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能工巧匠(工) > 第101章 第 101 章

能工巧匠(工) 第101章 第 101 章

作者:黄姜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4-04 21:18:29 来源:文学城

说起江南,就会联想到几个词语:鱼米水乡,温柔婉约,以及绫罗绸缎。

南方富庶,纺织业发达,纺织技术总体也高于北方,以绫罗绸缎泛指或虚代以体现这种纺织技术的高超。

实际上,南方除了绫罗绸缎等蚕丝织物很发达之外,以棉花为原材料的棉织物,出现的历史也比一般以为的要更早,到眼下这个时代,棉布都已经广泛普及了。

棉花种植最早就出现在两广和闽地南方一带,以及西北新疆一带,之后才推广至全中原。

杨绦估算了一下,这个平行时空的眼下时间,应该是他所在历史中的大明中叶。

历史总有其规律和相似性,眼下时空的棉纺织发展水平,基本上也与另一时空史上的大明中叶相符。

在高.祖皇帝大力发展农桑,推广棉花种植措施之下,现在百姓们无论南北,大多都能穿棉衣御寒了。

北方的冀豫之地,气候适合棉花种植,成为了新的主要的原料供给中心,但棉纺织业的中心,依旧还是在南方、尤其是长江三角洲一带。

本朝高.祖皇帝起又有法令,规定每户农户都要种植一定的经济作物——棉花(当然也有种麻、种桑养蚕者),所以南方本身的棉花产量也很可观。

综上,杨绦没有找到北方冀豫之地的棉商,也就退而求其次,结识了一个本地棉商——孙藏。

是杨绦之前在杨谦与杨谚考中进士时,帮忙接待登门祝贺的客人期间,有意结识的。

杨绦兴起开办纺织厂的这个念头,不是一日两日前的事情,而是刚到这个时空时,就已经决定了的。

所以他平时也在留意结交有用人脉。贩卖棉花的原料供给商——棉商,就是很有用的人脉。

赶在过年之前,杨绦把孙藏约到酒楼,点了一桌子好酒好菜,打算边吃喝边谈生意。

原料供应商和厂家之间,强弱关系是会随时变化的。

好比现在,杨绦的纺织厂还没开起来,他想要孙藏给他供应棉花,就处于有求于人的较弱一方(虽他自知纺织厂的远大前景,但孙藏不知啊)。

所以杨绦对孙藏很是热情:

“……来来来,孙兄尝尝这家酒楼的招牌好菜——西湖醋鱼!……来,喝酒喝酒!”

杨绦热情地招呼着孙藏吃吃喝喝,不一会儿便称兄道弟起来。

既在生意场上,就要讲生意场的规矩。

在这古代,民不与官斗,尤其是这民还是商人。杨绦当然可以扯出杨谚和杨谦他们的大旗,对待孙藏倨傲轻视。

毕竟会像孙藏一样,亲自登门祝贺杨谦和杨谚考中进士的富商,大多都是没有比杨谚他们更大靠山的。如果有,他也就不必亲自到场了。

但还是那句话,既在生意场上混,就要讲生意场的规矩。于是就有了杨绦在这腊月年跟底下,宴请孙藏的事情。

“……杨贤弟客气,嗯~!这家酒楼的西湖醋鱼果真味美!……来来,喝酒喝酒!”孙藏年纪三十多岁,相貌平平无奇。

不过言行之间透露出的圆滑与气势,充分说明他能白手起家,并做成杭州知名棉商,也不仅仅只靠运气和一腔热血的。

孙藏刚接到杨绦的酒宴邀约时,心中是有些忐忑的。

杨绦两个亲兄弟的风头,至今还未消呢,现在杭州谁不给杨二公子两分面子?

就算知府,无事也不会去招惹杨绦(当然也仅止于此了),毕竟杨绦大哥杨谦的岳父,可是朝中的实权大官。若真是将杨绦得罪狠了,杨绦未必不会豁出去向他大哥杨谦哭诉,杨谦再去和他岳父说上一声,就能给下面这些官员一些教训了。

孙藏赴宴前,怕杨绦以势压人。他若不依杨绦吧,杨绦虽然只是一介匠户平民,但奈何杭州这些官吏会看在杨绦两个亲兄弟的面上——或是为了向杨谦和杨谚卖一个好,也会乐于刁难他。

他不过一介商人,那些官吏要刁难他,那可太简单了,随便开一句口就是。比如:把他货物扣下检查个十天半月、甚至更久,他就会无法按时交货,生意也必将受到影响。

不过等孙藏真的赴宴了,才发现他之前的担心多半是不会发生的了。

邀他吃饭喝酒的杨绦,还是和之前接待客人时一样,言笑晏晏、礼数周到,并没有变成小人得志的倨傲模样。

饭桌上吃吃喝喝的,气氛逐渐轻松起来,在酒精和美味的双重催化下,双方都变得心情舒畅起来。

这时候谈事,会比在谈判桌上正襟危坐神情紧绷时,要相对容易一些。

所以酒桌文化能久盛不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杨绦和孙藏已经推杯换盏好几轮了,闲聊完好几个话题,场子已经聊热了。

又一次碰杯之后,杨绦终于说到了今日的主题:

“听闻孙兄的棉花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小弟开年后也打算开一个纺织作坊,不知杨兄可否与小弟也做一桩生意呢?”

生意上门,孙藏岂有拒之门外的道理,“杨贤弟能照顾为兄的生意,为兄求之不得呢,哪有不做的道理?”

既然是做生意的,有生意当然会做。问题就在于做不做得成,重要的是条件谈不谈得拢。

这一点,杨绦和孙藏都心知肚明。

不过杨绦身后有靠山,孙藏却只是普通商人,都只是一次次用银钱开道,以求予他一个方便。

基于这一点,只要杨绦开出的条件不是太苛刻,孙藏应该都会同意。

杨绦显然也明白,哈哈笑道:“哈哈哈,孙兄说的是。小弟我那个纺织作坊啊,开在城南云居山侧的一座小荒山上,厂房场地大小很是可观。因此目前虽然都还没开张,但我也存着把生意做大的愿景!”

“所以,在我这桩生意里的棉花价钱,与孙兄卖与纺纱散户的,肯定是不同的,毕竟所需供应的棉花数量那是天差地别。

还希望孙兄,能给小弟一个实惠的价钱。”

孙藏沉吟一息,问道:“杨贤弟既然所开是纺织作坊,那想必分了纱坊和织布坊?”

“既然是纱坊形式,那所耗原料棉花相比散户会多很多。如此为兄就可以答应:全看市面上一般纱坊购进棉花的价钱,是个什么价,便卖给贤弟什么价。”

当下的纺织业,不管是纺纱还是织布,绝对数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

至于那些纱坊和织布坊,在杨绦看来规模都可说很小,完全不能与用机器生产的纺织厂相比。

因为眼下市面上的纱坊较小,所耗原料棉花也就不很多,所以在棉花价钱上的让利,相比纺纱散户的其实没让多少。

杨绦并不满意孙藏所说的,比照市面上的纱坊的棉花进价,进而定价的方法。

杨绦微笑着摇头,“不,小弟希望孙兄……能在市面上纱坊的棉花进价基础上,给一个更加优惠的价钱。”

杨绦这么说,孙藏也不好开价了,便把第一次开价的机会给了对方:“……比如?杨贤弟你想怎样一个优惠法?”

“比如,市面上的棉花价钱虽会随季节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来说,一担的价钱在一两一钱银左右,这是卖给纺纱散户的价钱。

至于卖给纱坊的价钱,则是一担一两银子。而小弟想要的价钱……是九钱银一担。”

一担,在这时候又写作‘一石’。每个朝代因为度量的工具有差异,甚至是同一朝代不同地方的度量工具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所以一担代表的重量是有些差别的。

不过在宋朝之后,度量上和后世相差就不是特别大了。像是一担(一石)的重量,大约就指一百斤左右。

一担棉花——即约一百斤棉花,如果一担九钱银子的话,那一斤的价钱约莫就是九文钱。

寻常纱坊棉花进价为一担一两银,也就是十文钱一斤。虽然杨绦一斤棉花只往下将一文钱,但在大宗货物交易里,别说一文钱,就是一分一厘之差,最后出来的利润差距都会很大。

孙藏有些为难:“贤弟,不是为兄悭吝,实在是一担九钱银,这价钱有些低了……”

他不知道这杨绦的纺织坊究竟能做到多大,若果真做到极大的程度,所耗棉花就会极大。一担让利一钱银的话,那他就会少赚很大一笔钱!

“俗话说,薄利多销。而且这价钱也不低了,孙兄你还是有得赚的。”杨绦笑呵呵地劝道。

孙藏沉吟片刻,让了一步:“九钱一担还是太低了,为兄退一步、贤弟也再进一步,一担九钱五分银!如何?”

杨绦作为难状,沉思估算片刻,似是突然想到一般:

“……要不这样吧!平常以一担九钱五分银的价钱结算,到了年底之后再来算总账,如果超过一百担了,就以一担八钱五分银的价钱结账。”

二十担为一吨,一百担就是五吨。

在这没有机器生产的时空,现下的那些全手工小纱坊,一年想要纺纱五吨……或许可以,但也不会很容易,而且就算纺出来了,也会比较难卖出去。

听了杨绦这么说,孙藏并没有立即答应下来。

他脑筋迅速运转起来:这杨绦并非是信口开河、随口胡言的人,既然他在还价,那必然是有这样还价的必要。

也就是说,他一年消耗掉一百担棉花,这种情况是可能的。甚至,或许还会超过一百担……

‘……难不成!他开价一担九钱银,就是在等我还价,然后再趁机提出超过一百担的价钱!?若真是这样,那么一年超过一百担的可能,也就更大了……’

杨绦一边夹菜吃,一边为孙藏的杯中续上酒,微笑着等对方想好。

孙藏决定相信自己的直觉,尽管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纱坊一年并不能耗掉一百担棉花。

“杨贤弟啊,为兄白手起家,赚一点钱殊为不易啊。这样吧,平常以一担九钱五分银的价钱来结算,年尾算总账时,如果超过一百担了,那便以一担九钱银的价钱结账。”

孙藏还价之后,又开始哭惨:“为兄是族中旁支,嫡支的贩盐生意根本不许我们这些旁支插手,到我爹这一代时,家中都已经揭不开锅了。为兄实在无法,才另辟蹊径,做起了棉花生意。”

“棉花生意不好做啊,利润又薄,还要看老天爷脸色,有时候一年忙下来,别说赚多少钱了,勉强糊口而已……”

这种哭惨的行为,杨绦也算见惯不怪了。不过,孙藏最后的还价和他的最佳预期差不多,他打算同意这个价钱。

于是便拍拍孙藏的肩膀,然后举杯与孙藏碰杯:“唉,是啊,小弟也是白手起家,深知其中的不容易……来来,喝一杯!”

“唉,喝酒喝酒!”

喝过酒之后,杨绦咬咬牙,答应道:“我们都不容易,也都讨价还价过了,那就依孙兄的:

一百担以内,价钱是一担九钱五分银;若达一百担,价钱就按一担九钱银算。”

因为杨绦能保证,一年消耗的棉花在一百担以上,所以说来说去,最后定下的价格和他第一次提出的,实际上是一样的。

如果是袁宁的话,就绝不会让杨绦这般如意。

所以孙藏就算能白手起家,因为眼界所限,又没有袁宁的敢想敢做,在杨绦这里也没能占到便宜去。

孙藏隐隐觉得有些不对,但既然话都已经说出口,而杨绦也已经答应了他的还价,他再想反悔也是不可能的了。

“行,那就这么说定了。”

“为我们初步达成这桩生意,干一杯!”杨绦立即就敬了孙藏一轮酒,然后招呼着他吃菜:

“来来,吃菜吃菜……”

松弛一会儿之后,杨绦又和孙藏商量起供货的细节来。

“……回去之后,小弟便拟好契约,到时拿去孙兄府上签字画押”

“……现在孙兄手上必然还有存货吧,开年之后可否约个日子,先供货十担?”

“没问题!开年之后为兄再去找贤弟,到时约个日子,就把棉花运送来。”

又聊了一会儿,就把供货细节基本上都确定下来了。

正事谈完,饭还没吃完,酒也还没喝好。杨绦与孙藏两人,就又胡侃海侃地侃谈起来。

杨绦突然想到:“说起来,孙兄可是与杭州有名的盐商孙潜,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孙潜,孙藏,这名字听着就似有渊源。”

孙藏听见杨绦提起孙潜,神情之中立即浮现异色,那是一种憎恶之中带些轻蔑和不屑,以及一些恨意的神色。

不过孙藏并没多说,“确实,为兄与那孙潜,也算是堂兄弟的关系。不过我是旁支,他是嫡支,他占着孙家的贩盐生意,而我们这些旁支就只好另谋生路了。”

“怎么?杨贤弟与我那堂弟相熟?”

杨绦想到几年前元宵灯会上的事情,嘴角一撇:“呵呵,不算相熟,一面之缘而已。”一样没有多说。

孙藏一看杨绦撇嘴讥讽的神情,又想到那所谓堂弟的行事德性,和他那挚友之间的猫腻。

再看眼前杨绦这一副俊美不凡的样貌,对两人之间生出龃龉的原因,就有了些推测……

孙藏:“那孙潜啊……算了,不说也罢!为兄与我那所谓堂弟,从他逼得我白手起家去做棉花生意时,便算是断了血脉亲情了。

杨贤弟,你也大可不必在意他。”

“??”杨绦觉得孙藏的话有些奇怪,不过想来也许是这孙藏与孙潜之间交恶甚深吧。

“杨兄言之有理,不过一不相干之人罢了,我们都不必在意他。”

很显然,孙藏想歪了,不过也无伤大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