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军押解至宋朝的都城汴京。在受降仪式上,宋太祖赵匡胤为表达对李煜屡召不降又起兵反抗的羞辱,封李煜为“违命侯”。赵匡胤赐给李煜一座僻静而狭小的宅院,名为“小楼”,尽管宅院青瓦白墙间透着几分江南余韵,但处处有兵士严密看守,如同一座精心设计的华丽牢笼。李煜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每日仅能在方寸庭院与二层小阁之间徘徊。青石阶被脚步磨出微凹,栏杆朱漆渐斑驳,唯墙外一株老槐兀自苍翠,春来繁花缀满,秋至黄叶悄落,似在默数被囚时光。
昔日的南唐国主,如今成了任人摆布的阶下之囚,一举一动皆在监视之下。他时常独坐窗前,望见四角天空中南飞的雁阵,手中笔锋滞涩,终是掷笔长叹。那些未尽的词句,如哽在喉的叹息,化作墨点晕染宣纸。偶尔有旧臣暗中托人送来江南的新茶或诗笺,却总被守军截下盘查,最终能递到他手中的不过十之一二。
周女英始终不离不弃,婉拒了旧臣劝她逃离的好意,毅然陪他住进这囹圄般的小楼。她每日亲手为他洗衣煮饭,鬓边珠钗换作木簪,纤指被井水浸红,仍将小院打理得窗明几净。她在墙角种下几丛茉莉,花开时节暗香浮动,恍若故国残梦。每当李煜凭栏望南、黯然神伤时,她便轻抚他的背脊,以温言软语化开他心中积郁的阴霾。夜深人静时,她常就着昏黄灯烛为他补衣,针线穿梭声里,偶尔抬眼望向伏案疾书的丈夫——那时他眉间郁色稍褪,恍若又成了金陵宫中挥毫填词的君王。而院外巡更的梆声总是适时响起,提醒着他们现实的界限。
汴京的春天来得比金陵早得多,才至二月,小楼外的海棠已开得如火如荼,粉白相映,簇拥枝头,似要将春意燃尽。可李煜却终日闭门不出,无心欣赏这片灼灼春色。他常独坐窗畔,凝望南方天际,目光似要穿透千山万水,直抵江南故地。他思念着金陵的烟水楼台、秦淮画舫,思念着玄武湖上的藕花深处,更思念瑶光阁中那满庭茉莉的清香——那香气曾浸透他诗酒年华,而今却只能在梦里重温。
他总是一袭素袍,默然倚案,眉间深锁着化不开的郁结。每到夜深人静时,他便从怀中取出那支贴身藏匿的玉笛,指尖轻抚笛身上那道几不可见的裂痕,幽幽吹奏《霓裳羽衣曲》的残段。笛声凄婉哀怨,如泣如诉,萦绕在小楼寂冷的夜空里,声声皆是江南旧调,字字尽是故国遗音。那旋律断断续续,似有还无,如同他破碎的山河梦,再也奏不出一阕完整的繁华。
周女英常悄立于廊下,听笛声穿帘入耳,一声声、一段段,敲在心坎最痛处。她以袖掩面,暗自垂泪,却从不敢惊动他——她深知,他吹的不是曲,是心头血;望的不是天,是满身罪。
而他笔下的词句,愈发沉郁苍凉,如暮色中的孤雁,声声泣血。“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寥寥数语,道尽了故国难归、身不由己的彻骨之痛。那纸上的墨迹,时深时浅,有时被泪晕开,宛如一场无声的雨,悄然落在词句之间,将每一个字都浸染成再也回不去的南唐旧梦。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太宗为人深沉多疑,对亡国之君尤为苛刻。他不仅时常召李煜入宫伴宴,更屡次命其于席间赋诗助兴,借机当众嘲弄其亡国之君的身份,言语之间极尽羞辱之能事。更令李煜痛苦的是,赵光义屡次借故强召周女英入宫。周女英每每自宫中归来,皆面色惨白、云鬓散乱,眼中含泪却始终沉默,从不向李煜细说宫中所受何等屈辱。
李煜看在眼里,心如刀绞,却深知自己身为囚虏,生死皆在他人掌控,根本无力护她周全。他唯有将满腔悲愤与屈辱倾注于词章之中,以笔墨泣血书写胸中块垒。在那些不眠的长夜里,他写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正如李煜在《虞美人》中所写:“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他以风雨摧花喻示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深刻表达了家国沦亡、身世飘零的痛楚。在《相见欢》中,他泣成“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胭脂喻泪,既描绘了妻子泪痕斑驳的容颜,也倾诉了自己对她的深重愧疚以及对不公世道的血泪控诉。
这些词句,既是他个人苦难的呐喊,亦成了一个时代哀歌的回响。
在一次次入宫受辱之后,周女英容颜渐悴,原本明艳的双眸黯淡无光,似蒙着一层挥之不去的薄雾,身形亦如秋日枝头残叶,日渐枯槁。她常倚窗而立,目光越过千山万水,遥望着那再也回不去的故国山河。偶尔有雁阵掠过天际,她便久久凝望,直至那些黑点彻底消失于云端,才轻声对李煜说:“陛下,臣妾昨夜又梦到金陵……金明池畔的柳絮飘得如雪一般,瑶光殿前的茉莉开得正好,真想再闻一闻那时的香气。”李煜紧紧握住她冰凉的双手,寒意直透心底,哽咽道:“待风波稍定,朕定带你重回江南,看遍金陵春色,听彻秦淮夜雨。”可他心底明白,这承诺如烟般渺茫,不过是困于樊笼之人的自欺之念,北地风寒,早已吹散了所有温暖的幻想。
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初七,李煜四十二岁生辰之日,亦是其辞世之时。宫中寂然无声,既无丝竹宴乐,也无宾客庆贺,唯有半阕残月冷冷悬于檐角。周女英强撑病体,亲手为他做了一碗长寿面。她的手指因久病而微颤,和面时陶盆险些倾翻,切葱时指尖又恍惚被割破,她却只是默默拭去血珠,仿佛这点痛楚与心中的荒芜相比,不过沧海一粟。面汤清浅,葱花浮沉,几点油星泛着微弱的光,二人对坐举箸,却皆食不知味。面条咽下如哽荆棘,汤水入口亦似黄连在喉。烛火摇曳间,二人相视,却在对方眸中窥见了那个再难圆满的江南旧梦。
夜凉如水时,李煜独上西楼,凭栏远望,只见星河迢迢、新月如钩,清辉洒落人间,恍若为他这亡国之君铺就一片寂寞银霜。他蓦然想起,今日既是生辰又是七夕,牛郎织女尚能一年一度相会,而自己故国山河却再难重归,顿觉百感交集,悲从中来,遂研墨铺纸,就着孤灯一盏,挥笔写下那阙千古绝唱《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成,墨痕淋漓如泪,一字一恸,仿佛笔端所落非墨,而是四十载家国、三千里山河的血泪凝结。他放下笔,远处笛声又起,呜咽凄清,似故国旧曲的幽咽,又似汴京新声的凄清,似要将这无尽愁绪,尽数吹入苍茫夜色,随风散入重楼叠宇、万户千门,却终无人能懂,这彻骨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