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泥阶 > 第78章 无声的考校

泥阶 第78章 无声的考校

作者:王胤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1 08:11:14 来源:文学城

去县委组织部见郝科长前,周砥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将近期分管的工作,尤其是西山沟饮水工程从起因、调研、方案比选、争取过程到最终落实的情况,梳理成清晰的脉络,既讲成效,也反思了自身在“方式方法”上可能存在的不足。他甚至准备了几个柳湾乡其他民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打算在“请教”时顺势提出,既显示思考深度,也试探组织的态度。

然而,真正的交锋往往发生在预设的战场之外。

郝科长的办公室比想象中朴素,文件柜里塞得满满当当,桌上除了电脑电话,就是一摞摞待阅的材料和一本边角磨得起毛的工作笔记。她见到周砥,并没有摆出谈话的架势,反而很随意地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周副乡长来了,坐。自己倒水。”她正低头在一份文件上写着什么,眉头微蹙,显得十分投入。

周砥依言坐下,没有自己去倒水,也没有出声打扰,只是安静地等待着,目光快速而自然地扫过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本县地图,几个边远乡镇的位置被红笔圈过。书柜玻璃门反射出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郝科长才放下笔,抬起头,揉了揉眉心,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疲惫:“不好意思,刚赶个急件。怎么样,周副乡长,最近在柳湾还适应吧?担子不轻啊。”

她的开场白寻常得像拉家常,眼神却锐利如常,仿佛能穿透一切客套。

“谢谢郝科长关心,还在努力学习适应中,工作确实千头万绪,很多地方需要向老同志请教。”周砥回答得中规中矩。

“嗯,基层就是这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郝科长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像是随口问道,“西山沟那个水,现在用上了?老百姓反响怎么样?”

话题果然落在这里。周砥精神一振,将准备好的情况言简意赅地汇报了一遍,重点突出了群众的满意和后续管理措施的落实,对自己角色的描述则尽量客观,用了“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同事们的支持下”等措辞。

郝科长听得很仔细,不时点点头,等周砥说完,她沉吟了一下,忽然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我听说,之前为了这个项目,你们乡水利站的老刘,跑县局跑得挺勤?他以前好像没这么积极吧?”

周砥心里咯噔一下。这个问题角度刁钻,看似问刘斌,实则是在探究周砥在背后起了什么作用,是否打破了原有的工作生态。他迅速斟酌用词:

“刘站长是老水利,对业务很熟悉,对群众困难也一直很上心。可能这次西山沟的情况确实太特殊,群众呼声特别强烈,加上有了新的技术方案,他觉得有把握,所以积极性就更高了。我只是做了一些协调和支持的工作。”

他既肯定了刘斌,也解释了积极性变化的原因在于客观困难和新技术出现,巧妙地淡化了个人的推动力。

郝科长不置可否地“唔”了一声,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了敲,忽然又换了个话题:“你们乡的老陈,最近身体怎么样?我听说他胃不太好,县里上次开会看他气色一般。”

这个问题更突兀了。关心一把手身体?周砥瞬间警觉,这绝非简单的寒暄。这是在试探班子团结,还是在评估老陈的状态对周砥工作的影响?或者两者皆有。

“陈乡长工作一直很拼,经常加班加点,确实要注意身体。我们班子成员也都劝他多休息,最近看他好像注意了一些。”周砥回答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关心,也体现了班子的团结,还暗示老陈的工作风格,最后以积极的现状结束。

郝科长看了他一眼,眼神里似乎闪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像是欣赏,又像是更深的审视。她不再问具体工作,反而聊起了近期县里的一些动态,某个局的人事微调,某项政策的落地难点,语气像是前辈对后辈的随意提点,又像是在观察周砥对这些更高层面信息的反应和理解能力。

周砥谨慎地听着,偶尔插话也是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认知,绝不妄加评论,更不透露任何乡里的内部看法。他表现出足够的关注和一定的理解力,但绝不越界。

谈话进行了约莫半小时,大部分时间是郝科长在问,周砥在答,气氛算不上轻松,但也谈不上紧张,更像是一场无声的智力体操和情绪管控测试。

最后,郝科长似乎问完了,她靠回椅背,总结般地说道:“基层是锻炼人的大舞台,也是考验人的试金石。能干事、想干事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会干事、干成事,而且不出事。组织上培养一个年轻干部不容易,希望你能沉下心来,多看、多学、多思考,把根扎得更深一些,把路走得更稳一些。”

这话几乎是上次座谈会内容的翻版,但此时此地听来,却少了些敲打的意味,多了些告诫和期望的复杂成分。

“谢谢郝科长的教导,我一定牢记在心,努力工作,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周砥诚恳地表态。

“好了,没事了,你去忙吧。”郝科长摆摆手,重新拿起了桌上的文件,仿佛刚才只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谈话。

周砥起身,微微躬身告辞。走到门口时,郝科长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头也没抬地补充了一句:“哦,对了,以后工作中遇到什么实在解决不了的难处,或者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给我发信息。当然,按程序该汇报的还是要先跟乡里汇报。”

周砥脚步一顿,心中波澜骤起。这句话的信息量极大!这算是一种有限的“绿色通道”?还是一种更直接的“观察窗口”?是组织的关心,还是另一种形式的管控?他瞬间闪过无数念头,但脸上丝毫不露,只是转身恭敬地答了一句:“好的,谢谢郝科长。”

走出组织部大楼,冷风一吹,周砥才发觉自己后背竟渗出薄薄一层细汗。这次谈话,没有批评,没有肯定,甚至没有涉及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却比他经历过的任何一次正式汇报都更耗费心神。郝科长的问题天马行空,看似随意,实则处处机锋,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一个陷阱,或者一次深度的探测。

他回想自己的每一个回答,仔细咀嚼郝科长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表情,试图解读出背后的真意。组织部门的关注,如同悬在头顶的微光灯,既照亮前路,也让每一步都无所遁形。这种关注,是压力,也是机遇,关键在于如何应对。

回到乡里,他变得更加沉默和内敛。他并没有因为郝科长最后那句话而沾沾自喜或急于表现,反而更加注意一言一行,更加注重团结同事,尤其是主动向老陈乡长汇报工作的频率更高、内容更详实。他深知,越是这种时候,越要稳住,越要表现出顾全大局和尊重组织的姿态。

西山沟的泉水甘冽清甜,无声地滋润着那片土地。而组织部的那场谈话,也像一股无声的泉水,流入周砥的心田,带来压力,带来警示,也带来一丝若隐若现的可能。这泉水是甘是涩,最终取决于他如何引导,如何利用。

他坐在办公室,翻开着柳湾乡果林种植分布的调研报告,目光沉静。郝科长问他老陈的身体,或许并非全然无意。老陈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在组织部门那里,恐怕早就是一份需要动态评估的档案。而这,对于整个柳湾乡的未来,对于他周砥,又意味着什么呢?

他轻轻合上报告,目光投向窗外。院子里那棵老槐树的枝桠,在冬日灰色的天空下,勾勒出坚韧而复杂的线条。无声的考校,从未停止。而他,必须在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问答中,交出自己的答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