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你是不是对我有点偏瘫 > 第22章 太傅请辞

你是不是对我有点偏瘫 第22章 太傅请辞

作者:白日臆想家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18 15:15:17 来源:文学城

暮春初四,朝钟初响。

太极殿前的露气还未褪去,金瓦挂珠,冷光未散。正殿外绛红地毯沿御道铺开,天光晦涩,笼罩着这一场略显不安的大朝。

今日虽非国典,却是春闱后首次整朝。内阁、六部、东宫、宗室、学政、御史台诸要员皆到齐。太傅应商立于左班首位,身穿三品紫袍,神色安静如常,眉宇间却透着一丝藏得极深的疲倦。

他并不老,鬓边尚未泛白,身形挺拔。然旁人若细看,便会发现他今日面色略苍,眼下轻带青意。像是熬过一场夜未安眠的风雪,表面无恙,实则暗疲。

朝上诸事按例顺序奏过,最后轮至御史台呈递春闱初评折卷。皇帝随意翻阅数页后,忽道:“应太傅,此次春闱,阁中可有定论?”

应商不紧不慢地出列一步,低声答道:“回陛下,此次科举,京中士子大胜,榜首之争在前五人中尚有议处,臣未敢轻断,待阅卷细评后再呈圣览。”

皇帝颔首,却未再多言,翻页之声轻响,在寂静殿堂内显得分外清晰。

朝议近末,百官已准备退下,应商却再次出班,缓缓跪地,声音不高,却足以传入所有人的耳中:

“臣有一事启奏。”

殿中原本已松缓的气氛瞬间收紧。

太子站于正阶之下,听此言时微不可察地动了动身形,却终究没有言语。几名老臣目光轻动,不约而同看向皇帝。

皇帝没有抬眼,只道一句:“太傅请讲。”

应商俯首,语调依旧平和:“臣年届不惑,然近三年旧疾复发,时有头昏耳鸣、目晕乏力,近月来每晨理章不清、夜阅政折而生昏意。陛下有所不知,臣虽尚可执笔,但手有微颤,心有余而力不足。”

“且家母年迈,久卧榻前,孤苦无依,臣实难两头照料,常以为愧。”

“如今太子殿下已行冠礼,心识渐成,臣愧为师傅,已不及从前,愿辞太子太傅之职,归府照料高堂。”

“此举虽非急病重辞,却实出肺腑,不敢欺君。”

此言一落,殿中一静。

百官虽未喧然,却皆神色不动地垂下眼。熟悉应商之人都知,这番话虽说得极恭敬,但绝非一时兴起。若非万不得已,应商断不会轻言请辞。

太子依旧未动,只是睫毛轻颤,指节收紧,掩在袍袖之下。

皇帝终于抬眼,目光落在应商身上,片刻不语。他的脸色并无怒意,也无明显波澜,只将手中竹简轻轻搁下,声音慢条斯理:

“太傅年方四十四,不算年迈。比朕还小一岁。”

“这便要以‘体弱’为由告老归家,卿不觉过早?”

此话虽无怒意,却听得众人心惊。这不是问,是当面点破:你还没资格说‘不能为政’。

殿中一时无声,连呼吸声都放得极轻。

应商低头,未作辩驳,片刻之后,抬起眼来,目光清明,语调清晰:

“臣知陛下天命所钟,真龙之姿,身负九五之尊,筋骨强于常人,心志更非常人所及。”

“臣不过凡人之躯,血肉之体,不敢妄自与圣体相比。”

“今不辞,恐误太子教业,误国政典章;若因一人之疲困而连累万乘,臣不敢承。”

他一边说,一边深深叩首,额头重重磕地,声音虽不大,却掷地有声。

“请陛下允臣退位,让贤。”

皇帝半倚龙椅,脸上神情微微动了动,看不出喜怒。他像在思索,又像早已有答。

他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当场呵斥,只忽地转目看向太子:“太子以为,太傅所言如何?”

太子这才出声:“父皇,太傅之言,儿臣不敢妄评。唯知太傅为东宫劳心多年,若真心有惫弱,恐需调养,不可强求。”

皇帝看着他,笑了笑。

这笑容不温不冷,却叫殿中几位心思活络之人皆寒意入骨。

他缓缓点头,却只道:“朕知卿心。”

“太傅既言非重病,不至一蹶不振,那便……另议调任。”

*

皇帝这一句“另议调任”一落,应商并未立即起身,只是伏地良久,仿佛在等一个更清晰的说法。

果然,皇帝顿了顿,又道:

“太傅若真有心归家省亲,朕岂不通情?只是朝廷方才迎新,春闱才过,诸部策议未定。”

“太傅既旧疾不稳,又心忧老母,朕岂忍强留?只是……你我同朝二十年,你辅太子六年有余,若一辞了之,朝野非但要疑朕弃贤,东宫也难免被说成‘良才难辅’。”

他说到这儿,眼带寒意,看似话中有情,实则针针带骨,话既保全了应商,也含着对东宫的斥责。

“这样吧。”

皇帝缓缓道:“朕久有意在内阁、机要、中书诸司间设一‘辅政讲议之厅’,统筹文案调度、人才评议、典制草议。此职不主堂,不任兵,不涉财帑,只在朕左右,时与朕议。”

“卿才德兼备,素持中正,不偏不倚,正适合居此。”

“春闱榜眼、探花,状元尚未定归,评卷之事,卿可为朕看看是否有可用之才啊!”

一句话,道得极巧。

看似升任核心,实则调离东宫,剥其旧权。

皇帝仍称“太傅”,实则从此之后,应商不再辅东宫,而是转入内廷议政,如有其名,无有其实。

*

殿中静了很久。

应商终于抬头,没有推辞,也没有再求退,只正色叩首,道:

“臣……谢主隆恩。”

他这一拜下去,声音不大,态度依然恭谨,仍看不出不满。可太子低头之时,手中的笏板却轻轻一颤。

朝堂上的老臣们都明白,这不是破裂,而是切割。是皇帝在不动声色地断一根线,一根太子与应家之间、东宫与谢系之间最稳的一条线。

从今往后,太子无人可倚;应家亦失了“东宫旧主”的安全壳。

而这场变动,还在以一种极为温和的方式进行着。

*

朝会散时,风从御阶吹过,吹乱了几位年长大臣的袍角。

太子出殿时步履从容,却没有回头看一眼原先并肩行走的应商。三皇子则站在石阶之下,静静望着前方,唇角似乎含着一丝笑意,又似并无表情。

应商独自走下台阶,背影依然挺拔,但比来时多了一分沉静。他并未言辞激烈,更未“力抗天命”,可旁人都知道,他的“主动辞官”,实是把所有的尊严、忠诚与体面,换取了一个“平稳退场”的局面。

他心里明白,他若强留东宫,是为祸;他若全然辞去,谢家就成了空壳。

如今这样,皇帝得了面子,太子失了羽翼,他自己则成了——既不得罪谁,又不被谁完全信任的“中间人”。

他不是不懂。

他只是认了。

*

应如是是在第二天清晨,才听芷香低声禀报:“姑娘,太傅大人昨日请辞太子太傅,皇上赐命调入内议,说是另设辅政之职。”

她当时手里正翻着一本医籍,听得此言,指尖一顿,心脏像被人轻轻攥了一下。

她没有说话,只把那一页合上,盯着烛火良久,才轻声道:“……知道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