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明夷曦华 > 第3章 含章可贞

明夷曦华 第3章 含章可贞

作者:轻胧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7 13:08:18 来源:文学城

一九七〇年,秋

时光如水,悄然流入1970年的深秋。沈若木与祁明夷"互不打扰"的婚姻,已维持了大半年。沈家资金的注入,如同给濒危的病人输上了血,祁中孚的处境虽仍艰难,但最危险的浪潮似乎暂时平息了下去。

他开始有能力在家中接待一些旧部,声音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几分沉毅。这一切,沈若木冷眼旁观,并不参与。她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凭借王不周等人的引荐,她开始为一些内部出版的外文资料做编译工作,偶尔也参与□□门组织的小型涉外交流活动。

沈若木一次小宴中接触到元首的言论:"中国的政治家们把国际事务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态势,其中各种力量处于经常变动状态,形成潜在的组合,而政治家必须巧妙地加以利用。"她在内部报告中续写道:"西方战略家常以棋局比喻国际关系,但中国的外交智慧更像是太极——看似无为,实则处处蕴含机锋,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她言辞精准,见解独到,身上那种兼具传统底蕴与国际视野的特质,令接触过她的人都印象深刻。

然而,一场意外的风波,还是将她卷入了祁家的漩涡中心。

这日,她刚从外面回来,便觉家中气氛不对。母亲坐在正堂的太师椅上,面色铁青。一名穿着军便装、神色倨傲的中年人正在大声宣读一份什么文件,内容涉及对祁中孚历史问题的"补充调查"。

赵干事:"……白穆清同志,组织上希望你端正态度,如实交代祁中孚与王复生的关系问题,争取组织宽大处理。"

院中的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赵干事那番咄咄逼人的质问余音未散,像一块冰冷的巨石压在众人心头。白穆清额角的青筋微微跳动,紧抿的嘴唇显示出她正极力压抑着翻涌的怒火与屈辱。沈若木站在廊下阴影里,手心沁出冷汗,她知道,赵干事乘着祁中孚外出之时发难,这绝非简单的“补充调查”,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旨在彻底压垮祁中孚的政治构陷。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寂静中,西厢房那扇终日紧闭的门,发出了一声沉重而滞涩的“吱呀”声,如同开启了一个被遗忘的封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

祁明夷自己摇着轮椅,缓缓出现在门口。春日的暖光斜照在他过于苍白的脸上,却未能驱散那份浸入骨髓的冷意。他并未看向母亲或是沈若木,那双深潭似的眸子,如同淬了冰的刀锋,径直锁定在赵干事身上,带着一种近乎残忍的审视。

“赵干事。”

他开口了,声音不高,甚至比平日更显沙哑,却奇异地穿透了整个庭院,每一个字都带着一种冰冷的质感,敲打在人的耳膜上。那声音里没有愤怒,没有急切,只有一种洞悉一切后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平静。

“你刚才提到的,王、复、生。”他清晰地、一字一顿地念出那个名字,仿佛每个音节都蕴含着特殊的分量。“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出现偏差——而它向来很好——他在民国二十七年,确曾与我父亲在华北局有过短暂的工作交集。”

赵干事脸上那抹倨傲的冷笑尚未完全展开,便僵住了。他显然没料到这个深居简出、被视为家族累赘的残废长子会突然介入,更没料到他会如此精准地接住话头。

祁明夷的目光没有丝毫游移,继续以那种平铺直叙,却又字字千钧的语调说道:“但是,民国三十一年春,也就是一九四二年四月,王复生叛变投敌,向日军泄露我地下情报网的关键证据——那份绝密鉴定报告与处理意见,正是经我父亲祁中孚同志亲手签发,急送延安的。”

他微微前倾了身体,尽管坐在轮椅上,却仿佛在俯视着对方。那双眼睛锐利得惊人,似乎能穿透皮囊,直抵人心深处最隐秘的算计。

“这份材料的原始档案,”他刻意放缓了语速,确保每个字都清晰地烙印在对方脑海里,“如果存档系统没有遭遇不可抗力的话,现在应该还完整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第三局,机密档案库。”

他报出的地点精准得如同坐标。

“编号是……”他略作停顿,似乎在回忆,又像是在给予对方最后消化恐惧的时间,“抗字,第柒叁贰号。”

“柒、叁、贰……”他再次重复了一遍编号,数字从他口中吐出,带着金石般的冷硬。

庭院里落针可闻。赵干事的脸色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额头上瞬间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他背后的势力或许能罗织一些模棱两可的“关系”罪名,但他们绝对无法篡改、更无法抹去那份保存在最高级别档案机构里、由祁中孚亲手签发的叛徒铁证!祁明夷此举,不仅是反驳,更是直接用最权威的证据,将对方的指控彻底钉死在了诬告的耻辱柱上。

祁明夷的声音再次响起,依旧是那般冰冷的平静,却蕴含着更深的、毫不掩饰的威胁:

“赵干事,您看,是您现在就回去,向指派您来的‘领导’汇报,建议他去查证一下这份档案的详情再说?还是……您坚持要凭着一些道听途说的‘线索’,继续在这里,质问我父亲的‘关系问题’?”

他特意加重了“查证一下”和“领导”这几个词的读音,眼神锐利如鹰隼,仿佛在说:我知道你是谁派来的,我也知道你们的把戏。如果你们不怕把这件陈年铁案翻出来,不怕引火烧身,不怕让背后指使之人在更高层面落下个“诬陷功臣”、“审查不清”的罪名,那就尽管试试。

赵干事彻底慌了神,嘴唇哆嗦着,想说几句撑场面的硬话,却在祁明夷那洞悉一切、且手握致命证据的目光逼视下,一个字也吐不出来。他方才的气焰荡然无存,只剩下满心的惊惧和狼狈。他支支吾吾地说了几句“会去核实”、“一定慎重”之类的场面话,几乎是落荒而逃,连告辞的礼节都忘了,匆匆带着人离开了祁家宅院。

沉重的院门“哐当”一声关上,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正堂里恢复了死寂。白穆清望着长子,眼神复杂难言,有绝处逢生的欣慰,有对儿子惊人记忆和敏锐的震惊,更有一种深沉的、难以言表的愧疚。她喉头滚动,最终只化作一声充满疲惫与感慨的长叹:“明夷……”

然而,祁明夷已经垂下了眼帘,脸上恢复了一贯的漠然,仿佛刚才那个言辞犀利、气势逼人的人只是众人的幻觉。他没有回应母亲的呼唤,只是沉默地、笨拙地操控着轮椅,调转方向,退回那片属于他的西厢阴影之中。

“吱呀——”一声,房门再次关上,将他与外界重新隔绝开来。

沈若木站在原地,廊下的穿堂风吹过,让她感到一阵寒意。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祁明夷绝不仅仅是一个被伤痛和怨恨囚禁的躯壳。在那副沉寂如古井的外表下,隐藏着何等锐利的锋芒、何等缜密的思维,以及对政治斗争近乎本能的深刻洞察。他只是在蛰伏,将所有的智慧与力量,都完美地敛藏于“明夷”的卦象之下。他依然是那个能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人。

当晚,沈若木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外交的核心是'势'的概念——不是追求一时的胜利,而是营造长期的有利态势。明夷今日所为,正是营造'势'的体现。他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直击要害,让对方再无还手之力。这种智慧,与《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一脉相承。"

几周后的一个清晨,沈若木在晨起时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晕眩和恶心。她扶着门框稳住身体,心中升起一种奇异的预感。作为一个受过西式教育的女性,她立即明白了这意味着什么。

她没有声张,独自去了医院。当医生确认她已怀孕两个月时,她的心情复杂难言。这个孩子,是这个特殊婚姻的必然产物,是两个家族血脉的延续,也是她与祁明夷之间永远无法割断的纽带。

回到家,她站在庭院中,望着西厢紧闭的房门。春风和煦,海棠已经绽放出粉白的花朵。她轻轻抚摸着小腹,那里正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

晚饭时,她在餐桌上平静地宣布了这个消息。祁中孚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恢复了惯常的严肃:"这是好事。祁家需要继承人。"

沈若木注意到,祁明夷握着筷子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低头继续吃饭。

然而,变化在悄无声息地发生。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沈若木发现祁明夷的轮椅陷在了庭院一块松动的青石板缝里,勤务兵恰好不在。他徒劳地试图移动轮子,额上渗出汗珠,眼神中闪过一丝狼狈与暴怒前的预兆。

沈若木没有迟疑,走过去,俯下身,用力抬起了轮椅的前沿,帮他脱离了困境。

祁明夷:"多谢。"他声音僵硬,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沈若木直起身,目光落在他的膝盖上,那里随意放着一本翻开的书,是一本英文的《世界文明史》。

沈若木:"不客气。"她平静地说,然后像是随口一提,"王不周先生前几日送来几本新出的内部参考资料,有关海外汉学研究的,我看完了,放在东厢书房。你若感兴趣,可以看看。"

说完,她不再看他,转身回了东厢。

祁明夷在原地停留了片刻,目光晦暗不明。直到东厢的灯光亮起,窗纸上映出她伏案读书的剪影,他才缓缓地,自己摇着轮椅,碾过青石板路。他没有去东厢书房,但第二天,沈若木注意到,她放在书房小几上的那几本书,位置似乎移动了。

在编译一份关于中美关系的内部资料时,沈若木敏锐地注意到上层对中苏分裂的态度:"莫斯科与北京之间的裂痕不是战术性的,而是战略性和哲学性的。"她在注释中补充道:"中美关系的缓和不仅是对苏联的战略应对,更是两种不同文明体系在新时代的必然接触。中国不应被动应对,而应主动塑造这种接触的方式与节奏。"

随着孕期的推进,沈若木的身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她的腰身渐渐丰腴,脸上也多了几分母性的柔和。祁家的勤务人员对她的态度变得更加恭敬,连一向严肃的祁中孚,偶尔也会过问她的身体状况。

最让她意外的是祁明夷的变化。他依然沉默寡言,但那些细微的关照却无处不在——她常走的那段路被修平整了,院子里多了几把可以随时休息的椅子,甚至她孕吐严重时,厨房总会"恰好"准备一些清淡可口的食物。

又过了月余,北京城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花纷纷扬扬,覆盖了庭院,也将东西厢房无声地连接在一片纯白之下。

沈若木接到通知,她参与编译的一套重要文献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希望她能加入一个更核心的专家小组。这意味着她将更频繁地出差,接触更高层面的工作。

晚上,她坐在灯下,看着那份调函,沉思良久。这无疑是她事业上的一次重要契机。但祁家目前的状况,以及她和祁明夷之间这种微妙而脆弱的平衡……

她铺开信纸,准备给父亲写封信。刚写下"父亲大人膝下"几个字,门外传来极轻微的响动。她起身开门,门外空无一人,只有洁净的雪地。门槛边,放着一本薄薄的、用蜡纸油印的小册子,封面是手写的《髹饰录解说》,作者:王不周。

她弯腰拾起。册子还带着室外的寒气。她翻开,里面没有任何纸条或留言。但她知道,这是西厢给她的回应。王不周此书,探讨的是中国传统漆工艺,在此时此地,近乎于"无用之学"。送她此书,是在告诉她,不必囿于眼前方寸,尽管去追寻她的"有用之事"。

沈若木翻动这本《髹饰录解说》过程中,忽然领悟到更深层的含义:"西方重视永久的解决方案,而中国重视长期的趋势管理。这漆艺之道,不也是在层层叠加中成就永恒之美?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或许就应该像这大漆工艺,不求速成,但求在时光沉淀中相互浸润、彼此成就。"

1970年的春天,祁含章来到了这个世界。生产的过程并不顺利,沈若木在产房里挣扎了整整一夜。当黎明来临,婴儿清脆的啼哭声划破晨雾时,守在门外的祁中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产婆将包裹在襁褓中的婴儿抱到祁明夷面前时,他盯着那张红皱的小脸,看了很久很久。沈若木疲惫地躺在床上,脸色苍白,汗湿的头发贴在额角。

"名字,"他忽然开口,声音干涩,"父亲说,按辈分,是'含'字辈。名由你取吧。"

沈若木闭着眼,沉默片刻,说:"含章。字,贞。"

《周易》有言:"含章可贞,以时发也。"内有美质,守持正固,静待时机。

祁明夷重复了一遍:"祁含章,祁贞。"他抬眼,第一次如此认真地看向那个为他生下孩子的女人。她躺在那里,柔弱,却又无比强韧。

"好。"他说。

孩子的到来,给这座沉寂的院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沈若木并未因生育而停下脚步,她开始接触外界的新思想,凭借出色的外语能力和游历欧洲的见识,逐渐在外交文化领域崭露头角。她在家的时候,会抱着含章,轻声哼唱着方言小调,或者弹琴给他听。

祁明夷依旧沉默,但他在含章被抱到院子里晒太阳时,会让勤务兵推他近一些。他会看着那只挥舞的小手,目光复杂。有时,沈若木出门,他会让勤务兵推他去东厢外间,隔着珠帘,看保姆哄睡的孩子。

一次,含章发高烧,夜里哭闹不止。沈若木被一个紧急会议叫走。保姆和勤务兵急得团团转。西厢的门开了,祁明夷自己摇着轮椅出来,脸色阴沉得可怕。

祁明夷:"哭什么!去请医生!"他低吼,那气势让慌乱的下人瞬间找到了主心骨。

那一夜,他守在孩子的摇篮边,寸步未离,直到天色发白,烧退了,沈若木匆匆赶回。

她在门口看到他靠在轮椅里假寐,眼下有着浓重的青黑,膝盖上搭着一条薄毯。摇篮里的含章睡得正酣。

她没有叫醒他,只是轻轻将滑落的毯子,重新拉到他肩上。

沈若木握着手中还带着寒气的内刊,站在门口,望着西厢那扇映着微弱灯光的窗,良久,唇角微微勾起一个清浅的弧度。

雪,依旧静静地下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