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能吃的小相公 > 第33章 犁地耙地种小麦

能吃的小相公 第33章 犁地耙地种小麦

作者:祝君晏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0 18:13:55 来源:文学城

田里的花生藤和番薯藤都已经晒干,杨宸宇驾着牛车都给拉回家里,堆在柴房,冬季喂牛用。柴房堆的满满当当,柴火都没地放了,杨宸宇干脆在后院搭个棚子,专门用来放柴。玉米秸秆也拉回家堆在后院,之后也能当柴烧。

然后就开始整理田地。田地种了一年的庄稼,肥力不足,所以要先施肥。人和牲畜家禽的粪便和草木灰一起经过一个夏天的发酵,变成了最好的农家肥。

施肥之后是犁地。犁地就是为了让土壤间隙增大,透气性好,水和空气能够很好地进入土壤中,并且能够很好的保留下来。再者,犁地可以使土质松软,适合作物根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犁田是门细致活儿,也是个力气活儿,来不得半点马虎。犁地时牛在前,犁在中,人在后,给黄牛套上牛轭,架上曲辕犁,牛在前边拉犁,杨宸宇在后扶着犁梢,掌握着犁铲的深浅,犁铲深深插入土地,缓慢前推,坚硬的泥土在犁铲上翻出浪花,泥土变的松软起来。

犁地讲究“一犁挨一犁,一坯压一坯”,需要细细地将所有土地都翻耕一遍,漏掉哪里,哪里就土地就会“夹生”,那可长不出好庄稼。是以5亩的旱田,杨宸宇三日才犁完。

犁完地还要耙地。耙地的目的是让土地平整,也顺便耙碎稍大的土块。耙地用的是木耙,耙床为“目”字型框架,长约二三米,宽约一米,上面均匀的铆着铁耙齿。耙地时黄牛在前牵引,杨宸宇双脚叉开有力的踩在耙床上,耙过的土地平整,土粒细碎,非常适合耕种。

等这些都干完就到了秋分时节,俗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冬小麦最适宜在这个时间播种。而柳轻家里,打井的匠人们也开始打井了。打井老师又是拿罗盘又是撒黄豆的,经过一番测绘,选中了院子偏西南的位置。这个位置不错,离厨房近方便取水,离院墙也近,方便排水。打井约摸需要半个月的功夫。因为不用管饭,所以杨宸宇和柳轻并没有什么要帮忙的,倒是能安心忙播种。

当地种小麦用的是三腿耧,它由一个漏斗和三个腿组成。漏斗的顶部有一个小口,可以用来放入小麦籽。播种时也是牛在前,耧在中,人在后。柳轻牵牛走在前,耧在中间,而杨宸宇扶着耧在后边跟着。耧在田地里行走,漏斗里的小麦籽通过三个中空的耧腿均匀地流进土壤中。而耧孔的大小,行走的快慢则决定了播种的密度。老话说“稀麦稠豆害死人”,意思是豆子要种的稀疏一些,而麦子则要种的稠密一些。而这些都需要有经验的庄稼汉来掌握了。

秋粮入仓,小麦也种上了,人们这一段时间的繁忙才告一段落。

但农家没有闲人。汉子们都趁着农闲的时候去镇上或县城做工赚银子。而妇人或者哥儿则是在天气彻底冷下来之前储藏冬菜,做棉衣棉鞋棉被。

柳轻家里的井也打好了。杨宸宇给加了银子,让打水匠人连带着搭了个井棚,修建了高三尺的井床,并装上了打水的辘轳,还安装了两个石头做的水槽,用来洗衣洗菜,顺便把下水道也修好,把污水排到院外。

按照当地习俗,水井正式完工当天,先是祭拜水神,再由当家汉子杨宸宇打出第一桶井水,分给大家尝尝。今日看热闹的人多,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尝了口井水,清冽甘甜,是口好井!而柳轻则拿出提前炸好的麻叶分给大家。

乡邻都夸赞这对小夫妻能干,分家半年,买了牛,买了地,开了豆腐坊,还打了井。要知道,杨树村这么大,打井的也没多少家。一般都是在村里的老井里挑水的。杨父杨母今日也在,笑的开怀,谁都希望儿孙能把日子过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