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人心所向
雪上无轨列车载着四万三千颗奔赴希望的心,消失在磐石基地众人视野的尽头,留下的,却并非沉寂,而是一股更加汹涌、无法遏制的暗流。
对于那些被迫留下的另一半——那些眼睁睁看着父母、妻儿、伤残的战友登上列车,自己却因“尚有战斗力”或“基地需要”而被留下的军人和平民青壮年而言,列车的离去带走的不仅是亲人,更是他们内心深处最后一点对基地的眷恋与忍耐。
最初的悲伤和失落,迅速被一种不甘与决绝所取代。他们白天依旧麻木地执行着任务,外出搜寻那早已不存在的物资,与丧尸进行着无望的战斗,领取着微薄到仅能维持不被饿死的配给。但到了夜晚,或在任务间隙,三三两两相熟的人聚在一起,低声讨论的不再是任务细节,而是那列神奇的列车,是那个传说中的安全区,是他们的亲人此刻是否已经抵达了那片温暖光明的乐土。
“我爹有老寒腿,不知道车上暖不暖和……”
“我闺女才三岁,听说那边有专门给孩子的奶粉……”
“老王他们一家都走了,就剩我一个……这鬼地方还有什么可待的?”
“凭什么他们能走,我们就得留下当牛做马,还要受那些异能者的气?”
不满如同野草,在绝望的土壤里疯狂滋生。一种无声的共识在底层蔓延开来:走!必须走!去找家人,去找那个能让人像“人”一样活着的地方!
基地高层的注意力被列车的离去和后续可能的影响所牵扯,对基层的控制力在寒潮和资源匮乏的双重压力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松动。每天都有大量人员外出执行任务,登记在册的伤亡和“失踪”数字本就混乱不堪。这给了有心人绝佳的机会。
第一批人是在列车离开后的第二天夜里消失的。大约一百多人,他们利用一次夜间巡逻任务的机会,带着早已偷偷准备好的、少得可怜的行囊,凭借对基地外围警戒漏洞的熟悉,一头扎进了茫茫风雪。他们没有车辆,没有明确的指引,只有大致的方向和心中那点微弱的、对列车离去方向的记忆,以及对亲人的思念支撑着他们。
然后是第三天,第四天……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溪水,每天都有几百人,以各种借口离开基地,然后便再无音讯。他们有的伪装成搜寻小队,有的借口清理外围丧尸,有的甚至干脆就是在交接班的混乱中悄然离去。手段并不高明,但在人心涣散、管理混乱的当下,竟然奇迹般地没有被立刻察觉。
等到一些中层军官发现手下人员异常流失,忐忑不安地将情况层层上报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周多。基地高层震怒,下令严查封锁,但为时已晚。短短十余天,已有近万人,如同人间蒸发般,循着那列火车留下的无形轨迹,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冰雪废土,去追寻他们失落的家人与渺茫的希望。当基地高层终于搞清楚这些人的去向时,他们中的大多数,早已在安全区与亲人抱头痛哭,恍如隔世。
与此同时,安全区。
当那列庞大的雪上无轨列车缓缓滑入安全区边界,最终停靠在焕然一新的站台旁时,即便是早已习惯了十八和系统带来奇迹的雷劭、林月等人,也被那黑压压涌下车厢的人群震撼得半晌无言。
四万三千人!这几乎是之前安全区总人口的数十倍!
然而,十八依旧是那副平静无波的样子。他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切,或者说,在他那基于逻辑的处理器中,接纳这些“生命”是既定程序,无需惊讶。
【检测到大规模人口涌入,结构复杂,包含大量非战斗人员及家属。触发适应性扩展协议。】系统的提示温柔而及时。
首先发生变化的是军区。
就在司徒铮等人安排刚下车的军人和家属原地休息,心中同样为如何安置而暗自焦急时,他们身后那片原本就已不小的军区,发出了低沉悦耳的嗡鸣。能量屏障的光芒流转,范围肉眼可见地向后、向两侧扩张!更多的、风格统一的深灰色营房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练兵场变得更加广阔,甚至出现了模拟战术训练区和专用的异能测试场。仓库、食堂等配套设施也同步增加,足以容纳这新加入的八千军人和他们的家属。一切仿佛在瞬息间完成,如同神祇手持积木,轻松搭建。
“这……这……”一名刚下车的老兵看着眼前瞬间“长”出来的庞大军营,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用力拍了拍身边儿子的肩膀。他的儿子,一名年轻军人,眼中充满了震撼与归属感。这里,就是他们新的家了!
紧接着,是民用居住区的扩展。十八的处理器早已分析出,这数万平民中,大部分是老弱妇孺,他们的青壮年家人很可能随后就会追随而来。因此,系统优先扩展了注重家庭单元的“和谐之家”小区。
只见原本的“和谐之家”大楼旁边,更多的、同样设计温馨明快的居民楼以惊人的速度勾勒、成型、凝固!楼宇之间出现了规划整齐的耐寒仿真植物绿化带、儿童游乐设施和宽敞的公共活动区域。一个新的、规模远超之前的“和谐式小区”落成,足以容纳数万户家庭。先期抵达的老弱妇孺们,在林月带领的后勤团队引导下,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入住这些窗明几净、温暖如春的新家。看着房间里崭新的家具、独立的卫浴,许多老人再次老泪纵横,不敢相信末世之中还能享有如此安宁。
最后,是功能性的完善。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被火车站广场对面,那座原本被黑暗笼罩的废弃商场吸引。
此刻,那座商场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墙的污垢剥落,露出光洁现代的表面,巨大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安全区的灯火。内部结构在无形的力量下重塑、加固、翻新。不过片刻功夫,一座三层高、灯火通明、充满现代气息的购物中心便呈现在众人面前!
商场大门上方,浮现出“曙光商场”的字样。透过明亮的玻璃,可以看到内部店铺林立,虽然只有约五十间店铺,但种类齐全——餐馆、便利店、服装店、工具店、甚至还有一家小型的书店和电子产品维修点!许多店铺的招牌已经亮起,诸如“老味道面馆”、“暖心烘焙”、“便民超市”等等。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餐馆并非由系统直接提供成品食物,而是提供了完整的厨房设施和由系统保障的基础食材来源。十八通过林月迅速发布了厨师、服务员等大量招聘岗位,积分报酬丰厚。这意味着,安全区不仅提供了生存保障,更开始恢复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力!食物的香气很快将从这些餐馆中飘出,那将是属于人间的、充满烟火气的温暖。
与此同时,早已运行的基础教育中心也同步升级、分化。原本混合的教学区,被清晰地划分为:
托儿所(0-3岁):提供专业的婴幼儿看护和早期启蒙。
幼儿班(3-6岁):开始系统性的学前教育。
小学(6-12岁):教授基础文化知识,同时加入末世生存常识。
中学(12-17岁):深化知识教育,并开始接触更专业的技能理论。
而对于17岁以上的青年,则暂时未恢复传统大学,而是由军区协办“实习学园” 。课程内容极具末世特色:丧尸弱点分析与实战注意事项、野外急救与创伤处理、体能强化与格斗技巧、简易陷阱与防御工事制造、甚至包括基础机械维修和种植技术。这里培养的,是能够立即适应末世环境、具备生存和战斗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一切,都在新人们目瞪口呆的注视下,井然有序地准备就绪。仿佛安全区早已张开了温暖的怀抱,精准地预判了他们的需求,为他们铺好了通往新生活的每一块砖石。
司徒铮看着眼前瞬息万变的景象,看着手下士兵和家属们脸上那从惶恐到震惊再到狂喜的转变,心中最后一丝忧虑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汹涌澎湃的激动与无比坚定的信念。
他望向安全区中心那栋最高建筑,目光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那个创造了这一切奇迹的少年。
追随他,守护这里。
这不再是一个选择,而是他们所有历经磨难、终于找到归宿之人,唯一的信念。
安全区,这台精密而强大的机器,因为大量新鲜血液的注入,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规模,轰然运转起来。文明的星火,在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废土上,已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