了炸船一事,宋府的船到底能不能达到下海的标准也很重要不是吗?今日林於又拉来了一艘船,我们再试航一次如何?”
昨天用哪艘船试航是在一开始就定好的,电石极难制作,分量不多,必定只用在了那一艘船上。
所以昨日林於又往其余的船上泼水做了实验,均没有问题。
应大人看了看天光,想着这也在他回京述职的范围内,便允了。
船再次应着出海号驶出,匀速行驶了三十里后绕到小岛的另一边回来,整个过程没有出现任何披露。
应大人的脸色稍微好看了一些,但这还不够。
“昨日爆炸案若是没有个结果,今日这船跑的再好都没用,戌时都快过了,我看你们也拿不出新东西了,罢了,也不必浪费再次浪费时间,本官回去和圣上说。”
“应大人!”
远处有一小太监匆匆跑来,应大人原本还很不耐烦,但在看到对方藏在袖子里的东西后态度瞬间来了给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小太监在应大人耳边低语了几句,应大人连连点头,重新回到众人面前。
“此次爆炸案纯属意外,既然宋府的船今日试航成功,那边按原定计划签约吧,宋老爷,沈娘子,来吧,本官亲自做这个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