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杆假发”事件像一阵飓风,席卷了青墨中学的每一个角落,带来的影响远超林澄最初的预料。
首先,是那位被学生们私下称为“地中海”的教导主任,请了三天病假。据说是“血压有点高,需要静养”。他返校后,似乎刻意淡化了此事,绝口不提调查,只是走路时总下意识地压低帽檐,哪怕在室内。
其次,是林澄在校园里的“知名度”呈指数级上升。走在路上,总能收获各种含义不明的目光——有敬佩,有好奇,有善意的微笑,当然,也少不了几分审视和“看她能嚣张到几时”的观望。
对此,林澄本人倒是适应良好。用她的话说:“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她依旧是那个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活蹦乱跳的林澄。只不过,她身边除了固定的苏念卿和谢知遥,偶尔还会多一个安静的身影——陆星染。
陆星染似乎被林澄身上那种无所顾忌的活力深深吸引,总喜欢拿着她的速写本,默默地跟在她们身边,捕捉着林澄说话时飞扬的神采,或是她们三人笑作一团的生动画面。她的话不多,但每次开口,总能用她那种独特的、带着诗意和艺术滤镜的视角,让平凡的事物变得有趣起来。
“林澄,你走路的姿势,像一只随时准备起跳的小鹿。”某天放学路上,陆星染忽然小声说。
谢知遥哈哈大笑:“小鹿?我看是下山抢食的土匪还差不多!”
林澄也不恼,反而故意蹦跶了两下,回头冲陆星染龇牙一笑:“怎么样,像不像要去抢你画本的小鹿斑比?”
陆星染抿着嘴笑,用力点头。
苏念卿看着她们闹,眼里是柔和的暖意。这种被朋友包围的、喧闹而温暖的日常,是她性格里最渴望也最舒适的状态。
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周后的班会上。
班主任是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男老师,姓陈,戴着黑框眼镜,有点文艺青年的气质,平时和学生们还算聊得来。这次班会,他宣布了一个消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校庆,学校要求每个班至少出一个高质量的文艺汇演节目,进行校级评选,优秀节目将在校庆晚会上压轴亮相。
“这可是为班级争光的好机会,”陈老师推了推眼镜,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更有煽动力,“有没有同学毛遂自荐,或者有什么好的创意想法?”
教室里一片寂静。高中生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和社交恐惧同时发作,大部分人都低下头,假装研究桌面的纹路,或者用余光偷偷打量别人。
这种集体性的沉默,林澄最是受不了。她不喜欢这种死气沉沉的氛围。
就在陈老师脸上开始浮现尴尬,准备点名几个文艺委员想想办法时,一个清亮的声音打破了沉寂。
“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一点不一样的。”
全班的视线,“唰”地一下,集中到了站起身的林澄身上。
陈老师像是看到了救星,眼睛一亮:“林澄同学,你说说看?”
林澄站在座位上,身姿挺拔,没有丝毫怯场。她目光扫过全班,最后落在老师身上,语气清晰而自信:“唱歌跳舞话剧,每年都差不多,没什么新意。我们能不能做一个……融合性的创意节目?”
“创意节目?”陈老师来了兴趣。
“对!”林澄的思路仿佛早已打好草稿,流畅地展开,“比如,把现场乐队演奏、影子戏、还有沙画背景结合起来,讲述一个属于我们青墨中学自己的故事?可以是关于梦想,关于友谊,关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独一无二的青春。”
这个想法有点天马行空,超出了高中生常规的认知范畴。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小声的议论。
“现场乐队?我们班谁玩乐队啊?”
“影子戏?那是什么东西?”
“沙画?听起来好高级……”
“搞这么复杂,能行吗?”
质疑声居多。
陈老师也微微蹙眉:“林澄,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但是……实现起来难度不小。乐队、影子戏、沙画,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人来操作,而且排练、道具、配合都是大问题。时间恐怕也来不及。”
“老师,事在人为嘛。”林澄脸上是那种惯有的、仿佛不知道“困难”二字怎么写的灿烂笑容,“乐队我们可以找会乐器的同学凑,曲子可以选简单的;影子戏的原理不复杂,幕布和灯光也好解决;沙画……”她顿了顿,目光投向斜后方那个安静的身影,“陆星染同学画画那么好,手部控制力强,我觉得她可以试试看沙画,我们可以一起研究!”
突然被点名的陆星染猛地抬起头,脸颊瞬间涨得通红,像是受惊的小鹿,下意识地想摇头,但接触到林澄那双充满信任和鼓励的眼睛,她嘴唇动了动,拒绝的话没能说出口,只是紧张地攥住了自己的衣角。
“至于剧本、统筹和排练,”林澄的目光又扫过身边的苏念卿和谢知遥,最后,不知为何,落到了前排始终低着头、仿佛置身事外的沈墨言身上,“我们需要一个逻辑清晰、能统筹全局的‘总策划’,和一个细心耐心、能打理好一切的‘总管’。”
苏念卿轻轻拉了拉林澄的衣角,小声说:“澄澄,这摊子是不是铺得太大了?”
谢知遥却是一脸兴奋,低声道:“干!听起来就刺激!我加入!”
林澄给了她们一个“放心”的眼神,继续对陈老师说:“老师,请您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们不需要班级为我们额外做什么,只需要您的支持和一块可以排练的空地。如果最后效果不好,我们自愿放弃评选资格,绝不给班级丢脸。”
她这话说得漂亮,既表明了决心,又揽下了所有责任,让老师无法轻易拒绝。
陈老师看着林澄眼中那簇不容置疑的火苗,犹豫了片刻。他想起了“旗杆事件”,这个女孩身上,似乎总有一种能把“不可能”变得“有意思”的魔力。或许……让她试试也无妨?
“好吧。”陈老师最终点了点头,“林澄,既然你提出来了,那这个任务就交给你负责。需要什么帮助,可以来找我。但是,记住你说的话,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谢谢老师!”林澄笑容绽开,如同夏日最盛的阳光。
下课铃一响,教室瞬间炸锅。大部分人围到林澄座位旁边,七嘴八舌。
“林澄,你真要搞啊?”
“乐队缺吉他手吗?我小学学过一点……”
“影子戏要不要人帮忙做道具?”
“需要旁白吗?我普通话挺标准的!”
有好奇,有质疑,但也有不少被这个大胆想法点燃、愿意尝试的同学。
林澄来者不拒,一一应对,像个小小的外交官,同时又带着点“山大王”的豪气:“欢迎欢迎!有兴趣的都可以报名!我们课后详细聊!”
就在这时,一个冷静到近乎突兀的声音插了进来。
“你的计划漏洞百出。”
热闹的气氛为之一静。众人回头,只见沈墨言不知何时站了起来,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她推了推眼镜,目光平静地看着林澄。
“第一,人员组织。你所谓的‘找会乐器的同学凑’,标准是什么?水平如何统一?排练时间如何协调?自由散漫的凑合,只会是一盘散沙。”
“第二,技术实现。影子戏需要定制幕布和特定角度的光源,学校现有的设备能否支持?沙画需要专用的沙画台和拍摄设备,这些预算为零,如何解决?”
“第三,时间管理。从现在到校庆节目初审,满打满算只有四周。你需要完成剧本创作、人员磨合、技术攻关、分部排练、整体合成至少五个阶段。按照你目前毫无章法的推进方式,成功率低于百分之十。”
她一条条罗列,逻辑清晰,语气平稳,却像一根根冰冷的针,戳破了刚才那团热情的气球。
周围几个原本兴致勃勃的同学,脸上露出了犹豫的神色。
谢知遥有些不爽,刚要开口反驳,却被林澄按住了手臂。
林澄没有生气,反而眼睛更亮了。她走到沈墨言面前,微微歪头看着她,笑容里带着一丝狡黠:“沈大学神,你分析得很对。所以呢?”
沈墨言似乎没料到她是这个反应,顿了一下,才继续说:“所以,这是一个极其不理智、投入产出比极低的行为。建议你趁早放弃,或者选择一个更简单可行的方案。”
“放弃?那多没意思。”林澄摇了摇头,然后忽然凑近一步,几乎要贴上沈墨言的笔记本,语气带着不容拒绝的诚恳,“既然你看得这么清楚,那……你来帮我们吧?”
“什么?”沈墨言愣住了,下意识地后退半步。
不止是她,苏念卿、谢知遥,包括周围的同学都愣住了。
林澄却像是发现了什么宝藏,语气愈发肯定:“对!你来当我们的‘总策划’!你逻辑强,会规划,正好弥补我们想到哪做到哪的毛病。你看,你都把时间节点和风险点分析得这么透彻了,不亲自下场实践一下,多浪费啊?”
沈墨言皱起眉,断然拒绝:“我没兴趣参与这种……毫无把握的闹剧。”
“这不是闹剧!”林澄收敛了笑容,神情是罕见的认真,“这是我们想为青春留下的一点不一样的纪念。沈墨言,你难道不想看看,当严谨的逻辑和天马行空的创意碰撞在一起,能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吗?”
她伸出手,指向窗外阳光灿烂的操场,语气带着一种煽动人心的力量:“待在舒适区里解一万道题,得到的只是一个确定的答案。但跟我们一起‘折腾’,你可能会得到一个……连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的、闪闪发光的夏天。”
沈墨言看着林澄伸出的手,又看向她那双清澈而炽热的眼睛,镜片后的目光微微闪动。她习惯了独善其身,习惯了用数据和概率衡量一切,林澄这种完全不顾后果的热情,在她看来愚蠢又危险。
可是……那句“闪闪发光的夏天”,像一颗小石子,意外地投进了她平静无波的心湖,漾开了一圈微小的涟漪。
周围所有人都屏息看着她们俩,这场对峙比刚才的班会发言还要精彩。
苏念卿轻轻开口,声音温柔却有力:“沈墨言同学,我们需要你。”
谢知遥也抱着胳膊,挑眉道:“是啊,学神,光会挑刺算什么本事?有能耐你来带队,让我们看看什么叫‘高成功率’啊!”
陆星染虽然没说话,但也用那双充满期待的大眼睛,无声地望着沈墨言。
沈墨言沉默了。她低头看着笔记本上那些冰冷的分析数据,又抬头看了看眼前这几张鲜活、甚至带着点“不靠谱”的面孔。理智告诉她应该立刻转身离开,但内心深处,某种被规则和秩序压抑了太久的东西,似乎正在悄悄松动。
过了仿佛一个世纪那么久,就在林澄以为她要再次拒绝,准备祭出死缠烂打**时,沈墨言合上了笔记本,用她那特有的、没什么起伏的语调,冷冷地说:
“我可以暂时加入,负责项目规划和进度管理。”
她顿了顿,补充道,更像是在对自己强调:
“但这不代表我认可你们的行事风格。一切必须按照计划进行。”
林澄脸上的笑容瞬间如同烟花般炸开,她一把抓住沈墨言的手腕(避开了她抱着的笔记本),高兴地晃了晃:“太好了!欢迎加入我们‘盛夏光年’项目组!”
沈墨言身体一僵,有些不自在地想抽回手,但最终还是没有动。
谢知遥欢呼一声,苏念卿也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周围看热闹的同学面面相觑,谁也想不到,班里最冷的冰山学霸,竟然真的被林澄这个“小太阳”给“融化”了一角,加入了这支看起来极其“不靠谱”的战队。
就这样,一支由“灵魂人物&创意发起人”林澄、“温柔后勤&情感纽带”苏念卿、“行动派&外联高手”谢知遥、“艺术总监&氛围担当”陆星染,以及新加入的“理性大脑&总策划”沈墨言组成的,看似格格不入却又潜力无限的团队,在这样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午后,正式集结完毕。
她们的目标,是征服校庆文艺汇演的舞台。
而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个节目的开始。当林澄的“异想天开”撞上沈墨言的“严谨规划”,当一群性格迥异的女孩为了同一个目标聚在一起,这个夏天,注定不会平静。
更大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酝酿。
林澄看着她的“战队”成员,心潮澎湃。她知道,说服沈墨言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有无数的困难等着她们。但她无比确信,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青春最棒的模样。
她已经开始期待,她们这群人,究竟能创造出怎样的“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