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你是不是对我有点偏瘫 > 第62章 事情败露

你是不是对我有点偏瘫 第62章 事情败露

作者:白日臆想家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23 16:09:48 来源:文学城

辰时未至,宣政殿外晨雾未散,宫门尚闭,天色灰蒙,宛若尚未苏醒的深渊。

太监念名之声尚未响起,朝臣们却已在东朝房外暗暗集聚。殿前青砖满地皆是露水痕迹,几位年长的老臣低声交谈,声音压得极低,一如那些从不在明处起势的波涛。

户部尚书苏定安站在队列前端,手持竹简,神色比往日更为凝肃。他的袍角被晨露打湿,肩头披风略显凌乱,仿佛一夜未眠。他身后数人簇拥相随,其中便有御史中丞、礼部侍郎、监察御史等人,皆为旧东宫之人。

其中有人低声问他:“苏大人……陛下向来护短,三皇子今非昔比,陛下昨还召见应家之女……我们此番,若是说重了,只怕……”

“太子之事,苏某忍了这么久。”苏定安没有回头,只一句,“今日若不言,便再无机会了。”

天光渐亮。

晨钟三响,文武百官依序入朝,朝服曳地,朝靴跫音密集如雨,宣政殿金銮门缓缓敞开,晨风穿过殿口帷幔,将殿中未燃透的沉香吹得一阵摇曳。

*

皇帝萧承钧今早起得极早。

这一点,值守内侍都知。乾清宫内烛火未灭,陛下披衣听折,太监接奏章时竟发觉陛下右手食指关节微肿,显是昨日执笔过久。

昨日,应如是那一番入宫,虽未多语,却令他沉思良久。

他本想着,不过是个太傅之女,昔日谢皇后外甥,封了个郡主也就罢了。可那姑娘举手投足间带着某种不卑不亢的清冷,反倒让他想起谢皇后初入宫时,也曾如此轻声自持,叫人挑不出错,却又不甘低微。

皇帝心烦。

此时宣政殿前,百官已集。

金銮之上,他穿常朝冕服,面沉如水,目光未落朝中,似在神游。

太监尖声唤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谁知此声未落,便有人出班,肃然叩首。

“户部尚书苏定安,有本章启奏!”

此声清亮,仿佛在沉雾未散的晨空中劈出一道雷鸣。

皇帝眉心微动。

苏定安这几年极少上疏,太子被废后,他虽仍领户部,然为避嫌,极少参政,更少涉储事。此番突奏,必非小事。

“讲。”

苏定安上前一步,长揖一礼,言辞沉缓却声声清晰:

“臣今日所奏,非为门户之私,亦非旧恩之怨,乃是事涉皇储根基,社稷安稳。”

“臣敢言,三皇子萧景瑜,近年屡设阴谋,布局深远,暗中诱引前东宫势力误入其局,借以奏请兵权、疏远旧臣、污蔑东宫,实乃祸心之举。”

此言一出,朝堂为之一震。

百官哗然,三皇子之名于今时何等分量?虽未立储,但自太子被废后,三皇子一派已成隐然强势。顾家、德妃,乃至镇南国公皆为其后盾,再加其本人素来稳重,深得陛下信任,近月更频频入内,几乎每日上殿。

如今苏定安竟当朝直言三皇子“祸心”,已非指其谋私,而是暗涉夺储。

殿上瞬时肃杀。

皇帝原本放在玉案上的指尖轻轻抬起,眸色微动:“可有凭据?”

苏定安沉声不变,袍袖一拂,将随身竹简高举:“臣已命人查出东宫旧属冯立之近月所行,一为召集边将之子,二为推设讲武堂,三为草拟兵制初稿。”

“而其幕中谋划所引之源,正是三皇子暗中派人所授,以东宫掌印小吏之名,送密折至御前,引导天听,诱陛下疑东宫谋军,实为移祸东宫、铲除异己。”

御史中丞、礼部侍郎此时亦先后出班:“臣等可作旁证。”

“臣可证,冯立之数次赴顾府私会,归后忽言欲整兵制,前后反差极大。”

“臣亦查得数笔赈边银入户部,于三月间流向不明,而顾府一位账房所持账册与户部所报完全一致。银流、人流,皆有蛛丝马迹。”

*

皇帝脸色极沉。

他的目光扫过殿中,落在一排年轻朝臣身上,众人低首,似无一人敢接话。

整个朝堂仿佛沉入死水,只有钟漏轻鸣。

皇帝缓缓道:“此事既涉重臣,又涉朕子,绝不可轻听轻信。你等若有实据,可交三法司合议,朕自会裁定。”

苏定安却缓缓跪下,声如金石:

“陛下,此事事涉先皇所定宗规——储位之争,不可有骨肉之祸。臣非为昔日东宫,更非为太子,只为社稷之稳。”

“陛下可疑臣之心,但不可不察朝堂风向——三皇子谋得过急,已不似储子,而像是储敌。”

他一字一句,几近逼奏。

皇帝的面色在一瞬间变得格外冷峻。他缓缓起身,广袖拖地,面无表情,只低头看了一眼玉案上未及封存的奏折。

那里头夹着一封昨夜他才批阅的奏折,来自三皇子内府,说是建议改修北镇戍卒条例,调边镇旧将两人入都受训。

那两人,正是冯立之近日多次私会之人。

他心头一震,面上却不露声色,只垂眼道:“宣三皇子——觐见。”

四字落地,如冰雷震天。

*

宣政殿内,气压如山,沉得像是天色未亮时的密云,一层又一层,压得满殿人心惶惶。

三皇子尚未到场,殿中已有隐隐不安的动静。

有官员侧目交头,有人低咳掩息。更多的人,则小心翼翼地垂首低眉,避开一切风声,仿佛一开口,便会被这场震怒波及。

不过一炷香不到,殿门之外已响起传报声。

“三皇子到——”

殿中静了。

那道身影从殿门之下缓缓步入。仍是那身暗金滚墨的宽袍,步履沉稳,鬓角未乱。三皇子萧景瑜,年不过弱冠,然行止已稳如中年宿将。他面容俊朗清峻,气质克制冷硬,如寒潭中沉石。

他进殿时,并未如以往那般从容向前,而是在殿门内三丈之地,便俯身长揖,朗声道:“儿臣叩见父皇。”

这一声“父皇”,叫得极恭敬,也极冷静,仿佛今日之事与他毫无干系。

皇帝没有回话。

他坐在龙榻之上,面容沉静如冰,右手拈着玉如意,良久,才抬起眼:

“户部尚书、御史中丞、礼部侍郎,今晨联名上疏,言你谋算旧东宫,引御听误断,涉兵制之争,意图借助边镇之力,自立门庭——你,可认?”

此话一出,满朝屏息。

三皇子并未立即作答。他抬起头,神情沉稳,像是早已知晓这番质问将至。许久,他才低声开口:

“儿臣不认。”

“儿臣所举皆为军务常理、边镇事务,太子被废之后,朝中兵政无人掌事,儿臣不过尽忠职守。”

“至于冯立之、讲武堂、边将子弟……此等事,非出儿臣之意。若他们私下行事,儿臣自会查办,绝不护短。”

他字字清晰,节奏缓慢,语调不高不低,不卑不亢,却比任何辩解都更难驳斥。

殿中有人低声赞叹:“不失为良将之风……”

也有人悄然摇头:“话说得太干净,倒显推得太快。”

皇帝的脸色却越来越冷。

他当然知道萧景瑜说得没错。太子被废,朝中确实空出一大块势力真空。边镇久未整饬,兵制不明,三皇子手中握着顾家人脉,再加上行事谨慎,于他而言,原也并无大错。

他甚至在过去两年里,一次次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谢皇后薨后,他对顾家早有忌惮,但三皇子与德妃从未越界,朝中有人推举德妃为后时,三皇子也未曾多言。至于应如是、沈行之、甚至顾家那一连串混乱,他也可当作“年轻人意气”,全当不见。

只要朝局稳定,储位无人逼宫,只要天下人仍称“圣明”,他便懒得多管。

可今日——今日这密折、银账、讲武、御史、旧东宫……是结党、是引军、是祸水东引,是“储君争位”最忌之事。

皇帝的眼神从冷静,慢慢浮上一抹压抑的怒意。

“你以为朕不知你谋深?”他嗓音低哑,一字字往下压,“你设局、留线、用人,全避开你自己的手。太子被废,是他自己乱;应如是被逼婚,是顾家所谋;沈行之身死骨折,是旧事翻案的余波。”

“朕若不细看,真以为你清白得像一张白纸。”

这番话已非训诫,而是怒斥。

三皇子终低下头,未再辩解。

殿中空气已几近凝滞,连宫门外传来的风声也变得遥远。百官无人言语,太监们皆跪伏地面,不敢作声。

皇帝缓缓闭了闭眼,像是将一口烈火生生压进胸中。

“宣政殿,不是你掷骰子的场子。”

“你是朕的儿子,是皇子,不是弄权的戏人——”

“你今日若为旁人,朕立刻削籍、充军。可你是朕的骨肉,朕……不能斩你。”

他终于开口,声音如金石断裂:

“即日起,萧景瑜禁闭宗人府,令其谢恩自省,革去一切差遣,不得参与朝政。”

“宗人府日夜守门,令德妃不得探视,不得遣人通传。”

这道旨意,如同寒冰落地,碎得满朝惊魂。

三皇子听罢,抬头深深望了一眼父皇,仍未辩解,只低头应道:“……儿臣,领旨。”

他转身出殿,步履依旧沉稳,背影却隐有颓意。

*

宣政殿的钟声再次响起,宣告今日早朝已毕。

百官陆续退散,低声耳语,殿外秋阳初升,阳光刺眼,天却更凉了。

*

那一日之后,京中流言四起:

——三皇子被禁。

——户部查账,顾家亦涉。

皇帝仍未明言继位人选,只将政事一如既往地批示,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但朝堂中人都知道:局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