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能工巧匠(工) > 第99章 第 99 章

能工巧匠(工) 第99章 第 99 章

作者:黄姜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4-04 21:18:29 来源:文学城

衣食住行,‘衣’这一项之所以能放在首位,除了它能彰显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特征——羞耻感之外,还在于它和‘食’一样的必需性。

夏天不穿衣没问题,但冬天寒冷的地方不穿衣,是会冻死人的。

而纺织,从根本上关乎着‘衣’。可以说纺织关乎着百姓的生死,是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一。

尤其是在这古代,纺织的重要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而且旁人不知道现在杨绦手上的新式织布机和纺纱机意味着什么,他自己却是知道的。

飞梭织布机提高织布速度,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纺纱速度,在前者的推动下,出现了后者,开始了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

杨绦所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由珍妮纺纱机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对种花家的影响很大:种花开始了那一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开始了种花近代史。

虽然杨绦主要是为做生意赚钱,但他也不至于为了赚钱,而泯灭了一个种花人的良知。

他现在手里握着的东西,必将会给眼下的社会带来巨大影响。而稍一不慎、这影响还是消极的。

不管是纺织关乎着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是手上的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威力,都要求杨绦必须很谨慎。

第一就是机器的图纸和结构样式,不能广而告之,防止有其他商人看不清大局、只为利益,大肆织造布匹,互相之间恶性竞争,把布匹低价投入布市,搅乱了布市。

低价倾销布匹,短时间看是百姓受益,但长期来看,却是毁了一个行业——还是关乎百姓生存的行业。

第二,就是不能形成经销商垄断,然后反过来挟制他这个生产商。如果经销商独家垄断,那当经销商占完所有市场之后,市场就由对方说了算了。

他这个生产商,到时就沦为了加工厂,毫无话语权。经销商想高价就高价,想低价就低价,布市依然会遭受创伤。

所以,杨绦才说:“宁兄,你作为经销商之一,愿意吗?”

哪怕他现在与袁宁亲如兄弟、是为至交,无话不谈,互相信任。但他早已不是意气少年了,他相信友情,但也不妨碍他在大事上保持理性。

他向来信奉的就是,亲兄弟明算账。

袁宁不知道杨绦的诸多顾虑,“我们之前的布匹生意,绦弟不就是和为兄独家合作吗?怎么这一笔生意……”

杨绦不奇怪袁宁会这样问,毕竟以他们的关系,信任已经很深厚牢固,按理说应该是独家合作的。

即便还有其他的经销商,也是以后再插一脚进来,那时也是喝点肉汤了,肉已经先被袁宁吃到嘴里了。

但杨绦选择将话说在前面,“宁兄,以我们的关系,小弟我就不藏着掖着了。你以为我事先筹备五六年的生意,就只是小打小闹吗?”

“宁兄你想,我既已打造出几架新式纺纱机和织机,那我就能再打造出几十架、几百架、几万架,甚至是几十万架!到那时,这笔生意……那将大到你我现在都无法预料的地步。”

“甚至这生意,将不止在我朝,还将做到海外诸国……这话现在不宜宣扬出去,也只有我和宁兄、我们两家晓得。这样大的生意,现在不显,但也要在最初的时候便想周全了。”

“!!!”袁宁去端茶杯的手一抖一滑,‘叮咵’一声,茶杯又落回了高几上,溅出一些茶水……

厅中一时无人出声,好半晌,袁宁才神色震惊又激动地喃喃道:“几百架、几万架,几十万架……这,这笔生意确实是太大了……”

倪仙黛虽然不像李绒一样做过生意,但平常袁宁和她闲聊时也说些生意上的事情,她耳濡目染也算知道些门道。

这会儿她看袁宁和杨绦的神情,便知这笔生意出乎想象的大,也更不容有失。

倪仙黛连忙起身,到门外查看,确认院中没有人。

“你们谈吧,我陪着鱼儿在院子里玩。”

不是为了避嫌,而是去院子里望风,免得被丫鬟小厮把话听了去。

“好。不过外面冷得很,多加一件厚斗篷。”袁宁叮嘱道。

倪仙黛出去之后,杨绦道:“仙黛姐着实谨慎。”

但谨慎也没坏处,如果让外人知道了这笔生意能做到那么大,那在他们还没壮大时,或许就会想尽办法把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图纸弄去了。

现在谨慎些,就能多一些发展壮大的时间。

不过他刚才特意把声音压低了,就算有人扒在门外听,也多半听不清。

“这样大的生意,谨慎些好。”袁宁这会儿的心怦怦跳得快极了!

“绦弟,为兄就知道,你先前那般不慌不忙,一直等着分家立户,果然是在下一盘大棋!”

袁宁没有觉得杨绦之前没告诉他,是不拿他当朋友看。毕竟杨绦连他亲爹娘都没告诉,担心一旦过早暴露,就分不成家了。

这笔生意大到这个地步,再谨慎都不为过。

换位处之,就算是他站在杨绦的立场,在一切都还未定时,他也不会告诉任何人。

袁宁心服口服:“这笔生意,为兄虽然很眼馋,但确实不能由我一人独享。毕竟关乎甚大,若是我一人独享,一旦出了什么差池,那影响就太大了。”

恰好的是,袁宁也信奉亲兄弟明算账。做生意可以掺点人情味,但大体上,还是要公私分明。

“宁兄,你能明白就好,这笔生意和之前的小打小闹不一样。”

这也是杨绦和袁宁能成为至交的原因,在经商一道上旗鼓相当,且在公事和私情上看法也一致。

“明白明白。”袁宁重重点头。

不过两人既为至交,杨绦又第一个来和他说,那他相比其他经销商,依旧会更占便宜。

杨绦大概地说出他的打算:“如今我有新式纺纱机和织机各五台,但我和绒姐回门那日,就已经和我岳父说好了,让他召集信得过的木匠,立即放开架势继续打造!到明年招工开业时,力争达到各二十架的数额。”

“之后即便开业了,也不会停止,还会一直打造。我那三百亩小山包上的那十二间大厂房,可不是建在那里摆着好看的。”

每间大厂房,能放三十架新式纺纱机或织机,十二间就能放三百六十架。再者三百亩的地盘,还留有一半不止的空地呢,到时还可再建新厂房。

如果小山包上没地再扩建了,那就再买一座、两座甚至好几座小山包,再建分厂!当然,这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杨绦继续说:“宁兄,你这些年也把生意做到杭州城以外,杭州府辖下的州县,甚至在往杭州府周边邻府渗入。

如此的话,我现在的承诺是,先给你在全浙江的独家经销权。”

“如果你有那个实力,那我就把闽地和两广的经销权,也交予你。”

如此一来,袁宁便是拿下了东南沿海的一整片市场,这可不小了。

但做生意嘛,总有个讨价还价的过程。

袁宁开口哭难:“绦弟,你我都知南方纺织繁荣,相比北方,百姓们对布匹的需要低了很大一截,南方布市上的生意最是难做啊。

那些大布行大布庄的利润,大多来自于‘南布北卖’,在南方布市上赚大钱,实在太难了!”

“所以,宁兄的意思是?”杨绦知道袁宁说的是实情。

但是,中原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已移到南方上百年了。所以虽然南方布市竞争大,但南方人口更多,百姓的总体消费能力也较北方要大一点。

而且他这(半)机织的布匹,走的是中低端布市市场,南方人口多——平民和穷人占比达到八成恐怕还不止,生意可有得做呢。

所以,综合下来,南方布市确实难做,但却也不是做不起来的。

到时的利润,并不会比北方同等大小的地盘的低多少。

“绦弟,不如把江南之地的经销权,全给了我吧?”

江南,长江之南,人文地理概念里的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方。

袁宁此时口中的江南之地,只会往多了指、不会往少了说——毕竟是抢市场,所以大概是指的湘、赣、浙、闽和两广。

“给倒是可以给,但宁兄,你能守得住吗?”

本朝经济重心在南方,那南方布市的健康有序,就更是至关重要了。

杨绦想到袁宁为娶倪仙黛耍的手段,再又有他往杭州府辖下州县、周边临府扩张生意时,用的那些个计谋手段。

或许是守得住的吧……

“绦弟谨慎是对的。不过为兄虽然没有亲兄弟帮衬,我家这一支也只是休宁袁家的旁支,早几辈就已经移居到了杭州。

但若是势头好,也能和族里联络上的。”

“事实上,这几年我在杭州闹出的这些动静,族里也已听说了一二。像是如今在外面帮我开拓临府生意的袁十七,就是从族里来投奔我的。

所以,如果加上族里可能来投奔,以及可以招揽的人,守住江南之地的生意,也是能守得住的。”

做生意,人才至关重要。单打独斗可以一时成功,但要想将成功守住,没可信的人才,是守不长久的。

“休宁?”这是杨绦第一次听袁宁说起他的家族渊源,听到‘休宁’二字,他觉得有些熟悉。

“对,徽州休宁。”在当下谈判之时,袁宁尽量展示着他的优势。

“徽州……宁兄族里是徽商?”原来如此。在他来的历史时空里,徽商从宋代开始活跃,于明代后期和清代初期达到全盛,之后慢慢衰落。

虽然这个时空应该是平行时空,有些细节对不上,但大体上还是一致的,而徽商自然也是有的。

“对,虽然我们这一支是外迁的旁支,但如果要用人,还是可以从族里挖来一些的。或许嫡支挖不到——我也不打算挖,因为挖来也不敢放心用。但那些怀才不遇的旁支子弟——就像袁十七这样的,还是能招揽来一些的。”

“说来也是同族中人,稍微花些心思对待他们,就能放心为我所用了。”

杨绦虽然不理解,但时下古人普遍在意宗族血脉,袁宁所说同族中人也确实更为可信。

“宁兄既然胸有成竹,那便把江南之地的经销权,都给了你罢。”

“为兄定然不会辜负绦弟的!”袁宁喜不自胜!

“小弟也相信宁兄。”相比其他还未谈定的经销商,杨绦确实更放心袁宁。两人毕竟有七年的交情在,以后若有分歧也更容易说开并解决。

“宁兄,我到底不比你在生意场上的人脉广,不知你可认识什么洋商?”这就是杨绦之所以让袁宁拿下江南经销权的另一个原因了。

他还要做洋商的生意,如果是其他人把持了江南的经销权,或许就会觊觎和洋商的这笔生意。而和洋商的生意,他打算把握在自己手中。

是袁宁的话,风险就会小很多。他了解袁宁的性情,袁宁不是一个贪婪无度之人。

“洋商?哦!绦弟你刚才说了,这笔生意或许能做到海外诸国去,那必然是要找洋商的。”袁宁回想了一下。

“杭州近海,倒是有洋人经过,但做生意的却是不多,我也不认识。也许族里有认识洋商的,改日我找袁十七探一探,若有合适的,我再介绍给你。”

杨绦谢道:“那就多谢宁兄了。不过也不急,现在只是做准备罢了,免得临到跟前了再着急忙慌的,还找不到最合适的洋人经销商。”

另一个历史时空的大明时期,在中外关系史上和中外贸易史上,是一个很典型的时代,比如郑和七下西洋。朝贡和外交上,是很繁华热闹的。

而作为平行时空的本朝,其实也差不多,中外交流同样很多。不过杭州因为地理原因,虽然是浙江省会、又近海,但因为没有能停泊海船的港口,洋人和洋商相对不多。多半是借道短暂逗留,然后动身进京城去。

袁宁摆摆手:“我们两人的交情,何必言谢。”

杨绦与袁宁说定了,不过这时候也没签‘经销商合同’,匆忙之下还没来得及拟写契约,以后再签订也是一样。

两人这么些年的交情了,袁宁也不担心杨绦言而无信,而且做生意嘛,就讲究一个诚信,一旦信誉毁了,以后谁敢放心和杨绦做生意?

…………

虽然杨绦布局甚大,但生意做大总得有一个过程——或长或短,就算过程再短也不是能一步就位的,步子太大容易扯裆。

所以,目前虽只确定了袁宁这个大江南地区的经销商,还有西南、北方和西北方以及海外的经销商尚未确定,但杨绦也没急着去确定下来。

不过可以开始留意了,好认真比较和挑选起来,以求务必找出最合适的经销商。

之后杨绦又和袁宁聊了会儿,说了说他的打算和远大目标,两人谈到后来真是心潮澎湃!

他们都是不甘于小富即安的男人,当银钱已足够为家人带来富裕的生活之后,再在事业上获得的成就感,甚至比银钱本身带来的成就感,还要更让他们开心。

只要一想到,不久的未来或许就能在布市上叱咤风云,那场景真是令人心生期待和兴奋!

谈到中午,杨绦就在袁家吃了午饭,吃过饭又坐着闲聊一会儿后,也就告辞离开了。

杨绦回去时,李绒也已经和钟二叔商量过回来了。

“……我已经决定了,钟二叔也同意:年内就去和染料商预订好,明年的染料供应数量至少要增加至今年的三倍!”

李绒也越来越有魄力了。

杨绦没反对:“可以。不过即便是三倍的染料,恐怕也不能把我纺织坊里织造出的布匹,给全部染完。也无所谓,我原本的打算就是织造出的大半布匹,就直接拿原胚布去卖。

所以你三倍的染料,应该也够了,太多了一时也忙不过来。”

“嗯,我也是这样想的。”新式纺纱机和织不机的速度增幅方面,李绒比袁宁知道的要早很久,毕竟两人是一家人嘛。

“只是尽我所能,能够多赚就多赚。”

说完正事,李绒就与杨绦说起闲话来,“钟二叔家的小蛮,年后二月里就要嫁人了。”

说起来,杨绦、李络和钟小蛮,三人是一般大小。杨绦早早就懂事,如今已经娶妻成家,就不说了。

而钟小蛮,以前虽然也有些小姑娘的任性,不过长大之后,也慢慢的懂事了,和曾经的小姐妹李络,也渐渐地不常来往了。

毕竟两人同岁,钟小蛮却要像待小妹妹一样迁就着李络的性子,时日久了,自然也就慢慢生分了。

去年年尾时,钟小蛮定下了一户人家,是城外二三十里处一个村子里的一家农户。从户籍来说,也是正经民户,钟小蛮嫁过去后,她也就脱了匠户的户籍。

而且说是乡下的村子,但毕竟挨着杭州城,又是千人大村,那户人家也有好大一座青砖大瓦房,家中有良田二三十亩,日子过得并不贫穷――反而衣食无忧,农忙时节还能请短工做活。

“小蛮如今也懂事了,出嫁成家也正合适。而且婆家也不错吧?”杨绦道。

“确实不错,家境就不说了。我中秋节时去钟二叔家,就见过小蛮的未来婆婆和丈夫母子两。

小蛮的未来婆婆看着慈眉善目,说话也是有理有据,应该是一个懂道理的人。而她未来丈夫,看着不是特别精明、却也不笨,是能和小蛮安份过日子的人。”

李绒回道。

虽然李绒的长相‘不正派’、看着像‘狐媚子’,但她的容貌确实是很出色的。

小蛮那未婚夫那次见着她,只是最初惊了一下,之后就恢复如常了。并无诸如淫邪一类的神色,可见并非好色之人。

“那就好,明年二月份记得要去喝喜酒,随一笔礼金好好祝贺她。不过你们女孩子间的交情不一样,她出嫁前你去给她添妆也可以。”

杨绦想到李家和钟家,两家在朝廷律法上来看,到底是同一张户籍上的兄弟,再者李绒和钟二叔也是合伙人,随礼随重些也理所应当。

李绒也和杨绦想在一起去了,“我虽和小蛮没有血缘羁绊,但说来我也算是她的堂姐,我又是出嫁成家的姑娘,理当给她添妆。”

就算没出嫁的——比如李络,也是能给钟小蛮添妆的。不过李络现在这样,怕是不舍得给钟小蛮添妆的。

姑且不说两人生分已久,就算没生分,李络也不会舍得拿钱去给钟小蛮添妆。

李绒出嫁前,手中的二千多两银子,全拿去买了房屋田产做嫁妆。最后只余了二十多两银子,拿给李仙工办喜事。

然而就这二十多两银子,李仙工也没要,全部又给添置到李绒的嫁妆里去了。至于办喜事的酒席钱,是李仙工出的。

李仙工还对李络说:‘你姐出嫁,我花了大约三十两银子,等到你出嫁时,我也会给你花费这么多。一视同仁,我不会亏待你的。’

李络常年的不听话,终于消磨掉了李仙工对她的偏爱,如今变成了一碗水端平的态度。

但李络并不满意。她觉得她不及姐姐李绒能干,挣不到那么多嫁妆,她爹就该为她补贴一些进去。但结果却只是一视同仁?

大学因为毕竟是原女主,太过极品的事情她暂时也做不出来,只是平日里时常作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然后抓住一切机会搂钱存嫁妆。

如此情况下,李络多半是不会给钟小蛮添妆的。

这事儿李绒是不在意的,也就是想到这里来了,才想一想而已。

杨绦:“你说的对。”

李绒又琢磨着:“金簪太贵重,买一支银簪给她添妆好了。”

“嗯,银簪就尽够了。”

做夫妻之后,小家的人情往来,就要有商有量着来了。

还有婚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小事,杨绦不嫌麻烦,也喜欢和李绒闲话谈论,为婚姻生活增添了一项情趣。

之后稍闲的时候,杨绦就去找了陆遥,给介绍了一个人牙子――人称梁婶子。

梁婶子是杭州本地人,并不做那些十恶不赦的拐卖小孩子的勾当。

她手上的男孩儿女孩儿,都是家中实在过不下去了,才交到她手上以换取几两银子去救急。

梁婶子也算得上心善,并不把男孩儿女孩儿往青楼勾栏里卖,都是卖给正经人家当丫鬟小厮。

杨绦虽然生在买卖人口犯法的时代,但如今是这古代,世情如此,也就入乡随俗了。

而且若这行当陡然就消失了,那些实在穷苦的人家若真遇到解决不了的困境,怕是一家子人就都要抱在一起饿死了。

李绒最后签(买)下了一个十二岁男童小厮。以后每月月银多少,全看杨绦他们给多少。

这梁婶子既是本地人,又做的这门生意,认识的人自然不少。

知道杨家还有意雇请一个负责做饭浣洗的老妈子,就帮着介绍了一个丈夫不幸去世,带着一个七岁女儿被婆家赶出来的妇女。

“……英娘可见是可怜人啊。但即便如此,她也不愿意卖了女儿,只身改嫁旁人。即便是带着女儿改嫁也不敢,因为怕遇到前公婆那样的坏心人,趁她不注意时就要卖她女儿。”

李绒到底是女子,心更软,还天生具有母性。

对梁婶子说的英娘母女两动了恻隐之心,“那便麻烦婶子,叫英娘来一趟罢。若是她果真灶上手艺不错,手脚也勤快,那让她带着女儿在身边也可以。”

“夫人真是仁慈大善人啊!婶子我今日回去就和英娘说!灶上手艺到时夫人看着她做几道菜尝过了,就知婶子我没说假话。”

“她手脚也勤快,性情也是再温良不过的,不是会惹事的性子。

她那个女儿——梨花,虽然只七岁,但也很懂事了,夫人平常喊她传个话、跑个腿,再大些端茶倒水也是行的。”

李绒笑道:“如此一来,还白得了一个丫鬟。”

当然,如果那梨花长大些后真愿意做丫鬟,是要签一张身契的。

“是呢是呢!夫人说的是!”

付过买小厮的钱,人牙子也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杨绦后来又去给陆遥佣金,不过陆遥没有收。只说是举手之劳,以两人的交情,这就是随手帮的一个小忙罢了。

既然对方这样说,杨绦也没强求。

人牙子走了,小厮当场留了下来。

杨绦问道:“你原名叫什么?”

“回老爷,小的原来叫石柱,姓石、名柱。”石柱小心地回答着杨绦的问话,末了又添了一句:“小的这名字太俗,还请老爷您赐新名。”

梁婶子来前给他们说过,这家主子就是杭州闻名的‘绦公子’,两个亲兄弟又都在京城当官,现在府中没有下人,这就是他们(现在则是他石柱)的机遇。

如果做的好了,以后便是老爷的亲信,是府里下人之中的元老。

杨绦观察着石柱,脸上蜡黄消瘦、嘴唇被冻得发紫,不过长相也算端正。

此时神情虽然有些小心翼翼,但也并非是胆小怯懦,看上去有点小野心和\'小心计,但这也不是坏事。

绒姐选人的眼光很不错。

“大俗即大雅,你这石柱的姓名便不改了,以后也叫你石柱罢。”

“是。”石柱知道,家中确实是养不活他们四兄弟了,总要卖掉一个才能养活另外三个。他虽心中不忿,为何爹娘不卖大哥、不卖三弟和小弟,而是卖了他。

即便从此之后,他就要效忠的就是老爷和夫人,与那些家人再无干系了,但能保留原来的名字,他心中也是高兴的。

“跟我去旧宅,把被褥棉絮收拾过来,你今晚睡的时候才有盖的。”杨绦神情温和地吩咐,开始收买人心:

“看你身上穿的单薄,那顺便也找些我和我兄弟们之前穿过的旧衣服给你,虽然是旧的,但能让你不必继续冻着。”

“等过年时,再顺道给你做一身新衣。”

在杨绦刚来时,杨家穿衣是很紧张的。

但在之后五六年里,杨绦赚着钱了、每季衣服就都没少过了。何况后来每季新布推出时,他都要穿着当季新布做成的新衣去站台推广,所以他的旧衣服是不少的。

还有杨谦和杨谚几年前的旧衣服,也都不少,其中少有穿坏了不要的,都是衣服过季了就放在那里。

现在找来给小厮石柱穿,当然是穿得的。

石柱听着,紧跟在杨绦身后往外走,心中感叹:难怪人都说绦公子好,长得俊美不凡不说,待人也温柔得很!

“能穿老爷和大老爷与三老爷穿过的衣服,是小的的福分!老爷若是赏给小的,小的愿意一直穿着,完全不必做新衣服。”

石柱没说假话,这寒冬里他都只穿两件补丁叠补丁的单衣和夹袄,如果能穿暖和,就已经很满足了。

更何况是穿自家老爷,以及两个官老爷穿过的旧衣服呢?他一点都不嫌弃,反而很开心!

“哈哈哈,该做的新衣裳,也还是会给你做的。”

他的有些衣服太打眼了,就像那件‘霜叶红’道袍,石柱一个小厮穿着就不合适。

杨绦和石柱走路到羊巴頭时,租了一辆停在坊门口等待拉货的驴车。

把租住的院子里的旧被褥棉絮、一些旧衣服,还有旧桌椅板凳和一些木板等,装满了一车,拉来新宅。

那小院租到了今年年底,开年正月初一才到期,现在院门和房门的钥匙都在杨绦这里。

那些放在里面的旧东西,到时候再去收拾了,处理掉或者搬来新房,都来得及。

东西拉到之后,石柱就勤快地开始卸货搬货。把指给他的被褥棉絮、桌椅板凳和旧衣服等,搬到他选的倒座房之中最靠近大门的那一间房里。

然后又把给还没来的英娘母女两准备的东西,搬到了倒座房之中西南角落里的那一间里,等英娘来了之后自己再去整理。

然后石柱就利落地用木板把床搭了起来,铺好被褥棉絮,把桌椅板凳摆好,又把给他的旧衣服全都叠好放在一个竹篓子里,整个屋里收拾得很是整洁。

接着又赶紧去厨房烧了热水,关在房里洗了头、洗了澡,把自己也收拾整齐,换上干净的旧衣服之后,才在晚饭之前出去见了人。

晚饭上,杨绦看见石柱,笑道:“收拾出来之后,也是很像样、很标致的一个小子嘛!今天是你第一天来,就坐下和我们一起吃饭罢。”

至于以后,石柱他们大多数就不能和他们同桌而食了,他们会在空闲时候私下里去吃饭。

既然入乡、就要随俗,他可没心思去喊什么‘人人平等’的话。

喊着喊着,说不定就把他们的心给喊大了,最后失了敬畏之心,轻易就背叛了他。

石柱闻言忙谢道:“谢谢老爷!”

梁婶子之前教过他们,要怎么服侍人,其中一点就是主子在吃饭时要尽心服侍,等主子暂时不需要服侍了,再才能下去吃饭。

这第一天刚来,他能与老爷和夫人坐在一起吃一顿饭,说明暂时是满意他的吧!

在第二天一早,英娘就带着她七岁的女儿登门来了。

既然是后院的事情,杨绦依旧交给了李绒做决定。

李绒让英娘做了一道糖醋鱼——杨绦最爱吃的菜,一道五花的甜口红烧肉——李绒喜欢吃的菜,尝过味道之后,确定了英娘的灶上手艺确实不错。

又看了英娘的手,指节分明、皮肤粗糙,手掌上有粗茧子,是一双干活的手。

通过考验,就决定把英娘和她女儿留下了。

英娘今年也才二十七岁的年纪,但却已经遭遇了生活的许多磨难。

梁婶子给她介绍时,就说这家府上的主人和善,大老爷和三老爷就是年中时候轰动杭州的那两个进士。这样的人家没有那些高门大户的腌臜事,但却也不是旁人家可以随意欺辱了去的。

她带着女儿若能在这里做活,那是最好不过的去处。

“谢谢夫人!谢谢夫人!”此刻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英娘直接跪地道谢了。

她女儿梨花乖顺且聪慧,忙跟着跪下道谢,“谢谢夫人收留。”

李绒看着母女两,心中一阵酸软,神情温和:“我与你们老爷、还有太老爷,平日里都忙,以后家中的一日两餐、有时三餐,还有洒扫和浣洗的事情,便交给英娘了。”

“每月的工钱,英娘每月二两银子,梨花的话,先每月两百文钱……”

“老爷夫人肯让我把梨花带在身边,我们母女两便感激不已了!梨花一个小丫头,做不了什么事,哪里还值当每月拿工钱?”英娘立即拒绝了。

“那就这样吧,等梨花长到十岁时,能够端茶递水了,再给她工钱——每月五百文。若是她十五及笄了还愿在府里,到时就再涨工钱。”

李绒也不是心善的菩萨转世,梨花现在顶多能帮她娘在做饭时烧个火,平常帮着扫扫地。这院子只是二进院子,跑腿传话都不太用得上她。

梨花相当于是白吃白喝白住了,既然她开工钱给梨花时,英娘拒绝了,那她也就不会硬塞给她。

英娘带着女儿梨花留下了,母女两在外院倒座房西南角落里一间房住下。

英娘做起家务琐事来,比石柱利落多了,不过一个时辰便把住的屋子里收拾整齐,又把她自己和女儿梨花给收拾干净了。

当晚便开始上工做饭了,李绒以后就轻松了许多。

看门和跑腿的小厮石柱,煮饭浣洗的老妈子英娘,外加一个白搭的半个丫鬟梨花,府中下人就配齐了。

杨温还感叹:“我这辈子,竟然也过上了呼奴唤婢的日子。”

杨绦闻言,调侃:“如果你跟着进京去了,怕是早就过上了呼奴唤婢的生活。”

“是的,但我在你爷爷和你娘的眼里,也与奴才差不多。”杨温活得很清醒。

杨绦笑笑没说话。

在之前七月末的时候,杨谚执笔写的信就捎到了他手中。

信中杨谚写到,在六月二十八时,他和老爷子一起去袁家补送了聘礼、聘书和婚书。第二日两家一起吃了顿饭,他和袁小姐就算正式成婚了。

在他们婚后,岳父袁祭酒原本打算送他一座小院,被他给拒绝了。不过他也没表现得像是被折辱了一般,而是好好地谢过了他岳父的好意,然后提出按照京城房租价格的八折,付给他岳父房租。

信中杨谚说,他作为男人,要自力更生、养活妻儿。

婚后他和袁小姐夫妻两,就租住在岳父家的小院里,袁小姐带了一个陪嫁丫鬟,现在也没有多少负担,(到写信时)夫妻两人都过得很好。

杨谚在信中又写了杨谦,说是后半截的信是杨谦托他写的。

杨谦的婚礼,就比杨谚要繁琐得多了。截止写信之日,才刚刚走完‘二书六礼’。因为时间实在是来不及了,杨谦便先去赴任履职,等以后在成婚。

不过私下里,两家已经定好了大婚吉日,便是十月初二。

在信中,柳大人已经给杨谦和柳小姐安排好了宅院――因柳小姐是柳大人独女 ,柳大人便陪嫁了一座三进的宅院做新房。

到时就作杨谦和柳小姐的新房,杨谦便省了一大笔购置的房屋的银子。

新房里也早已布置妥当,连丫鬟小厮都配齐了——总共配了十二个。老爷子和李桃花进京之后,直接就住在那座宅院里。

当时看到信的杨绦:“……”

然后就笑了!

老爷子和李桃花住在孙媳/儿媳的陪嫁院子里,使唤孙媳/儿媳的陪嫁下人……

哈哈哈!老爷子怕是要别扭死了吧?李桃花可不敢摆谱张狂了吧?

柳小姐一个堂堂正三品大官的独女,还不把他们治得死死的?

哈哈哈!

若是杨温也进京去了,当然也是能跟着呼奴唤婢的。

但具体滋味如何,就不好说了。

三合一大肥章,补上昨天欠的一章,今天再加更一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9章 第 99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