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宋!去看看棉花铺子最近什么价,这个天差不多该制冬衣冬被了。”
“好。”宋兴安从放酒的屋子里出来,擦了擦手,抬脚就往门外走。
棉花铺子在不远处的街上,没过一会,他回来同杜春兰说道:“今天卖的六十八文钱一斤,老江说再过几天约莫得涨价。”
“那行,你让他留二十斤新棉,十斤做被子,另外十斤弹好了拿回来做衣裳。”杜春兰回屋拿银子出来,跟宋兴安嘱咐道。
“去年不是都做了新衣裳吗?”
杜春兰推了他一把,“没见着云云长个了吗?今年当然得再做一身!正好把前两年的旧衣裳拆了,还能做几双棉鞋出来。”
宋兴安挠挠脑袋,朝宋溪云笑了笑,似乎在因为自己没注意到女儿的变化而愧疚。
宋溪云自己都在状况外,她伸出胳膊一比,袖子确实是短了点。
习惯了不再长个的身体,她居然现在才反应过来——小孩子的身高是会随着年龄增长的。
不知道原身能长多高,依宋家夫妻来看的话估计也矮不到哪里去。
不知不觉中,宋溪云来到这个世界都快有一年了,从最开始的不适应和极力伪装到现在的随意自如,感觉好像没过多久。
她看着再次出门的宋兴安和转身去找旧衣裳的杜春兰,思绪有些飘忽。
两人的背影若是混在大街上,初来乍到的自己肯定认不出来,但如今生活了这么久,不用额外的提示,她似乎也能知道哪一个背影是属于对方的。
秋风渐凉,枫叶含霜,漫漫冬日长。
在取暖方式有限的古代,柴火和木炭自然是冬天不可或缺的东西。
自郊外来府城卖柴火的驴车赶了一辆又一辆,没过多久就被人买光,铺子里的炭价也日渐攀升。
平仲巷的人大多关系和睦,熟悉的邻里间常常会在价格合适时知会一声。
木炭铺子的掌柜乐得卖这份人情,毕竟银子挣得少只是一时的,而邻里情谊却能长久。
……
当红柿挂满枝头时,杜春兰种的温菘也差不多能吃了。
她翻开叶片看粗细,准备再留一段时日。
宋溪云五谷不分,但萝卜还是能认出来的。
宋家菜地里种的菜不少,由此可见冬天的菜色应该不会很单调。没菜地的人也用不着发愁,郊外的农户留够自家吃的菜之后,剩下的当然是卖到府城里挣点银钱。
新鲜菜、菜干、笋干或各类山货,都是府城百姓愿意付铜板的好东西。
不过这不是现在的宋溪云该上心的事,她吃完早饭,出门和小伙伴逍遥自在去了。
今天是十月初一,闵承望他们书院会发放过冬的棉袄和其他东西,左右闲着没事,大家就陪他一起走一趟。
“为什么我们念书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楚蓉问道。
闵承望跟她解释道:“普通的私塾没有,府学和几大书院才会由官府授衣。”
楚蓉点点头,摸着下巴一脸正经地“分析”道:“你们天天要学这么多,确实应该好好补偿补偿。”
闵承望不由得失笑。
说话间,驴车正好来到书院门口,闵承望朝几人说道:“我应该过会才能出来,听同窗说附近有家烤鸭铺子味道很好,你们可以去尝尝。”
“好嘞!我们待会还在这等你。”
“嗯!”闵承望下车跑进书院,而后又整整衣冠慢走。
正好不远处有一家可以停放车马的车行,小钟半路把几个人放下,自己去将驴车停好。
烤鸭铺子挺好找,没几步路就到了。
年岁略大的部分学子并不着急,授衣一事由官府差役经手,自然不会遗漏任何一个人的物品,只管在规定时辰之前到达拿取便好。
因此五脏庙尚未填饱的他们还有闲心来烤鸭铺子,慢条斯理地挑选“如意鸭”。
有序的队伍慢慢缩短,待轮到宋溪云她们时,正好新上一批刚烤好的鸭子。
田佑仔细选了一只,只见伙计利落下刀,烤鸭被切成方便拿取的块状,伙计再熟练地用油纸装着递给田佑,紧接着去切下一位客人指定好的那只。
被诸多学子称赞的烤鸭味道必定不会差,宋溪云试了一块,皮酥肉嫩,而且没有腥味,很合她心意。
她以前在同学的推荐下去过一家冒烤鸭店,其他人说味道不错,宋溪云吃着却有股腥味,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碰过和鸭肉相关的食物。
楚蓉尝了一口,惊喜道:“好吃!小望怎么不早说!”
“因为我们一般很少过来这边啊。”田佑把骨头吐到伙计另给的油纸袋里,含糊着说道。
楚蓉一想也是,书院附近没什么好玩的,要不是陪闵承望一起,他们肯定不会过来。
她突然哼了两声,田佑会意,把油纸袋递到楚蓉嘴边。
从小长大的情谊大概就是这般,能捕捉到对方一举一动里想表达的意思。
整条街多是字画铺子或书铺,楚蓉和田佑两小孩看几眼就没了兴趣,宋溪云作为和他们同一层次的半文盲,顶多能浅显地鉴赏一番。
于是闵承望出来后,就见他们三个人正百无聊赖地吃着烤鸭。
“小望,给,很好吃!”田佑把特地留出来的鸭肉递给他,一行人便就此打道回府。
闵承望顺手接过,不再像以前那般拘谨。
小钟怀里也揣了一包,温热的吃食裹在衣裳里,连迎面的风都吹不冷。
书院授发的棉衣做工精细,摸上去挺软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巧的暖手汤媪。
这种对于宋溪云来说比较有年代感的东西,她还是第一次在现实里看到。
铜制的汤婆子上刻着桃花和李花,提起来有点份量,听闵承望说灌上热水后会用皮子或棉布裹一层,防止烫手。
“哎,小望,你家什么时候办暖炉会?”楚蓉突然问道。
“初三那天,怎么了?”
楚蓉用肩膀碰了碰宋溪云,说道:“你初五来小云家玩呗?我们一起过暖炉会!”
围炉饮宴自然少不了酒,而三家里没有比宋家更好的聚会场地了,因此每年的暖炉会都在宋家举行。
宋溪云对这个不太了解,仔细回想一下才知道,“暖炉会”是冬日时大家邀亲朋好友增进感情的一种活动。
闵承望愿意过来的话,也就添一双筷子的事。
于是她说道:“你想来吗?我和我娘说一声,不麻烦。”
闵承望抱着棉袄的双手微微收紧,他点头道:“我想来!要带什么吗?”
自从和小钟哥认识后,他经常能坐便车,因此省下了一笔银钱,除去玩乐的花费还攒了不少。
宋溪云摇摇头,“不用啊,你人过来就行。”
暖炉会自有几个大人去安排,轮不到尚且年幼的她们操心备礼。
“好!”闵承望认真答应下来,明亮的双眸里满是笑意。
……
初步入冬日时的气温并不算太低,围炉饮宴反倒像这个时代在特定时节的一种雅趣。
杜春兰留在地里的温菘终于迎来了最终的高光时刻。
方秋杏多看了几眼,夸道:“春兰的菜种得越来越好了,这温菘水灵得很。”
“是呢,先前送的布瓜味道可好了。”柳芙也在一旁说道。
刚打上来的井水不过稍带了几分暖意,杜春兰从灶房舀了勺热水混进木盆里,方便几个人洗菜。
“也就胡乱种种,长得好了给你们和邻居送点,长得不好啊,只能勉强够三个人吃几顿。”
方秋杏往院子里扫了一圈,说道:“那也挺不错了,当初就该让老田再借点银子买个大院子。”
田正青在灶房里回她:“真借钱你又不乐意了。”
“切你的菜去。”
一句话逗得院子里笑意不止。
宋溪云心想:怪不得田冬瓜经常说话噎死人,原来是遗传他爹的。
三个男人在灶房里切菜做饭,杜春兰她们就在院子里洗菜话家常,小孩没人管,爱去哪去哪,只要午时记得回来吃饭。
灶台上鸡鸭鱼肉羊摆了一排,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食材,足够六个人凑一桌子好菜。
柳芙不擅长下厨,楚明辉便剁肉馅、揉面团,方便她包饺子。
年年如此,大家早就见怪不怪了。
方秋杏突然说道:“看来蓉蓉也该跟阿芙一样,找个会下厨的郎君才好。”
“我正发愁呢,如今不愿费事的人家都爱找闲汉去饭馆里买,将来只怕是少有郎君会下厨了。”
前些日子楚明辉教楚蓉煮粥,结果小丫头把粥煮糊了,学了好几次都是那个样。
杜春兰原本懒散地靠在门框上,提起这个,她恍然惊觉道:“我家云云连绣花都不会,那不得招个会下厨又会绣花的上门女婿?”
“哈哈哈,”方秋杏笑她,“你家姑爷更难找,要不去福田院接个小郎君养着?”
杜春兰连连摇脑袋,“不成不成,万一长大了两人都没看上怎么办?云云不就平白多了个兄弟?”
宋兴安切完温菘,搭话道:“还早着呢,提这些做什么?”
“是还早,而且老宋有酿酒的手艺,以后也不缺女婿。就是我家阿佑跟他爹一个样,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小娘子。”方秋杏说着还瞪了田正青一眼。
柳芙捂唇笑了笑,说道:“罢了,以后的日子谁能说得清楚?过好当下就知足了。”
“是啊,还有好几年呢,慢慢来。”
……
四个小孩胡乱玩了一圈,回来的时候楚蓉问道:“娘,边塞好玩吗?”
“边塞多是沙土,算不上好玩。怎么了?”
“瓦市里在唱卫将军去边塞打战的戏。娘,你去过边塞?”楚蓉扑到柳芙怀里,仰着脑袋问道。
柳芙揽住她,笑道:“娘哪里去过?只是以前听过路的行商提过几句罢了。”
提起这个,杜春兰也说道:“这两年入冬时常有模样奇怪的牲畜在正街上走动,听说叫橐驼,边塞的行商用它来驮东西,比马和驴力气更大些。”
“兰姨,什么时候能见到?我想去看!”
“兰姨也不知道,要不你去街上守着?”杜春兰笑着逗她。
楚蓉一时当了真,转头就想约宋溪云几个人去看。
田正青把炖了许久的羊肉汤端上桌,喊道:“吃饭咯!”
大家听到声后起身帮着端菜摆碗筷,各自在堂屋随意坐下,把酒杯倒满开始吃饭。
四个小孩另坐一桌,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菜色,只多了一道滋补的甜羹。
沉重的炭炉被清洗干净,晾晒好了再添点灶膛里的灰烬和红炭进去,散开的热气足够温暖整个堂屋。
想着闵承望是第一次过来,杜春兰不免招呼道:“承望别客气,当在自己家就好。”
“好,多谢兰姨。”闵承望坐得实,悬空的脚忍不住晃了两下。
楚蓉把桌上的饺子给每个人都分了几个,同闵承望小声道:“这是我娘包的饺子,你吃。”
小孩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乖乖夹起饺子吃了。
田佑咽下最后一个,悄悄道:“明辉叔怎么不换个味道?我都吃腻了。”
楚蓉轻轻踹他一脚,“我也吃腻了,不过我娘爱吃这个。”
宋溪云倒感觉还行,大概是因为换了个芯子吧。
柳芙包的饺子照旧最先被清空,小孩们吃完后乐得去吃其他菜,毕竟田大厨手艺颇佳,除了面食,其他菜系也难不倒他。
因每个大人都有参与,他们还按口味来猜是谁做出来的菜。
一桌把酒言欢,一桌嬉笑不止,初冬的寒风在屋外轻拂,却拂不散一屋的暖意。
萝卜和柿子出现的时节好像有一点点不对劲,但我忘了当初为什么会这样写,算了,大家忽略一下orz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2章 第3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