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茶话会参加得很值,即使离开的时候,杨金穗随口问了一句陈述礼那辆锃光瓦亮的自行车多少钱,然后成功被价格劝退,也没影响她近期的好心情。
等《楚惊鸿探幽录》发售的当天早上,杨金穗更是早早起来,打算出门去看看售卖情况。
虽然眼睛都困得睁不开,杨金穗还是顽强地坐着,摸索着把衣服穿好,等她收拾完了,准备出卧房去吃点东西的时候,才发现餐桌旁已经坐满了人。
往日总是早早去铺子那里的杨大金还在,穿得很体面,正在呼噜呼噜喝着粥。
李大花也在,她昨天去附近住的孙老太太那里烫了个头,刚烫过的头发,讲真的,不是那么好看。
孙老太太的手艺也一般,审美更是不可说,所以李大花的头,就像是套了个黑亮黑亮的钢丝球。
两个小孩对亲娘的新发型很稀奇,一左一右靠着,用手拨弄李大花的头发,她被两个小孩子闹得心烦,一边拍了一巴掌,这才安静了下来。
假期在家爱睡懒觉的杨满福也在,顶着个鸡窝头靠在杨大金身上,半梦半醒地嚼着馒头。
杨金穗很想说“困还吃馒头,吃完更困了。”
但大小伙子,想吃饱不吃馒头吃什么?也没有高蛋白的牛排鸡胸肉给他吃啊,杨金穗默默咽下了这个吐槽。
杨地主也在,作为老年人,他一向醒得早,又爱热闹,往往早早就去找老朋友聊天去了,今天却没走,不仅没走,还笑得一脸灿烂,活像是迎来了第二春似的。
小枣一家、腾克,同样早早起了,打扮得整整齐齐,杨金穗知道,他们是要和她一起去看第一本书的销售情况。
说实话,她是挺感动的,但也有点担心,万一销量不好呢?那岂不是很尴尬。
此时北平的书籍销售点,多集中在以下几个地方。
琉璃厂,没错,是那个琉璃厂,这里不仅卖古玩和仿古工艺品,还卖书,书肆很多,卖旧书,也卖新的出版书。
东安市场,这里就有意思了,也是有新书有旧书,但这里的旧书经常有一些外文书籍,愿意淘的话,可能还能淘到一些根本没在国内翻译出版过的小众作品。
不过,这些都不是杨金穗他们今天的目的地。
他们今天要去的,是京城书局,这是和《京报》同属于同一个老板旗下的书局,杨金穗的书,正是由京城书局进行总销售。
读者们可以来这里零售购书,一些做书籍生意的商贩,也可以批发回去售卖。
这一版的《楚惊鸿探幽录》,普通版定价为4元,典藏版定价为7元,不算便宜了,主要是杨金穗写的是白话文,章节又比较多,所以字数多,成本就上去了。
这也是杨金穗有点担心销量的原因,毕竟,她的小说主要读者,除了青少年群体,读书人,很大一部分就是市井老百姓。
尤其是之前的一些二创,说书、戏剧戏曲、木偶戏、皮影戏等,更是扩大了这部分群体。
但就像前世的明星似的,免费在电视上可以观看的剧集,观众们还能有钱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但到了大荧幕,就能看出来谁真正能让观众们掏钱了。
杨金穗觉得,从报纸连载到出版的这道坎,就有点像从电视荧幕迈向大荧幕那样,面临的是新的考验。
此时,京城书局的门口,已经聚起了一群人,多数是想贩书去分销的书商们。
他们各自有铺子或者报刊摊,都有固定的顾客,因此,会更敏锐地通过顾客们的反馈获得一本书、一份报纸受欢迎的程度。
也算是早期的人工大数据处理了。
尤其是《楚惊鸿探幽录》的出版,比预告的时候推迟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这些书商基本都承受过读者的反复询问甚至是骚扰。
其中一个刘书商,算是这里面生意做得比较大的,在繁华的路段开了三间书铺,顾客群体也不乏非富即贵的人家。
这些人家的少爷小姐们,往往是不会愿意等待的,用杨金穗前世流行的那个说法就是,短短十几年的人生中,没多少“不可得之物”。
于是,在《楚惊鸿探幽录》推迟发售后,他们频频派家中的佣人来刘书商这里询问缘由、要求提前预留书籍。
在这样的频频骚扰下,刘书商很敏锐地发现,这本书的销量应该不会太低,这群有钱的少年人们,不仅愿意为爱好花钱,还愿意炫耀、分享、攀比,想必会给他提供一大份销量的。
因此,他甚至都不愿完全委托给书铺专门负责采购的小舅子,怕对方的面子没那么大,拿不到更多的份额。
刘书商胖胖的身体,在小舅子的开路下,顺利挤进最核心的人群里,在这样的冬天,都被挤得出了一头汗。
他掏出手帕擦了擦额头,隐约闻到一股熟韭菜的味道,嫌弃地四处转头,这才发现,是身后的一位同行嘴里发出的味道。
对方比他个子高点,因此嘴巴呼出的气味就冲着刘书商头顶来。
这名同行和刘书商在同样的两条街上都开了铺子,也算是竞争对手了。
这老臭虫,还是这么爱吃韭菜,也不怕死在姨太太床上,刘书商心里狠狠骂着对方,大搞荡夫羞辱,面上却挤出一抹笑:
“王老板,您也来进书啊,怎么,儿子们那么多,都不能帮你做点跑腿的事么?”
“呦,刘老板,抱歉抱歉,光顾着看前面了,竟然没看到下面的您,哈哈哈。儿子嘛,读书的读书,给我生孙子的生孙子,各有事情做,我又还年轻,生意当然还是我在打理。
更何况,这可是身是客先生的新书,想也知道好卖,我要多进点,这么大的数量,当然得我来买。”
“王老弟,您真的看好这书啊?要知道,这书可都在报纸上连载完了,谁还会花钱买重复的东西,又不便宜。”
这老阴狗,还是一肚子坏水,怪不得坠得不长个子,刘书商低头瞥了对方一眼,用脚指头想,都知道对方是什么盘算。
“哼哼,刘老弟,您既然不看好,那冒昧问一句,您打算买多少?”
刘书商伸出一只手掌,五根胖胖的手指头伸直,他想了想,又收回两只手指头,剩下三只手指头在半空中划了划。
他预计购买500本,不过,在王书商面前,他不打算说实话,改成了300本。
“呵呵,那咱俩差不多,我也进这么多。”
其实王书商打算进一千本。他有个儿子在中学读书,可是说了呢,同学里很多人都在看这本书呢。
有的同学,想买两本,一本收藏,一本看,还有的同学,发誓一定要买到签名版本的,这购买数量,可就不好估量了。
杨金穗在《楚惊鸿探幽录》签名的书,有一百套,是分散在一千份典藏版里的。
所谓典藏版,除了有十分之一的概率抽到作者亲签,还有一个精美的纸盒子——这是承包给本地救济院、仁善堂的手工活,也是让他们在年前能挣点钱,过个好年。
一份每一页都印有楚惊鸿侧影的笔记本,不用说,这侧影也是连尹的作品。
因为把连尹的作品重复利用了好几次,杨金穗实在不好意思这么占人便宜,已经和对方重新商定了买画的合约。
一本手翻书,这应该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吧,快速翻动,书上的人物就会动起来。
这是国外在上个世纪就搞出来的小发明,此时国内已经有类似的小玩意,但并不多。
原本呢,杨金穗是想着,《楚惊鸿探幽录》能出动漫就好了,应该会很好看吧。
她在这个时代,已经很想念前世的那些娱乐方式了,就这么想着想着,偶然回忆起手翻书。
这本手翻书,是连尹介绍的一个学画的学生给画的,画的是一段楚惊鸿在屋顶上用剑的动作戏,为了增加氛围感,还画了头顶的月色和屋顶上的桂树。
书中的剑招,还多亏了当初杨大金介绍的武大牛。
他是练武之人,但对于用剑不是很懂,且耍不了很优雅的动作,得知杨金穗想找个用剑身法很漂亮的人,就介绍了他走江湖认识的结义妹妹青红。
青红身材高挑,学过武艺,还在亲爹的戏班子里做武术指导,很懂怎么把剑用得凌厉又具有艺术美学。
连尹介绍的学生,对着青红的剑舞记忆动作,大画了三天,就这么画出了手翻书。
手翻书的确画得很好看,杨金穗出于私心,都掏钱让冯知明多帮她印刷了一些,自己收藏,以及送朋友和亲友家的小孩。
此外,杨金穗还自掏腰包留了几本基础版和典藏版,准备送人。其实冯知明已经给了杨金穗几本,但还不够用。
因为杨地主准备等开春了回老家,给亲朋们送一些,还要烧一本给祖宗和杨金穗她娘,就这么慷金穗之慨地分出了她手中所有的书。
此时此刻,杨地主站在书局附近的的路口,看到书局周围围满了人,争着抢着要订购自家闺女的书,眼眶里不□□出两行热泪T﹏T。
“嚯,这天,真冷啊,把你爹我的眼泪都冻出来了。”
“哭就哭呗,谁还笑话您老啊。”
杨金穗不知怎么也觉得鼻子酸酸的,但还是要调侃一下难得流眼泪的亲爹。
“我就哭了,怎么了,我不是为了你,就是想起你娘了,你娘要是还在,看到今天,不知道多高兴。”
我发现我一旦加了班,回家后就做不了什么正经事,总觉得今天已经很辛苦了[捂脸笑哭]最近两个星期几乎没怎么写,一直在消耗存稿箱。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2章 开售盛况