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泥阶 > 第59章 涟漪与暗礁

泥阶 第59章 涟漪与暗礁

作者:王胤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1 08:11:14 来源:文学城

省医ICU的静谧被一种克制的兴奋所取代。周砥病床周围的仪器仿佛拥有了生命,屏幕上每一次细微的波动都牵动着医疗团队的心。新的刺激协议像一把极其精巧的钥匙,试图叩响那扇尘封已久的门。

“是/否”选择的二进制信号流被编码成极其柔和、近乎背景噪音的特定频率,伴随着代表“安全”和“清荷”的基础信号持续输入。这不再是单向的滋养,而是试图建立双向交流的最初尝试,如同在无边黑暗中投出一颗颗小石子,期盼着能听到一丝微弱的回声。

过程极其缓慢,且大部分时候石沉大海。周砥的脑电活动对新的信号模式似乎没有呈现出任何有规律的、可解读的反应。长时间的等待和重复,消耗着耐心。

然而,就在一次持续了数小时的温和刺激后,当代表“是”的询问信号(伴随着一个关于“温暖”的意象编码)结束时,监测运动皮层和前额叶区域的电极捕捉到了一组异常同步的、虽然微弱但持续时间稍长的低频振荡。而当片刻后代表“否”的信号(伴随“寒冷”意象)出现时,记录到的则是另一组截然不同的、更短暂散乱的快波。

模式重复了三次,结果一致。

“金丝眼镜”专家的手指微微颤抖,他推了推眼镜,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扰了什么:“记录下来了?对比差异显著性!”

“显著!P值小于零点零五!”旁边的研究员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震颤。

这不是明确的回答,甚至不能称之为思维活动。它更像是一种深埋于神经系统底层的、基于亿万次重复后形成的偏向性选择,一种最原始的生物性“趋利避害”在本能地回应外界的试探。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却像在死寂的深海里,第一次监听到了来自另一个维度的、有规律的叩击声。

希望,不再是岩石下的嫩芽,它开始像心脏一样,极其缓慢地、微弱地,搏动了一下。

李姐被允许在特定时间,用更简单明确的语言和周砥“说话”。她不再漫无边际地絮叨,而是在专家指导下,尝试问一些只需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虽然明知得不到语言的回应。

“周科长,今天外面阳光很好,你感觉暖和点吗?”她一边轻柔地按摩着他的手臂,一边缓慢清晰地问。同时,仪器背后,对应的“是”(温暖)信号正在同步释放。

片刻的沉寂后,仪器屏幕上,那组熟悉的、代表倾向性确认的低频振荡再次微弱地浮现。

李姐看不到屏幕,但她似乎心有所感,眼眶瞬间就红了,她努力笑着,声音哽咽:“暖和就好,暖和就好……”

这微弱的涟漪,暂时还被严格限制在ICU的层层隔离之中,未能传递出去。但对于守护在这里的人来说,已然是破晓前最珍贵的光亮。

……

地下堡垒,分析中心。

沈清荷面前的数字迷宫越发错综复杂,但她手中的线却越捋越清晰。境外资金流的几个关键节点已被锁定,虽然最终接收方依旧隐藏在层层迷雾之后,但其庞大的体量和诡异的流动路径,已经足以说明问题。这是一张精心编织的、跨越国境的灰色利益网络。

然而,就在她准备将最新分析报告提交给专案组领导时,一种无形的压力开始悄然弥漫。先是两次原本顺利的跨部门协查请求被以“流程需要细化”为由暂缓;接着,一位平时关系尚可的兄弟单位同事,在闲聊中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清荷,最近是不是太累了?有些事,执念太深也未必是好事,还是要相信组织,按程序来。”

话语里的关心包裹着试探,更像是一种委婉的提醒。

沈清荷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她不动声色地谢过对方,回到分析室,立刻调阅了内部通讯记录和近期的一些非正式信息流。很快,她发现了那些关于她“精神状态”和“证词可信度”的流言蜚语。它们像潮湿角落里的霉菌,悄无声息地滋生,来源模糊,却指向明确——旨在削弱她作为核心调查员和关键证人的根基。

她的心猛地一沉,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愤怒。对方果然没有坐以待毙,开始用最下作的手段进行反击。这种攻击阴险而有效,尤其是在体制内,它不需要确凿证据,只需种下怀疑的种子,就能无形中侵蚀信任,拖延进程,甚至可能迫使她暂时离开核心岗位。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此刻的任何情绪波动,都可能成为流言的佐证。她没有立刻去找领导辩解,那反而显得心虚。她只是将原本就无比严谨的报告又反复核对了三遍,确保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推论都扎实可靠、无懈可击。然后,她拿起内线电话,直接拨通了专案组组长的办公室。

“组长,我是沈清荷。关于境外资金链的最新分析报告已经完成,证据链完整,涉及金额特别巨大,性质极其严重。请求立即向您当面汇报。”她的声音平静、清晰、坚定,听不出一丝一毫的动摇或疲惫。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组长沉稳的声音:“好,你现在过来。”

汇报过程中,沈清荷条分缕析,逻辑缜密,对组长提出的几个尖锐问题应对自如。她只字未提流言之事,全部精力都聚焦在案子上。最后,她补充道:“组长,鉴于案情重大,且可能涉及更高层面,我建议提请上级协调国际司法合作,并加强对现有证据和办案人员的保护力度。”她的话暗含机锋,既点明了案件的严重性,也委婉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警觉。

组长听完,久久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沈清荷。办公室里的空气几乎凝固。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报告留下。你的建议我会考虑。清荷同志,”他特别强调了“同志”二字,“专案组对你的能力和忠诚从未怀疑。沉住气,握紧手里的枪,敌人的影子已经晃动了,说明我们打到了他们的痛处。下一步,会更艰难,也更危险,你要有心理准备。”

“是!保证完成任务!”沈清荷挺直脊梁,敬了一个礼。她知道,这一关,她暂时顶住了。组长的态度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回应。但组长的话也预示了,风暴并未消散,而是在酝酿更大的袭击。

……

仿佛是为了印证组长的判断,就在第二天,互联网的深水区突然炸开了锅。

几个活跃的论坛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几乎同时涌现出数个匿名帖子,标题极其惊悚——《揭秘:XX省惊天车祸案另有隐情,背后恐涉高层权力斗争!》《被掩盖的真相:优秀企业家王老五之死,谁是真正受益人?》《扫黑还是护黑?‘砺剑’行动组办案疑点重重,刑讯逼供制造冤案?》

帖子内容真假掺半,巧妙地拼接了一些模糊的事实片段(如车祸现场照片、王老五早期一些并不违法的商业行为、个别被抓官员家属的哭诉)、未经证实的所谓“内幕消息”(指向调查程序违规)以及恶意的揣测和引导(暗示周砥的举报和沈清荷的调查是受人指使的权力清洗工具)。它们像一颗颗精心包装的毒气弹,迅速在网络上弥漫开来,点燃了不明真相网民的愤怒和质疑。

几乎同时,京城某几个部门,也收到了内容相似的匿名举报信,措辞“义正辞严”,矛头直指“砺剑”行动组本身,指控其滥用职权、搞扩大化、破坏当地经济环境,甚至罗列了几个被调查干部所谓的“冤情”。

这波操作极其毒辣。它避开了为杨国华等人辩护的愚蠢做法,而是直接攻击调查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试图从根本上瓦解公众和上级对专案组的信任,将一场正义的扫黑反腐斗争扭曲成肮脏的权力倾轧。

舆情汹汹,瞬间将专案组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上级领导暂时压下了公开的指责,要求彻查谣言来源,但无形的压力已经层层传导下来。专案组的每一步行动,都需要更加谨慎,应对更多的质疑和牵制。

地下堡垒里的空气,仿佛都凝重了几分。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那种山雨欲来的窒息感。

沈清荷看着屏幕上那些恶毒的言论,手指冰凉。她知道,这是“老领导”那伙人的垂死反扑。他们不惜搅乱浑水,企图拖所有人下水。

她走到分析中心一角,给自己倒了一杯温水。水杯温热,却驱不散心底的那丝寒意。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那张皱巴巴的、周砥躺在病床上苍白脸孔的照片——这是她偷偷洗出来一直带在身边的。

微光虽在病房内乍现,但病房外的世界,黑暗却更加浓重,浊浪滔天。脚下的泥阶,不仅湿滑,更已开始松动,露出其下狰狞的暗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